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包山陳氏家族每年製作三座竹塔

記者:郭美華 關震海 張珮琪  來源: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2014年04月28日

每年製作三座竹塔 撐起三噸平安包 紮包山家族 手藝不外傳

2014.04.28.

陳金原10多歲就協助父親紮包塔,他憶述全程要聽話,否則會被鬧。梁偉權攝

三座50呎高的包山塔,見證逾半世紀的長洲太平清醮,包辦建造三座塔的長洲陳氏家族,手藝不外傳,三代人撐起三噸重平安包,輝煌無比;由於1978年一次塌包山意外,91歲的包塔始祖陳林經歷千夫所指。年月證明,意外無損陳伯在包塔界的地位,至今每年的長洲太平清醮盛會,仍由他們家族負責建造三個觀賞用的巨型包山,雖然現已交棒第二代,但陳伯霸氣猶存,一聲令下,陳家數十人總動員幫手,連第三代年僅10歲孫仔也立志繼承重任,只望把長洲傳統傳承下去。

下周二(5月6日)便是長洲太平清醮重頭戲搶包山之日,陳家第二代的「九弟」裝修師傅陳金原(42歲),近日忙着率領任職不同行業的四哥、姐夫、姪仔及姨甥,於北帝廟前的球場努力紮包山塔,汗水淋漓。91歲的陳林早上總會撐着枴杖到場監督指揮。

男丁紮包塔女貼平安包

回想約60年前,當時30歲年輕力壯的陳林是一名泥水工人,潮州公會主席找他幫手紮一個小包山塔,從此一紮多年。「我乜都做,有錢賺就做。嗰時人工10幾蚊做一個,喺東灣嗰邊紮㗎」。包山塔由最初只得10多呎高,演變至現時50呎高。

育有六子四女四代同堂的陳伯堅持手藝不外傳,且只傳男不傳女,免得外人相爭。全家男丁每逢農曆三月十五開始幫手紮包塔,女士貼平安包。阿原憶述:「我10幾歲就幫手,爸爸叫你做就做,唔准駁嘴。」他最記得中學有一次被竹片𠝹傷手指,深可見骨,要往醫院打破傷風針。

阿原不嫌辛苦,七、八年前正式接手這門手藝。最難忘是接手第一年,「當時好緊張,怕完成後嘅包山被扯起豎立時,支撐嘅繩索會斷,幸好過程順利,街坊又讚賞,我先開始有信心」。對於利潤微薄仍不惜朝9晚6紮包塔,阿原解釋:「唔係為錢,而係爸爸傳落嚟,唔想呢個傳統消失」。

搶包山曾因意外停辦27年至2005年復辦,但包山主塔已非陳家興建,改由承建商用鐵架建成,在外層加上竹枝裝飾,政府強調為安全避免意外重演,而陳家則負責建造三個50呎高的包山於會場給市民觀賞。但阿原批評設計違背了傳統,「以前搶包山係參加者跑埋去包山,靠自己彈上去,搶到塔頂嘅觀音像就可保平安;但𠵱家係爬包山,有安全帶扯你上去」。

10歲第三代盼承繼下去

陳家決心保留人手紮竹傳統,連第三代即阿原的10歲兒子尊逸都已表明希望數年後學習該門手藝。「阿爺成日同我講,要學老竇,紮多啲包山,攞嚟炫耀」。他揚言不怕辛苦,只望為長洲出一分力。

【豎起掛包】包山竹棚完成後會繫上繩索,由人手以槓桿原理把它豎立起來。

【屹立長洲】每座包山塔可承托近一噸共6,000個平安包。

自製天書

三座包山,傳承三代。第一代陳林伯伯秘訣記於心,述於口,繼承者陳金原一字一句寫成天書,卻不外傳。他說他和父親都是執着之人,「若唔夠執着,包山外形就會唔靚」,原來包山是這樣煉成的。

建三座包山塔需約兩星期,大會僅給數萬元人工及材料費。阿原說,父親早有訓言,包山塔由用料開始已要講究,主幹用茅竹才夠堅韌,年年要換新竹。圓錐狀的包塔,由14個車轆狀竹圈,套入一支總主幹的中央茅竹及26支副骨幹,再用繩索或膠索固定組成,塔底另配上六支竹支撐。包山塔建造時通常橫放,完成後用槓桿原理整座豎起,再在每個塔貼上 6,000個合共約一噸重的平安包。

包山每年只紮一次,阿原接棒後,於10年前自製10多頁天書,記下父親口述的秘技,準備將來傳給第三代,但絕不公開,記者想看一眼也不行。烈日下,阿原抹一抹汗說:「建包山塔要用陰力,否則圓圈會變形。」又笑說兩父子都是執着之人,例如14個竹圈,每三年換一次,每個間距 600毫米,全憑肉眼判斷,絲毫不能差。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