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閩南泉州地方神祇廣澤尊王的生平與祖源 來源:中正歷史學刊 毛帝勝 民國 108年12月第二十二期,頁101-117 一、前言 廣澤尊王,01又稱郭聖王、聖王公、保安尊王,民間又以其神像造型親稱為「翹腳仔尊王」,02是閩南地區著名的在地神祇之一,閩臺兩地的泉州籍聚落或是郭氏宗族都會有廣澤尊王的祭祀場域。03與其他民間信仰或地方神祇一樣,有關廣澤尊王「成神」以前的記述多有大量的神話與附會參雜其中,使其生前的真實樣貌陷入重重謎團。尤其從諸多傳說與信仰發展現況來看,廣澤尊王的出生年代(五代十國)、出生地(泉州南安或安溪)、仙逝地(南安)、宗族姓氏(郭氏)及寺廟名稱(鳳山寺)有著很大的疑惑。基於此,本文架構上會先探討泉州地區的開發史及郭氏族人入泉州的緣由,之後再探討廣澤尊王的生平與相關考探。 由於廣澤尊王是泉州地區的守護神,故被信徒視為「朝聖地」的南安與安溪二地,本文為瞭解其歷史上的生平與追尋其祖源,在史料使用方面主要以宋代的碑刻〈郭山廟記〉與清末南安的學者戴鳳儀(1850--1918)蒐集之廣澤尊王傳說、史料集冊──《郭山廟志》(1897)及其他記述廣澤尊王生平的著作、前人研究作輔助,以從中發掘其歷史可能的生平與祖源。04 二、廣澤尊王生平與傳說疑點 廣澤尊王的生平目前多為泉州人幾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口述傳說,各個版本不一,且多具神話特色。目前較被閩臺兩地信眾公認之廣澤尊王生平或傳說主要為「廣澤尊王,俗名郭忠福,傳說他是汾陽王郭子儀(698--781)後裔,生於五代閩南南安縣郭山(一說安溪縣清溪或金谷),其生前為牧童,幼時父亡(一說父母雙亡),由母親(一說叔父)扶養長大。郭忠福稍長後,便在安溪的楊姓富豪(一說陳姓)放羊(一說放牛)。一日富豪請地理師為富豪家看風水,富豪卻以溺死糞坑的羊招待地理師。但地理師從牧童郭忠福那知曉此事,故將風水寶地指引給他,並將自己的父親(或父母)安葬該地。之後地理師指示郭忠福埋葬父親(或父母)後即便離開該地,並見有『戴銅斗笠者、牛騎人、魚上樹』等意象時再止步。郭忠福見到地理師隱喻的場景後,便在一塊磐石(一說古藤)打坐,並得道成神,方年十六歲(一說十歲)。母親(或叔父)聽聞此事後,拉住他的一隻腳,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05 然而在歷史上有關廣澤尊王的最初紀錄為宋寶慶二年(1226)王冑撰之〈郭山廟記〉記載:其姓郭,名忠福;其爵「侯」,其廟「威鎮」,其諡「忠應孚惠」。呈靈於五季,顯蹟於國初。廟額錫於紹興之間,爵號增於慶元之始。06根據王冑敘述見得,廣澤尊王姓名為郭忠福,其「神蹟」主要彰顯於宋朝建國初期。從此可知,廣澤尊王生前曾居住南安,其仙逝後至宋初才逐漸為人所知,並受宋朝皇帝封贈神號。關於此文記述之神號,有《宋會要》收之〈郭將軍祠〉佐證:宋會要郭將軍祠泉州府南安縣紹興六年十一月賜廟額威鎮十三年十二月封忠應侯廣澤尊王在宋紹興六年(1136)被宋高宗趙構(1107--1187)賜廟名「威鎮廟」,又在宋紹興十三年(1143)封贈「忠應侯」。而從此二份宋代史料可知,與廣澤尊王相關的地點為寺廟所在的郭山,08即位在今泉州市南安市詩山鎮境內。然而,同在泉州的安溪亦與廣澤尊王有著密切關係,主要與座在今日安溪縣金谷鎮的廣澤尊王父母的墓葬(太王與太妃陵)有密切關係。09 為何廣澤尊王父母會葬在安溪呢?對此有諸多說法。按陳蓉在〈廣澤尊王信仰研究〉一文梳理〈郭山廟記〉、《鳳山寺志略》、〈廣澤尊王譜系紀略系〉、福建諸志與廣澤尊王傳說認為,廣澤尊王生前曾在安溪富豪楊長者門下放牧(羊或牛),之後經風水師(或勘輿師)指點將父親遺骨安葬在楊長者家附近的風水寶地,而廣澤尊王仙逝後,鄉人將其母親與父親合葬一處。10故認為安溪是廣澤尊王生前的工作地與父母仙逝後的歸處,並認為與他的出生地無關。陳蓉認為廣澤尊王會有「清溪(安溪)遷南安」的說法始自清中葉才逐漸形成的,認為在清道光(1821--1850)以前官方文獻並未有「廣澤尊王生於安溪」的記述而得出南安才是廣澤尊王的出生地。11 但基於宋代碑記〈郭山廟記〉未談及廣澤尊王的出生地,再加上諸多傳說附會,故使廣澤尊王是否生於南安有質疑,頂多從〈郭山廟記〉記述「有人來自郭山,以奉侯之意命予為記」12知道廣澤尊王仙逝以前居住在南安的郭山。同樣的,在廣澤尊王生平傳說出現的人物──楊長者、風水師等人物形塑也有可能是後人根據廣澤尊王父母墓葬週邊情景附會之。像是座在墓葬旁的「楊公墓」可能就被幾代鄉人口傳附會成「楊長者」。13故廣澤尊王生前是否如傳說所述因工作之故來到安溪楊家、遇風水師指點而將父親葬在安溪,隨後母親再葬;又因傳說中風水師指定風水後可能自安溪逃到南安;又或是安溪可能為郭氏祖源地等諸說都值得商榷。