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齊世系
田齊世系(即“陳齊世系”),自公元前 672年陳完奔齊,到公元前 221年齊王建被秦所亡,歷時 452年,傳17代,《史記》稱“田齊”。
這里所說的“17代”,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舊譜所說不同,見後“按語”辨析。
一世:陳完,字仲,公元前 705年生,陳國厲公躍之子。厲公躍卒後,因陳完年幼不得立,後做了陳國大夫。到了陳宣公時,宣公的寵妃生子款,深得寵愛,宣公欲立款為國君,就殺死了太子禦寇。公子完素與禦寇善,恐禍及己,于齊桓公十四年(前 672)奔齊,史稱“陳完奔齊”。完公入齊後,齊桓公要拜他為卿,陳完以“羈旅之臣,不敢當高位”,堅辭,就封他為“工正”(管理百工之長),並賜給他很多田地。陳完死後諡“敬”。生子穉,字孟夷。
按:陳完,名完字仲諡敬。“敬仲”,是諡和字連稱,最早出自《左傳》。由於《左傳》未言明連稱,導致太史公誤讀。
陳完入齊時34歲,在此之前,陳國大夫懿氏想把女兒嫁給陳完,事先占卜一卦,卦兆說:“鳳皇於蜚(蜚,古同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而《史記》卻誤“懿氏”為齊國的“懿仲”。清人梁玉繩在《史記志疑卷二十四•田完世家》中亦按:“懿氏,乃陳大夫,非齊也。”
二世:穉,字孟夷,敬仲完之子。生子湣,字孟莊。
三世:湣,字孟莊,孟夷之子。生子文子須無。文子須無仕齊莊公。(注:齊有兩莊公,此為後一莊公,在位時間為
公元前 553~前 548年)
四世:文子須無,孟莊之子。曆仕靈、莊、景三朝,開始進入齊國權力中心,是主導齊國陳氏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德治家,以道義立朝,抵制靈公廢嫡立庶,擁戴崔杼立莊公;勸諫崔杼勿納棠公之妻;崔杼弑莊公,則恥於為伍而避居境外。所以孔子在評價陳文子這一行為時,說他“清矣”。在齊國公族權利博弈中,他為陳氏家族保存了實力。襄公二十七年(前 546)參與籌備弭兵大會。次年參與逐滅慶封氏的鬥爭。生子桓子無宇。
按:文子須無,名文,字須無。“子”,是古代對有地位人的尊稱。從《史記》對齊國陳氏改變稱呼來分析,陳氏在齊國發展可分三個階段:自陳完入齊至孟莊,為初創積累期,這一時期首要任務是紮穩腳跟,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到了陳文子開始嶄露頭角。從文子須無到莊子白,一連七代人,尊稱“子”,為發展崛起期,成為齊國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再從太公陳和到齊王建均呼“公或王”,是陳氏統治齊國時期。其實,自成子陳恒始,一連幾代人名義雖為相,但實際已掌控了齊國政權,並逐步邁向替代姜齊之終極目標。
五世:桓子無宇,文子須無之子,勇謀兼備。齊靈公十五年(前 567)即受命滅萊,而後亦得莊公寵信。齊景公三年(前 545)十月,與父親文子一同參加太廟政變,起到重要作用。在清除慶封集團後,成為齊景公重臣。魯昭公十年(前 532),在驅逐欒、高二氏勝利後,同鮑氏瓜分了欒、高家產。後在上大夫晏嬰的建議下,將所得財產全部捐獻王室,自請隱退莒地,從而更加得到齊景公的信賴,於是賞賜他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東三十五裏)作為封邑。高唐是齊國通向西部各諸侯國的前哨,是齊國重要的戰略要地。掌握這一要塞,表明陳氏家族在齊國的發展達到了關鍵期。《左傳》“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自陳完入齊開始,五代子孫正是桓子無宇。無宇生武子開。(按:武子開與釐子乞實為父子,非兄弟。見下按語)
六世:武子開,字子彊,桓子無宇之子。其活動期間大致在魯昭公十年(前 532年)之後及魯哀公四年(前 491)之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還記載陳武子生得白麵大口,鬚眉濃黑。齊魯炊鼻之戰,手部中箭,箭弓墜地,還破口大駡,魯陣無人敢敵,勇武有父風。生子乞,即“僖子”。
