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春秋:諸姓燈號雜說

作者:陶斟興  來源:天下蘇氏信息平臺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15

姓氏春秋:諸姓燈號雜說

燈號又稱堂號,人家建房大門上所刻的某某衍派、某某傳芳即是,示不忘祖。這「某某」大都是地名,而這名稱往往是與名人甚有關係的。堂號、燈號一般是根據該姓族人的起源地、郡望、長住地,或祖上美德命名的。河市常見的如姓方「六桂」、姓王「開閩」、姓林「九牧」、姓陳「潁川」、姓鄭「滎陽」、姓楊「關西」、姓吳「延陵」。這些大致是依郡望或顯達前人而來的。國人歷來重顏臉,認為祖先榮耀與否於己極為重要,史書人物傳常是這樣開頭:「張三者,某某之後也」,而這「某某」彼時肯定是帝王顯宦或以道德文章鳴於世者,因此才有多以名人為祖的現象。

筆者家河市村土樓下,以我土樓下陶、施、傅、王、梁為例:陶姓有號「彭澤」的,彭澤縣在江西北部,屬九江,以「彭澤」為號應是尊晉朝陶淵明為祖的,陶淵明官彭澤令,後世稱「陶彭澤」,其散文《歸去來辭》為辭彭澤令寫的。亦多號「盱(音需)江」(也有寫成「旴(音需)江」)。以「盱江」為號,只不知是尊何顯赫之人?

施姓號「錢江」,錢江施氏唐秘書丞施典為一世祖尊,大宗祠位於晉江衙口,所謂「衙口施」者是。

傅姓號「版築」,尊傅說為祖。五六十年前建房多是搗土為牆,據傳發明牆模板搗土使硬實的,其人就是商朝賢臣傅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中有「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句,或許「版築」在那時是了不起的發明,後人以此為傲,故傅姓以「版築」為號了。

王姓多號「開閩」,即尊五代開閩王王審知為祖。土樓下王姓即同河市多數王姓一樣,尊開閩王王審知為祖,號「開閩」。然又有號「六安」、「沔陽」者。而號「六安」,據說約明清時源自江西王家垻,屬上饒,但是否亦尊王審知為始祖,則未考;號「沔陽」者據土樓下台胞王淵華先生編《泉州河市沔陽王氏家譜》載,亦尊王審知為始祖,因明末其先人三峰公第三子,名旭日,曾當過湖北省沔陽縣直堂,因以「沔陽」作燈號。

「沔陽王氏」亦另有來歷者:據說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鋒,號稱元末第一猛將的沔陽人張定邊,從陳友諒起義,為太尉。友諒死後,定邊被困武昌兩月,後冒死突圍,自知大勢已去,遂勸士卒解甲歸田,本人輾轉流離而歸故里,遂改姓王。京劇《九江口》即演張定邊故事。清光緒年間有進士王冕南者曾任福建某知縣,修王氏宗譜,尊張定邊為其一世祖。如此,則土樓下「沔陽王氏」顯然與定邊無與了。

梁姓號「梅鏡」即尊南宋狀元宰相泉州人梁克家為祖,泉州民間盛傳其梅鏡愛情故事,因以為堂號(梁亦以「安定(甘肅)」為郡望,即以為燈號,尊東漢成義侯梁統為祖)。

土樓下外如:南塘謝姓號「寶樹」,乃尊晉謝家為族。「謝家寶樹」的典故來自謝安與侄子謝玄的對話,謝玄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如家有玉樹,能使門楣生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之句。

東晉王朝開國功勳、安徽壽縣人塗欽攜族人到豫章,形成了塗氏家族的豫章郡望,為後世東南八省即蘇、浙、皖、贛、湘、鄂、閩、粵的塗氏始祖。南昌古稱豫章,塗氏家族世代沿襲「豫章」的堂號。

宋太祖趙匡胤為原為河北涿州人。河市街趙姓號「夾馬」,「夾馬」營在河南洛陽,因宋太祖生於此地而著名,然趙宋皇帝都自稱「天水」(甘肅)為郡望,或因開國君主產於夾馬,所以後來姓趙者多尊匡胤為祖,棄「天水」而用「夾馬」了。

爐田曾何何姓號「廬江」,廬江今屬安徽,三國何楨是史籍中出現的廬江何氏最早的祖先。《三國志•魏書十一•管寧傳》注引《文士傳》載:何楨,字元干,廬江人,有文學器干,容貌甚偉。歷幽州刺史、廷尉,入晉為尚書光祿大夫。

後井人郭姓號「汾陽」,尊唐代華陰郭子儀。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蓋世大功,著名戲劇《打金枝》即演其子郭曖娶唐代宗女兒昇平公主故事,郭曖醉打公主,口出悖言,說你們李家天下是他們郭家替你打下的。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其後裔便以『汾陽』為號。

