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修譜熱反映家族意識的增強 應避免攀附假託

作者:  來源:北京日報  更新時間:2022年07月15

民間修譜熱反映家族意識的增強 應避免攀附假託

怎樣看待民間修譜熱

修家譜,是源自封建社會的一個文化傳統,在革命年代曾被取締,改革開放以來在一些地方日漸恢復。對這種恢復該怎麼看?對家譜的功能、價值和缺陷又該怎樣科學認識?

修譜熱反映了社會轉型期家族意識和集體認同感的增強

徐新(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雖然現代社會削弱了舊傳統的某些層面,然而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舊傳統的某些層面有時會被再度提出和強調,以解決文化斷層的危機和建立新的集體認同。當代家譜的續修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尋根問祖”。改革開放以來,對於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海外同胞,譜牒是其保持血緣記憶、認同中華兒女的重要憑藉,正是譜牒,建立起他們與祖國故土的縷縷親情,這也就構成了續修家譜的外部因素。二是“飲水思源”。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社會震盪所引發的緊張感,以及信任缺失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則是續修家譜的內部需求。一旦一個人的社會性心理需求只能在血緣集團內得到滿足的話,他們的個體意識便往往依賴於家族意識,便會自覺地把“光宗耀祖、揚名顯親”作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家族、父母,其突出表現就是“飲水思源”、“不數典忘祖”。

王學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今天的人修家譜,反映了宗法制解體後、市民社會沒有形成的社會形態下,個體的人通過依附一定的集團,從而面對社會的需要。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結社”權利的實現,但非現代社會的具有權利義務清晰界定的結社。然而從個人對“團體力量”需求這個角度看,它反映出單個的人對前途有一種模糊的軟弱感,對社會亂象有一種無力感,他們需要依附一定的集團,獲得力量,讓自己心安。通過修家譜,跟祖先建立連結,同一代人橫向地建立連接,這是對本土文化資源的運用。只要摒棄宗法制度中不健康的東西,還是有一定正面意義的。

家譜在農村仍然有序齒和團結宗族的作用,而在城市其意義就小得多

曾亦(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家譜承擔了宗族的兩個基本功能:其一是把有血緣和姻親關係的族人團結起來;其二是明確族人之間的尊卑名分關係。不同時代有不同方式去確認家族中的血緣和姻親關係。事實上,族人流動性越大,越有聚集起來的需求,就越需要家譜。從這個意義上看,現代流動性那麼大就越需要家譜。所以我們看到在上世紀80年代儒家文化復興的時候會有興盛宗族的風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修建祠堂,特別是浙江、福建一帶。另一個方面就是編撰族譜。修撰家譜多分佈在南方。建祠堂、修族譜這樣熱心宗族事業的人往往本人有錢、有地位,或者是有某種理想,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

如今,家譜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會有序齒和團結宗族的作用。在農村,宗族對農村人來說還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比如說現在招工或辦事情還會比較相信自己的老鄉,有些鄉鎮企業和家族企業也是建立在血緣和宗族關係上。當繁衍的族人分散在幾個村落或者有遷徙的時候,就需要編撰族譜。

現代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血緣關係。在代表現代文明的城市當中,家譜的意義就小了許多。城市當中,家庭就是一個經濟單位,而宗族不再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宗族中的親戚已經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城市人因此就不會有修家譜的動力。另外,過去修家譜還有炫耀家世祖先的意味。但是現在連直系親屬父親、祖父的關係都不那麼強調,更不用說其他的親人關係了。

總的來說,農村由於種種生活需要必須不斷地強化關於親屬和家族的記憶,但是城市就沒有這樣的必要。

作為民間重要的史料,家譜具有哪些功能

王鶴鳴(上海歷史學會會長):今天,開發家譜資源仍然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和價值:

首先是文物價值。存世的中國家譜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屬於珍本,現存最早的《仙源類譜》,系宋代內府鈔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鈔本,都具有文物的價值。

其次是資料價值。著名史學家梁啟超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數量可觀的家譜,不僅對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興替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即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都能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如對稱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價值的資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譜。