然而,從父母葬處與廣澤尊王的出生地、祖居地延伸出一個問題,即廣澤尊王的祖源為何? 三、廣澤尊王的祖源探討 從廣澤尊王的諸多傳說與今人研究,可知與其最為相關的兩個城市分別是南安與安溪;從文獻資料觀之,又以南安的可能性為高。然而,從最早的文獻來看,並未交代其祖源與生辰,唯有諸傳說有所傳,而且各有異同,這也使筆者對廣澤尊王祖源有了重大疑問。目前能查閱到廣澤尊王的祖脈,主要以唐代名將郭子儀後裔為主流傳說。根據《郭山廟志》記述: 王閩之南安人郭其姓忠福其名唐汾陽王其遠祖也由汾陽傳至嵩入閩再傳至華遷於泉王世居泉之南邑十二都郭山下山14依《郭山廟志》內文可知,清朝人對廣澤尊王認知為唐代名將郭子儀後裔,認為郭子儀後裔郭華遷入泉州,為廣澤尊王之先祖。對此傳說,陳蓉根據〈郭山廟記〉與《宋會要》認定廣澤尊王為郭氏;但有關其是否為郭子儀後裔,陳蓉根據閩臺兩地郭子儀派下族譜做研究而認為附會的成分居多,並在其論文論述:按此(臺灣《寰球郭氏宗譜》與南安《蓬島家譜世系之說明略》)推算,出生於五代時期的廣澤尊王不可能是此派郭姓後裔。後人將郭子儀附會為廣澤尊王的祖先,更多是為了提升廣澤尊王生前地位。……但廣澤尊王的這派「郭」姓源自哪裡?由於受到史料限制,筆者(陳蓉)不敢輕易下斷言,姑且存疑。15因此,為瞭解廣澤尊王的祖源,筆者主要以泉州地區郭氏源由作為研究基礎,再特別針對廣澤尊王密切的地點──南安與安溪兩地做深入探討。 泉州地區的郭氏宗族,主要分派有惠安的「白奇郭氏」(又作百崎郭氏或北奇郭氏)、16石獅蚶江的「石湖郭氏」(又作日湖郭氏)、17安溪的「石壁郭氏」與「金谷郭厝郭氏」、18南安的「蓬華郭氏」等等,19這些郭氏宗族的聚落所在處多緊靠「藍溪-晉江-泉州港」水域,進入泉州時間段限又以唐、宋、元三代為主。尤其泉州港自唐、宋以來,逐漸成為世界級大港埠,有許多來自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商人在泉州地區貿易,有部分穆斯林也選擇在當地落戶。20其中在泉州地區的郭氏宗族有部分與穆斯林有緊密關聯,但泉州郭氏宗族多於族譜資料均自稱為「郭子儀後裔」, 像是臺灣鹿港的「白奇郭氏」族人便在宗祠──郭厝保安宮供奉郭子儀神像,並奉為始祖。就史料與前人研究言之,並未有直接證據表明郭子儀為穆斯林,即使其當年帶領回紇人平定安史之亂(755--763),但當時回紇人主要信仰摩尼教或佛教,而非伊斯蘭;此外回紇人要到西元十世紀起才逐漸改奉伊斯蘭。21對此蘇怡文在〈伊斯蘭教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一文以遷徙至鹿港的「白奇郭氏」為例,認為鹿港郭氏族人奉郭子儀為先祖的現象,有可能是「白奇郭氏」為逃避明代民族歧視的社會氛圍而將先祖改為中國民間較熟悉的英雄人物──郭子儀。22明代社會對非漢族群的歧視主要與明洪武元年(1368)為區別中國(明朝)百姓與蒙元支持者而落實「禁胡政策」,要求在中國境內的「胡人」(非漢族群)漢化並禁止原先的風俗。23然而,自唐、宋、元以來泉州為世界大港,許多外國商人都在此貿易、長期定居,其中落戶中國者,被迫改姓氏是有一定可能的,尤其泉州的「白奇郭氏」、「金谷郭厝郭氏」本為穆斯林後裔,也可能在明代以前有使用漢姓,24但在明朝朝廷的政策與民間風氣的壓迫下而被迫改姓為郭,這也使之後泉州地區的郭氏族人在族譜纂修上多以「郭子儀後裔」為標榜,也以「汾陽」為郡望,直到民國以後(1912- )根據出土文物(如「白奇郭氏」阿拉伯文墓碑)才逐漸在新修族譜承認自身宗族與穆斯林的關係。25 與廣澤尊王較有關連的為南安與安溪兩地郭氏宗族分別為南安的「石壁郭氏」、「蓬島郭氏」及安溪的「金谷郭厝郭氏」等。其中根據《安溪姓氏志》的研究,「石壁郭氏」在第九世起沿用「蓬島郭氏」的昭穆(字輩),兩者之間可能系出同源或關係緊密。26另根據屏東縣萬丹鄉下蚶石壁郭氏宗親於民國一○四年(2015)到安溪石壁尋根後,並將田野紀錄放在下蚶普安壇官方網站,該紀錄為:誠齋公,名應重,字顯寧,生於明宣德三年(1428),與媽吳氏於明正統末期來到石壁,住在藍溪邊的破瓦窯,也是約略在現今石壁大橋橋頭的地方。由於明正統至十四年為止,時為公元1449年,因此誠齋公至石壁至今至少已有五百六十六年。另一說,據石壁宗親郭維藩先生撰述,誠齋公是在明景泰年間(1450--1456)開創石壁。27由此可知,「石壁郭氏」是在明景泰年間(1450--1456)由開基祖郭誠齋在藍溪邊破瓦窯開闢的郭氏聚落,因此從遷徙的與五代時期的廣澤尊王並無直接關係。再加上「石壁郭氏」與南安的「蓬島郭氏」在昭穆上可能有關聯;然而按《蓬島家譜世系之說明略》紀載,「蓬島郭氏」是在宋寧宗(1195--1224)在位時自德化縣山坪頭遷入南安縣蓬島鄉,故從時間上而言與廣澤尊王傳說出生年並無直接關聯。