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寺與聖公文化

李成利

(一) 前言

聖公文化,其實發源于福建泉州南安詩山境內。聖公文化的善男信女遍佈海外各地,在臺灣、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以廣澤尊王(聖公)主祀的大小寺廟有逾千座,以新加坡這樣的彈丸島國為例,就有近二十座以廣澤尊王為主祀或副祀的宮廟建築群組,是新加坡華人社會最普及的信仰之一。近代研究者根據廣澤尊王郭忠福(聖公)的軌跡,認為不再只是“宗教”,而是“文化”範疇。文化人類學學者紀爾茲(Clifford Geertz, 1926-2006)對“文化”的創見和深意,若被運用來探討廣澤尊王(聖公)……是神話、是歷史;是神聖信仰,也是古早期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活實踐。

聖公文化,有其在宇宙觀認知上的特色,最有意思的對“人”的認知。“人”從“民間”壽盡,轉到“陰府”為“鬼”;或是功果圓滿,飛升至“天界”成“神”為“仙”,都是一種可流動性、可延續性的存在方式。當代思想家德里達( Jacque Derrida, 1930--2004)從語言學哲學上所說的“延異”基本觀念。這種觀念,道教早就有存在“延異”式的一認知。這種對“人”的延異認知,廣澤尊王(聖公)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例子。

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郭王公、聖王公、郭聖公、聖公等稱號,俗姓郭,名忠福,五代古南安地人(時屬古南安西二鄉,名小溪場,後置清溪縣,即現今的安溪縣)。唐汾陽王(郭子儀,唐代大將,封汾陽王,陝西鄭縣人)為其遠祖。五代後唐同光初年(公元923 年)農曆二月廿二日,出生于現今安溪縣金穀鎮河美鄉。成道為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公元 938年)農曆八月廿二日,位於南安市詩山鎮鳳山寺現址。

 

(二) 大孝成神建廟祀之

郭忠福生有孝德,氣度異人。其父郭亮,務農為主,三十一歲便與世長辭。其母姓林名素,溫柔賢慧,吃苦勤儉。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公元 931年),郭忠福為了安葬父親的骨灰,賣身清溪大財主楊長者家牧羊。晨昏之思忽起,馳歸侍奉,依依如也。父死艱于葬地,終日憂心忡忡,雖就牧猶潛然淚下。後得地理師指點,而得“萬代封侯”的風水寶地葬父。並依地理師之交代,棲身于郭山下。根據資料考究,位於南安市西北部的詩山鎮境內西北角文章山麓(亦稱郭山)下詩山公園內的龍山宮(郭忠福故居舊址)。

公元 938年農曆八月廿二日,郭忠福牽牛登山,坐古藤上而逝,時年十六歲。鄉里的人感其孝德,憐其殤,就在其坐化處建廟祀奉。當初建廟宇,稱為郭山廟,蓋于五代時閩王王昶在位三年(公元 939年) 。因以將軍禮祀之,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間(公元1130年),高宗皇帝賜封“將軍廟”。南宋高宗紹興辛亥元年間(公元1131年),據傳說因滅火護民,郭忠福被勅封“威鎮廣澤侯”,亦敕封建“威鎮廟”。直至南宋開慶己未元年(公元1259年),敕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並賜建寺院祀之,因郭山地形似鳳盤舞,故改為“鳳山寺”延用至今。

自是數百年,風蕩雨淋,棟宇不無修葺,然而寺貌未嘗擴新。綜觀鳳山寺規模,縱為十六丈,橫十丈四尺。寺殿有二,分前後殿。後殿高一丈八尺,夾室各一,東夾室祀尊王、尊妃像,從其坐古藤化身之舊跡,室後為內寢;西夾室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金身。前殿高一丈八尺五寸,中祀尊王,旁祝崇德侯、顯佑侯、黃太尉、陳將軍,以其有功于王。殿宇疏以庭院,繞以牆垣。垣屋翼於左右,有三十餘間,為寺僧聚納之處。寺門內有一巨石,狀若雲鬟,昔人比之鳳髻。寺門外列磚為庭,曲磴層階穿樹而出,綜其級有一百餘。

郭忠福誥封,歷代共有六次:

1)南宋高宗紹興辛亥元年間(公元1131年)勅封“威鎮廣澤侯”,勅封“威鎮廟”。

2)南宋甯宗慶元乙卯年間(公元1159年)加封“威鎮忠應孚惠提伯王”,其王妃為“妙應仙妃”。

3)南宋孝宗淳熙甲午元年間(公元1174年)勅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

4)南宋理宗開慶已未年(公元1259年)勅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5)清朝同治庚午九年間(公元1870年)加封“保安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6)清朝宣統庚戎二年間(公元1910年)賜封 “天下第一王”。

古代中國社會,非常講究禮儀,而祭祀是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左文二年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很顯然的,祭祀在古代中國社會是屬於政事的範疇,掌控在統治領導層手中,統治者利用黎民百姓的神權崇拜心理,實行“神道設教”,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與威信。西元1870年,郭忠福被加封“保安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之後,信眾不稱郭聖王或郭尊王了,而廣稱大孝成神的郭忠福為廣澤尊王。而南洋一帶的華人,或許受到地方語言的影響,多數稱呼為“聖王公”或“聖公”。這或許是當地人稱呼“大伯公”、“拿督公”、“土地公”、“法主公”有著密切的口語習慣關係。

 

(三)三一教影響的寺廟

中國千年古刹南安詩山鳳山寺,始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之後,迄今已有1078年的悠久歷史。先建廟宇而後成寺院,上庵位於南安天柱山向東南蜿蜒入伸文章山麓支脈的詩山鎮西北部的鳳髻山,山因類鳳而得名,鳳山寺後枕著文章、碩筆,面揖高蓋山。下庵為南安詩山鎮詩山公園內的龍山宮。百姓尊郭忠福大孝為先,自宋以來屢著靈異,受歷代皇帝封號,香火鼎盛,鳳山寺亦馳名於內外,廣澤尊王(聖公)信仰也遠播境外各地。南安詩山鳳山寺,自公元 939年(當初稱為郭山廟)建造以來,有興有廢,屢廢屢興,歷盡滄桑。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皇帝賜“將軍廟”。公元1131年--1162年,據傳說因滅火護民,郭忠福被勅封“威鎮廣澤侯”,亦敕建“威鎮廟”。公元1165--1173年,陳邑尉等因宋高宗賜匾額,廟宇的規模遂步擴大,陳撫乾記之。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本都人士增其所未備,則有殿寢、廟廡、門庭、層階諸勝,王(胄)教授有記之。公元1531--1532年,據《郭山廟志》載:嘉靖辛壬之季,火焚廟宇殆盡。大約三十五年後,公元1567年(明朝隆慶元年),才開始重建鳳山寺(第一次重建)。公元1580年(明朝萬曆八年),鳳山寺再次拓建。公元1594年(明朝萬曆廿二年)再複廣其庭,曲其磴以增其幽勝,事詳在陳(學伊)僉事、葉氏二記。到了清朝時期,公元1818--1827年(清嘉慶二十三年至清道光七年),佛教僧人玉環、南安邑人籌募,郡守劉炳和邑令塗賢彭,率領紳庶捐建落成,里人呂孝廉為記。公元1830年(清道光十年間),四眾善信募修西橋(樂捐芳名詳見碑記)。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間),南安邑人黃位中(即今洪梅鎮人,武狀元黃培松之父)等人發動擴建,使得鳳山寺壯麗異常。公元1903年(清光緒廿九年),四眾善信募修西橋(樂捐芳名詳見碑記)。