七世:釐子乞(《左傳》作“僖子”),武子開之子。約西元前( 491~481)年在位。齊景公晚年封為大夫。釐子乞繼其先祖之德,向百姓征賦稅以小鬥收進,大鬥放貸,深得民心,由是家族益盛。晏嬰曾經出使晉國並私下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景公廢長立幼,以荼為太子,高昭子、國惠子輔之,引起大夫們的非議。魯哀公六年(前 489),晏孺子即位,陽生奔魯。是年六月,為立長君以安社稷,釐子乞聯合了鮑牧及諸大夫領兵攻入公宮,國氏、高氏措手不及,被聯軍打敗出逃。七月,釐子乞暗中迎回陽生。冬十月,暗送陽生於宮中,丁卯,裹挾鮑牧立陽生為國君,即齊悼公。悼公即位,先將晏孺子遷駘並殺之,後殺鮑牧,任乞為宰相。魯哀公十年“齊人弑悼公”(《左傳》語),其子薑壬即位,是為齊簡公,釐子乞仍為簡公相。卒于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其子成子常接替相位。
按:魯哀公十一年,《左傳》載有“陳僖子謂其弟書”一事,非《史記•世家》言齊悼公“四年,田乞卒”。
八世:成子常(《左轉》“恒”),釐子乞之子。公元前( 481~456)年在位。
公元前 481年繼承釐子乞相位,與闞止共掌朝廷大權。當得知闞止對其“親信”陳豹言:“盡逐陳氏,立女(古同“汝”),若何?”在這次衝突中闞止(即子我)被殺、簡公遇難。為安定齊國,成子常另立簡公弟驁即位是為齊平公,自己獨攬朝廷大權。簡公被殺,成子常懼怕諸侯聯合起來反對,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對外歸還魯、衛土地;西同晉、韓、魏、趙訂約;南與吳、越通使臣。對內減負惠民,民安心;修功行賞,國安定。繼續實施厚貸薄收之法,齊民歸心。時齊人為之歌曰:“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成子生男百餘人。卒後諡“成”。成者,成功也。到了成子常,基本掌控了齊國大權,應驗了“八世之後,莫之與京”的卦兆。
按: 1、成子田常,文物《陳向陶釜》作“陳向”,《左傳》及《論語》作陳恒、陳成子;《史記》因避漢文帝劉恒諱改作田常,亦稱田成子。 2、“鮑牧殺悼公”,為太史公誤,本是悼公殺鮑牧。 3、厚貸薄收,非始於釐子,在桓子無宇時晏嬰曾論及此事,已成代齊之勢。 4、按《史記》“索隱”引鮑昱雲“陳成子有數十婦,生男百餘人”。然譙允南按《春秋》說:陳恒為人,雖志大負殺君之名,至於行事亦修整,故能自保,固非苟為禽獸之行。《史記》所謂“後宮不禁,非實也”。
九世:襄子盤(《系本》作“班”),成子常之子。約公元前(455~?)年在位,輔佐齊宣公。齊宣公時,晉國的韓、趙、魏三家殺死知伯,瓜分了晉國知伯的領地,史稱“三晉殺知伯”。襄子執政時,“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把權利滲入齊國基層。對外,加強與韓、趙、魏的關係,“與三晉通使”。卒後,其子莊子白接替相位。
十世:莊子白(《系本》作“伯”),襄子盤之子。約公元前( ?~411)年在相位。此時,陳氏在齊國已經牢牢站穩了腳跟,開始對外政策由防禦型轉向進攻型。先後伐晉、伐魯,擴大齊國疆域。齊宣公四十五年,莊子白卒。
按: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莊子卒,子太公和立”。而《史記》司馬貞索隱引《竹書紀年》載:“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方詩銘、王修齡校注《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引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論“齊宣公十五年”實為“齊宣公四十五年”,此與《史記》同,從之。
莊子白卒于齊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 411),接替相位的是悼子,而不是太公和子。
公元前( 410~ 405)年悼子在位;繼位次年改元,在位前後七年,卒于齊宣公五十一年(前 405)。關於悼子,《史記》漏記了。
十一世:齊太公和子,生年不詳。齊宣公五十一年(前 405)繼承悼子相位,次年改元。康公貸在位十四年,因沉溺酒色,不理政事,故太公和遷康公于海濱,僅一城食邑,奉祀祖先。康公十八年(前 387),太公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使臣告知周天子和各國諸侯,請立齊相陳和為諸侯,周天子准命。康公十九年(前 386),太公和子正式成為齊侯,列名于周室,改紀元年,二年去世。接替侯位的是齊侯剡。(注:實際上,康公十四年太公和子已自立為齊侯,僅未走冊封程式而已。)
