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鳳山寺

來源:南安文學 作者:洪順興

歷史,有幸選擇鳳山寺。

“鳳飛龍舞朝勝地,山明水秀顯名區。”

鳳山寺海拔一四九.六公尺,登高攬勝,方圓九十平方公里的詩山大地,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前仰歐公結廬攻讀的高蓋山,唐風宋韻猶響耳邊;西望海拔千米的天柱高峰,聳峙九霄。眼底下詩溪潺潺,樓舍參差,平疇千頃,雲樹煙霞,祥輝氤氳,美景鋪展畫箋。

名刹鳳山寺,誕生在風光旖旎人文厚重的古鎮詩山。每每拜道,幸為詩山人的我,定心生感慨:鳳山寺,詩山是你的風水寶地!你是詩山的文化符號!榮膺詩山十八景之首,鳳山寺三字一經提起,海內外如雷貫耳。

再次拜謁。

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鳳山勝覽”的氣派山門,繞彎道斜坡步入寺宇。大門呈春秋體三挺式建築特色,古雅壯觀。“鳳山記”鐫刻在書卷造型的石座上,千載古寺宛如展閱雄卷一樣博大精深。“同”字形的牆壁,展示了二十四幅郭聖王傳說的線影雕畫面,幾乎一字不落地細讀。斜面九龍壁所雕的神龍,各具姿態,活靈活現。自下而上的一百二十六級雲梯式臺階,想一鼓作氣拾級登臨,確實有點喘,只好在轉臺處的涼亭歇一歇腳,恰逢兩老叟坐而論道,側耳傾聽。

俄頃,拐向右側直上,喜見木棉花開,點綴著寺宇,“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雲是木棉花”。轉過身翹首寺門頂端,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先生題寫的“鳳山古寺”燙金大字,古樸秀逸,圓潤挺拔,細加品味,沒有絲毫人間煙火味,很是契合氛圍。兩旁門柱“八仙過海”的石刻浮雕,栩栩如生。

中殿的八卦石台前,鐵樹蒼綠堅挺;下端鑲嵌的文字是《名貴珍稀的“鳳髻石”》。關於“鳳髻石”的記述,據《郭山廟志》載,古時寺門內有一塊巨石,碐磳褶皺,其狀宛若雲鬟,人稱鳳髻石。管理處副主任陳中河滿面悅色地介紹道:鳳髻石質堅品美,乃造化之物吉祥之寶。我隨即揀一小塊帶回,供於案幾,讓天地靈氣充盈斗室氤氳心間。中殿神像前拜廳人群熙攘,香火丹爐,煙氣嫋繞,燭光紅焰,跪三叩首,焚一炷香。徐徐走進後殿尊王金身前瞻仰,緩步至尊王尊妃床(俗稱聖媽床)前,兩目小閉,雙手合十,默默地祈願。在大雄寶殿處,見到鐘樓、鼓樓、回廊等工程正在施工中……

寺門前佇立良久,浮想聯翩。古人的智慧令人驚歎,這麼有眼力地看中這座鳳髻山,留給後世一座無價的寶藏。傳說詩山境內有三隻鳳,呈環狀盤旋四周山上,其中一隻飛落鳳山寺,鳳尾是文章山主脈,鳳眼是後殿夾室,鳳髻在寺門殿,長長鳳嘴延伸至山門外。羡慕不已的康熙進士陳遷鶴曾題曰:“遙看一鳳翔丹穴,不見全牛化道身。”鳳凰乃萬鳥之王,鳳凰來儀,預示吉祥之兆。

游鳳山,保平安。

好運鳳山!

拜鳳山聖公,成為父老鄉親日常生活的一個內容。欲說聖公,三鄉五裏婦孺皆知,講起來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有些人無師自通成了民間故事家。

鳳山寺奉祀廣澤尊王,本名郭忠福,信眾慣稱聖公。聖公系詩山人,《郭山廟志》等諸多史料可證。那句神奇預言:“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鯉魚樹上鬧匆匆”,早已成了詩山坊間的著名傳說。若此話靈驗,遇此情景處即忠福母子落腳點。果然,母子倆向東至詩山郭山下,時豪雨如注,但見一牧童蹲至牛腹下(牛騎人),一名正做法事的僧人頭上頂著銅鈸(人戴銅);山洪暴發沖走紅土(水變紅),池邊一位漁翁跑到樹下避雨,忙亂中已上釣的鯉魚被掛在樹上,直擺著尾巴亂跳(鯉魚樹上鬧匆匆)。這個閩南話歌訣膾炙人口,已演繹為市井口頭讀本,家鄉百姓耳熟能詳,這段故事經典孕育了一章萬古佳話。