二十世紀,新中國成立之後,公元1952年(共和四年),在鳳山寺禪房住宿和負責管理寺務的佛教僧人:通荷、地靈、金標、水連、圓業、玉環、文理、瑞發等和尚,參與土改後到鳳山寺的周邊村莊還俗落戶。昔日,鳳山寺的統一法號為方、廣、政、圓、通、真、如、實及際等。另外,鳳山寺分為四大支脈(即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春淵:分屬永春縣,清朝末期,祥雲禪師進駐湖洋首任升仙岩住持;夏淵:福至禪師和通荷禪師,派駐南安詩山鳳山寺;秋淵:奕茂、文選、圓量等和尚,派駐德化縣;冬淵:春魁和空碧兩位高僧,則派駐安溪縣。

宗教信仰文化的傳播,古早時期在中國福建一帶是極為興盛且傳播最為快速。西晉武帝太康三年間(公元 282年),福建的福州地方就已有了“紹因”佛寺。西晉武帝太康九年間(公元 288年),州府的南安也有了“延福”佛寺。從史料顯示,中國南方的佛教屬於“頓悟”宗派,有別於中國北方的“漸悟”宗派。“頓悟”佛教傳到唐末時期,便衍生為“五宗”宗派,與福建一帶有著極大的關係,例如立雲門宗的文偃,出自于南安邑人義存法師門下。

而道教傳入福建的時間更早,在原始社會中,福建一帶就有方士活動的蹤跡,稱為“真升化玄天”昇華元化洞天真人劉少公,據知是武夷山主人。五代時,王審知敬重道士,不少道長握有大權。到了宋朝,福建的道教發展更快,不少道長屢次受到朝廷賞賜,福建泉州的清源山上老子李耳(太上老君)石像,就在當時建造的,尤見當年道教的興盛。

經過魏晉南北朝胡漢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再經隋唐五代的演進,自此中國大陸形成儒、道、佛三家思想匯流的新興文化動向。宋朝之後,三教合一的思潮已深入學術的各個領域,也進入了社會文化價值和民間信仰的各個層面。儒、道、佛三教之間互相影響和滲透,最後成為三教合一的文化整體。孔教以儒家自身為主,吸納了佛教和道教,而佛教與道教兩大宗教,也緊靠儒家的綱常倫理的思想。長久以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教合一的發展。

南安詩山鳳山寺,根據古老典籍記載,絕對是受到福建的道教地方宗派“三一教”的影響極大。“三一教”是將儒、釋、道三教合而為一的教派,由明朝福建莆田人林兆恩(又名林龍江)方士所創建的。林兆恩宣導三教合一的本質,在於將孔教的綱常倫理、道教的修持功夫、佛教的湼槃理論,綜合為一,三者缺一不可。林兆恩強調以儒為本、道為入門、而佛為極則。所以僧人擔任鳳山寺住持或非長駐住持,是件很自自然然的事。“三一教”在福建立足後擴展迅速,清朝中末葉,已發展到港臺及東南亞一帶,民間信仰雖帶有區域性,但是其應有的旺盛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對福建文化或者是閩南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而民間卻有這麼一個 “翁婿鬥法” 的傳說,在於說明為什麼鳳山寺讓僧人和尚當住持,也不禮聘方士道長管理實屬道教的鳳山寺。傳說中,尤溪黃道士的獨生女名叫依娘,天生麗質。依娘偕母到鳳山寺(古稱郭山廟)行香,其母見郭孝子金身塑像才貌風雅,不禁脫口說出若是人,願將女兒許配給郭孝子。依娘聽了看了神一眼,不禁怦然心動。之後,依娘每回在溪邊洗衣,水面上總有一個小錦盒漂到她面前,最後依娘按母意拾起一看,內有金釵一支,遂戴之而難脫下(此乃聖公的定聘之物)。黃道士得知,強迫女兒嫁給屠戶李公子,依娘不敢違抗父命,只得坐上花轎。行到鳳山寺附近,此時狂風大作,仙樂起於空中,依娘駕著彩雲升化為神,與聖公共結天盟。黃道士為洩憤而作法水淹鳳山寺。寺裏恰有個賣瓷的德化人,口中念念有詞,每擲一塊碗,水便退三尺。但黃道士的哨角一吹,水便又漲三尺。聖公見勢連忙化為老者到黃道士家,言及鳳山寺已淹沒,紡車可以反轉了。紡車一反轉,大水因而全退盡。因為有了這個“翁婿鬥法”的傳說,所以,民間老百姓認為鳳山寺不聘請道士入駐,是絕對有其道理的。

 

(四)文革後重建鳳山寺

公元1953年,鳳山寺再次遭火厄。信眾極力倡議修復,南安邑人黃榮顯、黃雙龍、黃文種、余如田、梁錦章等人募修至1957年 6月間修復竣工,前前後後花費四年多的時間,進行第二次重建。公元1955年間,新加坡南安會館名譽主席黃西京關懷詩山鳳山寺,特地捐資於通往鳳山寺之郭山半腰,山路西側,依次增建西京亭與愛蓮亭兩座,以供香客流連休憩。公元1966年,“文化革命”期間的 5月21日,鳳山寺又一次的橫遭浩劫,神像被毀,匾額散失,經典火焚,寺僧雲散,殿宇夷為廢墟,僅尚存一株桂花樹,國家文物古跡慘遭破環。嗣後,在寺址創立“詩山農中”。

公元1978年,旅居菲律賓的陳道修、新加坡南安會館常務主席吳鴻業等率詩山籍南安邑人倡議重建。同年 8月19日,吳鴻業以新加坡南安會館常務主席身份寫倡議函,致予其岳母呂會代為轉交詩山鎮歸國華僑聯合會(簡稱詩山僑聯)。公元1979年2月25日 , 南安詩山僑聯成立籌建會(與會者17人,籌建會主任呂會(點嬸),委員有吳清樹、黃種余、梁海濱等22位。同年11月 5日(農曆九月十六日),隆重舉行奠基儀式,著手進行第三次重建工作。

公元1980年,新加坡南安邑群特地成立“中國南安詩山鳳山寺籌建會”,籌建主任洪再泉、副主任林建清、秘書吳鴻業、財政陳瑞漢、委員陳進升等鄉親,並把募捐款額陸續匯回南安詩山,建設鳳山寺。樂捐者有洪恭蘭、林培祥、葉德榮、洪再泉、黃西京、陳瑞漢、張進發、郭隆興、洪受池、葉祥龍、曾文安、呂明科、呂平育、戴慶煌、洪再顯、郭贊雷、胡庚仁、戴世琮、易南星、陳綿在、鄭異選、郭祖珍、葉瑞來、洪華生、梁長春、吳錦牆、劉雪鴻、吳亞勝、吳金堆等邑人,商號有榮華公司、成利公司、協利布莊、中興公司以及順豐公司。