蛟南寨頂魏姓號「鶴山」,應是尊南宋理學家魏了翁為祖。了翁號鶴山,官至禮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著有《鶴山全集》《鶴山長短句》等,是南宋很有影響的大臣。宋理宗為其宅題「鶴山書院」。

「六桂堂」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共用「六桂堂」堂名。五代時,京兆(長安)翁氏乾度公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分為六姓,故云「六桂」,而翁乾度堂叔翁承贊是閩國王審知朝中宰相。

下官坪、溪頭莊姓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固始,唐朝末年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湖洋桃源里,傳至九世莊夏,任過漳州知州、兵部侍郎。莊夏曆仕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有一次宋光宗問及其祖墳安葬地。夏答:葬於永春湖洋鬼岫山。光宗認為「鬼岫」之名不雅,舉筆改名為「錦繡山」。莊氏後裔皆以「御墨錦繡」為殊榮,並改原來燈號「天水」為「錦繡」。明萬曆間莊際昌,雖生於晉江,但參與永春縣童子試,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由永春縣學薦送參加鄉試中舉人,四十七年中狀元。因此晉江、永春兩地邑志都爭著為他立傳。

新告畲族雷姓奉雷海青為祖,號「西城」,或因建於明代中期奉祀雷海青的奉聖宮在泉州西街(城西)之故。雷海青,唐玄宗時人,宮廷樂師,後世稱他為「戲神」、「相公爺」、「田公元帥」。奉聖宮有聯曰:「相公至德感人稱表率,元帥令名傳世足楷模」,匾曰「西城重光」,並懸有雷海青抱琵琶畫像。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和六月廿九是祭拜戲神雷海青的日子。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記載:安史之亂,安祿山攻入長安,一日,安祿山在長安大宴,命梨園弟子奏曲作樂,言有淚者當斬。雷海青忍捺不住,對著安祿山,舉著琵琶,奮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砸得粉碎,然後面西放聲大哭,安祿山大怒,下令將雷海青肢解示眾。大詩人王維聞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贈封死難大臣,其中就有樂師雷海青。

雷姓尊海青,除有以名人為祖的普遍風尚外,更有民間神話傳說的成分,史實與虛幻,難以道明。相傳雷海清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酷愛戲劇,擅長歌舞,玉帝准他下凡,投胎於福建泉州一戶雷姓畲族農家。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突遇風暴襲擊,雷海青帶神兵解難,風浪立時平靜,君臣脫險。端宗驚魂稍定,翹首仰望,但見帥旗上「雷」字,因「雨」頭被雲霧遮蔽,只隱約露出下邊的「田」字,於是頒詔天下,大塑金身,賜名「田公元帥」。

泉州人很多來自中原,現很多燈號多是河南地名。「開閩」王姓尊王審知為祖,審知河南固始人,因五代時天下大亂,王審知占據福州,建立閩國,故稱開閩王。後其侄王延彬為王,因國小,被譏為「五縣天子」(王延彬生於泉州開元寺)。其實史上王姓多有顯赫之家,如北朝的「齇鼻王家」、南朝的「琅邪王氏」、唐朝的「太原王家」、北宋的「三槐王家」。我想,泉州王姓多尊審知為祖,或為祖上同來之河南,並非盡為審知後裔;或竟有「瓜皮搭李皮」之嫌亦未可知。據所知,河市在唐末五代隨固始王審知入閩者他姓有:塗、施、曾、方、洪、塗、莊及「蘆山」蘇諸姓。曾見晉江有人家徑題「固始」者,固始有多姓隨王審知入閩,只不知其為何姓了?

由於大時代的「破四舊」,這些均作為封建的東西而入掃蕩之列,改革開放後才又被重新拾起的,因而有人對此不甚了了,建了新居,也只是依樣畫葫蘆而已,出現謬誤也是情有可原。如我見山邊鄭姓有人刻「榮陽衍派」,即錯將「滎陽」為「榮陽」了,須知滎陽鄭氏,在漢唐時一直是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郡望為滎陽,即今鄭州附近。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並無「榮陽」一名,故錯訛是顯然的。曾為官洋蔡姓祖厝編對聯,詢及燈號,答曰「埠陽」,是從東石遷來的。覺其名不顯,查辭典只有廣東一小鎮是此名稱。詢東石一蔡姓同學,說是河市一支乃自其地,而東石蔡氏燈號為「莆陽」,即尊建洛陽橋的蔡襄為祖先的(蔡襄是莆田人),「埠陽」與「莆陽」音近,以訛傳訛,故誤。

