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宗族族規在中華文化中作用
族規是家族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規章制度。它是中國家族文化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顯現出不同的特點,在傳承中華美德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一是以孝悌之道為禮俗之本,強化家族內部的倫理關係;二是以誠信忠厚為修身之本,模塑傳統社會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勸誡懲罰的禮俗規條,規範家族成員行為,補足國法。家規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教化民眾、團聚宗族、聯繫鄉里,安定社會,服務國家的社會文化功能。
我們以古代孫氏的《孝友堂家規》和《孝友堂家訓》為例,來闡述這方面的內容。
古代的各大家族大多訂有一個綜合性的族規,但基本上是模仿抄襲,內容所差不多。
古代孫氏族規的典範,是孫奇逢制定的《孝友堂家規》。孫奇逢的家教和族規極嚴,一舉一動都不允許越出“禮”的範圍。
《孝友堂家規》內容如下:
安貧以存士節,寡營以養廉恥,潔室以妥先靈,齋躬以承祭祀。
既翕以協兄弟,好合以樂妻孥,擇德以結婚姻,敦睦以聯宗黨。
隆師以教子孫,勿欺以交朋友,正色以對賢豪,含洪以對橫逆。
守分以遠釁隙,謹言以杜風波,暗修以淡聲聞,好古以擇趨避。
克勤以絕耽樂之蠹已,克儉以辨饑渴之害心。
《孝友堂族規》的中心是體現“孝友治家”、“獨善其身”的思想。
孫氏家族許多舊家譜中還載有大量哲理性的家訓。它往往是一個有威望的家長,晚年以遺訓形式留下的處世箴言。其主要精神:一是安分守己不可越分妄求,二是忍辱負重嚴於責己,三是務本業不能遊手好閒,四是勤儉持家和恤鄰佐族,五是嚴戒爭訟打官司。
總觀古代孫氏家訓,其內容可概括為:孝父母、親兄弟、崇祭祀、保族塋、遵禮教、正名份、謹婚配、肅閨門、睦宗族、恤鄉鄰、務正業、安本分、敦勤儉、禁奢靡、廣施濟、慎交遊、戒鬥訟、懲淫賭。其中三綱五常、安貧樂道、明哲保身等內容,都是封建社會的糟粕;而提倡勤儉持家、寬厚忍讓、嚴於律己、不沾惡習,要求和睦相處、處事公平、為人正直等內容,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化,迄今仍得到人們的認同。
古代孫氏家訓的典範,還是孫奇逢制定的《孝友堂家訓》。《孝友堂家訓》是孫奇逢學術思想、哲學思想和治家治族思想最直露、最系統地體現。在《孝友堂家訓》中,分別不同的物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而具體地維護了孫氏宗族的倫常秩序。
一是注重幼兒早期品德教育。孫奇逢認為,人的品行養成始于幼兒。因此端正品行必須從幼時抓起。如果放鬆了啟蒙教育,待他們長大成人後再進行訓誡,則為時晚矣。為此《孝友堂家訓》強調:“端蒙養,是家庭第一關大事。”“孩提知愛,稍長知敬,此性生之良也。知識開而習操其權,性失初矣。古人重蒙養正,以慎所習使不離其性耳。今日孺子,轉盼皆長成。此日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晚矣。”“爾等未離孩提,稍長之時,正是知愛如敬之日。……聖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于童稚時定終身之品,爾等勉之。
二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孝友”的根本內涵,這是《孝友堂家訓》的基本思想。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說:“爾等讀書,”“讀一‘孝’字,便要盡事親之道;讀一‘弟’字,便要盡從兄之道。自入塾時,莫不識此字。誰能自家身上,一一體貼,求實至於行乎?童而習之,白首不語,讀書破萬卷,只謂之不識字。”“訓人家子弟,只教之以孝悌,則造福於人也大矣。”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呢?孫奇逢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討父母歡心,使父母順快,這就是孝順父母。如何才算是友愛兄弟呢?他要求“爾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愛其兄。大家和睦,敬聽斯言,行走語笑,各循規矩。”
三是安貧守分,不可妄求。“安貧守分”既是孫奇逢稟性的寫照,又是他對子孫後代的嚴格要求,他曾數次拒絕當官就表明他對“慎獨”的追求和對官場名利的淡漠。並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孫。他在《孝友堂家訓》中說:“士大夫教誡子弟,是第一緊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貴適從益其惡。子弟能自立,貧賤益以固其節。從古賢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貴之人,但能安貧守分,便是賢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貧守分,畢世經營,舍易而圖難,究竟富貴不可求得,徒自喪其生平耳。余謂童蒙時,便宜淡其濃華之戀。子弟中得一賢人,勝得數貴人也。非賢父兄,焉能享佳子弟之樂乎?”又說:“甚矣,人心無足時也!……越分妄求,餘殃在後。”
因此,孫奇逢強調:“凡事有不得者,皆求諸己。先儒有言: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孝子亦以此自責;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忠臣宜以此自責;寧人負我,勿我負人,交友宜以此自責。”
四是讀書是為了做人而非做官。孫奇逢對做官之事淡漠,但對學習卻十分強調。他之所以對此十分強調並不是因為通過讀書而躋身官場,而是通過讀書來造就知書達理、忠孝雙全的人的本身。他在《孝友堂家訓》說:“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道理不明,好人終做不成者。”又說:“即君不必俱發科登仕,只本分孝悌力田,不失前輩書香,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家。”“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貧民。”這在讀書做官論盛行、科舉之風刮得正猛的時代,孫奇逢的此種觀點是頗為獨特頗具歷史意義的。
五是忠厚樸實,寬以待人。《孝友堂家訓》認為“居家之道,須先備一副忠實心,貫徹內外上下。”要求子孫去一切浮華思想,而應樸拙謹厚,若真能蓄此“樸拙之心,便是真能承祖之孝子賢孫。”在為人處世上,應須“眼界欲寬,胸襟欲廓”、“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寬以待人”就是“不可只見人有不足。一見人之不是,便屈求人,則親疏遠近,以及童僕雞犬,到處可憎。”
六是務正業,勤儉持家。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說:“一生之計在勤,一年之計在春。”“勤非儉,終年勞瘁號不當一日之糜。”
孫奇逢認為,勤勞固然重要,節儉亦不可偏廢。既勤又儉,方能興旺發達。《孝友堂家訓》的勤儉節約,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與《孝友堂家規》和《孝友堂家訓》類似族規、家規、家訓在中國是數不勝數,這些族規、家規、家訓,全面而深刻地貫徹了中華美德文化的精神和規範,是傳承中華美德文化的重要載體。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行業的行規,各種職業崗位的職業道德及行為規範等等,也都是中華美德文化的具體體現。
本文是孫清彬教授《中華美德文化》一書的第一章,主要是對本書的基本理論,主體內容,結構框架做了簡要的闡述,相當於“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