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家譜是傳承敬宗孝祖的美德
續修宗譜,是個好事。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形成的一個共識,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幾千年能延續下來的一個根本。如果是沒有“史”、“志”、“譜”,我們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祝安徽的同志們將續譜工作早日圓滿完成。
宗譜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宗譜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革命的先軀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族譜記述著中華民族的團結。由於宗族的團結,擴充到國家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敬宗睦族的觀念深入中國人的腦筋。宗譜,也叫家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早期的宗譜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尤其是在上古時期,生產力並不發達,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人們往往聚集在一起,合理分工。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生存標準並不是簡單的生存,而是要更好地發展,於是就形成了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的人群聚落,“宗族”就這樣產生了。在周朝時期以“家天下”為目的的宗法制就是家族模式的終極版本。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的發展、壯大就成了首要任務。
為了記載和區分家庭成員血緣關係的親疏,就產生了家譜。剛開始的家譜應該是帶有封建宗法意思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民修。所載的內容不斷豐富,作用也在不斷增加和變化,現在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還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也出現了宗譜。宗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毛澤東《1957年成都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國檔
7號檔也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及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名的資料,這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起著很大的作用。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許多根在大陸的同胞,海外僑胞思鄉之情愈趨強烈,他們也急需家譜,尋找自己的血緣關係。要充分發揮家譜在學術研究和統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宗譜之所以重要,就是它存儲著大量的資訊。一部宗譜大致由24個部分構成:譜名、譜序、譜例、譜論、恩榮錄、相贊、姓氏源流、族規家法、祠堂、五服圖、世系、傳記、譜系本記、族產、契約文約、墳塋、名跡錄、任宦記、年譜、藝文、字輩譜、領譜字型大小、續後篇、纂修等等,近幾年,隨著時代的變化,族譜的內容又有所增加。如在記載個人時,除了生卒時間、生卒地點、本人學歷、學位、職稱、任職、配偶繁衍外,還增加了本人圖像、政治面貌。過去只記載男性,女性只記姓,不記名,現在社會上的族譜開始記載女子姓名,近期還有同志提出要記載每個人的
DMA。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值得推廣的意見,便於今後認祖歸宗。只要條件允許,可儘早實施之。宗譜存儲的資訊愈多,內容愈豐富,其價值也愈大。
姓氏源流及世系記載極為重要,是宗族傳承的重要依據。古時戰亂災情頻發,朝代更迭也較為頻繁。極容易發生避災避難帶來的人口遷徙或避諱改姓,皇帝賜姓等情況發生,而姓氏源流則主要記載本姓來源,即便發生更改姓氏也會記載其中。
族規家法則往往是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根據時代的變化也會不斷地改變或更新。但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約束和教化本族人丁。比如說勸人向善,叫人勤儉節約、認真讀書、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等。如我們所知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
家譜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命線索。吳姓的宗譜應該產生于周朝或者更早,吳姓的宗譜也應該是中國記載最為詳盡,最為完整,時間最長,保存最好,流傳最廣的宗譜之一。因為周王朝是姬姓的天下,也可以說是吳姓的天下,周王朝延續
800餘年,吳姓的始袓泰伯公三讓天下、功不可沒。司馬遷作《史記》時,天下氏族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亦以吳姓冠首,吳氏所由稱第一世家。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讚美了泰伯、周公、堯帝、舜帝、大禹、文王、武王等七位聖賢人物,其在《論語.泰伯篇》中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從這裏可以看出:吳姓及泰伯公能享有崇高聲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應該與周朝的宣傳和記載大有關係。
族譜是尋根問祖的重要資訊來源。毛主席說:祖宗都不敬,談何愛國?《毛澤東回韶山時的講話》毛主席教育我們要愛國首先要敬祖。敬祖應是愛國的前提。要敬祖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祖先,尋找自己的根在哪里。胡錦濤同志在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視察上海國書館時,對陪同的館內人員說:“我老家績溪的胡氏宗祠很大,你們可以去看看”。2005年