公元1982年,香港的陳鵬淵獨資捐建鐘鼓亭。同年11月 3日,詩山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安詩山遊覽區管理處”。西元1983年,由新加坡南安會館集資捐款數額為廿四萬人民幣,總務魏木發分三筆匯給南安詩山鳳山寺。樂捐者芳名錄達54位,即有李金塔、林開發、張水荃、卓建忠、黃奕歡、黃家煥、黃福義、林文鴛、林金聰、余國鈞、趙亞治、林觀土、吳鴻業、林金土、林金山、林必鋒、蔡福達、餘森泉、林金福、林榮宗、葉祥龍、傅金江、呂平育、潘金木、林培祥、陳瑞漢、張進發及葉金水。

公元1984年,旅居馬來西亞的王連成,熱心獨資捐建鳳山寺的碑牌山門。公元1987年10月,新加坡南安會館最後一次匯款叻幣八萬五千元至南安詩山鳳山寺。樂捐者有蔡金鐘、洪仕、郭敬通、戴佑志、王可味、黃書萍、黃國慶及黃樹芬等鄉親。公元1989年,南安溪東鄉林長江、林東坤父子熱誠捐建碑牌及通寺柏油路。公元1992年,菲律賓岷裏納大千寺、香港南益集團林樹哲、楊連佳、徐偉福共同創建鳳山寺中殿。公元1993年,臺灣的台南西羅殿管委會主任謝再興等15位信眾虔誠捐建大雄寶殿,第二年即公元1994年秋落成。公元1996年,郭山廟隆重舉行開光慶典活動。公元1997年8月5日,郭山廟、鳳山寺分別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正式登記。冬月,香港的李建超、呂榕民等捐建“聚寶軒”(金紙亭、燃炮亭)。至此,鳳山寺古跡已有後殿一座、中殿一座、鳳山寺整座寺門、地下室、左右禪房、客廳、鐘亭、鼓亭、拜亭、聚金亭、鳳髻、入口處牌樓等。

 

(五)聖公文化價值體現

時光荏苒,隨著閩南民系的不斷拓遷,廣澤尊王(聖公)信仰文化也越過海峽,分爐臺灣,漂洋過海,遠播東南亞。據知,目前臺灣以廣澤尊王為主神奉祀的廟宇,就有 643座。閩臺地區至今仍舊保留“過十六”的習俗。原因是廣澤尊王由少年兒童保護神,而衍變成多功能神明。為何是十六歲的成人禮而不是規在所謂的十八歲成年,這一點與廣澤尊王(聖公)十六歲升天為神,再投胎出世,十六歲中舉身亡有關。

千年古刹鳳山寺,是閩南宗教第一道場,也是閩台和世界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充滿神奇色彩的儒道佛三教的仙境聖地,歷代眾多名人墨客慕名遊覽,且多有題詠,以志景仰。廣澤尊王(聖公)信仰文化的價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儀式,保護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保留了“ 過十六”的獨特風俗,以及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等。其重大價值體現在:

一)廣澤尊王信仰雖然是地方文化,但其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慎終追遠、尋根溯源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行孝、行善、對自己、家庭、社會負責的人生態度,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廣大民眾參與信仰文化活動,在對廣澤尊王(聖公)的景仰中潛移默化受到上述傳統文化的薰陶,對道德的養成及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三)廣澤尊王(聖公)是海外信眾的血脈神緣、文化認同、情感交流的紐帶,也是回歸原鄉祖地尋根的橋樑,更是依靠廣澤尊王的信念,堅強地活下來並奮力開拓自己的家園。

四)巡境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廟宇保留傳統格局和閩南建築技藝,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體現閩南地域文化藝術的獨特性,且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首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由南安市人民政府主辦,於公元2010年 9月25日至26日舉行。以“弘揚鳳山文化,同謁廣澤尊王,共用太平和諧”為主題,活動內容包括開幕式暨祭典、中華鳳山廣澤尊王文化交流協會成立、經貿洽談簽約、大型綜藝晚會、民俗文藝踩街、鳳山文化研討會及旅遊推介會等活動。至公元2016年止,經已連續舉辦五屆了,尤其是公元2014年第四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是歷屆節慶臺灣嘉賓人數最多的一次。斷航 120多年的臺灣安平港和廈門東渡港口正式複航,拉近了兩岸民眾之間的感情,也使兩岸的民間文化交流更加熱烈。

 

(六)新加坡鳳山寺

新加坡的民間信仰文化,是隨著移民而來的。由於華人移民不斷南渡,大多數都沒有忘記將故鄉的地方神祇隨伴到南洋,而且上岸謀生一段歲月,就萌生興廟建寺的念頭。因為兩百年以前,中國滿清朝廷的海禁尚未解除,而且跟英國又沒有邦交,當時古稱石叻坡的新加坡,也沒有設立中國外交領事館,來負責保護僑民的任務。南來的華人有如海外孤兒,處境十分悲慘淒涼。下南洋,其實是生命攸關的大事,投奔怒海,旅居異邦,可以說是生死難測。因此,立廟建寺就成了南來華人精神上的避風港,石叻坡(今稱新加坡)的鳳山寺也不例外,而且是最早一座,供奉主神廣澤尊王的鳳山寺。

回溯清朝道光丙申年,即公元1836年,在以海峽殖民地僑領薛佛記三妹婿梁美吉胞弟梁壬癸(土生華人)為首的南安邑人,於公元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之後,從馬來半島的麻六甲南下石叻坡經商,有感于福建南安詩山鳳山寺供奉的廣澤尊王(聖公),最善於庇佑移居外地的人,越是遠方的人祈求越靈驗,故倡建鳳山寺于青山亭之巔。據考究,就座落在今日的丹戎巴葛地鐵站附近的華利路。寺廟沿襲中國南安詩山鳳山寺之名營殿立室、塑繪廣澤尊王(聖公)像祀之,誓為南安邑人不忘本之表徵。並且依照中國南安詩山鳳山寺的傳統作法,建設禪房由僧人主持寺務。

坐落在丹戎巴葛路華利山上,粵幫墳場的青山亭周邊的大坡鳳山寺,是南安邑群在新加坡最早的社群中心,根據公元1836年的《新加坡自由報》報導,閩南小商戶以互助為名,成立了“郭聖王會”,以便抗衡當時潮幫的義興公司。從資料顯示,早年的大坡鳳山寺,除了地緣性質和宗教信仰功能,也許還帶有幫派色彩。

