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淺論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意義 值得仔細品鑑!

作者: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扈氏網  更新時間:2022年06月12日

中華姓氏:淺論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意義 值得仔細品鑑!

國史、方志、家譜,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三大支柱。中國姓氏表明了一個人的家族系統和血緣關係,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中國姓氏的淵源和姓氏文化的發展

1.中國姓氏淵源。中國的姓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氏和姓並不相同,它是姓的分支,較姓的產生要晚一些,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姓原本是代表母系氏族的族稱,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後代們所共同擁有的符號標記;氏作為姓的分支,是子孫繁衍後各個分支所特有的符號標《呂氏春秋.恃君覽》中記載:「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在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實行群婚制,子女與父親的關係不能確定,只能按母系來確定人的血緣身份和氏族歸屬。姓的不同表示著擁有不同的女性祖先,古文獻中所見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都帶有「女」字。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女生為姓,故姓字多從女,如姬、姜、贏、女以、妨、繆之類是也。」姓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其作用在於便於通婚與鑑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即姓具有典型的「明血緣」的作用。

人們對姓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最有名的是圖騰感生說,圖騰感生認為中華古姓起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在『怪人皆無父、感天而生」的母系氏族社會,人類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大自然及自身不了解,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有靈魂,都有生命,認為氏族的繁衍是圖騰作用的結果,如果氏族中的女性與圖騰發生了神秘的接觸,就會受到圖騰的感應,從而便可以「感而受孕」。許慎在《說文》中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他們認為使始祖母受孕的異物就是「感天」的結果,是圖騰一氏族的共同崇拜物,作為各族族號的圖騰就演變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標記—姓。以祖先的圖騰為姓氏,如熊、龍、牛、馮、梅、李、毛等。另外還有地名轉化說,認為姓來源於以始祖所居住的地方命名。吹律定姓說,認為姓是聖人吹律聽聲區別出來的,律是古代的一種定音儀器,用竹管或金屬管制成,並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階高低。

氏是在姓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氏是姓衍生出來的氏族分支,從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這一時期,氏是達官貴人家族用以標誌宗法身份的專稱,氏的主要作用在於區別身份的貴賤,以示和平民百姓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之初,氏是帶有明顯的等級觀念和階級烙印的。在夏、商、周三代,氏是貴族男子的專稱。我國最早的一些「氏」,如神農氏(是農耕文化興起的標誌)、伏羲氏(是人類結網捕魚和烹飪的象徵)、隧人氏(是人類懂得了鑽隧取火的標誌)等,都是父系氏族階段出現過的最有名的「氏」,也表明了遠古時期人類以集體的力量征服自然的時代特徵。

2.中國姓氏文化的發展。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三代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在氏族社會,同姓不婚,姓有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即「姓所以別婚姻」;而氏主要來自於天子賜予的國名、溢號、官稱、居邑等,代表了貴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身份低賤的人也就無氏可言,氏有別貴賤的作用,所以「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即「氏所以別貴賤」。

「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先秦時期,男子名前冠的不是姓而是氏,如屈原和商鞍,他們並不姓「屈」和「商」,屈和商只是他們的氏,實際上屈原是楚國公族,姓舉,商鞍是衛國公族,姓姬。中國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出嫁的,她們有明確的姓,以免違背同姓通婚的禁忌。到了戰國時期,封建宗法制度崩潰,氏族貴族日趨瓦解,姓氏制度隨之衰落,氏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誌,逐漸失去了「別貴賤」的作用,姓與氏之間的區別逐漸消失,一般平民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又隨著世代的不斷推移和人口的繁衍生息,同姓的人們共同的血緣成分也越來越少,同姓不婚的規定己不重要,姓「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逐漸消失。自漢以後氏與姓混雜不分,二者在意義上己不存在區別。秦漢以後,我國的姓氏制度基本趨於穩定,到了漢代,則通稱為姓,我們現在的姓就是從那時沿襲而來,主要來源就是先秦的氏。

 

二、中國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中華姓氏歷經多個朝代不斷傳承變遷,至今姓氏數量就有一萬多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標記歷史人口遷移、反映時代文化特徵、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

