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姓的故事

作者: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線上  更新時間:2022年03月15日

貴姓的故事

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使姓氏有了貴賤尊卑之別,“崔、盧、鄭、王”成為全國的四大貴姓。

遠古時期,普通百姓是沒有姓的,姓氏產生和繁衍的最初過程,本身就是和象徵身份的土地分封有關。所以大凡是國姓一般都是貴姓。

歷史上的國姓,社會地位不是一般的高,一旦姓這個姓的人統治中國的時間長,就會形成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對,把這個馬太效應發揮到極致的應該是李姓。歷數一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李姓政權有6個,稱帝者多達60多個,僅僅一個唐朝,就統治中國將近300年,家族興旺發達,繁衍出眾多支派。這個貴姓到今天也是大姓,和李唐王朝的統治是有很大關係的。

大家朋友中一定有許多李姓的,我們先為您介紹李姓的起源。

根據《姓篡》的記載,李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了大業。大業生了女華。到了女華的兒子咎繇,當了堯帝的理官。理官是一種相當於現代法官的官職,專掌獄訟推斷之事。當時,社會上盛行著以官為姓的風氣,於是,咎繇也不能免俗地以“理”為姓。

這個姓氏傳到了殷代暴君紂王的時候,他們的家長理徵因事得罪於紂,立刻使整個家族大難臨頭。理徵有一個兒子叫做利貞的,就逃到伊侯之墟避難,廢墟中無以為食,最後才找到一種長在樹上的“木子”充饑,而保住了性命。因此,當利貞脫難後,就變姓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緝,一方面也對曾經救了一己之命的“木子”表示感謝之意。據後世考據,當時利貞所食之“木子”,就是李樹的果實。

是不是所有的貴姓,都是來自國姓呢?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國家的建立,它要是沒有左臂右膀,沒有王公大臣的幫助,它也成立不了。所以國姓地位的確立,還要依靠王公大臣的力量,所以相對來說,王公大臣享有一定的特權,這就是所謂的貴族姓,每一個朝代,它都有貴族姓,當然貴族姓也各有區別,在各種各樣的貴族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姓。關於王姓的起源可以說源遠流長,源頭眾多,但是在眾多的分支中,周靈王太子晉這一支是最得到大家認同的。

西元前 550年前,也就是周靈王22年,穀河、洛河同時洪水氾濫,直逼王宮,形勢危及,周靈王下令在王宮附近修建堤壩,以保住宮殿,而這樣以來,住在宮殿之外的百姓,將會成為這次大洪水的犧牲品,太子晉當時就勸說他父親,要疏通沂河、洛河,保洛陽一帶百姓平安,他說,修築大壩儘管能夠保住王宮的安全,但是居住在洛陽一帶的百姓就要遭殃,因此他反復勸諫他父親,要疏通沂河、洛河,這樣一來,他父親就惱怒了,罷黜了他的太子地位,被貶為庶民的太子晉16歲就死了,太子晉才學廣博,善於辯論,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他英年早逝,因此後來就出現了他得道升天的傳說。因為周靈王的太子叫晉,周朝的國姓是姬,所以叫姬晉,由於他升天的時候,去姬為王,因為平時人們都稱他為王子,是國王的兒子,所以都叫他王子晉,又叫王子喬,王喬,所以他死的時候,乾脆改姓王,叫王喬,太子晉的後人就被人成為王家人,後來就以王為姓,成為王姓的祖先。在山西的晉祠裏,至今還供奉著太子晉的塑像。太子晉雖然早已乘仙鶴而去,但是王姓卻從此留在世間,成為中華民族姓氏中的一個大姓,而據統計,王子晉的後裔占了中國王姓的三分之二,成為一個望族。

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的帝王幾乎沒有,除了公元 8年,王莽篡劉漢王朝之位,建立新朝,曾經賜戰國時燕太子丹的後裔為王,之後王姓帝王賜姓的情況幾乎沒有。但是這並不表示其他姓氏的皇帝不會用王姓來賜給臣子。

少數民族有個遼國,國姓是耶律,南宋還有個金,姓完顏的,這些後來被賜姓都被賜的王姓,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權貴的象徵。