河市陳姓人數較多,也有誤將「潁川」刻為「穎川」的,兩字形近音同,且「穎」字常用,如「聰穎」、「新穎」等,故想當然了。陳姓還有號「太邱」的,土嶺陳姓即是。我想「潁川」與「太邱」是一樣的,東漢大名士陳寔是河南潁川人,曾官河南太邱長,故後人亦稱其為「陳太邱」,雖非一地兩表,卻是兩稱一人。《三國演義》裡有陳寔的故事,初中語文課本收有《世說新語》中「陳太邱與友期」一文。宋人有《潁川語小》一書,內容並無關潁川一地,其作者名陳叔方,可見後世有陳姓者是以潁川來代替自己了。至於陳姓亦有刻「筍江」者,那是又從陳姓某集居的某地遷徙而來,是又一衍派故也。如劉姓除「彭城」外亦有題「洛江」者,因是從橋南遷徙而來的。

大溪內蘇姓號「蘆山」,泉州蘇進水主編有《蘆山蘇氏大宗總族譜》。與大河「眉山」尊蘇味道不同,大溪內蘇姓乃尊北宋時同安人蘇頌,蘇頌神宗時官至宰相,因居蘆山堂,大概因背倚同安縣城西北隅永豐鄉葫蘆山,故名「蘆山」,且為入閩蘇氏的「燈號」,但因「蘆」「廬」同音,且「廬山」人所熟知,所以竟也有誤題為「廬山」了。

一姓兩號者除上述諸例外還有:林氏多號「九牧」,而小溪林姓卻號「西湖」。「西湖」之說即可能尊林逋。林逋字和靖,杭州人,隱居西湖孤山,為宋朝著名處士,其墓葬在西湖邊。逋終生未娶,以梅、鶴為伴,世稱「梅妻鶴子」,「若問梅消息,且待鶴歸來」是杭州林逋祠聯。後來南宋有一叫林可山的,自稱是逋七世孫,詩人姜白石有詩嘲道:「和靖當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孫兒?若非鶴種並龍種,便是瓜皮搭李皮。」如小溪林尊逋,應是仰其名非因其胤者然。如尊林逋而書「西湖衍派」,似不甚妥。

溪山大河蘇姓號「眉山」,我初疑是尊宋代蘇東坡為祖的,因東坡為文常自署「眉山蘇軾」,後來編下大河蘇姓祖厝對聯,方知錯誤:原來乃尊武則天時宰相蘇味道為祖。因蘇東坡名氣比蘇味道大,故有此想,此為望文生義之一例。蘇味道河北欒州人,因次子蘇份家於眉山,後蘇氏號眉山),而蘇姓早於蘇味道追其郡望應為趙郡。如蘇東坡除稱眉山蘇軾外,亦稱趙郡蘇軾。 曾鞏《贈黎安二生序》:「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 蘇東坡《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墓銘》:「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於京師。」蘇味道故里欒城縣位於河北邯鄲,戰國時趙國都城。

河市村施姓號「錢江」,而南塘村施姓號「潯海」,其一世祖唐秘書丞施典唐末為避中原戰亂,亦由固始南遷福建;潯海施氏尊評事郎施炳和靖海侯施琅為一世祖。錢江、潯海,祖脈應該為一。施琅墓(即施將軍墓)在我河市,其子施世綸被皇帝稱為「天下清官第一」,因有殘疾,綽號施不全,小說《施公案》即敘破案故事,其墓在黃塘。

南塘曾姓有題號「安楓」,曾何曾姓與南塘「安楓」不同,題為「龍山」,系唐末團練使、光州刺史曾延世率家族與其內弟王潮、王審知等攻入福建,定居泉州城西的龍頭山一帶,遂成為曾氏龍山衍派一世祖。名人有南宋狀元曾從龍等。據《龍山家廟記》載:「在閩南一帶,曾延世後裔自唐至清就繁衍至四十個房系,「安楓」即其一。泉州狀元街面向南俊巷大石牌坊,中嵌「狀元」兩字即採用宋慶元五年狀元曾從龍紀念坊構件,坊柱名聯:「歐陽之後六人亞魁虎榜,曾公以來四相輔治龍池。」中的曾公即北宋宰相,泉州人曾公亮。

河市街黃姓號「燕山」,泉州燕山黃氏開族始祖黃忠勇,原元大都燕京人,原姓答剌名貞,1281年(元世祖至元18年)入閩,定居南安豐州,遂為南安黃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為燈號。我到過惠安塗嶺小垻村,該村為蒙古族,姓「出」。據說始祖是元朝太尉納哈出,後人入明懼禍改姓出,燈號亦為「燕山」,其祖厝大門聯為「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家」。而河市黃姓亦題「燕山」,應也是尊答剌貞(即黃忠勇)為祖,莫非元蒙南遷後人多題「燕山」?燕山在河北北部,元代北京稱燕京。

