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傳統奉聖迎香習俗 2018-01-20 李萬祥 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 鳳山寺自五代後晉天福( 938)年建寺以來,香火不斷;但因原先廟宇管理、主持者大多為外來僧人,常遭人掠奪,且管理不善,經常發生火災。因此,寺院臨近鄉村的民眾經常往寺院撲火,並及時修復寺院。 相傳,在十七世紀初,山頭(現山一、山二村)、坊前、衢門(現紅星村)、內益(現紅旗村)的紳士組織民眾共同管理鳳山寺,後俗稱“四保社”。“四保社”對寺院管理做了具體分工:“同安社”(現坊前村)管理“聖王印”;“福安社”(山一、山二村,另有一說“保安社”)負責“聖公生”(即每年農曆二月廿二、八月廿二),並設立祭主局,輪值舉行祭奠封塋活動;“鎮福社”(衢門、內益)則負責管理“聖王爐”,兩鄉輪值蔔香主舉行奉聖迎香活動;“景福社”(頂宅、佃阪、莊厝)負責管理聖筊。由此算來,奉聖迎香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
為切實做好奉聖迎香工作,當年的紳士把衢門、內益按角落各分為九甲,兩鄉每兩年輪值一次,每甲剛好十八年輪值一次奉聖迎香。由於歷史原因,四百多年來,各甲人口發展不平衡,個別甲與別的甲合併輪值。因此,也出現了有的甲十八年輪值兩次的情況。奉聖迎香作為民俗活動,經久不衰,常年不斷,是閩南地區最有特色的迎神賽會活動。由於遭逢文革,迎香活動一九六六年被暫時停止,直至一九七八年恢復舉行。
奉聖迎香活動的主要過程 卜選香主 下一年輪值迎香的甲必須在前一年醞釀產生香主候選人,或自願報名,或民眾推舉,候選人人數多少不一,或三五人,或十幾人,一般為甲中德高望重者且頗具經濟實力者。每到卜選香主時,往往出現激烈爭奪的態勢。 參與競爭的候選人,必須各自備辦香燭、鞭炮、牲禮到前一任香主所設的聖壇前集中,祭拜聖王后,由前一任都社主(鄉村主持所有佛事的負責人)在聖王佛壇前依次舉筊占卜,以信筊最多者為勝,即榮任下一屆奉聖迎香的香主。由於兩個鄉村的輪值,新香主產生後,有整整一年的準備時間。 香主任期內不許幹髒活,如挑糞桶、舉糞瓢等。自奉聖迎爐後,迎香期間,每天早晨,香主應給聖公聖媽端上一盆清水置於供案,以示給聖公聖媽洗漱;接著奉上三杯清茶,再行一跪三叩首之禮。 每次迎香都要買一頭公牛做牛公。買牛公應提前幾個月,先在聖公爐前蔔定東西南北方向,如為南,即往南方向找一頭大小合適的牛公。然後,將牛公托人餵養(按月付工資),臨近香政日前幾天才牽回。當香主做尾牙,請迎香甲奉牙戶主後,當天下午,眾牙腳一起宰殺牛公,以備做迎香用。當香主做尾牙,請迎香甲奉牙戶主後,當天下午,眾牙主一起宰殺牛公,牛肉做成牛肉凍,古時沒有冰箱,大多是把做成的牛肉藏于井中,以備迎香日宴用;牛肉還按迎香甲人口均分各戶,牛頭留作暖壽用。
恭迎聖爐 依照古例,農曆正月廿三日香主要組織本甲民眾舉行“奉聖迎爐”活動。這一天清晨五時許,八門禮炮打破了黎明的寂靜。本甲的民眾不分男女老幼,全都聚集在香主所設的聖壇前,與來自閩南各地的民俗表演隊彙集成浩浩蕩蕩的迎爐隊伍,向鳳山寺挺進。迎爐隊伍一路載歌載舞,沿途民眾也起個大早,觀賞迎爐的陣容,並紛紛加入隨香隊伍。大約七時左右,迎爐隊伍到達鳳山寺,香主恭請廣澤尊王香爐,虔誠地安放在佛轎上,年輕人爭著抬佛轎在寺院大庭闖蕩顯晃,邊沖跑邊呼喊著“好!”“好啊!”各路演員則分別在寺院廣場進行民俗表演。八時左右,迎爐隊伍從鳳山寺出發下山,經詩山街返回香主所在地。這時,鞭炮聲禮炮聲震耳欲聾,家家戶戶都把大門打開,全家人手持香炷,恭迎聖駕。有的善信還在自己家門口擺設茶局小點,聊表虔誠之意,也供迎爐人員解渴,是謂“奉茶”。中午十二點左右,迎爐隊伍到達香主所設的聖壇,隨即舉行“安爐”儀式,就是把廣澤尊王的香爐被安放在聖壇前。至此,迎爐活動宣告結束。從迎爐當日開始,香主及本甲民眾敦請各地戲班在佛壇前演戲娛神,一般是連續七個晚上,俗稱做“七旦”。
虔誠奉牙 迎爐活動結束後,迎香本甲的民眾及周邊群眾紛紛前來聖壇朝拜,聖壇一時香火鼎盛。為更合理地安排本甲民眾朝拜的時間,執事者依古例安排奉牙活動。從迎爐開始,一直到迎香正日,每逢初二、十六,加上聖公生(農曆二月廿二、八月廿二)、端午、中秋、重陽等重大節日及迎爐七旦、尾牙(迎香正日前兩三天),如恰逢農曆閏月照樣要奉牙,總共約三十次,定為奉牙日,俗稱“做牙”,分別安排到各房柱或角落。迎香正日前的值牙日(尾牙),由香主負責。值牙者在當日清晨,舉家出動,到達聖壇前奉敬清茶,並邀請民間鼓樂隊表演民間樂曲。中午,參與值牙者開始在聖壇前擺設筵桌,各戶儘量展示家中的珍貴財物,山珍海味、奇蔬異果,應有盡有。有的還特地邀請民間藝人以各種食物為材料進行工藝造型,諸如八仙過海、唐僧取經等。值牙者一般還要連續三個晚上請大戲演出。
