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祠堂文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作者:  來源:甯德市閩學和傳統文化研究會  更新時間:2022年01月30日

將祠堂文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朱懷瑜同志在蕉城區祠堂文化建設聯誼會上講話

尊敬的各位祠堂宗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志們:

剛才吳祥輝同志將會議的籌備情況和開法跟大家介紹了。我感到這是一次祠堂文化研究和聯誼活動的盛會,有這麼多祠堂宗長和代表踴躍參加,有這麼多市區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蒞臨指導,我們會議的地點——赤溪鎮,又以它山青水秀的新姿和同如仲夏的盛情來歡迎我們,令人十分高興。現在,我代表市閩學和傳統文化研究會和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先做個發言。

一、為什麼要推動祠堂文化建設

一)先說說祠堂的歷史由來

宗族、郡望是產生祠堂的社會基礎。在中華這塊大地上,我們祖先在很久遠的年代,就邁開了文明的步伐,在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生產和生活基本單位後,為了生產互助和安全自衛,又聚族而居,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家族、宗族。到秦漢之後,實現國家管理,隨著分封制的實行,同姓氏的人在被封分的地區內可以受到庇護,並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大家就很看重這種家族的聲望和地位,於是,更多地聚集在這高門望族之下,這一轄域集治權和族權於一身,便被標榜為“郡望”了(郡,指行政區劃;望,指高門望族)。郡望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如今,大家在追尋姓氏源流或取名祠堂堂號時,仍然稱陳氏穎川郡、李氏隴西郡、朱氏沛國郡、林氏清河郡、盧氏范陽郡等等。

祠堂是順應時代應運而生。我們民族自古有尊宗敬祖的傳統,先秦時期,就有祭祖的禮制,封建早期,皇家祭祖場所稱太廟;達官貴人祭祖地方稱“祖祠”等,而民間則分散進行家祭。以“祠堂”作為同宗民眾集中祭祖的場所,直到宋之後才大量出現。這是因為到了宋朝,郡縣制被廢除,郡望也就消亡了。但是,人們仍然有尊崇共同祖先以維繫親情的傳統,仍然希望能在原有宗族團體的基礎上,有一種新的社會組織來替代。因而,就漸漸脫離了以高門望族為中心的聯結,則以同姓人聚居地為選址,以宗廟祭祖制度為紐帶,以宗親情感聯絡為特徵,建立起祠堂。這種新社會組織的建立,順應了時代變遷,更適合於在城鄉發展,特別是到了明嘉靖皇帝批准《令臣民祭祖立家廟疏》後,就很快普及開來。

可見,祠堂是在宗族、郡望的基礎上,及以“太廟、祖祠”為嚮導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此後,就逐漸完善了祭祀祖先,修撰族譜和開展族親文化活動等功能。祠堂除了本身的名稱外,還有宗廟、家廟、宗祠、公祠等稱呼。

蕉城區祠堂建設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祠堂 200座左右,老祠堂多數建於明清兩代。比較知名的有七都林氏祠堂(少保祠),祀奉刑部尚書林聰,始建明萬曆年間。漳灣鎮戚公祠,紀念戚繼光,建於清代。虎貝鄉文峰村陳氏宗祠(陳懼齋祠),建於明嘉靖十三年。這三座祠堂已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今,區內大部份祠堂為新建或重修,呈現新發展氣象。

二)再談談什麼是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表達宗親的共同願望。我們為什麼要蓋祠堂,而且要儘量蓋得好看,有品位、有特色呢?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實體建設和在此中的活動,把宗親的共同願望表達出來,主要的是表達大家對祠堂建設的價值取向和應遵循的道德規範。這就是祠堂文化。具體一點說,就是以祠堂的構造、塑設、景觀以及祖訓、堂規、管理辦法、活動形式等告訴大家,要用什麼來教育族人和子孫後代,給祠堂樹立什麼形象,並為此弘揚什麼道德,堅持什麼方向。

祠堂文化的特質內涵。或許有人會問,祠堂樣式各異,活動有別,如何看待祠堂文化的特質和內涵呢?我們說,儘管各地祠堂建設各呈紛彩,然而,總體而言,廣大祠堂長期以來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其核心價值,以弘揚祖德,樹立榜樣,注重倫理和道德教化為主要活動內容,以激勵奮發圖強、光宗耀祖,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為理想目標。它又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實踐性和普適性,成為了祠堂文化共同的特有內涵。