按:《史記》雲“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這句有誤。《春秋後傳》說“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齊,是為桓侯”。可見在齊康公二十一年(前 384)繼位及次年改元的是齊侯剡,而非齊桓公午。十年後(前 375),陳午弑陳剡奪位。陳剡在位十年,因陳午篡奪的緣故,後來齊國抹滅了這一紀錄,導致《史記》失記。那麼陳剡與陳午究竟是什麼關係呢?是兄弟,還是叔侄?按吳式芬《攟古錄金文•陳侯午鎛》:“唯十又四年,陳侯午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鎛。”翁祖庚雲:“以此銘考之,所稱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以此為證,陳和與陳午是父子關係。齊康公五年(前 400)陳午生,齊康公二十年太公和卒,陳午16歲,不立的原因可能“和之妃”出,次子也。因而繼和公位的是齊侯剡,在位十年
,被陳午弑。由此,陳午與陳剡為兄弟關係。
有資料顯示悼子為莊子白之長子,在位七年早卒,因其子剡年幼,乃立和子,和子卒,又因桓公午年輕而立剡。十年後“田午弑田侯(剡)及其孺子喜而兼齊”,剡之次子出逃在外。敘述雖合情理,但要找到史據卻很難。錄之備考。
(“陳侯午簋”圖片,見《考略》)
十二世:桓公午,太公和之子,公元前 375年繼齊侯剡位,次年改元。桓公五年,齊國利用秦國、魏國進攻韓國之際,出兵燕國,佔領桑丘。六年救衛。
公元前 357年逝世,諡“桓”,享國18年。子威王因齊繼立。
十三世:威王因齊,桓公午之子,公元前 378年生。生之前一年,齊康公去世,無後,封地歸陳氏。因齊於
公元前 357年繼位,公元前 320年卒,諡號“威”。
威王初即位三年不治,委政于卿大夫。如《滑稽列傳》載淳於髠說威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自得賢臣襄助,始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因齊初立,見吳越兩國俱稱王,不甘居下,也自稱“齊王”。即
公元前 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在威王時齊國得到很好治理。他精選郡守,加強邊防。使檀子守南城拒楚,田肹守高唐拒趙,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種首為司寇以安境內;用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教兵習戰,以謀征伐。
公元前 353年和 342年,齊國出兵圍魏救趙,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兩次打敗了強大的魏國,稱雄諸侯。到了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十四世:宣王辟彊,威王因齊之子,父卒子立,次年改元。宣王六年(前 314),燕國發生內亂,他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幾乎滅亡了燕國。齊宣王八年(前 312)齊宋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丐。蘇代謂田軫曰:“臣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為福,不成亦為福……”田軫曰:“柰何使無東?……乘屈丐之獘,南割于楚,故地必盡得之矣。”是時,宣王見到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使他也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說:“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戰國策•齊策》)他不惜耗費鉅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見於記載的著名人物有兒辯、告子、騶奭、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集儒家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後期最有成就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稷下學宮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十九年(前301),宣王卒,諡“宣”。子湣王地立。