母子倆遵大師所囑,由安溪辭工返裏,借簡陋草房棲身,相依為命。忠福投黃姓人家,牧羊三載,晨昏奉養寡母,孝德飲譽四鄰,鄉親們雪中送炭地幫母子渡難關。轉眼至五代後晉天福三年(西元九三八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忠福上山飼牛登絕頂於枷蕉藤上坐化,年方十六。鄉人嘉其孝憐其殤,於坐化處築祠祭祀,稱為郭山廟,後稱鳳山寺。《禮》曰:“凡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

聖公流芳百世的孝德,成全了鳳山寺的千古美名。作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核心,忠孝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倫理馬車的雙輪,孝悌觀念經揚棄而薪火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美德,崇尚孝道是國人深層的文化心理,是最具全民特質的精神層次,是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今天,我們擯棄“愚忠”和“愚孝”,汲取其合理的內核,通過親情之孝道化洽天下之誠愛,維繫民族向心力,保持社會和諧度——這就是聖公以孝成神並廣受景仰的主因。特別重要的是,如今中國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已超過總人口的一成,老年化的社會形態,使鳳山文化核心的孝道傳播更具戰略意義。

忠福成神以來,歷代君王十多次封侯晉爵,敕賜之多,恐為中國宗教史上罕見吧,這不正昭示鳳山文化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普遍的社會意義嗎?尊王保國安民,懲惡揚善,佑福兆祥,屢顯靈異,自是香火鼎盛。如此超越自然的偉大神力,絕非玄虛的心理幻影,而是黎民百姓精神渴望的直接映射,凸顯著社會公眾的真實訴求。廣澤尊王名列福建四大神祗之首,聖公崇拜成為中國宗教界極富影響力的信仰文化,其理不言而喻。

鳳山元素已經深深滲透到芸芸眾生的平常日子。古寺朝聖,常見香客們牽著黑羊,敬獻神明。屬羊的聖公生前牧羊,終生與羊群為伍。可以說,羊,是最善解人意的聖公夥伴;羊,是聖公靈魂的守護者;羊,是聖公精神的外化。借羊這個載體,人們為聖公捎去無盡的緬懷,寄寓著善良的心願。

神靈具有超時空的力量。

放眼全球,尊王分爐遍佈港澳臺和東南亞,甚至遠及歐美,其中被譽為中國宗教信仰活動博物館的臺灣最盛。兩岸血脈同宗,信仰同源。故土的神祗成為臺灣鄉親團結奮鬥的精神支柱、安邦護土的庇護神靈和地緣關係的凝聚紐帶。臺灣各種寺廟八千多座,實則大陸祖廟的臺灣版。上至高官達人,下至平民百姓,無數信眾崇奉廣澤尊王,分寺數以千計,名列島內神廟前茅。每年接踵而至鳳山朝聖者,達數十萬人次之眾。尤其農曆二月二十二日和八月二十二日,因系聖公誕辰和坐化的日子,臺灣各地進香團恭奉尊王神像,晉謁祖廟,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鳳山寺影響力越來越國際化,其中大手筆當數二〇〇九年七月聖公巡安台島的成功舉措。

二十五天駐蹕10多個市縣,接受善信朝拜,一百五十多萬人參加巡境賜福盛典。人們以一睹聖公尊容為一生之大幸,駕臨台南市時踩街陣容長達七公里,極一時之盛,引發島內巨大轟動效應。和此前來台巡境的所有神尊相比,廣澤尊王的受歡迎度和“政治”待遇實屬罕見。巡安臺灣的成功,譜寫兩岸關係史輝煌篇章,影響深遠,央視等兩岸 十多家媒體及時跟蹤報導盛事。

清晰地記得,當時,其中一隨行人員從台南第一時間電告時在澳門的我:其時整個台南市大雨滂沱,惟聖公巡境過化之處,天公作美,未見雨點,民眾稱奇。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隻拒絕陌生感的小鳥,居然佇立神輦上護駕聖公,陪萬千信眾一程。民間歷來視喜鵲登枝為吉兆,看來,鳳山寺當是鴻運不斷。這裏,我絕對沒有絲毫杜撰的成分。在充滿魔力的宗教力量前,眼前的傳奇也真實得如此神聖、不容置疑。