公元1868年的清朝同治七年間,大坡鳳山寺歷經三十多年的風雨飄搖日子,因而棟折梁損,非及時修整不可。當時董事蔡鵬南、傅成源、洪協發、黃藏興及總理宋麒麟、洪豐安、王協泰、江錦榮等人,當即發動首次的重修。南安籍的蔡鵬南為當時的船主,經營海上運輸生意。早年南來石叻坡,初時在廈門街開設藥店。公元1866年,與殷商戴河水、華社領袖章芳琳、陳金殿、洪金捷等經營船務,擁有船隻百餘艘。大坡鳳山寺首次重修時,蔡鵬南被推舉為大董事,亦是信託人之一。在公元1879年時,蔡鵬南也曾為龜仔山恒山亭的重修工程出錢資助。現今的蔡南街就是紀念他的。

到了公元1892年,寺廟又因年久失修,由福建海澄人的顏永成,挺身而出全資捐獻第二次重修。大坡鳳山寺至此由小而大,稍具規模。關於位於丹戎巴葛青山亭的大坡鳳山寺的圖文資料留存非常少,現階段只能找到公元1893年12月16日《星報》刊載了署名陳省堂(陳恭三)的一篇“遊鳳山寺”的文章。陳恭三,字省堂,自號敏求齋主人,祖籍福建漳州人,公元1861年出生,與當時另一僑商陳恭錫是同父異母的弟弟。

茲將陳省堂(陳恭三)的“遊鳳山寺”全文摘錄如下:本坡丹戎巴葛敝廬對山,有鳳山寺,系閩籍士商建于道光十有九年仲春之月。洎乎同治七年,已再捐鉅資,重修一次,殿閣連雲,華樸合度。寺前外門,建立小亭一座,肩挑背負者到此,息肩避署。詣寺拈香者,亦從此進。石逕紆回,苔痕點綴,遠望之,宛若一幅圖畫;曆其境,不殊名山古刹。洵偉觀也。內祀廣澤尊王神像,迭著靈異,善男信女之馨香祝禱者,不遠千里而來。每於朔望佳節,爆竹聲喧隆隆然:日少停晷,年例花月下浣,敬祝神誕,則有梨園菊部,連演數天,更覺熱鬧異常。

初余聞寺名,而未親其境也。迨辛卯秋,移居寺前新宅,營營數日,遷冗完美,攜諸兒女,散步山一門,才知斯處有此名勝。行至山麓,由石梯層層而上,瞥見寺中殿宇禪舍,規模巨集敞。廟寺僧在神前合掌誦經。餘肅然起敬,傍立恭聽。少旋誦畢,始與合十。僧款接情殷。呼童烹茗,遂借神堂權作客堂,與方外人談風雅事,更兼茂林修竹。蓋秋陽而涵爽氣,卻暴暑而引清風。時序可移,寒暑頓易。入其內,如在水晶之宮,言談終日,樂而忘倦。時而夕陽冉冉,山色蒼蒼。童僕來迎,兒女催返,遂告別下山。
嗣後以咫尺之地,略有暇晷,輒往遊玩,與寺僧講論修身養性之道,覺津津有味。寺僧以餘敬佛禮僧,饋觀世音菩薩丹青一幅,謂系齋友來自南海普陀山,於所贈二幅,一曾供於齋堂,一則轉送于餘也。餘以佛像,即再拜而受之。持歸捨下,祀於神廳,仰瞻慈容,繪事妙精,面目如生。因雇良匠護以琉璃片,以體菩薩不染紅塵之意也。寺僧法號圓因,年約三十餘,品貌端肅,言笑不苟,可謂戒行之僧也。

寺門口近日增建花台一座,作偃月形。又聞某善士為該寺已年湮日舊,感觸善念,欲獨破己囊,一律重修。果爾不獨神靈默佑,即素沐神恩者,亦當代祝福壽無量。然則,山中盛景,當必較前增色,與重修者之隆名,可以並垂不朽矣。是為記。省堂陳希曾焚香謹識。(轉載自《陳省堂文集》,南安邑人葉鐘玲編著)。

公元1903年(清光緒廿九年),大坡鳳山寺善士陳春光有意恭請中國福建南安詩山鳳山寺的廣澤尊王聖駕抵達新加坡,暫駐在大坡鳳山寺,特在 5月13日的《叻報》刊登關於廣澤尊王來新的“同迓神庥”啟事。啟事提及至於聖駕親自到叻者,乃因捐修廟宇並起蓋墓庵兩項需款甚巨,伏望商翁善信與佛共結善緣者隨心樂助,以贊聖廟鼎新之盛舉,則功勳浩大,神庥亦自無窮矣。其緣金可交大坡杠石街金榮春號代收。從這則報章啟事內容來看,當時的信眾是把大孝成神的廣澤尊王當作葷佛來供奉膜拜。據知,昔時新加坡坡閩幫有主辦三年一屆(約由11月至12月)的遊神賽會巡安遊街活動(如同今時的妝藝遊行),大坡鳳山寺是賽會隊伍必經之處,廣澤尊王(聖公)也被請到天福宮和主神媽祖娘娘、恒山亭廟的大伯公、金蘭廟的清水祖師以及眾神一同觀戲,接受信眾的膜拜。此次,中國福建南安詩山鳳山寺的廣澤尊王聖駕抵達石叻坡,亦順道參與遊神賽會的巡安遊街活動。根據早年華文報章《叻報》記載,南安詩山鳳山寺廣澤尊王(聖公)金身,於西元1903年(清光緒廿九年),乘船飄洋過海來到石叻坡,在丹戎巴葛華利山的大坡鳳山寺駐駕一周左右,為遠在誨外的善信賜福。

資深報人杜南發在聯合早報發表其“妝藝繞境”一文中寫道;游神賽會是中國傳統民間習俗,也是民間信仰與地方民俗的快樂融合,把莊嚴神聖的信仰娛樂化,樸實大膽活力十足,顯示民間文化活潑的生命力及充滿想像的創造力。遊神賽會的組織為閩幫“五股頭”,由大坡五大商業街(順豐街、興隆街、中街、三美街、源順街)的閩籍商家組成。據西元1905年天福宮選舉名單,五股頭各有三名代表名列協理,領頭人分別有中街劉金榜(雙林寺創辦人)、興隆街林秉祥(中華商務總會會長)、三美街林推遷(怡和軒俱樂部首任總理)、源順街周潤享(道南學校創辦人之一)、順豐街吳榮申(其和和公司為清廷招募福建鐵路股份的招股經理處之一),都是經濟實力雄厚的閩商。

五股頭資金雄厚,組織游神賽會自然聲勢浩大。迎神出巡之日,五股頭隊伍齊集天福宮,沿待列陣,由天福宮後的廈門街依次出發,巡遊市區及新加坡河一帶街道,再前往恒山亭、大坡鳳山寺、金蘭廟迎請各廟神明,及到各股頭當值爐主商號迎請香爐和玉皇大帝,在天福宮“作客聽戲”。有學者認為,在十九世紀新加坡華人幫群結構的時代,遊神活動和路線,就具有界定和強調幫群邊界的“繞境”功能。天福宮是當年本地閩幫總機構,主要閩籍廟宇神明定時受邀齊集宮內,就具有表現及加強凝聚族群對總機構認同的重要功能,是神權意識與幫權現實的有效結合。

