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譜基本釋義
基本解釋
1.家族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
2.有關一個種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統記錄詳細解釋
封建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宋史.藝文志三》:「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譜》一卷。」明.葉盛《水東日記.范氏家譜世系》:「吾家唐相履冰之後,舊有家譜。咸通十一年,一枝渡江,為處州麗水縣丞,諱隋。」清.龔自珍《<懷寧王氏族譜>序》:「由是臚而為家譜,則史表之遺也;廣而為家乘,則史傳之遺也。」趙樹理《三里灣.從旗杆院說起》:「有些人聽漢奸劉老五說過,從劉家的家譜上查起來,從他本人往上數,『舉人』比他長十一輩。」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基本含義:
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國的破四舊運動中,家譜被當作四舊遭到清理,「成千上萬」的家譜被毀,很多中國人不得不毀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譜,這對於研究中國人的人文歷史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家譜的起源
關於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儘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譜的起始與士族門閥制度有重要的關係。自魏晉以後,譜牒之學大盛,一些士族門官都以此互為誇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譜牒早已亡佚殆盡,宋、元及明朝的家譜也所存寥寥。現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家譜的名稱很多,大體唐以前都稱家譜、家傳的,宋代又有宗譜或族譜之謂。到了明代,特別是清代以後,名稱更多,如宗譜、世牒、世譜、家譜、家乘、家志、譜錄等。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常被反覆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圖,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
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
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分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於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