聖王下山 農曆十月廿六日,香主組織“聖公下山”活動,即組織民眾前往鳳山寺恭迎廣澤尊王、妙應仙妃下山,供奉在香主所設的聖壇。相對於“恭迎聖爐”信俗,“聖王下山”活動更為隆重,場面更加龐大,可以說把整個奉聖迎香的活動推向高潮。以內益鄉二○○八年迎香為例,當年,福建省政協委員、華盛興業集團董事長李建超榮任香主。“聖王下山”的陣容空前,有二十八部彩車,隊伍有聖旨牌、清道旗、鳴鑼開道、大旗、大燈、龍虎旗、五音吹、隨香戲、掌中班、彩旗、古典旗、大鼓吹等組成的前導大隊;接著是舞龍舞獅、貢球、險技閣、花鼓跳、拍胸舞、排子吹、威風鑼鼓隊、錢鼓舞、腰鼓舞等近百支民俗表演隊;再接著是七十二隊(即七十二種兵器)、禪師法師隊、彩牌隊、中燈球廬、八捧、八音、神助隊、涼傘、鼓對吹等古典儀仗隊,佛轎緊隨其後;佛轎之後,是一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台港澳同胞、本甲民眾、沿途自動加入的民眾組成的一千多人的隨香團。整列隊伍綿延近二公里,宛如一條緩緩挪動的長龍。街道兩旁、道路兩側、陽臺上、樹丫上,觀眾成千上萬;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呐喊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部雄壯、歡快的交響樂章。 當隊伍登臨鳳山寺,本迎香甲男子扛著境主佛,快步繞鳳山寺前殿奔跑;香主、社主手持信香走進鳳山寺大房裏,恭迎廣澤尊王、妙應仙妃兩位尊神駕臨迎香佛壇,供信眾虔誠供奉。接著升炮奏樂,起駕回程。 從聖公下山開始演戲,直至香政日後七旦以後。
暖壽儀式 “暖壽”也稱“煗壽”、亦叫“輦壽”。“暖壽”一般是為高齡者祝壽的儀式,也用於為神佛祝壽。相傳,奉聖迎香的“暖壽”,是為王妃(妙應仙妃)做月子的儀式,這可以從敬獻的東西中看出。“暖壽”在迎香正日的前一夜子時由都社主、香主及眾善信在聖壇前舉行。依循古禮,儀式隆重,莊嚴肅穆。“暖壽”儀式延請禪師和法師誦讀經文,善信依次敬獻三牲、果品及民間約定俗成的東西。 讀祝文時,社主、香主俯伏,讀祝文者跪于左。祝文內容一般是為民眾祈求賜福消災、延年益壽;為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工商企業祈求萬商興旺。 “暖壽”儀式持續兩個多小時,共行一百零八個跪禮,足見善信之虔誠。
迎香正日 “迎香正日”也稱“香政日”,於“聖公下山”後,執事者在香主所設的佛壇前蔔定,一般是農曆十一月中旬某一吉日。這一天,是迎香甲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早上,香主在點燃第一炷香之後,手握三支點燃的金香,走到各家各戶,而各家各戶早就準備好香案,香主每走到一家,把手中的金香拿出一支插在香爐中,然後從香爐中抽出一支香帶走。這一個儀式就叫做“連香”,也叫做“拈香”,意為香主把聖德王恩傳給家家戶戶,又把家家戶戶的虔誠之心集中到聖壇前。中午,家家戶戶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受邀的親朋好友有的一連收到幾十張請帖,實在應酬不過,大多是送鞭炮回禮,以湊熱鬧;主人家有時也常常為請不到客人而感到不安。 相傳,舊時迎香,常見很多民眾在路邊邀請客人,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請到越多的客人覺得越有面子。下午三時許,家家戶戶備辦牲禮,挑到聖壇前,敦請禪師、法師做福,祈求廣澤尊王庇佑合境平安,風調雨順。隨後,舉行隆重的蔔定下一屆香主的儀式。當晚,以鳴銃槍為信號,家家戶戶在同一時間裏燃放煙花爆竹,整個鄉村頓時沸騰起來了,省高甲戲劇團、省級綜藝演出劇團同時開演。從迎香正日開始,連續演戲一個星期。直到做完“七旦”,再舉行隆重的“送佛”儀式。“送佛”同樣要組織隊伍,浩浩蕩蕩地恭送廣澤尊王、妙應仙妃佛像回鳳山寺,然後,再把本境佛像送歸各自的宮廟。至此,整個奉聖迎香活動就全部結束了。 奉聖迎香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民俗活動,包含著鳳山文化中許許多多的寶貴元素,她激勵著海內外鄉親的愛國情懷,弘揚了傳統孝道。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迎香活動不斷地賦予時代新的內容。