果真喜事連連。黃仕群主任欣喜地告知,二〇一〇年八月份鳳山寺將應邀組團護駕聖公往新加坡巡安賜福;九月份第一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將在鳳山寺盛大開幕,屆時嘉賓雲集,萬眾歡騰,共謁廣澤尊王,共用盛世太平。

前福建省省長胡平視察鳳山寺時,題寫“鳳山文化傳千秋,走向世界更輝煌”,誠哉斯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鳳山寺,你屬於多元的世界文明。

道教講究因緣,萬物皆因緣具合,方能生果。

多少次拜謁鳳山寺,情結總縈心懷,揮之不去。

緣分,信然。

算起來緣分不淺。幼時生活詩山街,長達九年,古街和鳳山寺僅咫尺之遙。商賈出身的家父當年經營過祭祀供品,近悅遠來的香客時常光顧。到寺院遊玩,聽聖公故事,觀祭謁封塋情景,父母時常把聖公的德行,化為娓娓動聽的講古,慢慢越過我的耳根滲透到大腦中樞,尊王的影像牢牢佔據著幼小心靈的一角。我想,這些人之初的趣事,借聖公的靈氣,沒有被歲月湮滅,而成了記憶老窖最為珍貴的記憶體。

時過境遷,與聖公緣分與日俱增。

香港及澳門詩山同鄉會先後在鳳山寺重塑尊王金身,並於兩地舉行迎駕踩街盛典。筆者曾親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林樹哲先生的由衷讚譽:詩山人真有氣魄,把聖公迎到香港,在港島史無前例。近幾年,在香港圓玄學院和澳門,我得以機會叩拜供奉聖公的神壇前。去年兩次在港逗留,顧不得會晤親朋戚友,擯棄俗務,我驅車前往設于屯文的香港聖公廟,供上一炷香,以一顆凡夫俗子的真誠的心。旅途的倦意在靈魂的淨化中,頓然遁去……

南安市鳳山文化研究會前年創建,鳳山遊覽區管理處主任黃仕群繼任會長,筆者忝列副秘書長。幾年後,該會與詩山僑聯主辦的詩山鄉訊出爐,我的兩位高中同窗黃仕群、呂智敏榮任詩山鄉訊社副社長,剛好我受邀執編這份小有名氣的僑訊。作為開放的南安的一張名片,鳳山文化自然成為這份小報乃至本土作家最關注的題材,筆底汩汩流淌著濃濃的鳳山情緣。因此,常常需要叩訪鳳山寺。

鳳山聖地添盛景,僑鄉文壇映文光。為策劃今春泉州市知名作家鳳山采風團事宜,我與諸位文友業餘忙得不亦樂乎。鎮黨委政府和遊覽區管理處的鼎力支持,愈添無窮的動力。三月二十日,泉州市、南安市、詩山鎮作家連袂采風,獲得成功。

當然,這些小小的努力皆因鳳山寺的不解之緣。

鳳山之戀,猶如一朵鮮豔的花卉,搖曳在生活的枝頭。

歷史的浪花在奔湧,文明在傳承中嬗變。

古刹歷盡滄桑,幾經興廢。改革開放以來,承蒙政府的重視關懷和海內外熱心人士的鼎力襄助,經30年的精心營造,規模更加恢弘氣派,軟硬體設施日臻完備。殿宇樓閣寬敞軒昂,煥然一新,倍增宏麗。鳳山風景區多次榮膺各級先進稱號,被評為“泉州市首屆文明風景旅遊區”。管理處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脈動,精心籌畫遠景,打造旅遊品牌,提升閩南宗教旅遊品位,建成海內外文化交流的視窗。

走進鳳山寺,熱心捐資者的芳名處處可見,赫然入目。許多善行義舉不勝枚舉,留在鳳山史冊,功昭千秋。善心永傳,澤及社會。前進中的鳳山遊覽區,繼往開來,不忘回饋社會,奉獻公益,關注民生,樂善好施,贏得廣泛的好評。賑災濟困,捐贈敬老金,扶助貧困學子,開展義診活動,捐建道路,創辦鳳山文研會、詩山鄉訊,資助宗教刊物、鳳山筆會、鳳山采風……堅信,鳳山遊覽區將不斷續寫歷史章節,我的拙筆書寫不盡。

鳳山寺承載悠遠的文明精髓,熠熠生輝,鳳山元素滲透著僑鄉大地。

寺觀祠廟是最公眾化的社會空間,鳳山寺是古老而開放的道教聖地。

寫到這裏,油然聯想魯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致許壽裳》信中一段話:“中國的文化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由是觀之,鳳山寺,需要反復拜讀,以虔誠之態!

 

錄入:20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