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廟宇“鳳山寺” 趙小波 2010-06-07 老家地名“詩山”,地處福建泉州的南安市與永春縣交界,隸屬南安的一個鎮。詩山不僅地名文雅大氣,有一座名為“鳳山寺”的寺廟,名氣堪為響亮,在東南亞一帶華人中間更負盛名。 初識鳳山寺,大約在十多年前。自幼隨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客居他鄉,家鄉詩山一直只是填寫履歷時的“籍貫”。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父母從工作崗位退休,有了空閒的時間,每年春節期間,便帶我們全家返鄉會親。拜會家鄉親朋摯友後,帶我們走訪鳳山寺。 去鳳山寺的路上,母親說,聖王公很靈,隨時都在保佑四方鄉鄰,無論走多遠,家鄉的尊聖都在庇護平安。我雖不信神,但母親的這番話,讓我對大庇天下眾生的聖靈,抱有敬畏的心理。 鳳山寺依山而築,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沿著臺階拾步而上,在寺廟門前的平臺眺望,家鄉的山青水色盡收眼簾。時值正月,廟宇裏香客眾多,熙熙攘攘,案桌上堆滿的供品,顯示民眾的一份誠心,甚至有信眾牽來活羊作供品,栓於廟宇圍牆兩側。大殿之內,香爐煙霧繚繞,似夢似幻,廟宇內外爆竹聲聲,仿若鄉村的節日一般的熱鬧。虔誠的香客跪拜磕頭,或祈禱,或問卦。他們祈願的心聲隨著飄逸的煙縷,傳遞給大殿中端坐的聖靈。 鳳山寺的盛名,還來源於一段人性至真至美的傳說。資料記載,鳳山寺原名郭山廟,供奉詩山郭山人氏郭忠福,人稱郭孝子,後稱郭聖王。傳說長工出身的郭忠福命運坎坷,七歲喪父,自小牧牛俸母,鄉鄰贊其為孝子,孝名遠播。後人念其孝心,立廟奉為神明,四時祈卜吉凶於神,祀以將軍禮,故又曾稱將軍廟。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敕封神靈為“威鎮廣澤侯”,賜廟額“威鎮廟”,廊大其制,廟宇粗具規模。因廟宇所處鳳山,故稱鳳山寺。 鳳山寺為紀念孝子而立,廟宇因傳說而銘。鄉村草根郭忠福因孝敬母親聞名天下,被後人尊為神尊為王,這是後人對人性光輝的敬仰與追崇。由此可見,家鄉自古孝道至尊,禮孝盛行。詩書禮樂的文化積澱,家鄉名曰“詩山”,豈止是美贊,更為名符其實。 十年前,父親去世,母親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出行逐年不便。我們兄弟更是忙於生計,回老家的機會自然就少了。但鳳山寺作為家鄉的文化符號,一直烙在我的記憶之中。今年元月,母親辭世,我一時頓覺天崩地陷,仿佛失去牽引的風箏,飄在空中沒了方向,更覺得失去的是家園故里。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攜妻寇勤返回故鄉,詩山秀麗的山山水水,妻頗為喜歡。在官布村走親訪友,到溪東村看望舅媽,我們一起走訪鳳山寺。其時寺廟正在擴建,寺廟前的山門已經重修,更顯巍峨壯麗,兩邊石階回廊而上,登高增添不少樂趣。寺因山而名,山因寺生威。拾步而上臺階,一路香客依舊來往川流,寺廟更顯威名輝煌。 宏偉靈性的鳳山寺,滿山鬱鬱蔥蔥的綠色環境,以及至孝至真至情的美麗傳說,讓首次遊覽寺廟的妻,心中更加充滿對家鄉鳳山寺的敬意。廟裏的每一處都看的認真細緻,雖非信眾,但進香膜拜,堪比虔誠。這山,這廟,此情,此境,還有那一陣吹拂而來的山風,猶如故鄉溫馨的問候,拂去遊子一身的疲倦。同行的小弟說起母親講過的趣事,母親生前對鳳山寺始終心存感念,緣來還有一段故事。據說,在母親出生的時候,夜間常啼哭不安,純樸善良的外祖父相信神靈的力量,抱著她在鳳山寺借宿一晚,從此母親夜間安寧不再哭鬧,健康成長。母親一輩子關於鳳山寺保佑四方鄉鄰的信念,大致源於她小時候的這段經歷。 孝而聞名,為孝立廟,故鄉詩山自古民風淳樸,信奉至尊至禮至孝的人生訓條,代代相傳。鳳山寺,這座聞名海內外的家鄉廟宇,其對傳統文化的褒揚,或許是民間信仰中,最具價值,最直觀的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教育形式,也是家鄉民眾對傳統文化最具體的傳承。 從小客居異鄉,身不在故土,心卻永遠牽掛,家鄉始終是我夢中一段永恆的情結。鳳山寺,一座聳立在家鄉土地上的廟宇,一段人性光輝典範的傳說,令人由衷景仰。作為一位無神論者,雖然我不相信任何超越自然的力量存在,但每每返回故鄉,我都會走訪鳳山寺,懷著虔誠的心境,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找尋故鄉蘊含的文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