再次,家譜具有教化功能。家譜中一般都載有“家訓”、“族規”、“家法”之類內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以及家譜中記載的很多志士仁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等,對促進現代文明建設也有積極作用。

最後是尋根價值。家族淵源和世系圖表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這是當代人尋根問祖的重要資料,而且只有家譜才能提供這些資料。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自1996年底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海內外的數萬名讀者,其中不少都是為尋根問祖來查詢家譜的。當他們從家譜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時,其興奮之情真是難以形容。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家譜尋根問祖,對於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間修譜應避免的幾個問題

王鶴鳴:作為主要產生於封建社會產生的文化載體,以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家譜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現代文明社會修家譜,應避免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舊家譜中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幾乎所有的舊家譜的譜序、凡例、族規家法等內容,都露骨宣揚封建忠孝節義、三從四德、重男輕女、族長專制等封建倫理規範,乃至封建迷信等。

二是攀附假託現象。舊時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稱李世民為本族始祖,張氏則以張良、張飛為自己先祖,蕭氏則拉蕭何為自己祖宗等。俗話說: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託的,最明顯是朱熹,翻閱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的是真的,有的則是偽作,如朱熹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的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顯系偽造。明清時,有“譜匠”、“譜師”職業,專為有些家族製作偽劣產品。

三是書善隱惡。有的家譜凡例明文規定:“史則善惡俱載,譜則書善不載惡,為親者諱也。”家譜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則辟有小傳,乃至編寫傳記、行狀,刊載墓誌銘等。另一方面,對家族中所謂“叛逆”、“犯刑”、“敗倫”、“背義”、“雜賤”者,則採用“除名”、“出族”、“出譜”等措施,不予書寫,名不見譜。

當然,舊家譜在觀點、內容、體例等方面,還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們對舊家譜必須批判繼承。

王學泰:認祖歸宗是中國人的一種情結,但有些人為抬高家族的地位,愛與名人搭關係。如歷史上唐朝皇族本有胡人血統,但當上皇帝後,認老子為始祖;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家譜,但祖上沒什麼來頭,有人提議跟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掛個鉤。有一次朱元璋接見“朱”姓的縣官,問他是否是朱夫子的後人,縣官回答,朱夫子很有名,但我也不能亂認祖宗。朱元璋受了啟發,後來,無論對內對外(給屬國詔書)老是把“朕本淮右布衣”掛在口頭。“淮右布衣”既顯得雅致,也突出了“平民”身份,更顯得自己得天下的不易。家譜作為民間很重要的史料,有其歷史、文化和文獻史料的意義,一些在正史上沒有得到記載的歷史,地方誌和家譜有所記載,有時可補史料之不足。但使用時一定要慎重,要加以考證,如屬孤證,則儘量不用。一般來說,南方的大族的家譜宗族譜可信度稍大一些。當然冒認祖宗,編造嘉言懿行和歷代名人吹捧該家族者更多。今天修譜應注意避免這些現象。

民間修譜中的難題

徐新:事實上,現代修譜並非易事。一是老譜尋找的困難,畢竟新中國成立以來,家譜的修訂曾被忽視,甚至遭到厄運,修譜活動幾乎全部停止。二是經費籌集的困難,修譜是一個家族經濟實力的考驗。三是年輕人的漠視,由於認識上的差距和所受文化的不同,許多年輕人在修譜問題上採取不配合的態度。新譜與舊譜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史料價值的欠缺,新譜修訂經費的主要來源是贊助,這樣就使得續譜內容的取捨與規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錢財的制約與影響,即以出資的多少決定了發言權的大小。這樣,作為一種歷史文獻類型,家譜應有的客觀性、科學性及學術和史料價值便被打了折扣。二是表白上的不同,舊譜是倫理說教版本,新譜的表白則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准,比如計劃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三是體例內容上有所汰舊創新,比如忠孝節義被尊重老人、尊重婦女所取代;又如子女都能上譜。四是人文性的不同,望族的人文優勢是通過家譜的形式歷代傳承的,而新譜中則出現了人文斷裂。

整理:黃月平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