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丞相、相國,朱元璋廢黜的是哪個?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憤怒的朱元璋在誅殺了三萬多人後,感受到了丞相給皇權帶來的巨大威脅,於是廢黜了丞相,六部直屬皇帝領導。於是歷史書上就有的這樣的評價:朱元璋廢黜了封建制度延續1000年的丞相制度!
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是否嚴謹!
1、 宰相、丞相、相國
愛好歷史的朋友經常會遇到這幾個名詞,很多人以為它們的含義相同,其實不然。
宰相:是封建王朝百官之首的代稱,並不是官職名;
丞相:是部分封建王朝職位最高官員,是具體官職名;
相國:主要是先秦時期各國職位最高官員,也是具體官職名。
簡單地說,丞相、相國都是宰相的一種,每朝都有宰相,但是官職不一定是丞相!
2、 相國
相國,原稱相邦,漢初為了避劉邦的諱,改稱相國。
相國主要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及西漢時期,齊景公時期開始出現左右相,其他諸侯國也開始參考,到了戰國時期,除了楚國最高長官為令尹外,其他幾個國家都設有相國。
最出名的就是張儀與蘇秦的合縱連橫,張儀為秦國相國,而蘇秦更是佩戴六國相印,兩者動用一切力量展開巔峰對決。
大秦相國——張儀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覺得相國的實力太大,於是廢黜相國,保留左右丞相。
漢朝建立後,劉邦恢復相國,大漢第一任相國就是韓信,隨後蕭何、曹參等人也擔任過相國,到了呂後執政,她封自己的侄子呂產為相國,諸呂被剷除之後,一直到東漢末年,再未設相國一職。
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大權獨攬,自封為相國,自此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偶爾出現相國一職,都是由權臣擔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謀權篡位的代名詞。
自隋唐之後便再無實際的相國之職,而是被用來對宰相的尊稱。
很長時間內相國是和丞相共存的,而且丞相是作為相國的副手,從秦武王開始設立左右丞相作為相國的輔助,到了漢初,蕭何等人擔任丞相時地位也是在相國韓信之下的。到了東漢末年,曹魏建立,設立相國,因為曹操曾經做過丞相,所以相國的地位開始在丞相之下。
3、 丞相
秦武王時期作為相國的副手出現,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廢黜相國,保留左右丞相,作為三公之首。
西漢恢復相國,同時左右丞相也被保留,在呂後之亂後,相國不再設立,丞相開始真正以百官之首登上歷史舞臺。
東漢建立,廢黜宰相,改為大司徒,東漢末年丞相短暫出現,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曹丞相和諸葛丞相,後來都不繼續設立。
諸葛丞相
自此丞相作為官職出現要到幾百年後的唐玄宗時期,李隆基將中書省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但是並不長久,南宋也短暫出現,到了元朝,在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統領百官,一直到朱元璋時期廢黜丞相。
從秦武王到朱元璋,大概有1600年的時間,但是丞相真正被設立的時間也就是秦朝、西漢、元朝,三國、唐朝、南宋、明初都是短暫出現過,所以整體存在時間並不超過400年!
4、 宰相
宰相是一直存在的,不過它經常更換馬甲。
在秦朝,宰相就是左右丞相;
在漢初,宰相就是大漢相國,後來又變成左右丞相;
在東漢,宰相就是大司徒;
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宰相的名額就多了,三省最高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令都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保留,但是宰相成了尚書省左右僕射、中書令、侍中,到了後期還有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也是宰相;
宋朝借鑒了唐朝的官名,其宰相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為參知政事;另外宋朝樞密院最高長官樞密使、三司最高長官三司使也被稱為宰相;
元朝宰相就是中書省左右丞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黜丞相,六部直屬皇帝,其實這段時間是沒有宰相的,直到內閣設立,並且到明宣宗時期獲得票擬權後,內閣閣臣權力大增,他們就是實際上的宰相;
清朝,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軍機大臣,到了清末還出現了總理大臣,這些都是宰相。
上面都是基本情況,各朝各帶都有涉及到官制的改革,宰相的名稱、人數就會發生變化,總之一句話:文武百官聽說的,誰就是宰相!
5、 君權與相權
無論是相國,還是丞相,他們代表的都是相權,與皇帝代表的君權相對立。
天下事務太多,皇帝不可能全部親力親為,需要大臣來幫他處理,那麼就需要將一部分的皇權讓渡給大臣,形成相權。
君權到了極致就是獨裁,相權到了極致就是篡位,所以君權和相權的你來我往就是封建王朝的主旋律。
為了限制相權,皇帝們想了各種招數,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將相權分割,從而使得相權既能為皇帝服務,又不至於一家獨大影響君權。於是宰相的數量就從一開始的相國一人大權獨攬,慢慢的到三公分權,再到三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還設立一堆副宰相。
到了明朝,內閣閣臣全部是宰相,最多的時候有 7人,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封建社會越發展,君權越穩固,明清時期基本沒有出現權臣作亂的情況,充分說明君權已經很好地控制了相權。
現在再看歷史書上那一句:朱元璋廢黜了傳承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是否嚴謹?想必大家都有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