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蓬華鎮郭氏 郭氏為蓬華鎮主要族姓之一,分佈在蓬島、山城二村,現有郭氏人口8831人,其中蓬島5570人,山城3261人,旅居台、港、澳及東南亞各國的蓬島郭氏族人當數倍於此。 郭氏受姓,起源于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虢郭同音,或曰郭公,因以為氏。虢國封地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現存虢國墓地有兩處:東虢國君虢叔墓地在鄭之滎陽,有“台塚”遺址,尚未發掘。西虢別支,即虢仲後人所建之南虢貴族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北上村嶺一帶,1990年在城建中發現,共有各種貴族墓葬一百四十二座,車馬坑、祭祀台五十餘座,總面積58萬平方米,現已發掘九座,出土各類文物一萬七千多件,並建有博物館供人參觀。筆者前年曾至河南三門峽旅遊,經向導遊瞭解,三門峽一帶郭氏族人甚多。 十世。郭子儀生七子,長子郭曜生四子,其次子名曰郭鋒,鋒生二子,郭嵩位居其次,嵩為郭子儀曾孫,應列郭氏第六十三世。凡閩之郭氏,大多奉嵩為入閩始祖。根據《蓬島郭氏家譜》記載,郭嵩于唐鹹通年間(860~874)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于新寧(今長樂縣芝山鄉),其處至今尚保留汾陽王廟,廟中有唐代大書法家柳宗元書寫的石碑。自郭嵩而下,流派不一,分遷各異,嵩傳贊,贄傳恂,入興化,家于仙遊大蜚山下。三傳質,入泉州,居府城高貴坊後,再徙北門、朝天門。由侯官入德化的名曰郭起,家於下湧團之伯坑,因起為侯官人,故名其曰侯伯坑。蓬島郭氏出自德化一支,始祖郭德昭于宋甯宗年間(1195~1224)攜次子祖發、三子祖旺從德化山坪頭(今大田縣屏山鄉)遷入南安蓬島鄉,長子榮景留守山坪祖裏。天柱岩檀越公郭梓新為蓬島郭氏三世,由此可斷定郭德昭入蓬島之年當在宋甯宗年間。至於郭德昭遷入南安,歷來有二說,一說先蓬島福坪右界,一說先山城,從郭德昭墓在山城後獅推斷,先山城而後定居蓬島比較接近。 蓬島郭氏以“汾陽衍派”“汾陽傳芳”為堂號。因蓬島郭氏修譜濫觴於十四世,故十五世以下,世代綿遠,昭穆不載,自十六世起,始新定昭穆如下: 字行: 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譜遠,穎守系聲長。 孝悌倫滋篤,詩書業益張。祖來基澤厚,貽燕萬年光。
外遷 根據《蓬島郭氏家譜》世系圖載:郭德昭次子祖發生梓新,梓新生宜成,宜成生五子,列蓬島郭氏五世,一郎留居蓬島,二郎、三郎往同安石渤、石倉,四郎、五郎往福清;六郎往永春南幢鄉。郭德昭三子祖旺生子朝,遠徙他鄉,不知所終。爾後,各代都有族人外徙,省內主要分佈泉州浮橋,安溪梅峰古樓、佛子格,永春、同安、廈門、仙遊三會、福清、福州、漳州、浦城、永安、南靖、平和、德化。省外主要分佈江西、浙江、臺灣、香港、澳門,尤以臺灣居多,臺灣土庫鳳山寺廣澤尊王即是蓬島郭氏族人於明末清初渡台時從家鄉奉供的,這是蓬島郭氏族人最早渡台者,十六世郭恭亭於乾隆35年(1770)遷居新竹,十七世郭勇遷台中,十九世郭源伾以及郭雲山、郭雲河遷居臺北汐止,廿一世郭雲沛于道光丁酉(1837)遷新竹竹北,見諸譜牒記載遷台蓬島郭氏族人還有十五世啟侯公,十六世有大公,二十世溪水公等,其中二房遷台者最多,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一些寓台蓬島郭氏宗親陸續回鄉探親謁祖,捐修宗祠。旅居海外的蓬島郭氏族人主要分佈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以新加坡最多,且經常來往,對祖裏公益事業貢獻頗多,旅居其他國之蓬島郭氏族人現已很少來往。
