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姓氏宗族文化——宗祠文化的社會作用

作者:  來源:世界王氏網-祖源文化傳播  更新時間:2022年06月03日

姓氏宗族文化——宗祠文化的社會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裏,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由於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華民族就產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數千年來都沒有間斷,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其發展甚至受到嚴重批判,但作為一種宗族文化,一種植根于百姓骨髓的傳統,還是迅速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斷,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習慣上多被稱為家廟、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稱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崇拜祖先並立廟祭祀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後期即已存在。明世宗採納大學士夏言的建議,正式允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從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築到處可見。宗祠原為“追遠、報本”的目的而興建,所以在建築規制上要體現出禮尊而貌嚴。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修編宗譜、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

宗祠,除了作為祭祀場所之外,過去的宗祠還是處理宗族內部事務、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了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權。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也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遠赴重洋,在海外定居,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社會作用。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統治時期,族權與政權、神權、夫權共同維繫封建社會的統治,禁錮人們的思維,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宗祠文化建設要加以重視並正確地引導,促進宗祠文化健康發展。

在宗祠建築上,既要仿古,也要創新,在風格上要多姿多彩。使其成為異彩紛呈的建築藝術。但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

宗祠的祭祀,是中國尊老敬賢的優良傳統。祭祖模式要革新,要去掉迷信色彩。

宗祠的楹聯多由各朝代名宦、名人、名家所題,多有教育意義。如福清市海口鎮岑兜村“林氏宗祠”懸掛林則徐名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楹聯 :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的“螺江陳氏宗祠”,有清道光皇帝的禦書、啟功教授的墨寶。今天我們應儘量請名人獻藝,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藝術精品。

宗祠的牌匾在於炫耀古往今來本家族的經濟、文化、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要男女平等,女博士、女碩士、女能人等同樣可以掛匾。如福州義序村黃氏宗祠還突出黃氏後代、女外交家、曾任玻利維亞駐廣州領事館總領事黃依嬌的事蹟。

宗祠組織編修的族譜不僅是宗族史,有時可以成為民族史、國家史的資料。應充分利用宗祠,可作為本鄉村歷史博物館、名人事蹟展覽館、禮堂、劇場、敬老院等。讓宗祠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之一。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