按:田軫,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之一,他的事蹟見於《戰國策》《史記》《韓非子》諸書,司馬遷還特地為他寫過一篇小傳,但語焉不詳。由於《戰國策》諸書載其事蹟分歧錯亂,很難理出一個頭緒,所以近代學者研究甚少。隨著馬王堆帛書別本《戰國策》的出土,使陳軫的史跡露出一線端倪,因而本書不惜筆墨研討。見後。《史記》中的田軫,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稱陳軫。
十五世:湣王地(《系本》名遂),宣王辟彊之子。公元前 301年即位,次年改元,雖在位只有18年,卻屢建驚世武功。齊湣王執政初期,國力強盛,兵力亦盛。湣王三年,孟嘗君田文重新為齊相,發起了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前後達三年之久,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了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接著齊軍又攻打燕國,殺燕軍十萬,兩員大將被俘,幾乎全軍覆沒。燕昭王對齊國十分恐懼,派蘇秦入齊羈齊存燕。湣王七年,齊國發生了“田甲劫王”事件,長期把持齊國政權的田嬰、田文一派受到打擊,齊相田文被迫出走。湣王十三年(前 288),湣王與秦昭王相約,分別稱為東、西帝,後經蘇秦勸說,去除東帝稱號複稱王。湣王十五年(前 286),滅掉了強勁的宋國;後又攻楚,侵佔了楚國淮北的全部土地;接著又入侵三晉,令衛、魯、鄒三君入齊稱臣。在經歷一系列戰爭後,齊國國力大損。齊湣王十六年秦昭王派蒙驁率領秦軍向齊國的河東發起猛烈的攻勢,佔領了九個城邑,齊軍敗退。齊湣王十七年(前 284),秦昭王和燕昭王趁機組織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合縱攻齊。聯軍在名將樂毅的指揮下很快攻破了齊國。齊湣王發覺中了蘇秦的存燕之計,怒斬蘇秦。楚頃襄王佯裝救齊,派淖齒率軍入齊。齊湣王任淖齒為相,淖齒入莒。後來齊湣王發現楚國的目的不是救齊而是滅齊,怒而驅逐淖齒。淖齒見計被識破,便指揮楚軍向齊湣王進攻,將齊湣王殺死在莒。後諡號為“湣”,意其一生,即哀壯又昏味。
十六世:襄王法章,湣王地之子。湣王死後,法章改變姓名到莒太史敫家中做傭人,並私得太史之女鍾愛。
公元前 283年,莒人立法章為襄王,在莒 5年。公元前 279年,田單依靠即墨軍民並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齊地,迎接襄王返回都城臨淄。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此時雖然勉力複齊,但齊國元氣已大傷,從此退出了中原列強的爭霸戰爭。齊襄王在位19年,卒於
公元前 265年,諡“襄”。
十七世:齊王建,襄王法章之子。公元前(264~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前41年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後的扶持而使國家安定,另一方面也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君王後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後勝是個貪官,在秦國不斷賄賂下,齊國對其他五國與秦戰爭而袖手旁觀,坐視不管,終於在秦滅五國後,田齊也被秦國所滅。
如史載:齊王建六年,秦攻趙,齊王不聽勸諫,未與諸侯合縱攻秦。秦軍在長平敗趙軍四十多萬。十六年(前 249),秦滅周室。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國荊軻刺秦王未果。次年,秦軍破燕都,燕王逃遼東。再一年,秦滅魏。四十二年,秦滅楚。四十四年(前 221),秦攻齊。齊王建聽從宰相後勝計,未戰而率軍降秦,秦國終於一統天下。秦虜建遷至共城,困餓而死。時齊人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抱怨田建不審時勢,聽信奸臣而亡國。
按語
本節“田齊世系”是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參考其他史籍而編輯的,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史記》“(桓子無宇)生武子開與釐子乞。……田乞卒,子常(恒)代立,是為田成子”的這一記載。