28但若按宋寶慶二年(1226)之〈郭山廟記〉僅言廣澤尊王「顯蹟於國(宋朝)初」,29因此其何時仙逝今已無從考證,但可推估距離宋朝(960-1279)建國前後不久,若從這個角度看,「蓬島郭氏」與廣澤尊王的歷史關聯便會提升。 聚落在南安的「蓬島郭氏」,該宗族自稱始源自郭子儀並由其長孫郭嵩的後裔在唐末隨軍閥王審知(862--925)行伍南遷閩地,族人先後遷徙閩之仙游、泉州(可能指泉州港或府城)、德化等地,最後由郭五七開基南安蓬島。30然而,根據《安溪姓氏志》研究,郭氏族譜內在族人自遷到德化後,有三世先祖名諱失傳而留下歷史空白,31也因「蓬島郭氏」的模糊紀錄使部分學者質疑「郭子儀後裔傳入南安」的真實性。32在類似案例中,惠安的「白奇郭氏」族譜也自稱「郭子儀後裔」,但又強調「莫考其緒,無以歷指上世之祥」與「罹於烽火,譜牒遺亡」,後經出土資料(郭氏世祖墳墓)考證「白奇郭氏」為穆斯林後裔,這也可能如上文所述是因元、明交替時,社會風氣與國家政策對穆斯林的打壓而迫使之漢化,甚至「改祖宗」。33然而「蓬島郭氏」先祖也曾在唐、宋時遷徙至當時全中國集中最多外國人的港口──泉州,故該宗族是否與穆斯林有著若干關聯,或是說該族譜內三世空白是否與明初「興漢排外」氛圍有關,慨因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而暫且存疑。 除了南安的郭氏宗族外,廣澤尊王另則傳說的出身地為「安溪縣金谷」。34然而位在金谷的郭氏宗族,除了「金谷郭厝郭氏」以外,其餘的「金谷大埔郭氏」、「金谷華芸郭氏」均為南安「蓬島郭氏」的支系。35然而「金谷郭厝郭氏」則與惠安的「白奇郭氏」有相似的祖源,根據《安溪姓氏志》記載: 始祖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徒郭文憲,原名伊本‧庫斯,約於宋末元初到中國,定居浙江杭州富陽,後襲漢姓為郭。元末,郭文憲的三世孫郭仝(字孟良,號樂樵)……裔孫移居泉州城東杏宅、惠安白崎等地。郭仝被尊為泉州城東郭氏一世祖。……明代,郭仝的八世孫郭毓晉徙居安溪縣崇善里蓬萊鄉黃柱安,至十世郭茂全又移居金谷鄉上寮(金谷村溪墘),後因故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移居金谷鄉後畬埔(金山村郭厝)。36 從此紀錄可知,「金谷郭厝郭氏」為穆斯林後裔,但從該宗族始祖郭文憲入中國與郭茂全在金谷建立聚落的時間與廣澤尊王的歷史與傳說生平年代有相當大的落差,故該宗族可能與廣澤尊王無直接關係。但在「金谷郭厝郭氏」先祖移民金谷以前,該地是否有同氏宗族或同信仰的社群,目前不得而知。倘若傳說中廣澤尊王的出生地位在此處,即代表著金谷地區有一定的郭氏族人,然而這些人是否和「金谷郭厝郭氏」一樣具有穆斯林身分則不得而知,也只能待更多文獻問世探討。 四、何以為「寺」:廟名轉變的身分關係 除從神話傳說與郭氏族譜探討廣澤尊王的身分與祖源外,亦可從廣澤尊王信仰中還有一玄奇處可作為探討其歷史生平與祖源的切入點,即其祭祀場域的普遍名稱──「鳳山寺」。然而民間信仰裡廣澤尊王較接近道教體系的神祗,廟名理當稱為「廟」、「祠」等,何以用當時對非中國本地的宗教場域名稱「寺」稱之,如佛教之白馬寺、景教(基督教)之大秦寺、伊斯蘭之清真寺等。37「鳳山寺」一名除了廣澤尊王使用外,其他與之相關祀神為具佛教色彩之濟公活佛,38這與上述非中國本地宗教的元素吻合。然而廣澤尊王的廟堂何以被稱為「鳳山寺」,這「寺」與其身分是否有直接關聯呢? 廣澤尊王的位在郭山的宗教場域並非在一開始就被稱為「寺」,根據〈郭山廟記〉與《宋會要》記載,宋代廣澤尊王的廟名有三,即「威鎮廟」、「郭山廟」與「郭將軍祠」。39主要以「將軍祠」、「廟」、「祠」作為宗教場域名稱,「某將軍祠」意謂著廣澤尊王最初可能是被人們以漢人先民的角色或類似「無祀祠」的方式被時人所崇拜。像是在清代臺灣這種現象仍為常見,像是「大將廟」或「某姓將軍祠」諸如此類。「郭山廟」之稱,很可能是因該廟座於郭山而有的「地名廟」俗稱,像是屏東縣萬丹鄉社中村(菜寮)的建隆宮便被在地人以古地名俗稱為「菜寮廟」。但意義較不同的是,廣澤尊王廟的正式名稱為「威鎮」,此為宋高宗欽賜之名。根據〈郭山廟記〉記載: 禦災孚佑,福善禍淫,屏盜賊之患,利國安民週且悉,悠且久,所謂聰明正直者也。則侯爾封,廟爾食,狀爾廟宇,永爾祭祀……。40會獲得皇帝賜名,主要與廣澤尊王對鄉里、國家的「神蹟」貢獻而有的禮遇,這可能也是朝廷為拉攏當地人的政治手段之一。但在此記述並未提及「鳳山寺」之廟名,時至明清,廣澤尊王的寺廟名稱在《泉州府志》、《南安縣志》、《福建通志》等官方文獻仍以郭山廟、郭廟、郭尊王廟、威鎮廟及將軍廟稱之。