論“神緣” 俗雲:“入廟拜神、入屋叫人”,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入廟拜神要供香,但並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自古以來,追求美好,人皆有之。窮人想發財,富人望更富,無子者求子,有子者望子成龍兼兒孫滿堂,幼者盼長大,老者祈長命,人生於世上,世事莫測,變化無常,命運難於自宰,運起運落,唯有祈求上天神靈保祐。「草望春生,人望神扶。」「世人造神,神靠人拜。」這就是人神相互依託、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中國民間信奉之神,種類繁多,對於道教和佛教都有共同信奉的習慣,因此很多寺廟都把兩教的神靈融合起來,於是佛教的菩薩和道教的神仙,聚在一起供奉了。 在寺廟可看到很多虔誠的善男信女,至誠的祈禱,擲筊問神。有些人膜拜之時已知所拜信的神明,但也有人不問明就裏,視所有神明都是萬能,搞不清楚自己所祈求何事應膜拜何神明才對。如平安順利可祈求觀音、天后娘娘、黃大仙、車公等神保佑;求財可祈求關公、財神等;學業應祈求文昌帝君等。古語有雲:「信者則有,不信則無。」中國人對於神明的態度是兩重的。一方面是對之敬畏,平時不敢沖撞他們。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功利色彩,求神是為了請神保佑。所以人神之間有許多富有人情味的交往。中國民眾對神靈的崇拜形式體現著這一特點。 在變化莫測的人生旅程中,人的命運難於自宰,唯有冀求神祇保佑,神話傳說表達人內心的渴求、願望或理想,可激發並支配人類的心理力量,這就是「草望春生,人望神扶」的敬神觀。 很多人一進寺廟裏,心裏都會有所感應,奇怪的是,同樣是奉祀“神明”,為何不同的廟寺感覺會不同呢?這是因為各座分爐的所在地及聖王的生日(開光日)都不一樣,與每個善信之間神靈感應強度就會有區別,就這是“神緣”,非常重要。意思說,每個善信與不同“寺廟”及“神明”的神緣交流是會有所差異的,有的善信與“甲廟”比較有緣,有的則與“乙廟”有緣,不能一概而論。不需要勉強,自然而然就會到與自已“神緣”較強的“寺廟”進香參拜了。如香港特區有一百多座的天后廟,即使最小型最偏僻的天后廟一樣擁有固定的虔誠信眾,並視之為自已家(本境)的境主公,就是同樣的道理。 通常,人們是靠與神靈感應(神緣)而心甘情願成為虔誠的信徒,而不會聽從某些主持所遊說:我們這裏的才是“正統”,你們就不要到別的地方拜了。這說法有誤,要知道,天下聖公(廣澤尊王)只有一位,不管是鳳山祖廟,或是各地分靈都一樣,有拜有保佑,是同樣會保佑所有心地善良的信眾。 很多人在宮廟神壇裡身體會有感應,這強化他們對神佛菩薩的信仰,或覺得自己與神明特別有緣,或感覺自己被神明觀照庇祐。 值的一提:福建地區旅港同鄉會,很多都將鄉下的境主公分靈香港坐鎮會所,方便鄉親進香膜拜。據觀察,大部分的佈置格局都挺合理;只有極少數的非常強調佛壇是該同鄉會屬下,佈置另樹一格,大大影響信眾與神明的“神緣”交流,可能是導致信眾不多的原因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