5月他會見臺灣親民党主席宋楚瑜時,贈送了一套1914年刻印的《湘潭韶山宋氏石譚房七修族譜》與宋。並說:家譜續寫著家族的繁衍史,許多人從這裏找到了自己的“根”。《2005年
5月胡錦源會見宋楚瑜一行時的講話》可見宗譜是我們尋根問祖,敬宗孝祖的重要資訊來源。
我於2007年開始接觸本族宗譜。2007年以前宗譜是什麼樣子還不清楚。大約10多歲時,聽說本村一個輩份較高的本族老人家裏收藏有族譜,至於是怎麼保管,怎麼查看,我一直都看得很神秘。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金雞園續修宗譜,族中熱心人東奔西走,按每丁收10元的標準,讓我交了幾十元錢。族譜怎麼在續修,什麼人在續修,我也一概不知。大約在2007年白龍老家的族人們說:“這套族譜放在鄉下弄不好會丟掉的,放在你這裏保管。”我接到宗譜後,感覺身上有了一副沉甸甸的擔子,一定要為老家的族人們把這套宗譜保管好。
《竟陵吳氏宗譜》一套共16卷。查看宗譜前,我一直以為我們家是從江西遷到湖北的。因為小時候家裏的老人們都是這樣告訴我的。2007年,我查閱《竟陵吳氏宗譜》,在《凡例》中明確記載:泰伯為吳氏始封之祖,少微為吳氏始遷之祖,據程子邱氏取義皆可以稱始祖,方伯公立竟陵新譜。以忠公為始祖從始遷之說。《竟陵吳氏宗譜》又載:忠、願二公世代居江南徽州休甯商山。元至正十二年,徐壽輝陷徽州,公避難至湖廣沔陽府。庚子複遭陳友諒之變,遂徏居竟陵衛乾河嶺耕漁為業。明洪武四年辛亥落藉竟陵西金雞園。從譜中得知金雞園一族的始遷祖為忠、願二公。二公的祖藉地為徽州休甯商山。並且將遷出的時間、原因及先後居住地,最後的落藉地記載的清清楚楚。使我改變了老藉所屬地的看法。根據譜上的記載,我於2017年和2018年兩次到安徽休寧作尋根之旅。在休寧,受到了休甯縣有關領導及商山鎮幹部群眾的熱情接待。商山的群眾還拿出珍藏的舊版《商山吳氏原籍宗譜》供我觀覽。我將隨身攜帶的《竟陵吳氏宗譜》與《商山吳氏原籍宗譜》對照,其世系繁衍等記載都準確無誤。這也讓我真正找到了金雞園吳氏的根,也讓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所在。在場的縣鎮領導都為我找到“根”十分高興,要我介紹金雞園吳氏在天門的發展狀況,並要我題寫了“根深蒂固”四個大字以作紀念。縣鎮領導還將我帶到商山古鎮忠願公所屬的九房祠等地參觀。
續修宗譜既是敬宗孝祖,更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宗譜的文獻價值,學界早有肯定。認為具有“補史之缺,證史文訛,詳史之略,讀史之原”之意義。梁啟超先生也認為族譜是“國之取材之資”。他說:“族姓之譜,六朝、唐極盟,宋後浸微,然此實重要史料之一。”還說:“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確實宗譜作為鄉村社會的“百科全書”其史料價值是極其豐富的。應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全國各地集中人力、物力續修宗譜,為搶救這一傳統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級作用。鄧小平同志講:屬於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式進行分析與鑒別,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宗譜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那麼家譜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定會推動兩個文明建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繁榮學術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這就給我們續修宗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拜讀了一些宗譜。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既有
100多年前續修的,也有近年續修的,既有本姓的,也有其他姓氏的,應該說大部分宗譜續修的都極為認真,保持了宗譜的應有價值。如《竟陵吳氏宗譜》是1995年開始續修的,在當時修譜的氣候和環境不太理想的情況下,續譜的同志們不辭辛勞走東家串西家,忍饑挨餓,跑腿受氣,將金雞園支的宗譜付梓發行,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部宗譜是明朝嘉靖年(1515年)由福建布政史吳文佳公主持首立。由於文佳公學識較高(進士),並在徽州任過職、後又到朝廷任刑、戶二部主事、吏、禮、兵、工部給事中,後任福建布政史(相當於省長),如此的閱歷,又加之他本人對續修宗譜的重視,所以這部宗譜應該是非常成功的,為以後的續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在
500多年裏,經過四次續修,在四次續修中,因為交通,通訊不發達,續修宗譜時沒有與祖地取得聯繫,造成該譜與左台譜有少量的出入。如左台譜的48世為嗣英公,而該譜將48世列為司,生子英,49世為英,將一人變為父子二人。這樣也將少微公從61世變為62世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戰爭等,造成續譜相隔的時間較長。文佳公立譜後,第二次續修在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相聚前次
152年。第三次續修在1792年開始,由於修譜人耐馥公過世,由畹亭公、格俺公複續30年後在1822年完成。相距前次
155年。第四次續修在1873年完成,相距前次51年。第五次續譜於1995年開始,歷時三年,於1998年完成,相距前次
125年。這樣就造成有些房支漏續。如遷居到武漢吳家山,孝感、襄陽等地的房支至今沒有找到。有的已找到,但幾次都沒續上。另外,還有些人對續修宗譜沒有足夠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何續修宗譜?先人文天祥說: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實事猶譜以序昭穆。我們現在續修宗譜,就是歐蘇譜例,其核心就是客觀真實。歐陽修說:“斷自可見之世”。當然這裏所說的可見,並非一定為親身經歷之世。而是指確鑿依據的年世。蘇洵的態度是: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寫。這自然也不是說高祖以上就不寫,而是說不清楚的就不寫。歐蘇譜例為中國譜牒史上的主流,其重事實,重依據的實事求是態度是根本的。
在閱覽譜牒當中,我也發現有些不盡人意的譜牒。有的譜牒可能本身屬於斷頭譜,修譜人也難以尋根問源,隨便找一個宗譜嫁接上去。有的譜憑想像、錯誤地推測,東拼西湊,這樣既不敬宗孝祖,也沒有傳承好中國悠久的文化,給子孫後代添下許多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