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婚姻倫理產生的歷史條件
1、 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
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對其倫理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其中自然地理環境是倫理文化產生的第一個前提條件。
首先,中國地理環境呈封閉狀的特點。中華民族生長於黃河長江流域,這一地區東面瀕臨太平洋,西北有高山戈壁,西南是橫斷山脈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部是印度洋,北部是大漠與原始森林,與其他文明中心隔絕或距離較遠。這種封閉狀的地理空間結構,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封閉性特點。其次,中國地域內土地遼闊、人口密集、土質肥沃、河流眾多,非常有利於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在礦產、森林、水利等自然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農意識和保守性特徵。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中,儘管政治地理概念不斷擴大,但是由於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狀況並未改觀,交通的不發達和與外部世界的隔絕,使中國社會幾千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習慣。
在這種自然地理條件下,基層的天然組織形式就是家族、宗族等血緣組織。家庭既是社會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又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中心。家庭是人們生活的依託,婚姻成了家族間建立關係的重要形式。因此,中國人注重婚姻家庭關係,把它看作是一切社會關係和一切人倫秩序的原點,婚姻家庭倫理觀念強烈地滲透於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滲透於婚姻生活中。
2、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形態之上的。家庭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一方面彌補了農業生產的不足,另一方面使農民更加依賴家庭經濟。這種經濟結構擁有自發的調節能力和完備的自給自足的特徵,特別是因其大大縮短了原材料與生產過程的距離,也縮短了產品與消費過程的距離,阻礙了家庭分工向社會分工的發展,延緩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商品經濟也受到來自政府的限制,或者是來自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的限制。不僅重農抑商,重本輕末是歷代的基本國策,而且政府對於一般情況下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取得的鹽鐵兩項實行買賣控制。封建政權通過禁榷制度、官工業制度等把主要工商業控制在自己手中,並且輔之以各種抑商措施來防止商人勢力和財富的擴張。這種狀況下,資本主義一經萌芽,就立刻被封建政權打壓下去,使中國社會一直在小農經濟的發展中緩慢前進。
這種男耕女織的小農生產帶有天然的自然因素,生產的結果完全依賴上天的恩賜,人們形成了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心理。在人與自然之間培育出了一種相容、相近、相合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安於既定的一切,滿足於既存的現實。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循規蹈矩,好常惡變的特性,產生了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這種心理對傳統婚姻倫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其具有保守狹隘的特徵。
3、 家國同構的社會背景
中國是一個「家族結構式的社會」。宗法血緣關係構成了國家結構的范型,國家成為家庭的摹本。正如梁啓超所言:「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後國治是也。」
這種政治結構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尊崇共同祖先以維繫親情,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並規定繼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則。宗法等級制度嚴格區分嫡庶,確立嫡長子的優先繼承權。在宗族內部區分大小宗,以嫡長子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權利,宗族成員必須尊奉宗子。宗法制與封邦建國結合以來,社會上形成了層層相屬的宗法關係,促使政權和族權合一。秦漢時期,廢除了諸侯分封制度,施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官吏選擇以「賢」代「親」已成為社會主流,軍功、薦舉、考試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建立了以君主為首的封建官僚制。但是由於帝王繼統仍由皇族血緣確定,嫡長子繼位法長期延續,使得宗法關係、宗法精神依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和社會心理。產生了婚姻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同構性,奠定了婚姻家庭倫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社會倫理成了婚姻家庭倫理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