我市許多祠堂文化建設都體現了這種內涵。到福安上杭陳氏祠堂,一踏進正廳,就看到兩旁牆上鑲嵌有四幅精美的紅木浮雕,上刻先祖“井欄打虎除害、池畔解難善舉、四代同堂行孝,抗擊倭寇為民”的事蹟。到福安溪柄榕頭村鄭氏祠堂,一眼就可以看到正廳上懸掛有許多幅頌楊祖先鄭虎臣劍斃南宋大奸臣賈似道的牌匾,其中有文天祥親題“作正氣人都為名教肩任,到成仁處總緣大義認真”匾。進入這樣的祠堂,都會被一種崇高的精神新感染。這就是對祖德的挖掘和彰顯其內涵。蕉城區也有多個類似祠堂。

祠堂文化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時期,祠堂文化仍然充滿生機活力,它不照搬過去老套,也不再版翻新,而是能在接續中開拓,不斷賦予新時期文化思想。從大處看,它能在弘揚優秀傳統的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和融入,實行在建設“六新”大寧德的背景下運作和展開。從當下實踐看,它又能夠將符合社會和經濟建設之需和群眾願望的尊老愛幼,勤勞誠實,和諧包容、仁愛孝順、重教尚賢,建功立業等,作為實際工作導向和功能創新。我們可喜地看到,現在有許多祠堂做到男女同祭,表彰先進、與臺灣海外宗親聯誼,引進開發項目等,說明了祠堂文化能伴隨時代進步,曆久常新。

三)談談祠堂文化建設的意義

其一,利國利民,以小見大

大家知道,我國自秦漢以來2000多年間,雖然每隔二、三百年都經歷一次改朝換代,但始終保持了國家統一和強大,中華文明沒有間斷,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秦王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洪武朱棣,直至明中葉,我國曾幾度都以文明昌盛立於世界之巔。有資料稱,到明孝宗“弘治中興”年間,我國 GDP曾佔據世界總量的三成。回望歷史,我們深感到這都與我國擁有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分不開的。再從思想文化的視角來論析,又看到它有祠堂文化參與其中。

祠堂文化雖然立足于姓氏的根基,發展同姓為一宗,然而,天下百姓,尋根謁祖,又都是炎黃子孫,它一頭連著百姓,一頭延展到民族和國家。它宣導仁愛和合,排拒民族矛盾和宗教之爭,增進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宣導自強敬業,富涵革新求索,戰勝危難、共同振興的民族精神。它成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部份,對於我們國家的統一和諧,民族的繁衍昌盛和華夏文明曆千年而不斷,都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特別是在當今西方勢力力圖西化,思想文化呈現多元的情況下,祠堂文化更顯現它是一支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基層穩定,抵禦西化侵害,守護民族優秀傳統的堅強力量。

所以,別看我們這些分佈在山村裏的小小祠堂,它所具有文化特質和功能如此重要,它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而且世界上唯我獨有。我們不要以為是“不管部”管的而小視它。以小見大,高屋建瓴,才會理會它的意義。

其二,廣參與,接地氣,便於解決實際問題

當前,各類社會組織爭相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不過,大家可以看看,現在那一個社會組織能有像祠堂這樣在城鄉普及,哪一個社會組織有這樣多的基層民眾自動參與!這充分說明了祠堂建設能順應形勢要求,有著立足基層第一線,聯繫群眾面廣,便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突出優勢,能體現一種社會管理的“軟性”實力。

現在,不少群眾對社會道德滑坡意見很大,祠堂在道德教育,營造良好道德環境方面大有作為。例如,有地方發生土地、房產糾紛,宗親鄰里長期鬧矛盾,鬧到司法部門都難解決,祠堂宗長主動上門做促和工作,就把矛盾給化解了。蕉城也有一個祠堂,發現有個宗親家庭婆媳不和,甚至鬧得左鄰右舍不得安寧,祠堂宗長就先對媳婦講孝順,曉之以理,對婆婆講家庭和睦的重要,終於使婆媳重歸於好,影響了一大片,可謂把美德教育深入到群眾中去了。
還要特別提到的是,我們熱心搞祠堂建設的,都是衷心擁護祖國和平統一。蕉城區有臺胞宗親的祠堂,都很主動幫助認祖尋親,為促進和平統一做一份努力。還有不為關注,卻很值得肯定的是,有地方祠堂通過敬宗認祖宣傳,自覺抵禦了境外宗教勢力的滲透和影響。

近年來,許多祠堂幫助宗親發展實體經濟,在引進人才、資金、專案,參與家鄉建設方面作出一定成績。

可見,祠堂落在民間,能“接地氣”,很有群眾基礎,解決問題容易到位。在新形勢下,能夠承前啟後,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一塊陣地,助力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力量。

