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的早晨

來源:南安文學作者:李萬祥

初春,正是踏青的好時節。今天起了個大早,乘著初春的一縷清風,朝著淨地——鳳山寺走去。

遊覽鳳山寺,會給人予很多很好的感悟。鳳山寺之所以令人們如此神往,不僅在於這裏蒼山如黛,霧海無涯;也在於她植根於山之上,人之間,寺廟與民房相得益彰,和善又和諧;更在於她是一片淨土,是廣澤尊王永遠留駐的聖境。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漫步在肅靜的詩山街道,右拐進入鳳山大道。沿途,山林和綠蔭經歷了春雨洗滌之後,更加鬱鬱蔥蔥;山道上,杜鵑花、野菊花盛開,爭相鬥豔,香氣襲人;路邊,小草濕濕潤潤的,晶晶瑩瑩的,似乎告訴我們,有人還在模糊的夢境裏。

拾級登上六十階①,天色還是朦朦朧朧的。頭上傳來清脆婉轉的鳥叫聲,仿佛天籟一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寧靜中我心情變得平靜了些。抬頭望去,那棵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龍眼樹②沒有蹤影了,只有那“迎客松”般的樹姿、小得可愛的龍眼粒、甘甜的龍眼汁在腦海中依稀可回味。

寺靜人靜,惟有鐘鼓之聲從寺中隱隱傳來。西邊,弦月如鉤,星光漸淡;東方,黎明前的黑暗更顯得沉寂。轉瞬間,一道亮光沖出雲層。“晨曦啊,你用巨大的排筆刷出了彩霞萬道!”兒時讀過的詩脫口而出,40多年前慷慨激昂的朗誦,到今天才得到了磅礴的感動。這是宇宙的輝煌,就像人類歷史上任何追求卓越的努力。這種努力是精神的追求,古往今來,聖賢、先哲的追求——廣澤尊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廣澤尊王原名郭忠福。郭忠福以“至孝”聞名於世,歿後被鄉人尊為神靈,建鳳山寺奉祀。廣澤尊王“上則為國保障,佐時太平;下則為民休庇,相世榮達。禦災孚佑,福善禍淫。消水旱之災,屏盜賊之患。”

站在寺前,詩山全景一收眼底。遠處,高蓋山筆架峰遙遙相對;寺後,文章碩壁高聳。整個寺區處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之中,有如金鳳展翅。高大的寺殿美輪美奐,有些冷清,嫋嫋的香火摻雜著山中特有的清新氣息籠罩著整座寺院,顯得平和安謐,給人一種神秘而空曠的感覺。置身高大而神聖的神像之下,突然間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平俗。寺院裏一進又一進,一殿又一殿,絲絲的香火,似乎在訴說著這裏的神秘與傳奇。

千百年來,從劈山建寺到萬劫後的重生,鳳山精神就像天際中的“彩霞萬道”,照耀在千年古刹這一片淨地!如果說,你在中原大地能體會到“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真實感受的話,鳳山的早晨能夠讓你得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真諦。每個人在投入大自然的時候,“隨處做主,立處皆真”。每個人都在思考著,哪里是終點呢?過程是目標嗎?由廣澤尊王的動人孝行衍化而成的鳳山精神,正體現了理想和現實的和諧統一,過程與目標的統一。

時空在遐思中漸逝,忘卻了吟哦,忘卻了高歌。在香煙縈繞的古寺,思緒中只有聖王的應化,自然的彙聚,心靈的皈依,靈感的放飛。

欣賞著寺院裏的金碧輝煌,從寺院的視窗向遠處眺望,遠山如黛,山腳下炊煙冉冉升起。寺院下不遠處的小溪上,薄霧輕騰。田頭的農民一躬一弛地勞作,鄉間小路開始出現三三兩兩的小朋友,他們背著書包要上學了。

回過神來,我沿著寺後的小道下山。記憶中的“廟公井”③又出現在眼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井邊,據說是幾百年前高僧種下的“節節花”、“車前草”依稀可見。田野裏青蛙的叫聲一陣高過一陣。可能是腳步地驚動,青蛙“撲通”跳下水田。我暗自提醒自己,放慢腳步,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穩,不要驚動這世界的和諧和靜謐。

注釋:

①“六十階”指山腳下到鳳山寺必經的六十級臺階。

②老龍眼樹在六十階旁,據說有五百年以上的樹齡,“文革”時寺院被破壞,老龍眼樹也被砍掉。老華僑返鄉拜謁鳳山寺,常常為此感歎。

③“廟公井”建在寺院的後面,據說是建寺伊始就有的。井中的水除了供應寺院的生活用水外,還供寺院公田灌溉用。井邊本來有一塊地,是寺院僧人的藥圃。

 

錄入:20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