1.中國姓氏文化是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在上古時期,生活資料大部分從採集或狩獵中獲得,人類的群居生活可以抵禦來自兇猛動物的攻擊,繁衍後代便成了遠古時代人們的重要任務,掌控生育大權的女性便以「氏族首領」的身份居於崇高地位,形成了女性掌權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女」的「姓」字和古姓中大量的「女」字旁,是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至高地位的標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人類的居住逐漸穩定下來,生活資料不再單從採集和狩獵中獲得,有了田地和其它經營方式,男子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母系社會解體,父權制形成。

西漢末年的門閥制度使姓氏有明確的高低貴賤之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望族大姓可左右政治、世代高宦。這些豪門世族還恥於與庶族通婚,大批出身寒微而富才學的士人被拒於各級政權之外。門閥制度歷東漢至魏晉南北朝而極盛,隋唐時期開始施行科舉取士制度,家族的權力靠個人讀書進舉獲得,世襲的家族社會地位逐漸衰弱,但這種門第觀念,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

唐五代時期,是中國古代賜姓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和加強統治,便用賜姓的方式籠絡人心或震懾臣民。必要時皇帝對異姓臣民賜以皇族姓氏,或者賜予他姓,以褒獎他們建功立業的功績,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賜國姓是帝王對臣民的一種莫大禮遇,通常為了安撫降將、宣示恩寵。當然也有因避諱而賜他姓,或出於貶損而賜惡姓等。賜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唐五代的賜姓相當一部分是賜給當時少數民族權貴的。這些民族內附後,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一些權貴家族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特殊禮遇,心儀華夏,獲帝王賜姓氏後,其家族或者部落紛紛改從漢姓,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姓氏文化是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種文化視角,它包含了太多的權勢、地位、尊卑、貴賤等特質和家國一體的社會構建。如宋代大儒、理學家創始人之一張載在《經學理屈》中所闡述的:「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中國自古提倡的倫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識在古代社會的姓氏文化中得以充分體現。

2.中國姓氏文化是標記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一座史碑。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他們由於各種原因不斷遷徙,後在遷入地定居下來,繁衍後代、薪火相傳,姓氏文化隨之豐富和發展。

秦、漢至魏晉時期,部分中原地區居民開始向南方遷徒。秦統一中國後,秦朝曾派數萬大軍深入嶺南守備,這些軍隊和他們的家屬隨後在當地定居。為鞏固邊疆,秦始皇又派50萬大軍到嶺南開闢疆土,部分士兵繼續南下到州定居,成為秦朝的北方移民。東漢以後,中原地區連年天災,百姓衣不遮身、食不裹腹,社會出現動盪,居民離開戰亂的中原,向當時比較偏僻的地方遷移,主要的遷移方向是長江以南。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中原原居民為避兵亂和免受異族統治開始遷移,其中許多人隨晉朝皇室南遷,入居江南。這些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又輾轉向東南遠徙,最後進入閩中。

兩宋時期,一些中原百姓遷入廣東。1127年北宋滅亡,當時部分百姓隨趙構向東南遷徙,遷至現在的江蘇蘇南地區太湖流域一帶;部分隨隆裕太后到贛南地區,還有小部分百姓在動亂中一直南下,最終在珠江流域定居下來。南宋末年,中原百姓為避戰火大規模南遷。宋朝還有狄青、楊文廣率禁軍南征,大批士兵留廣西戍邊屯墾。

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後裔大批赴台或移居海外。明清時期移民台灣的人中,主要來自福建省和廣東省,而福建、廣東兩省歷代移民多來自於中原。中原移民最多的一次當屬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時。1953年,台灣地區戶籍調查顯示,調查資料中戶數大於 500的 100個姓,其中有63個姓的族譜資料顯示其先祖來自河南省東南隅的固始縣。該次統計資料顯示這63姓共計67萬多戶,占當時台灣總戶數的 80.9%。海峽兩岸人民血脈相連,來往密切。在近些年尋根文化興起的浪潮中,台灣漢族更是熱情高漲,他們通過各種努力來大陸尋根祭祖,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

3.中國姓氏文化是時代文化特徵的一種反映。由於社會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姓氏受到不同的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反映出不同社會時代的文化特徵。姓氏在其產生之初是標誌氏族或者社會血緣關係的識別符號。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它承載了關於血緣圖譜、家族演變以及時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標誌社會結構中一種血緣關係的符號……因此,姓氏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所包含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作為一種制度文化,它的綜合性的文化特徵又是非常明顯的。