41然而有關「鳳山寺」最初紀錄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江西布政戴廷詔遊歷郭山時寫的詩〈游鳳山寺〉,42其題名是筆者目前所見最早有關「鳳山寺」之名的紀錄,由此可知至少在明萬曆年間,甚至更早,「鳳山寺」之俗稱可能早已為在地人或廣澤尊王信徒所稱。然而,「鳳山寺」之名從何而來呢?雖然官書未提及,但民間的文書倒有傳說敘述。 有關「鳳山寺」之名,根據清代《郭山廟志》記載:威鎮廟在縣治北郭山中迄今……垣屋翼於左右其間三十有奇為僧衲處……昔人比之鳳髻故俗名其廟為鳳山寺……夫世之車䡨馬駢雲集于郭山者不知幾萬億矣而其稱斯廟也則僅稱之曰郭山廟雜之曰鳳山寺未嘗以威鎮之名挂齒頰間。43 從戴鳳儀的記述判斷:位在郭山的威鎮廟,即「鳳山寺」,其得名的原因為威鎮廟坐於郭山,故人稱郭山廟;但郭山又稱鳳髻山,簡稱鳳山,再加上廟內又有容內出家眾的房間,而被稱為「鳳山寺」。若單從《郭山廟志》的敘述看來大致合理,但僅有該書記述而引導出因出家眾故而有「寺」之稱,其他有關廣澤尊王與郭山廟的文獻並未提及。再者,即使郭山廟有進駐出家眾,但當時閩臺地區許多民間寺廟多有出家的「住持僧」進駐,如澎湖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噍吧哖北極殿(主祀真武玄天上帝)、三益堂(主祀水僊尊王)等等,44多為道教或民間信仰神祗,這些廟也未因有出家眾進駐而更改廟名,因此廟名是隨供奉神祗而有變化的,故筆者認為「鳳山寺」得名的緣由可能與出家眾可能有些關聯,但就可能性與郭山廟內祀神──廣澤尊王的身分更有著深刻關係。 承上述,主祀廣澤尊王的郭山廟之正式名稱為宋高宗欽賜的「威鎮」二字,在皇帝賜廟名以前被稱為「郭將軍祠」;其餘郭山廟、郭廟、郭尊王廟等,包含「鳳山寺」稱都為民間俗稱或對該廟的認知。然而使戴鳳儀疑惑的是,「威鎮廟」廟名郭山當地人不稱,反而多以郭山廟、「鳳山寺」稱之。45筆者推論「郭山廟」之名為因廟址所在處而命名,而「鳳山寺」與郭山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獨不同的是「廟」變成了「寺」。又如前文所述,「寺」為非「中國在地宗教」(如儒、道、民間信仰)之外來宗教的場域空間,因此主祀神廣澤尊王的生前身分十分可議。再按前文談及廣澤尊王生前的活動空間,主要為泉州的安溪與南安,而此二地郭氏族人雖多自稱為「郭子儀後裔」,但在宗教方面確有部分信仰伊斯蘭的族人。因此,南安郭山人私下俗稱廣澤尊王的寺廟為「鳳山寺」,反而不是皇帝給的「威鎮廟」之名。會有此種現象很可能是在地人對廣澤尊王的生平來歷有一定的認知,再加上「鳳山寺」一稱約始於明代,由於明初國策排斥非漢族群並迫使之漢化,很可能在此階段之後,人們為區別廣澤尊王與其他在地神祗的身分不同,而給予「寺」之俗稱。此外,清代來臺灣鹿港的穆斯林家族──「白奇郭氏」便在自家宗祠供奉廣澤尊王作為守護神,除了有地緣關係與同為郭氏之外,豈無其他關係?對此筆者存疑。同時,筆者亦認為「鳳山寺」之名絕非亂取,倘若是民間隨口稱之,那為何不稱「鳳山廟」或「鳳山宮」?因此筆者認為,廣澤尊王與唐、宋以來在泉州的郭氏穆斯林可能有非常深的關係。 五、結語 廣澤尊王,俗名郭忠福,相傳生於唐、宋交替之際的泉州南安或安溪,自幼失怙,十幾歲時到安溪放牧,並在地理師協助下尋獲好地理而得道成神,後人在其得道處──鳳髻山(鳳山)建廟紀念,並將該山稱為郭山紀念。有關廣澤尊王身世現已不詳,從最初的歷史資料〈郭山廟記〉僅知其在宋朝建立初期,廣澤尊王時常顯靈幫助郭山一帶的人們躲過兵燹天災,而獲得南宋朝廷表彰,先賜廟名「威鎮」,後又封侯,使其神威提升,逐漸成為南安、安溪乃至整個泉州府的重要信仰神祗。有關廣澤尊王的生平來歷,也隨之豐富,像是郭子儀後裔、風水地理、勘輿之術、勸善哲理、孝順等多種元素都附會在其神話傳說中。 但從諸多傳說與歷史資料檢視,其先祖不太可能如傳說所述是郭子儀,與其生前有關的地點與姓氏反而與唐、宋來華經商、落戶的穆斯林有著若干關聯。再加上,明代以後,因國策與社會風氣之故,導致許多穆斯林被迫漢化。可能因為這樣,郭山在地人或郭氏族人可能對廣澤尊王特殊身分(疑似穆斯林後裔)有所認知,而以「鳳山寺」作俗稱,但是否真為如此,還待更多史料問世考證。但不可否認的是,泉州郭氏族人,包含穆斯林後裔,均奉廣澤尊王為家族、聚落的守護神。