但是王姓繁衍得如此龐大,除了歷史悠久,源頭眾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門閥制度,自東漢以後,九品中正製成為社會選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們按照出身和門第分為九等。

南朝蕭梁時,從東魏投降過來的大將侯景向梁武帝求婚,請求在顯貴之族王、謝兩姓中挑選一位美女作夫人。對於這樣一個極普通的請求,梁武帝卻說:“王、謝兩姓門第太高,恐怕不願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你。你還是在南方士族朱姓和張姓中去挑選吧。”一個投降過來的大將以做王、謝二族女婿為榮,而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卻不能應允一個重臣對王、謝兩族的求婚,由此可見,王、謝二族真是名重一時。難怪唐朝大詩人劉禹錫不得不慨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氏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三國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 (均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的 300多年間,王氏與謝氏並稱望族。後因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從全國情況看,王氏是望族。唐朝曾把太原王氏列為“海內第一高門”,明初大學者宋濂也把“太原之王”列為天下五大望族之首。

說到貴姓,我其實還想到中國古代的聖賢,孔子、孟子,他們的姓,流傳了多少年,到現在也還是貴姓。

所謂聖賢姓,其實是個政治的產物,孔夫子當初在創立儒家學派的時候,僅僅是百家爭鳴的一家,所以那個時候不覺得是貴姓,但是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被當時最高統治者看中了,認為對維護他的統治有利,就把孔老夫子的儒學推崇到最高地位。

我們今天說就因為他姓孔或姓孟,我就崇敬他,這不太可能,我崇敬的不是姓氏文化中的孔孟,而是孔氏家族孟氏家族背後的文化,孔孟思想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不是因為他的姓,姓孔,姓孟,而是因為他為國家作出了貢獻,人們記住了他們的姓,所以說只有思想的傳承才會久遠。

馮夢龍《古今譚概》裏講述了這個一個故事,山南縣縣令的夫人姓伍,平時很是驕橫,一天這位伍夫人會見丈夫下屬官員的妻子,指著其中的一個問道,“貴姓?”那女子回答道,免貴姓陸,縣令夫人聽了很不高興,心中暗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大,我才姓伍,你倒姓陸,想壓我一頭呀。又指著另一個女子問,你姓什麼,那女子不緊不慢地回答,回縣令夫人的話,姓戚,縣令夫人一聽,不覺怒氣衝天,跑到丈夫那裏說,我才姓伍,你下屬的妻子,竟然姓陸姓戚,再問下去,說不定還有姓八姓九的呢!

這三個夫人分別是伍夫人、陸夫人和戚夫人,諧音還真像五六七,真的有人的姓氏是純粹的數字嗎?其實從一二三四到十百千萬,都是姓氏。清朝乾隆年間就有一位戰功顯赫的將軍,他的名字連名帶姓就叫八十六。

秦國有位名士叫百里奚。這個百字,後來也演變成了一個姓氏。這個百里奚原本是虞國的一位大夫,足智多謀,虞國亡了以後,就被晉國給俘虜了,後來又被帶到秦國。可他不想待在秦國,又從秦國出走到楚國,結果被楚國人給控制起來了。當時的秦穆公聽說他是個人才,便決定將他從楚國贖回,於是派人對楚王說,願意用五張黑色公羊皮換回百里奚。百里奚於是就很感動,竭盡全力幫助秦穆公建立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也被封為五羖 (音谷)大夫(五張羊皮),百里奚的後人以此為榮,便沿用了百為姓。

姓千姓萬的相對來說要多一些。說到萬,有一個笑話。

說有一個老財主,生了一個傻兒子,老財主姓萬,名叫萬百千。他這個兒子呢,長大之後,給他請了個教書的先生,可是怎麼教,他都不會認字寫字。氣得老財主最後無奈跟這個先生說,你只要把我兒子教會,學會寫我這個姓就算完成任務了。到第二天呢,他這個兒子吃了飯,沒去上學,匆匆地跑到他父親這兒來了,說學會了學會了,過去啊,不是我笨,是我老師的筆不行,你看寫一橫就只有一個一,再寫一橫也只有二,寫三橫才三,這多慢啊。說著從兜裏掏出來一個木梳,老財主一看,你這是怎麼回事呀?傻兒子說,這是我從姐姐的繡樓上拿來的,看我這個筆,往墨水匣裏一沾,唰一下,咱們不是姓萬嗎,快數吧,唰又一下,你看我又唰一下,拿梳子來寫可方便多了。我多寫幾筆,可不就是有一萬了嘛!