姓氏的出現是社會的一種進水《禮記.樂記》闡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惆易.序卦》闡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措。姓氏在貴賤、上下、尊卑的層面上執行了一整套禮儀規範。

在現代社會,姓氏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斷發展變化,有些舊有的姓氏己經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漸產生。姓氏文化在現今表現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現在的男女平等意識的轉變。當然,子承父姓的習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國的農牧地區。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細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選擇,後代無論是男是女,既可以從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有時是父母姓的組合,甚至根據自己的意願新起一個姓。蘇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滿了現代文化特徵。由於孩子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為了考慮周全四個姓氏,最後經過家庭所有成員的表決,另起新姓「點」。新姓的下部四點代表全家四個姓,上部是一個「占」字,代表佔有全家的四個姓。隨著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會共同使用父母雙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個字『父姓+母姓+名字」,表達了對父母雙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國姓氏文化的進步。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思想更為多元,姓氏文化表現出了新時期新的文化內涵。姓氏是個人作為家族成員的符號標記,是個人對於「我從哪裏來」的哲學思考的科學回答。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依法治國、民主公正的理念深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姓氏作為一種社會元素,是個人的家族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的標誌,姓氏不再承載「別貴賤」的文化內涵,處處體現出現代社會的平等意識和家族觀念。

4.中國姓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紐帶。「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祖根就是至高神聖的土地,尋根認宗充分表現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姓氏文化是傳統大家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標誌,血緣是任何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都無法阻隔的紐帶。中國人的尋根意識和對自身歸屬感的強烈需求,推動著海內外華人對中國這個「家」和「根」的眷戀和認同。千千萬萬的遊子身在異鄉,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姓氏譜系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是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見證,是他們心的歸屬。海外華人在全球分佈較為廣泛,世界各地的華人心繫祖國,他們在各地成立了同姓宗親會組織,用各種形式寄託著對大陸故鄉的懷念和尊祖敬宗的情懷,越來越多的華人歸國就是要滿足「回家」的情結。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更是剪不斷台灣與大陸海峽兩岸人民的團結與親情。海外華人心繫大陸同姓宗族,認祖歸宗,共辦實業,捐資助學,造福桑梓,這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具體體現。

5.中國姓氏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資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血緣關係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在社會生活中,姓氏文化具有巨大的經濟能量,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經濟價值己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一個感性消費的社會,姓氏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己然表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關姓氏尋根的中文網站有 200多個,國內許多姓氏的祖居地或發祥地還成立了尋根服務團,舉辦姓氏文化節,開展姓氏尋根旅遊等活動。以姓氏文化為核心的產業將成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行業,尤其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與潛力是巨大的。

國外也有尋根問祖的案例。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的作品《根》(1976年出版),在美國黑人圈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帶動了當時美國黑人的尋根熱,這在當時也極大地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共鳴。1991年10月,全歐客屬崇正總會響應歐洲華人的尋根心願,共組織歐洲 8個國家19個姓氏的 245名客家人到河南尋根,這是自稱「河洛郎」的海外客家人對祖地最早的大型尋根活動。1998年,榮陽鄭源實業公司在鄭州舉行「首屆鄭源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海內外鄭氏實業家齊聚一堂,共簽約總額14.2億元人民幣;2003年10月,第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22個國家與地區的約3000客家人出席了該次世紀盛會,該次大型盛會具有巨大的經濟能量,據統計約有35個項目被簽署,合同金額27.2億美元,其中外資額約24億美元。尋根資源的開發,極大地挖掘了姓氏文化的經濟價值。

三、結語

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形成的,姓氏作為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強大的紐帶作用,使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聚集力。姓氏是一個稱謂符號,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具有文化的意義,載負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數典不忘祖,落葉要歸根」,弘揚祖德,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姓氏是社會人的群體性符號,姓氏所賦予的文化意義,讓每個炎黃子孫都能夠找回自己的歷史歸宿,都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海內外華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因之而增強。尋根渴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尋根本質上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是對姓氏這一社會符號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意義的認可,體現了中華民族凝聚團結的精神。尋根渴祖懇親是中華兒女凝聚和寄託情感的方式,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創造美好未來的原動力。姓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義。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