徵引書目 史料 西羅殿管理委員會編,《保安廣澤尊王仁聖真經‧保安廣澤尊王覺世誕生真經》,臺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專書 C.Edmund Bosworth 著,張人弘、池思親譯,《伊斯蘭朝代簡史: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穆斯林政權》,臺北:臺灣商務,2016。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 卓克華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出版社,2006。 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安溪:安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6。 秦惠彬,《伊斯蘭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梁庚堯編著,《中國社會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陳梅卿,《說聖王.道信仰:透視臺灣廣澤尊王》,臺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0。 謝奇峰,《臺南南勢街西羅殿》,臺南:臺南南勢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2015。 學位論文 李云軒,〈石湖村社會變遷研究〉,銀川:寧夏大學民族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蘇怡文,〈伊斯蘭教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 網路資料 〔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6。 資料庫: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9763&page=156,查詢日期:2019年 6月 7日。 〔清〕楊浚,《鳳山寺志略》,轉引自《廣澤尊王信仰世界聯誼會》,網址:http://www.nanchens.com/hss-szhkmo/hss12/hss1271.htm,查詢日期:2019年6月7日。 〔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南安:詩山書院,1897。資料庫:《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85777,查詢日期:2019年6月7日。 〈安溪石壁尋根之旅:走進石壁(下蚶先祖的故鄉)〉,《普庵壇下蚶董公廟》,網址:http://www.donkon.org/content/788,查詢日期:2019年6月9日。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Family Search
族譜資料庫》,網址:http://t.cn/ 郭德安等,《白奇郭氏族譜》,臺北:臺北市白奇宗祠,1968。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Family Search 族譜資料庫》,網址:http://t.cn/AiKelbb3,查詢日期:2019年5月31日。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9763&page=156),查詢日期:2019年6月7日。
備註: 01 為求全文閱讀順暢與文章一致性,談及神號均以「廣澤尊王」稱之。 02 廣澤尊王神像為左腳放下,右腳盤腿,看似「翹腳」,而被如此稱之。
03
謝奇峰,《臺南南勢街西羅殿》(臺南:臺南南勢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2015), 04 〔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南安:詩山書院,1897)。轉自資料庫:《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85777,查詢日期:2019年6月7日。 05 整理改寫自:卓克華,〈鹿港鳳山寺-牧童變成神,信仰遍臺閩〉收入卓克華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出版社,2006),頁58、67-68。陳梅卿,《說聖王.道信仰:透視臺灣廣澤尊王》(臺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0),頁 10-15。