縱觀近三十年的迎香活動,有幾個方面得到了民俗愛好者的關注。 其一,民族性得到了不斷加強。旅居海外和台港澳同胞對家鄉的神祗特別虔信,視為他們在異國他鄉生存、發展的保護神。這種“神緣”關係也是他們與故鄉聯繫的重要紐帶。當他們事業有成時,總惦記著是鳳山寺廣澤尊王的庇佑,於是或攜眷尋根,或回鄉投資興辦企業,或慷慨解囊捐獻家鄉事業。這種信仰成為出外謀生者共同的精神寄託的象徵,也是不忘祖根,和睦相處的紐帶。臺灣同胞一提到廣澤尊王,無不頂禮膜拜。每年奉聖迎香,都有信眾專程從海外或祖國各地前來參加“奉聖迎爐”和“聖公下山”活動,真正體現兩岸一家親的脈緣關係。 其二,傳統美德得到進一步弘揚。廣澤尊王以“至孝”而受尊奉,鳳山文化以“勸善”為宗旨,鄉閭之間、姓氏之間、鄰里之間、宗族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難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發生,但凡有矛盾出現,勸事佬往往會攤出共同的信仰——鳳山寺廣澤尊王,使矛盾淡化,平息事態的發生或惡化。在奉聖迎香活動中,大家更是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勁往一處使,全身心地投入迎香的工作中去。孝道是儒家思想體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廣大的信眾中,“尊禮法,重孝道”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他們不分貴賤,不分貧富,都能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都能盡力贍養家中的老人。即使遠在千里之外謀生,也能抽空返梓看望老人。由此,一種純樸的、優良的民俗風俗在迎香活動中悄然形成,並將世世代代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三,勤勞儉樸、愛拼敢贏的精神得到發揚光大。郭忠福少小時候家貧如洗,但是,他人窮志不短,以替人牧牛為生計,贍養雙親,這種精神鼓勵著一代代人艱苦創業。郭忠福“一朝天子不如萬代封侯”、“我要萬代封侯”的思想,也鼓勵著一代代創業者以“普濟眾生”為理念,不斷進取,努力打拼,回饋社會。在廣大信眾中,湧現了一批又一批事業有成者,他們在事業的發展中銳意進取,永不停息。 第四,促進鄉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每一年的迎香活動,都留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印記。以二00八年迎香活動為例,一年間的活動,體現了鳳山文化資源的推介,歷史知識的普及,鳳山文化底蘊的啟動並展現,使鳳山文化的歷史記憶得到全面的彰顯,喚起人們對鳳山文化的深厚感情,延伸和放大鳳山文化情結,激發家鄉人的歸屬意識和自豪感。在迎爐和“聖王下山”活動中,鄉村分別展出了“郭聖王的傳說”和“二十四孝圖”,以圖片和文字解說的形式,讓村民進一步全面瞭解鳳山文化的內涵和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容,讓村民在掌握鳳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鳳山文化的內涵。在兩次大型踩街活動中,來自閩南各地的民間文藝團體的表演,堪稱集閩南民間文藝之大成,讓老百姓一飽眼福。精彩的彩車方陣則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家鄉人勤勞致富的不凡風采。 100多場文藝演出,其中,有省梨園、省高甲、安徽黃梅戲,有大型綜藝表演等等,薈萃了全國各地一線演員演出的精彩節目,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娛生活。
弘揚鳳山文化,最終目標是實現家鄉人素質的全面提升。我們相信,奉聖迎香活動的健康開展,一定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發達、文化的繁榮、社會的和諧安定。
注:本文2017年11月刊載於《刺桐帆影》第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