三、談談當前祠堂建設重點抓的幾件事

一)祠堂修建
修建指導思想。最近,參觀了一些祠堂,發現多數已重修重建,各具特點,顯現了新氣象。也感到少數祠堂裝修雜亂,未能很好現體祠堂建設主旨和功能,缺乏應有文化氛圍。為此,祠堂建設應當在指導思想上明確:

(1) 要符合基本範式,體現優秀傳統和現代文明的結合,做到整體規劃,精心佈施;

(2) 體現本姓特色,即祖先的功績、美德,本宗在當地的繁衍發展;

(3) 展現對祖先的敬重,便於祭祀;

(4) 整體氛圍體現尊嚴、肅穆、有歷史厚重;又明快、精緻、協調。既避免陰森生畏,又避免過於花花綠綠。使大家在觀念上不以為祠堂只是老年人的集聚地,而是給人以親近感,成為青年,孩子都樂意去的地方。

重視修建的“十必要”。鑒予上述要求,查部份史料和現今一些記載,提出祠堂修建中,應當重視的“十必要”,供大家參考:

(1) 祠名:在大門口或牌樓正上方,寫明“某氏宗祠”或公祠、家廟等;

(2) 堂號:以祖先事蹟作堂號的,如朱姓“考亭堂”、周姓“愛蓮堂”、孟姓“三遷堂”等;以“郡望”作堂號的,如“穎川堂”“隴西堂”等,應制作成木匾,懸掛于大廳正樑中央。

(3) 塑像(繪畫):將本姓遷入當地始祖(祖公、祖婆)雕塑成像,設置於正廳後壁中央“神龕”內,或繪製成畫像掛於正中央;

(4) 神牌:祖先牌位(或稱家神牌)應分輩份擺放,新牌製作按統一尺寸,牌位放在始祖“神龕”兩側或後廂房,如果兩則不夠放,又沒有後廂房,可把“神龕”挪前專設,把後壁全部用作分層擺放。新建改建的祠堂不宜將牌位擺在正廳兩側,避免擁擠、單調,顯得陰森壓抑。新製作神牌背面要刻記姓名、輩份、生卒年月,並編號擺放,造冊登記。還要製作玻璃框架,對神牌加以保護,減輕灰塵侵損。

(5) 香案:應在“神龕”前,統一製作香案,不宜到處放置香爐。要預置防火設備,落實安全措施。“元寶、紙錢”,應在房前專門爐內焚燒。

(6) 族史:將本姓氏的繁衍發展史、祖先的功績、美德、典型事例等,寫成精短美文,寫(掛)在正廳兩側上方。在兩側下方,可將這些功績歸納成幾則故事,用石雕、木雕或圖畫鑲嵌,與上文對應,圖文並茂,便於學習瞻仰;

(7) 祖訓:族譜或祖祠都記載有祖宗訓示,但多為文言文,可附白話文釋義,也可縮寫成易懂好記的座右銘,掛在院井走廊或前廳兩壁;

(8) 楹聯:修復祠堂要保存原聯,修舊複新。新祠堂楹聯統一設計,精心編排,書法不宜千篇一律,也不能誰捐一付,任誰寫一付。楹聯內容應體現祠堂文化的精彩一格,個性特點;

(9) 牌匾:舊牌匾來源和內容龐雜,有的已失去懸掛意義,應加以整理,選擇那些能表現祠堂特點和文化品位的。接受新牌匾,通過評議,懸掛那些對社會、家鄉有重要貢獻的;立功授獎的;職位、職稱評定達一定層次的;

(10)告示:分設類型。一是《榮譽》欄:記載和表彰宗親中被本祠堂表彰的人和事,以及被部門單位評上各類先進模範的;二是《貢獻》欄:記載的表彰為祠堂建設的捐資、投工、策劃、設計、管理有貢獻的宗親,以及提供過幫助的單位和個人。告示欄一般設在前廳或天井走廊兩旁,也有在屋外另設。

過去的祠堂內還設有戲臺,如今很少演戲,新建戲臺不多。有的祠堂建有辦公樓,還有少數有條件的,還建有附屬議事廳、花園、禮堂、食堂等,供宗親鄰里舉辦紅白喜慶事之用。

二)“風水”及新祠堂選址

人們在天體運行中生活,因所處的具體環境不同,日月星辰輪轉,山川河流變化,四季晝夜更替,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不同是客觀的,也是特定的、具體的。所謂“風水”,其實就是選擇綜合環境最佳的地點,能避害趨利,聚集和獲取更多良好的資訊流,讓自己生長、生活的更舒適、更美好。新建祠堂擇址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要以風水學中哪些科學理論為指向,遵循客觀規律,不被迷信所惑,包括在實踐中懂得風水“從大、從主、從實”的道理。(略)