西羅殿管理委員會編,《保安廣澤尊王仁聖真經‧保安廣澤尊王覺世誕生真經》(臺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出版年不詳),無頁碼。 06 〔宋〕王冑,〈郭山廟記〉收入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頁 582-583。 07 〔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6),第20冊,禮20,頁161。轉自資料庫:《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9763&page=156,查詢日期:2019 年6月7日。 08 郭山:即南安詩山鳳山寺所在地──鳳髻山,郭山之名與廣澤尊王有關。《郭山廟志》記載:「郭山山有廟廟有神郭其姓山以此故名」見:〔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卷6,頁3。 09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頁 250。 10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頁 8-10。 11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頁 9。 12 〔宋〕王冑,〈郭山廟記〉收入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頁 582-583。
13
〈郭太王、太妃封塋〉,《廣澤尊王信仰世界聯誼會》,網址:http://www.nanchens.com/hss-szhkmo/hss08/hss0900.htm,查詢日期:2019年6月 14 〔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卷 2,〈保安廣澤尊王傳〉,頁 1。 15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頁 6。 16 郭德安等,《白奇郭氏族譜》(臺北:臺北市白奇宗祠,1968),無頁碼。資料庫: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Family Search 族譜資料庫》,網址:http://t.cn/AiKelbb3,查詢日期:2019年5月31日。 17 李云軒,〈石湖村社會變遷研究〉(銀川:寧夏大學民族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頁 13。 18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安溪:安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6),頁 382。 19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2。 20 趙汝适著,馮承鈞註,《諸番志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頁 5。林長寬編著,《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臺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6),頁 18-19。 21 C. Edmund Bosworth 著,張人弘、池思親譯,《伊斯蘭朝代簡史: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穆斯林政權》(臺北:臺灣商務,2016),頁 454。梁庚堯編著,《中國社會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 359。林長寬編著,《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頁 16。 22 蘇怡文,〈伊斯蘭教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頁 31。 23 談遷著,楊家駱主編,《國榷附北游錄》第 1 冊(臺北:鼎文書局,1978),頁 357。 24 如「白奇郭」始祖為元朝人,原名伊本‧庫斯‧德廣貢,改從漢名曰郭德廣,便是在明代以前更名。