⑴既然桓子無宇“生武子開與釐子乞”,則武子開與釐子乞是兄弟,且武子開在前,釐子乞在後,顯然開的年歲長於乞。但後來為什麼長子開不繼其位,而由次子乞繼位呢
?對此,《史記》未作任何說明。
⑵考之《左傳》,桓子無宇活動的年代在魯襄公六年(前 567)至魯昭公十年(前 532);而禧子(即釐子)乞活動的年代是在魯哀公四年(前 491)至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從
公元前 532年桓子無宇不在位,到公元前 491年釐子乞繼父爵位,中間約有四十年的間隔無記載。這一時期正值宋國大夫向戌弭兵之後的相對和平時期。顯然,桓子無宇與釐子乞不是父子,在他們中間應該還隔著一代人。
⑶《春秋左傳注疏》卷八載敬仲完初婚時,其妻父懿氏占之卜辭曰:“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前一句“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已應驗,按《史記》從敬仲到桓子無宇正是“五世其昌”。後一句是“八世之後,莫之與京”,是說到“成子始得政”。若據《史記》從敬仲完至成子田常,只有七世,比“八世”則少了一世。
⑷《漢書》卷九十八之《元後傳》載:“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若武子開與釐子乞為父子,則太公和正好為陳完第十一世孫。
⑸《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杜預注:“成子,陳常也,敬仲八世孫。”而《史記》卻寫“成子常為敬仲七世孫”,兩說相差一世。
⑹更為直接的證據是金文考古:陳逆在《陳逆簠》中說是桓子陳無宇之裔孫,又在《陳逆簋》中說是陳屯(或讀純)之裔孫。則無宇、陳屯無疑是上下代關係。無宇上代世系清晰,則陳屯應為無宇子輩庶出。因此,在陳屯與陳逆中間隔一代,即陳逆為無宇四世孫。另外,《左傳》明確指出陳恒(成子常)與陳逆是兄弟,所以都是陳無宇四世孫。按其世次排列:五世無宇;六世開、屯;七世乞;□?八世恒、逆……(見金文拓片陳逆簠和陳逆簋)
從以上六點分析可知,《史記》所述春秋齊國陳氏世系有誤。這條記載應更正為“(桓子無宇)生武子開,武子開生釐子乞”。把武子開與釐子乞改為父子,在桓子無宇與釐子乞中間增加武子開一代,這樣不但傳位次序合情合理,而且活動年限及世系代數都與《左傳》相符。
對於《史記》田齊世系的這則錯誤,《集解》《二索隱》《正義三家注》及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1865—1946)的《史記會注考證》均疏漏了,今特辨正。下列陳完嫡系世系(僅限王室一脈):
1世陳完(胡公十四世孫)→ 2稺→ 3湣→ 4文子須無→ 5桓子無宇→ 6武子開→ 7釐子乞→ 8成子常→ 9襄子盤→10莊子白→11太公和→12桓公午→13威王因齊→14宣王辟彊→15湣王地→16襄王法章→17齊王建。
此外,據《史記索隱》(唐•司馬貞)載:“而莊周及鬼穀子亦雲‘田成子殺齊君,十二代而有齊國’。今據《系本》《系家》自成子至王建之滅,唯只十代;若如《紀年》,則悼子及齊侯剡即有十二代,乃與莊子、鬼穀說同,明《紀年》亦非妄。”這段話是說,從成子田常於
公元前 481年殺齊簡公薑壬後,自成子始,十二代執掌齊國政權。今按《史記》所雲世次“成子常→襄子盤→莊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齊→宣王辟彊→湣王地→襄王法章→齊王建”,只有10代執政齊國。若按《戰國紀年表》在和子之前是悼子(前410~前405年在位),之後是齊侯剡(前384~前375年在位),增加這兩位,即所謂“十二代而有齊國”一說。其實,按《史記索隱》注解說“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考其傳承秩序井然,先立田悼子,次立田和,二人為兄弟關係,非兩代人。今以銅器金文“皇妣孝大妃祭器鎛”為證,考田和與田午實為父子關係,“十二代而有齊國”是後人自誤。這裏應理解為自陳成子“殺齊君”,有十二任君侯執政齊國,而非十二代。因此,田齊嫡系世系只增加“武子開”這一代即十七代。從
公元前 672年陳完奔齊,到公元前 221年田齊亡國,歷時 452年,代均間隔約28年,傳代年數適中。
至於“莊子、鬼穀子”之語,實為後世之學的假託之詞。莊周、鬼穀焉知後世之事?
關於“田齊世系”,有人建議改為“陳齊世系”。經考慮,既然載入《史記》,已成為人們習慣稱謂,不宜改動。至於“齊之陳氏”何時改稱“田氏”,另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