其實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也是姓氏。這還要從秦末農民起義說起。當時劉邦取得了政權之後,謀士婁敬出了個主意,對漢朝政權的鞏固很有貢獻,他把原來齊國的田姓 (齊國的貴姓之一)的遺老遺少全都遷徙到漢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江淮流域一帶,到那裏做什麼呢?守墳,為自己的祖先守墳,這種安排讓這些亡國的人無話可說,又在情理之中,所以國家的安定得到了保障。被遷徙的這些齊國的遺民從此就在這裏生活。後來人口多了以後,就按組分人,用編號來區別,有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其實單純地看一個姓,不覺得有意思,但合在一起,和別的姓擱在一塊就覺得很特別了。我們今天覺得數字姓離奇就是因為把它放到今天的文化氛圍裏,跟大家日常生活、耳聞目睹的常見姓氏大相徑庭,才覺得有意思。

十二生肖,子丑寅卯,豬羊虎兔,其實都是姓氏。臺灣有犬姓,還有蝦蟹也是姓,尤其是蟹,據說是臺灣的獨姓,原來是臺灣少數民族的姓氏,清末漢化的時候諧音過來的。

關於動物姓,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羊(解釋寫法)姓的來歷。

楊樹的楊和山羊的羊,這兩個姓氏其實出自同一個源頭,關於它們的來歷眾說紛紜。但公認的一個分支是春秋時期的羊舌氏。

春秋戰國時期的晉獻公手下,晉靖侯的公子伯僑有個孫子名叫突,很是能幹,於是晉獻公就封他為羊舌大夫,因為古代有用官職來作為姓氏的習慣,後來人們就漸漸地稱呼他為羊舌突。羊舌突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羊舌肸(音西)的人,也是受到重用,於是被賞賜了一個叫楊的封邑,這個楊就是楊樹的楊。我們知道古代也有用封邑來作為姓氏的傳統,所以羊舌肸後來就被人稱作楊肸。楊肸有個兒子叫楊食我,他有個好朋友叫祁盈。當時祁盈被自己的兩個家臣給害了,晉國的國君就下令把這兩個家臣給抓了,但是在處置的問題上並沒有依法行事。楊食我作為祁盈的好朋友,覺得晉國的國君處理不當,又覺得此事起於家臣,於是就幫祁盈把這兩個家臣給殺掉了。晉國的國君得知後大怒,便治了祁盈和楊食我的罪,並收回他們的封地。

楊食我的後人為了避禍,一支逃往了山東,一支逃往今天陝西的華山,逃往山東的子孫就改姓為山羊的羊,逃往的華山的這一支則仍姓楊樹的楊。

據說這兩個楊(羊)氏的後裔,在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山東的這一支羊氏,比如三國時期的將領羊祜 (音滬),南朝。宋時期的書法家羊欣等等。華山的這一支楊氏,比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被成為關西孔子的東漢著名清官--楊震,漢末名士楊修,隋文帝楊堅等等。追溯起來,它們都是羊舌氏的後裔。

原來這兩個楊姓之間還有這樣的淵源,可見中國的姓氏文化要探究起來,真的有太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去把玩,姓氏的奇觀遠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豐富多彩。

是的,接下來就和大家說說春夏秋冬的姓氏。在四季姓中,最常見的應該是夏天的夏了。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史記載的朝代就是夏朝,相傳夏是大禹的姓氏。後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大禹的子孫後代都被封在山東的一個地區,夏禹的後代也都一律姓夏,是中國的第55大姓氏。