詳見:郭秋君,〈惠安回族──白奇郭〉,收入郭德安等,《白奇郭氏族譜》,頁 82。 25 郭德安等,《白奇郭氏族譜》(臺北:臺北市白奇宗祠,1968),無頁碼。藏於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Family Search 族譜資料庫》,網址:http://t.cn/AiKelbb3,查詢日期:2019 年 5 月 31 日。 26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3-384。 27 〈安溪石壁尋根之旅:走進石壁(下蚶先祖的故鄉)〉,《普庵壇下蚶董公廟》,網址:http://www.donkon.org/content/788,查詢日期:2019 年 6 月 9 日。28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頁 6。 29 〔宋〕王冑,〈郭山廟記〉收入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頁 582-583。 30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頁 6。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1。 31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1。 32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頁 6。 33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調查組,〈白奇郭不是郭子儀的後裔而是回族人〉,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泉州歷史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教研究論文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頁 213-215。蘇怡文,〈伊斯蘭教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頁 31。 34 卓克華,〈鹿港鳳山寺-牧童變成神,信仰遍臺閩〉,頁 58。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4。 35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2 36 吳建霖,〈郭姓〉,凌文斌編,《安溪姓氏志》,頁 382。 37 秦惠彬,《伊斯蘭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 347。 38 如高雄市旗山區的五龍山鳳山寺,即主祀濟公活佛。 39 〔宋〕王冑,〈郭山廟記〉收入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頁 582。〔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第 20 冊,禮 20, 161。 40 〔宋〕王冑,〈郭山廟記〉收入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頁 582。 41 卓克華,〈鹿港鳳山寺-牧童變成神,信仰遍臺閩〉,頁 60-65。〔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卷 4,頁 2。 42 〔清〕楊浚,《鳳山寺志略》,卷 3,〈藝文下〉。轉引自《廣澤尊王信仰世界聯誼會》,網址:http://www.nanchens.com/hss-szhkmo/hss12/hss1271.htm,查詢日期:2019年6月7日。 43 〔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卷 4,頁 2-3。 44 〔清〕陳逢春等,〈三益堂碑記〉(1717)、〔清〕信照,〈天后宮喜助香油碑記〉(1845)、〔清〕淵泉,〈北極殿碑記〉(1856),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頁 29-30、311、646。 45 〔清〕戴鳳儀編纂,《郭山廟志》,卷 4,頁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