而下河市黃姓與河市街黃姓不同,號「紫雲」,紫雲黃氏始祖黃守恭,即唐垂拱年間舍宅建開元寺者,守恭獻宅建寺,因有桑開蓮花之瑞,故名蓮花寺,又有紫雲蓋地之瑞,改稱紫雲寺。後改名開元寺,延用至今,開元寺山門對面的一堵高大照牆就叫「紫雲屏」,建於明萬曆四年。守恭後人以「紫雲」為堂號。此又是黃氏一支。南安英都有紫山村,以黃氏堂號紫雲,取「紫山」為村名。

蛟南墩頂蔡姓號「濟陽」,蔡謨是濟陽蔡氏公認的「南渡鼻祖」,蔡謨,字道明,晉朝陳留考城(今河南民權縣)人,為濟陽蔡氏開基第一人。蔡襄、蔡京為宋代高官,莆仙人,據考證他們都是蔡謨的裔孫。所以官洋蔡姓可以說為濟陽分支。白洋蔡氏又有號「青陽」者,蔡氏一族聚居青陽有1000多年的歷史,青陽「五店市」地名就來源於蔡氏在唐代開設的飲食店。青陽蔡氏祠堂對聯為:「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蔡氏族人遷徙情況是:上蔡--下蔡(固始)——濟陽——莆陽——青陽」。先世在河南上蔡縣,後居濟陽郡,所以蔡氏都以濟陽為郡望。唐時蔡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莆陽仙遊縣。「三陽(濟陽、莆陽、青陽)開泰』說的其實就是蔡氏的遷徙史。家廟大門口有對聯「溫陵山水萬重盡收入吾家眼界,青陽煙火千戶獨占此高峰頂頭」。青陽梅山在泉州城南,蔡一翁為青陽蔡氏一世祖。「青陽」取「青梅山之陽面」的意。

一姓兩號之同祖異號只是所追遠近不同罷了。如劉之「彭城」、「洛江」;蔡之「濟陽」、「莆陽」、青陽;曾之「龍山」、「安楓」;趙之「天水」、「夾馬」;林之「九牧」、「西湖」;陳之「潁川」、「太邱」、「筍江」;蘇之「趙郡」、「眉山」;亦如上述施之「錢江」「潯海」;王之「開閩」、「沔陽」;吳之「延陵」、「三讓」者便是(被吳姓尊為開基祖春秋時期延陵吳季札,是一位賢聲遠播的君子,其三次讓國故事為世傳頌。所以吳姓除以「延陵」為號外,亦號「三讓」)。

這一姓兩號多為一樹兩枝萬殊同歸,即衍派而來者;至若凡是同姓便是為一根,未深考,不敢妄說。以上是所知道的河市部分姓氏燈號情況,未必為確。

千年之下,為證自己出身名門,或更有冒認他人為祖、或以子虛烏有之事來佐證者,正所謂「福建王姓皆開閩,天下郭家盡汾陽」者是。如五代時後唐節度使郭崇韜,山西代縣人,封趙郡公。有人說他是陝西華陰人郭子儀的後人,他便去哭拜郭子儀字墓,以致成為當時的笑話。北宋的兩名臣蔡襄、蔡京均莆仙人,因蔡京名聲太壞,因而其子孫竟有冒稱蔡襄後人的了。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龕隨筆》云:「莆田有二蔡,一派出君謨(蔡襄)、一派出京、卞(京弟)。京、卞子孫慚其先人,多自詭稱君謨之後。」蔡京兄弟名聲太壞,以至其子孫要冒認蔡襄為祖宗。亦或有祖上(或是否其祖亦未可知)於史無據,功績平平,想法誇大之者。有一本地楊姓老師,對學生說祖上是楊家將,其實楊姓號「關西」,是尊漢關西楊震為祖的,楊震稱「關西夫子」,其卻金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人多知曉。而楊家將故事多是小說虛構來的,雖民間流傳甚廣,但卻於史無征,《宋史楊繼業傳》也只區區七百多字之記載。其實楊震的高風已足靡千古,何須再借他人炫耀?只是大多數人不知楊夫子而偏曉楊老令公罷了,即其號為子孫者亦如是,豈不哀哉!十多年前為吳慶星先生撰山邊祠堂文,其山邊始祖史乏記載,吳先生頗願廣其祖勞績,因就其意而有所誇張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或幾十年以後,世人或將視之為史實無疑了。曾游開封大相國寺,見有顯著處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造像,深不以為然。南宋龔聖予有梁山「宋江三十六贊」,確有花和尚魯智深其人,但倒拔垂楊柳應來自小說虛構,名勝竟需以子虛烏有之事張本,以提高知名度,與上說楊姓楊家將事同,是不足取也。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