對於廣澤尊王(聖公)是神還是佛這個問題,曾經擔任南安會館名譽顧問暨水廊頭鳳山寺住持的廣義法師說道:南安人的祖廟鳳山寺,所崇祀的是位孝子郭忠福(廣澤尊王),後人感其孝行可嘉,所以建寺設廟供奉廣澤尊王(聖公)神像,表示中華民族以孝治天下,而忠孝、仁愛、信義與和諧,乃立身、立家、立國之根本。鳳山寺的廣澤尊王郭忠福,雖然不是出家人,但是可以說是位在家修學佛道的居士,郭忠福坐化時本來結跏跌坐,後因其母而扳下左足。羽化成神之後,以孝行修成正果,轉移孝母之愛來愛護一切生靈的大孝,神威顯赫,保佑百姓,禳災避禍,沛甘霖,祛瘟疫,保國安民,這一切也是表現了佛教的無我慈悲“菩薩大孝”精神。

 

(七)遷移後的鳳山寺

公元1907年(清光緒丁未年間),英國殖民地政府因要重建市區,而徵用山地鏟平華利山和丹戎巴葛青山亭附近的華人公塚,敕令大坡鳳山寺和南安卅一先賢古墳遷移,並賠償五萬元為遷徙費。南安卅一先賢古墳,經拾骸遷葬於四排埔龜仔山桓山亭福建公塚,而大坡鳳山寺,即由當時鳳山寺總理林雲龍(即林路,抗日英雄林謀盛烈士的父親)與蔡三重、林箕當、林箕菊、謝忠池、洪光騰、林深澤、董泰和、傅孫瀦等南安邑人共同負責,擇地重建寺宇,於是向英國人湯林遜購得“後芭窯”的摩哈莫蘇丹律(Mohamed Sultan Road ),書院山(Institution Hill)的一塊地皮(即現址),面積43,825.4方尺,地契乃 999年,每年應納地租廿二元正(後來向其後裔商洽將地權100%倒斷,每年就不必再納交地租)。地名 “後巴窯”,意思是皇家山(今稱福康寧山)後面的沼澤地(巴窯,即馬來話中的沼澤)。書院山(Institution Hill)是萊佛士最初規劃建造新加坡書院(今稱的萊佛士書院)的地方。這個地區也因為從前有制冰場而俗稱為“水廊頭”。重建工程(第三次重建)自西元1908年開始,至西元1913年完工,前後花費了近六年的時間。

第三次重建的鳳山寺(水廊頭),形勢矯若游龍,寺為兩進,背山面海;正殿則如翬斯飛,坐鎮雍容,王與妃如在也;護廊為議廳、為禪房、為浴室、為積廚;邑董與寺僧各得其所也。區域界線,隨其勢就之,高下而砌以石青,後有數弓餘地,突起作半月形,可植花卉竹木;寺前庭宅高下相去丈許,上層以石為欄,其左右升降階級,如神龍捲鬚;下層為宅,左則為門,其右有矮屋數椽為寺產,可收租供費。憑欄遠眺,則煙火萬家,歷歷可數;群山起伏,環拱如列侯策馬大會,執玉帛來朝,於戲美哉;有作者能于此間興育才為丹山之鳴鳳,羽儀華園。當亦吾王與眾之所共樂,而為游者馨香而崇拜乏也。(見“重建鳳山寺碑記”)。新建之水廊頭鳳山寺,其堂皇壯麗,堪與南安故里鳳山寺媲美。根據記載,水廊頭鳳山寺的精美漆金木雕、龍鳳石柱等建材,都是當時從中國福建泉州府海運過來的。水廊頭鳳山寺建築、雕飾之精美,乃出自泉州、惠安師傅之手。其中,最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是,建築以中軸線分左右兩邊,由兩批不同的巧匠各展才藝,發揮各自的獨特風格,稱之為罕見的“對場作”古建築手法,而且充份散放出濃郁的閩南民間建築的藝術風格。

公元1932年10月10日至12日,水廊頭鳳山寺因產權問題,由侯西反、王可朮、林箕當、梁聯簿、謝烏抐等邑人入稟高等法庭起訴(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高等法院1932年第280 號案件),原告為林金慶、蔡三重及林深澤。經過法官調查歷史、勘查石碑,產權糾紛案最後判定鳳山寺乃屬全新加坡南安人所有,並由華民政務司於1933年推舉李光前為第一屆信託委員會主席,重新修訂鳳山寺產業信託章程,呈高等法院批准備案。第一屆信託委員會成員有七名,即李光前、蔡三重、林深澤、林箕當、謝烏抐、洪錦棠、梁文忠等邑人。以上所提之產業是新加坡市地圖第廿一分區二零七號,據政府測量局量定,其面積43,824平方英尺之二塊地,及該兩號地皮,與其上所建之鳳山寺,以及其他屋宇,政府第1530號 999年租地皮契約地之一部分。公元1936年之後,李光前卸任由黃奕歡接任,到了公元1973年由黃奕歡等邑人移交南安會館執監委承受管理。寺廟信託委員會委員人選,則隨會館執監委員改選而異。據公元1995年1月8日,南安會館接管鳳山寺召開信託及鄉親大會。大會議決通過由法律顧問林澤輝律師向註冊局申請鳳山寺信託委員會,自公元1994年元月一日起的賬目全部轉入南安會館的賬項內,其戶口注明“鳳山寺”結束與萬興利銀行的往來戶口。今後鳳山寺是屬於南安會館的一部分,取消信託委員會。

二戰結束,星島光復,鳳山寺藉緣捐和香油金進行第四次的修復工程。公元1976年 5月,鳳山寺又因年久失修,南安會館常務主席吳鴻業、監察主任黃種行及執事同人決定進行大事修茸,而成立了第五次重修委員會,由黃種行擔任主席、副主席:吳鴻業、林文鴛、林建達,總務李坤成,副總務陳進昇,財政林培松,副財政吳毓民,募捐主任林文鴛,副募捐主任黃種行,建築股主任卓建忠,副建築股主任潘良水,文書股主任洪錦棠,副文書股主任余國鈞,以及委員蔡金山、吳聲梓、黃光明、王振晏、呂德火、戴佑志、李瑞金、李承顯、黃福義、蔡福達、魏木發、郭贊雷、黃柏森、潘國渠、黃嘉駒、葉金水、吳玉波等59位共同負責重修和募捐工作,至12月底總共耗資四十多萬元,全寺煥然一新。公元1977年 1月15日,南安會館舉行成立50周年金禧紀念暨新大廈落成典禮、鳳山寺建寺 140周年暨重修開光大會。鳳山寺的慶典上,由會館名譽主席林建達主持升國旗、會館常務主席吳鴻業主持升會旗、鳳山寺非常駐住持廣義法師主持升佛旗並敲鐘宣佈開光法會開始,恭請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廣洽法師主持佛祖廣澤尊王諸佛開光,重修委員會主席黃種行、副主席林文鴛以及會館經濟股主任蔡福達等邑人各別為佛龕揭開錦幔。公元1978年11月 1日,水廊頭鳳山寺獲得國家古跡保存局列為受保留的古跡之一。