譜牒 障即於明崇禎丙子年(1636)著手整理編纂,由其子瑄第完成。隆武二年(1646年)丙辰二月,瑄第刻本宗衍慶圖分贈各族,越年募刻全譜,至五月畢,約三萬多字,共印一百二十部,時登譜者三百六十人。迨至清乾隆甲寅年(1794),蓬島郭氏準備第二次修譜,由副貢郭大彬主持,至嘉慶丙辰(1800)完成,踞前修已一百五十年,入譜者已達前譜之十倍。八十八年後,即光緒戌子夏(1888),中書郭煥其倡議三修族譜,延永春進士林慶元為總纂,至光緒庚寅(1890)告竣,共三十三卷。民國庚午年(1930),蓬島郭氏第四次修譜,由郭重安董其事,延德化郭昭遠為總纂,閱三載方告完成,共35卷計42本。時蓬島郭氏已臻二十七世,丁逾五千。這次修譜引起爭執,致造訟端,其緣由歷歷載諸譜端。現在,《蓬島郭氏家譜》在蓬島境內已無完整者,另星散落在民間。惟安溪梅峰古樓尚存三修、四修族譜各一套,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在此必須補記兩筆:一:三修族譜時,寓居臺灣苗栗的郭騰蛟率子侄回鄉參加修譜並為其先人追薦功果。二:四修族譜時,蓬島曾派人往臺灣汐止采輯。 籃橋郭氏始祖靜齋公自明景泰逃難於此,曆世修一次全族公譜,後二三修各房自修。民國四十四年進行重修,1996年全族三次大修。由於先輩生活困難,無及時修譜,故輩份也是從第四世才編起。 即:賜朝國厚欽,其貽子孫謀,善永厥丕基,永昌爾萬世,祖德傳千枝。 1世→2世→3世→4世→5世→6世→7世→8世→9世→10世→11世→ 子儀 曜 鋒 塗 端夫 在徽 暉 軒 靖 熙 聖 12世→13世→14世→15世→16世→17世→18世→19世→20世→21世→22世→ 桂 紱 謐 崇 式 承事 大郎 五郎 顏叟 和仲 宗順 23世→24世→25世→26世→27世→28世→29世→30世→31世→32世→33世→ 德賦 維廣 崇連 清榮 孟達 仲寬 泰選 永誠 梧選 志富 世益 34世→35世→36世→37世→38世→39世→40世→41世→42世→43世→44世 化帝 佑祿 隆滄 興仲 義同 人官 大章 有禎 履煋 謙賢 中貫
據有關資料記載,郭姓在全國一百大姓中名列第18位,在臺灣十大姓氏中排在第10位。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支出自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後。這是有史記載的最早郭姓,後人認為是郭姓的始祖。一支是以居處命名的,有些居住在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第三支出自姬姓,為周王族之後,因封國名(號)轉音成郭姓,為郭氏姓最大的一支。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郭姓主要在北方繁衍發展,形成望族,並逐漸由中原地區向東南移居,最後到達福建、廣東等地。 唐宋年間,又有郭姓族人由中原入於閩、粵。另一次中原大移民始于唐中葉“安史之亂”,直到唐朝末年,“安史之亂”起于唐天寶十四年( 755年),止于廣德元年( 763年)。當時,華陽人(今陝西華縣)郭子儀平“安史之亂”立有大功,使唐室中興,被封為汾陽王,其後,遂以“汾陽”為堂號。後來,流落于江南的郭氏後代,也多自稱為郭子儀的後人。唐代末年,黃巢大起義爆發,中原地區再度陷入動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率光、壽二州兵勇5000餘人由固始南下入閩,直到李唐滅亡,後樑太祖朱晃于開平元年( 907年)封王審知為閩王。這期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有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等27姓。其中以固始人居多。據臺北縣汐止鎮《蓬島郭氏家譜》載:其入閩始祖為郭嵩。嗣奉汾陽王(郭子儀)香火,以後家於新寧(今長樂芝山鄉),子孫傳衍仙遊、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又據《東石汾陽郭氏族譜》:郭氏始祖郭志學,系自河南光州固始轉徙入閩,至明末清初,郭氏一支遷居臺灣。
錄入:2011.01.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