姓冬的也很好聽,而且最早冬姓是和官職有關。周朝時候有一個專門管理水利的官職,叫冬日,凡是擔任過冬日一職的官員,他們的後代就以官為姓,姓冬日,或姓冬。

春姓的來歷據說和戰國時期著名的春申君有關,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

春姓的來歷

春姓的來歷和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有關。春申君原來姓黃名歇,是戰國時黃國貴族的後裔,以禮賢下士、門客眾多而著稱。黃歇學識淵博,善於辭令,他遇事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大臣風範,為太子熊完日後的赫然崛起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其礎。

太子熊完繼位後稱為楚考烈王,黃歇也因為功勳卓著被任命為令尹,並得到了“春申君”的封號和淮北十二縣的封地。黃歇到了淮北以後就興修水利,造福一方。 公元前 241年,楚國都城由陳郢遷到壽春,這時春申君的封地由淮北12縣改封為吳地,他的家族也隨之遷離黃國故城。春申君又在改封的廣大地域內分設都邑,這些都邑就在今天的上海、蘇州一帶,他治理申江,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因此,人們紛紛以他的姓或號來為當地的山、水和村落命名,比如江蘇省陰縣的君山也叫黃山,今天上海的黃浦江,上海簡稱為申,都是因紀念黃歇而得名的。2002年 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歡慶晚會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黃歇的後人感念他的偉業,為了紀念他,就以春申的封號“春”為姓。

秋姓也很好聽,有一個近代女詩人,也是一個關注國家民族的命運的女戰士--“鑒湖女俠”秋瑾。

當然,秋姓的名字也不是個個好聽,比如秋胡,和他相關的還有一則著名的故事,被搬上了戲曲舞臺,經演不衰--叫秋胡戲妻。

秋胡戲妻

《秋胡戲妻》在中國很多劇種中都是經典劇碼

《秋胡戲妻》的另一個版本是秋母出來調解

旁白:古代有個叫秋胡的人,娶妻三日便出外遊歷做官,過了三年才回家。快到家時,他看到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在路邊采桑。

秋胡:咦,這個采桑的女子長得好不水靈,不知是哪家女子,待我上去仔細看看。這是哪家姑娘在此采桑呢,看著好面生呀!

秋妻:小女子在此已經居住三年有餘了。倒是這位官人,不是本鄉人吧!

旁白:其實這個女子就是秋胡的妻子,可是秋胡已經認不出來了。秋胡的妻子也沒有認出自己的丈夫。

秋胡:小娘子又在說笑,二十年前我就出生於此,怎麼不是本鄉人呢?只是不知小娘子可有婚配?

秋妻:初次見面,官人就這般問話,可不唐突。敢問婚配如何,未婚配又如何呢?

秋胡:哈哈,小娘子面若桃花,雙目含情,小生真是一見傾心呀。如果小娘子有意,不妨先收下這二十兩黃金,待我歸家休整後再上門提親。

秋妻:多謝官人厚愛,小女子三年前就已婚配,相公外出遊學做官三年有餘了。

秋胡:哦,竟有這等巧事,小生也剛從外地做官返鄉,既然小娘子在家獨守空房,何不……。

秋妻:敬請官人言語自重,小女子雖閉門獨居三年,卻也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

旁白:秋胡的妻子說罷就掉頭而去,返回家中了。過了一會秋胡回到了家一看,他剛才調戲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結髮妻子。

秋妻:官人好記性,幾回寒來暑往,竟還記得有個娘子!

秋胡:娘子,娘子……方才種種,都是逢場作戲。見了娘子,便無心掛念他人了……

秋妻:自官人走後,音訊全無。卻不料苦苦等回來的,卻是這般品行不端之人,如今姻緣已盡,你我各自另覓他途吧。

旁白:秋胡猛然醒悟,可惜悔之晚矣,秋胡的妻子一氣之下,早就跳河自盡了。

據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都是姓氏,天地陰陽、雷電風雲,花草樹木、楊柳桃李,琴棋書畫詩酒花,都可以是姓氏。常用的漢字只有三千多個,但是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姓氏卻有兩萬多個,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有一些姓氏是複姓。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