公元1994年,這座古刹再次受風雨侵襲,大殿破漏、盤簷凋落,白蟻重生,必須進行第六次重修。在時任會館常務主席兼任鳳山寺重修委員會主席的黃國慶率領副主席吳鴻業、林文鴛、郭贊雷,秘書林金福、副秘書郭志陽,財政郭敬通、副財政張克榮、吳玉波,募捐主任林文鴛、副募捐主任張水荃、黃國慶、蔡玉榮,建築顧問林榮坤、建築主任卓建忠、副建築主任李慶財、吳育新、吳連城,文書郭先楫以及81名委員。廣義法師禮聘為重修委員會名譽主席。公元1996年 4月 9日,配合世界南安同鄉聯誼會第 3屆世界懇親大會暨新加坡南安會館成立70周年紀念,舉行隆重的鳳山寺建寺 160周年紀念暨重修落成祝聖大典(開壇演淨、消災、延壽、普佛一堂),恭請佛教高僧妙燈長老主持。另,南安會館全體同人、鳳山寺當屆爐主頭家、海內外南安鄉親及眾善男信女齊聚一堂,以道教儀式來慶祝廣澤尊王聖誕千秋慶典。

自公元1973年由黃奕歡等邑人移交南安會館執監委承受管理之後,水廊頭鳳山寺的日常保養和修繕工作、統籌慶典及公關事務等,就由南安會館慈善股主任牽頭推動。早期的南安邑人,無不視水廊頭鳳山寺為凝聚鄉情,患難以共的據點,教育後裔,弘揚中華文化以及慈善佈施的回饋要地,更是三一教的典範寺廟,供奉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郭王公、聖王公、聖公)地方神袛之外,尚有孔子公、觀世音菩薩、玄天上帝、城隍爺等神像。據知,水廊頭鳳山寺創建時裏頭就設有禪房讓住持和尚入宿,依照舊記錄顯示,首任為圓因禪師、而後有蓮慶禪師、臥雲禪師(又名轉福和尚)、瑞曇禪師、瑞于禪師(號癡禪)、達觀法師、廣義法師、廣洽法師、傳南法師、遠修法師、遠福法師、遠悟法師、法鑑法師以及在西元2011年圓寂的廣祥法師等等,之後就不再禮聘僧人擔任非常駐住持了。

 

(八)廿一世紀的鳳山寺

公元2004年,為保全這座百年古刹水廊頭鳳山寺,免受白蟻侵蝕和部件的折損,南安會館再度組織了至今已是第七次修復的重修委員會,為水廊頭鳳山寺進行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落架大修、大復原的浩大工程,目的在於好好保護、保留由祖廟晉升為國家古跡的水廊頭鳳山寺。是次的重修委員會命名為“新加坡鳳山寺國家古跡重修委員會”,委員會很榮幸邀請到前內閣總理、現任國務資政吳作棟的夫人陳子玲律師為名譽贊助人,榮譽顧問為時任國家發展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傅海燕(南安會館名譽顧問)、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名譽顧問為亞洲文明館館長林長鑫、企業家鄭英良,榮譽委員為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王時偉、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科技部研究員陸壽麟,法律顧問為葉仁賢,財務顧問為曾汝鑾,工程顧問為卓誠實,總監督為黃國慶、陳英來、郭志陽、李國金,聯合主席為吳一賢、林金聰,副主席為陳奕福、陳建存、王秀保、洪友成、黃子熒,秘書為李成利、李龍,財政為陳亞榮、陳奮展,工程管理經理為陳志偉等人,除了積極籌募重修古跡基金之外,還要搶修及改善寺內設施。

公元2005年 5月 7日,在新加坡國家華樂團的義務演出下,一場“低音歌後潘秀瓊音樂會”義演,掀開籌款活動的序幕。名譽贊助人國務資政夫人在音樂會義演特刊獻詞中寫道:此次隸屬新加坡南安會館的鳳山寺,由於受到白蟻嚴重侵蝕而必須進行重修工程。我很高興看到各界人士為搶修鳳山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為搶救國家文化遺產進行努力,尤其是此次潘秀瓊小姐能破除一切障礙,為重修鳳山寺舉行義演音樂會,實在讓人感動。馬來西亞出生的著名歌手潘秀瓊,十二歲便開始歌唱生涯,早期在大馬接受教育的她,以新加坡為事業的發展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潘秀瓊的歌曲深深獲得大家的喜愛,十八歲時以一曲《情人的眼淚》紅遍華人世界。至今,這首歌已成了經典,而潘秀瓊也因此備受海內外華語娛樂界的肯定。

公元2006年,趁南安會館舉辦創館80周年紀念之際,推出由南安籍國際藝術大師陳瑞獻博士(南安會館永久名譽會長)題字的法國南部蓋牙的“南安紅酒”,“南安紅酒”將肩負起為百年古寺籌集巨額的重修經費,促使“南安紅酒”成為一種傳達鄉情與孝道的主題文化,籌措善款,早日興工,恢復寺宇的原貌,重放異彩,使命般的希望工程,是南安邑人祖祖輩輩和聖公信仰文化的一代又一代信眾,意義昇華的夢想。西元2007年,重修委員會邀請世界名指揮家朱暉,首次以交響樂指揮家的身份,客串指揮新加坡國家華樂團演出的《梁祝》,為古跡籌款出力。

公元2008年 2月16日的南安會館新春團拜會中,一冊詳述水廊頭鳳山寺歷史背景的籌款特輯正式發佈,由主賓傅海燕高級政務部長、特別嘉賓國務資政吳作棟夫人、國會議員林謀泉和潘麗萍等在場見證,並分贈給與會來賓,讓社會人士更瞭解水廊頭鳳山寺的歷史淵源。同年 3月29日,在慶祝廣澤尊王寶誕晚宴,宴間破例競標三項福物,以籌募重修基金,結果(一)壽桃壽麵:由陳奮展以$2,188元標得,(二)大發糕:由吳一賢以$5,000元標得,(三)由黃南泰酒莊報效“媽爹酒王”,由郭敬通以 $13,000元標得,三項福物總共籌得 $20,188元正。到了 9月間,時任南安會館代主席的陳奕福(重修委員會副主席),精心策劃以取材自水廊頭鳳山寺破舊的牆壁磚頭,改裝為歷史意義非凡的五千元一磚的限量級“百年牛踏磚”經典藏品,敦請南安籍國會議員王雅興,贈與捐獻五千元或以上的善長仁翁。

為維護歷史古跡而獻心力,並邀南安籍詩人作家李成利博士,特地為百餘年鳳山寺古牆中,挖掘出來的三百多塊“百年牛踏磚”題一首讚頌古詩,宣揚古磚經百年香火薰陶的深遠意義,激勵信眾繼續共申盛舉,為保存國家古跡水廊頭鳳山寺貢獻心力,《鳳山寺牛踏磚》讚頌古詩,全詩如斯寫道:

  百年古刹,供奉尊王,感其孝行,忠義齊天,

  威靈顯赫,拓跡南疆,神恩普照,香火鼎盛,

  道釋自然,德化眾心,萬民崇敬,鄉國之光。

  牛踏古磚,任重致遠,重修寺廟,繼往開來,

  十方善信,修德行善,馨香祝禱,自得多福,

  廣燃慧燈,光明照世,牛轉乾坤,永享富康,

  聖王保佑,千祥雲集,百福駢臻,瑞現南邦。

根據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便記載目前已失傳的手工磚。這種用人趕牛踩踏稠泥,填滿木框形成坯後燒製成磚塊,在本地早期華人經營的磚窯,多生產這類磚塊,據瞭解,早期林路經營生產的福安磚,就是這種“牛踏磚”。水廊頭鳳山寺的百年古賬簿,也有記錄著當年用牛車運載“牛踏磚”的事實,預估每塊“牛踏磚”都有百年的悠久歷史,當年大總理林路建寺皆用此磚塊為建材,可以說是國家古跡水廊頭鳳山寺的歷史記憶之一部分。

公元2009年 4月11日,南安會館教育組屬下華言社,舉辦一場大型相聲晚會“陳伯漢相聲匯演”,現場八百多位觀眾一起共渡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文化義演夜晚。當晚,從表演者的組成來看,既有本地影視界和廣播界笑星,如徐惠民、邱勝揚、林仰忠、劉謙益、陳兆錦、顏毓添、龍志為等,也有來自馬來西亞的“馬季徒孫”紀慶榮和蘇維勝,還有本地相聲新苗胡炳鳴和許鴻雲,以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張臻與熊家偉,可以說是陣容強大,也讓這場相聲匯演充滿了濃濃的南洋風味,令全場觀眾笑聲連連、意猶未盡。

水廊頭鳳山寺落架重修工程,在公元2007年中旬才開始啟動。工程必須依據修繕國家古跡準則,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儘量真實、完整地保存其原貌和特色,並加以保留現存的古建築材料。公元2008年 2月23日,“新加坡鳳山寺國家古跡重修委員會”一行六人,在聯合主席吳一賢和林金聰的帶領下,前往泉州市參觀刺桐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為國家古跡水廊頭鳳山寺,預製木結構加工進度和屋瓦生產過程進行視察,並同公司總經理劉大山簽署補充協議書,以確保工程能夠在指定日期內完成。

落架修復過程中,必須拆除現有馬賽克地磚,恢復使用紅陶土方磚及毛面花崗石板材,內牆拆去現有拋光大理石,改為以抹灰上漆,外牆粘貼毛面花崗岩板材至窗臺下,牆上方抹灰上漆,拆掉整個屋面重新安裝防水層、椽子、望板、檁等構件,恢復紅色陶筒瓦及底瓦的使用,拆去馬賽克正脊、垂脊琉璃瓦件。堆塑師傅按傳統做法,前後共用了近一萬個彩色德化碗,在正脊和垂脊上堆剪成龍鳳、花鳥及人物等裝篩,在抽換木構件部位時,使用了防腐處理過的新木材填員空隙。因起重機沒法延伸到土地,於是中國籍員工用很原始的方法,徒手把許多需要換掉的腐蝕且頗沉重的木構件,從大約十公尺的高處,吊到地面上再移走。同時,移走前殿山門的兩根是後期才裝上去的支柱,主因是為了承托下陷橫樑的混凝土支柱,經研究改用木材捆包工字鐵,從而解決了橫樑下陷的問題。據估計,水廊頭鳳山寺總共用了60公噸的楠木(木結構用)和樟木(雕刻用),一切材料都從中國泉州海運過來。

由於水廊頭鳳山寺獲得新加坡古跡保存局定為國家古跡,一切重修項目都必須經過該局、市區重建局審批方可施工。其中,修復屋面的滴水溝頭便出了狀況。古跡保存局和市區重建局不批准鳳山寺使用從中國運來的紅色陶瓦滴水溝頭。水廊頭鳳山寺重修準則卻指定用綠色琉璃瓦,導致與中國福建閩南風格不同。為確定原有的顏色,於是向國家檔案館查詢真相,卻只有黑白相片,無法辨別其顏色,甚至撥電到美國去向當年拍攝此檔案相片的美國人諮詢,可惜他也記不得滴水溝頭的顏色。最後,在翻查南安會館的百年舊賬簿時,竟然發現當年的記錄確實是“綠瓦口”,只要重新到中國訂貨,從而耽擱了兩個多月。修復期間,國家建設局批准十萬元以上的輔助基金,供安裝殘障人士的自動平臺電梯,南安會館也從國家古跡基金中,獲得一筆超過三萬元充作修復擋土牆經費的撥款,最後還得到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親自批准的一百萬元。在整個重修工程經費上,前後共耗資兩百五十多萬元。

公元2010年 1月23日,落架大修竣工的水廊頭鳳山寺鼓聲響起,南安會館諸位執監委及善男信女齊聚殿堂,期待廣祥法師主持的鳳山寺諸佛神明陞座儀式。陞座儀式從起鼓,揭開覄蓋著的天燈,神明的紅布到南安會館諸位執監委頂禮,歷時六句鐘,約下午二時方圓滿完畢。悉知,寺廟神像、廣澤尊王聖旨牌、鳳山寺匾額、天燈的修復工作,皆交給本地神像雕塑家林廣進師傅負責。為了嶄新的水廊頭鳳山寺,經已著手整編聖公百支簽詩,並交前電臺新聞總監王全欽譯成英文,以應付時代所需,讓不懂華文的善信,也能理解簽詩的內容。

從公元2011年起,南安會館全體同人對慶祝廣澤尊王聖誕千秋慶典儀式進行了體制變革。首先,在慣例的爐主和頭家組織上翻新章:

一)長期當任爐主、頭家的會員或寶號,一律榮升為榮譽爐主,其緣捐統一為$1,688元。

二)讓更多善男信女,有機會參與正副爐主及頭家的聖杯投選競遂,緣捐依次為五百元、三百元及兩百元。這些改革措施,皆由南安會館陳奕福常務主席于 3月 5日,在水廊頭鳳山寺殿堂上,擲筊杯時都獲得了聖杯,顯示了廣澤尊王(聖公)一一首肯允許。

三)在廣澤尊王的聖誕慶典祝壽儀式上,以佛教與道教科儀交迭形式慶祝,農曆二月廿一日延靖僧伽偕諸師獻敬,農曆二月廿二日延清混元道壇啟建延生集福保安清蘸,答謝神明。農曆二月廿三日舉行聯歡慶宴。並且禮聘加禮戲公演五午連宵、文娛表演及龍獅團助興。

四)從辛卯年起,所有緣捐與香油樂捐,都歸納為水廊頭鳳山寺古跡維護基金。

 

(九)落架的大復原重修

水廊頭鳳山寺,第七次重修工程的籌備工作在西元2005年開始進行,修復工程在公元2009年年底完成,耗資近三百萬元,李氏基金以新幣一百萬元的捐贈,高居捐款者榜首。命名為“新加坡鳳山寺國家古跡重修委員會”,始終對修復工程秉持了最高的規格,尤其是為了確認屋瓦釉色,翻查重建水廊頭鳳山寺時,所留下來的七部舊賬簿。

此次大復原工程得到了國際性的肯定,在14個國家的32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公元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卓越獎,這在新加坡是史無前例的。這次高規格的修復工程,也讓水廊頭鳳山寺獲得公元2013年市區重建局頒發的舊建築修復工程項目甲等獎。南安會館也因為修復水廊頭鳳山寺,使水廊頭鳳山寺成為新加坡另一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新加坡國家的寶貴歷史文化古跡,而在公元2014年榮膺2013年度傑出會館獎,鑄造了宗鄉會館楷模。

至於寺廟的格局特色,即有:

一)天燈:正殿正前方懸掛一個代表玉皇大帝(閩南人俗稱的天公)的天燈,雕工精細,是十九世紀末期的文物。

二)聖王聖媽:正殿神龕上端坐以孝德聞名的主神廣澤尊王(聖公)和夫人妙應天妃。神龕上方有一副以孝道為題材的木雕:郭子儀祝壽圖。

三)鰲魚:三川殿后步口廊的四根柱子以鰲魚雀替裝飾,借鰲魚噴水的本欽預防火災,這跟廣澤尊王和岳父黃法師鬥法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連。

四)鳳凰門神:這與其他寺廟不同,三川殿正門上出現的不是一般的門神畫像,而是一對七彩的鳳凰,這明顯取材自鳳山寺的寺稱。

五)水牛望天:從正殿前的開井往兩旁的屋脊看,可以望見一對水牛雕塑。這意味著廣澤尊王(聖公)羽化時有一隻水牛陪伴著,所以水牛出現在寺中有其特別意義,代表著神曾是牧童身份。

六)化紙爐:寺埋設有兩座化紙爐,龍爐(寺廟左邊)是用來焚燒金紙供奉天神,虎爐(寺廟右邊)則是用來化紙供奉陰神。

七)楹聯墨寶:正殿中兩副楹聯是本地知名詩人及國寶級書法家潘受留下的墨寶,三川殿門旁也有一副,潘受祖籍南安。

八)花鳥柱:石柱上的喜鵲和牡丹雕刻,寓意富貴歡喜,這種裝飾在新馬寺廟的石柱上,可說較為少見。

九)石碑:寺內有一塊紀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石碑,它是從華利山大坡鳳山寺搬過來的文物,記錄了鳳山寺發起人的名字和創寺年份,彌足珍貴。

十)憨番雕刻:大力士托著木結構的雕刻,常出現在閩南傳統建築中,鳳山寺就有多處這類憨番雕塑。古色古香的鳳山寺,是新加坡少有的傳統閩南建築瑰寶。燕尾屋頂、以剪粘雕塑裝飾的屋脊、寺廟中軸線兩旁的木雕,由兩組匠師分別負責,風格不一致,形成特殊獨具一格的“對場作”裝飾藝術。

新加坡的聖公信仰文化,與中國南安詩山鳳山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為了表示淵源有自,不忘本原。

二)視中國南安詩山鳳山寺為總廟,每年都會組團派員前往總廟進香謁祖,弘揚廣澤尊王(聖公)孝行,以示飲水思源。

三)保留閩南信俗,如供奉十三太保、躺龍床祈子、酬神戲開鑼前借抱孩兒及過十六等等。

聖公文化,是中國具有包容性的宗教,也可稱為多神教。中國閩南的聖公文化,流傳到海外之後,根據地理環境、國情狀況及時代變遷,在海外形成新的價值格局,重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價值體系,這是對新加坡南安邑群和華人社會的文化精神的一種凝聚與超越。聖公信仰文化,到了新加坡後,就漸漸出現新的精神和信仰格局,據所知道大約有以下幾點:

其一、水廊頭鳳山寺是早期南安移民的生活聯誼中心,記錄和保留了海外華人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一磚一瓦凸現出眾的人文風情內涵,讓人感受到慎重追遠、飲水思源、不忘本原的東方精神文化。

其二、依南宋人所作《郭山廟記》記載,郭忠福孝子(聖公)自是侯封號日增而裏之人民日殷日當,日相繼而顯達。這說明了廣澤尊王(聖公)信仰的傳播,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民富庶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水廊頭鳳山寺,見證了百多年來新加坡的進步昌盛,南安邑人辛勤奮進的豐功偉業,也安撫了成千上萬善男信女的興衰成敗。

其三、水廊頭鳳山寺在公元1978年,被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選定為國家級古跡保留建築物,說明了這座歷史建築的價值。水廊鳳山寺,再也不能看成僅僅是一座善男信女敬神拜佛的寺廟,它已發展成全新加坡人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民族文化瑰寶。

其四、聖公文化含有儒釋道元素,而且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多元成分,既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也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成分。其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的印記十分顯明,從聖公傳說中的“溪邊定聘”、“共結天盟”和“十三太保”等傳奇故事,體現出儒家的綱常倫理觀念。廣澤尊王(聖公)的傳說,告訴世人孝子郭忠福,從“大孝成神”傳說證實敬孝雙親、“過十六”的民俗儀式,表示長大成人承當社會責任、“共結天盟”的傳奇戀史,顯示成家立室的家庭觀念和“十三太保”的故事,突出俗語所言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養育下一代的思維。這一切都依照儒家的思想軌跡發展。

其五、聖公文化,以“孝”為聖公精神的核心。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孝,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廣澤尊王至孝,曆千百年,口碑如一,對於倫理道德的養成,深具一定的社會意義。佛教高僧廣義法師曾說,他接任水廊頭鳳山寺住持,一方面發揚廣澤尊王(聖公)的孝道,一方面同時弘揚佛道。佛教中有孝經,道教中有聖公的孝行,表示中華民族以孝治天下,也是自古聖賢所倡之道。

其六、聖公文化,以“和”為聖公精神的至高目標。道家論“和”,《周易》中關於“和”的論述最為經典,認為“和”是宇宙之法則,天地間萬物“和”為最可貴。《老子.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沖(中)氣以為和,從本原的意義上闡發了“和”的意義。中華文化中的“和”有四層意思,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和,二是人與社會的和,三是人與自然的和,山寺主神廣澤尊王故地重遊,距離前次有 111年之久,此回起駕繞境巡遊,駐駕新加坡(水廊頭)鳳山寺時,南安會館執監委及寺廟爐主頭家,特地邀請馬來族國會議員殷丹博士,聯同新加坡宗教聯誼會各大宗教代表,在水廊頭鳳山寺前舉行別開生面的傳燈儀式,為世界祈禱和平,促進社會和諧,傳承傳統、體現和睦以及包容的南安精神。

 

(十)結論

聖公文化源遠流長,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間儒釋道三大混合文化,構成了璀璨耀眼的聖公信仰文化,是中華文化寶藏中的瑰寶,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充分傳承與弘揚聖公文化的正能量,對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軟著力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聖公文化在島國的土地上互相影響,和諧共存,更是功能多樣化,除了上述所言之外,尚包括曾於公元1914年創辦南明學校,公元1924年為團結邑人、替邑人排憂解難而倡立南安會館,由因目前乃隸屬于南安會館,對於會館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構成新加坡聖公文化的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