三)怎樣祭祖

祭祖的一般要求和十個程式。祭祀祖先有兩種主要形式:祭“身”,三月清明在墳前;祭“神”七月十五在祠堂。現在不少新祠堂蓋起來了,卻有些人不懂得祠堂祭祖。因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祭祀方式有所差異,這裏只講講祭祖的一般要求和十個重要程式,大家可結合實際採納。

(1) 擺設香案:司儀、宗親代表(工作人員)、樂隊先到場準備;

(2) 焚香明燭:司儀宣佈儀式開始,宗親代表點燃香燭、鳴炮、奏樂;

(3) 主祭進祠:主祭族長,各房中排行歲數最長者,由族人攙扶,以紅燈籠為前導,在陪祭(理事長,族長同輩等)陪同下,一起步入祠堂,大家起立鼓掌,鳴炮奏樂。

(4) 迎請祖先:司儀雙手捧香高舉至天井,頌曰:“今天是某年中元節、某村某姓子孫敬迎列祖列宗受祭拜,請就位”。再到香案插香,鳴炮奏樂;

(5) 宣讀祭文:由司儀代表宣讀,後鳴炮,奏樂;

(6) 供獻祭品:把“八寶”、“三姓”遞交主祭人,跪著向始祖神像作揖後,放回原處,奏樂;

(7) 宗親祭拜:主祭、陪祭為先,三拜九叩,再陸續由族人,包括女兒、媳婦、女婿有序祭拜,奏樂。

(8) 理事長講話:回顧一年活動情況、各項基金收支情況,表彰好人好事,講述建設祠堂、弘揚祠堂文化意義,提出今後活動意見;

(9) 舉行表彰:理事會宣讀獲獎名單、授獎事宜,如給孝子、好媳婦、優秀生等戴紅花,發獎牌;

(10)鳴炮結束:司儀致祝福祠,燒紙錢、鳴炮,結束。

祭品的內容和擺設。上述祭品內容(稱“十全十美”)和擺設層次(參考):

(1) 紅燭、米酒、紅筷子:一對大紅燭分立兩旁,中間十杯米酒,站立一付紅筷子。

(2) 獻“八寶”:用8個盆子乘物(寓意)①紅紙剪一對蝙蝠(幸福);②松枝或線面(長壽);③書本或畫冊(進步);④一縷黑絲線結一縷紅絲線(良緣);⑤幾塊銀元或百元紙幣(富裕);⑥花生或西瓜(生髮);⑦甘蔗或鮮筍(長高);⑧紅柑桔或桂圓(圓滿)。

(3) 亮“七星”:七盞小紅燭點燃,擺成七星北斗狀(前程光明);

(4) 供“三牲”:原指豬、牛、羊,現為豬頭(含尾)、全雞、全魚(或蛋),兩旁擺一對紅燭;

(5) 新鮮水果 6盆;

(6) 糕餅糖果 6盆;

(7) 素菜 6盆;

(8) 暈菜 6盤;

(9) 茶水10杯;

(10)鮮花一籃。兩旁燃一對大蠟燭。

四)推動和美家庭建設

推動和美家庭建設,促進家和萬事興,為和諧社會建設之需,得人心之舉,反映時代精神,是今後祠堂文化建設的主要指向和重點活動內容。

建設和美家庭,牽涉面很廣。百善孝為先,應從宣導孝道做起。首先,抓宣傳、表彰、推動。學習評選“精神文明標兵”做法,開展“孝星”(孝子)評選。把評選的條件和標準發到每戶宗親家裏,使評選過程成為大家的自覺參與,自主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使評選出的“孝星”,群眾公認,信服,起真正榜樣作用。其次,抓不孝“苗頭”的轉化。現在孝道教育缺失,不孝之事屢有發生。理事會要做孝道教育有心人,問題發現一個,盯住一個,提出“不讓本村本姓出一個不孝之人”的口號為底線,發動宗親鄰里一起幫,群策群力,促進不良“苗頭”的轉化。其三,抓尊老敬老,營造孝親社會氛圍。例如對宗親中60歲以上老人,每逢五逢十年份的生日,理事會派人帶鮮花、果品慰問,喚起家庭、社會,特別是青年人對老人的敬重。

在推動孝親的同時,把宣導夫妻和睦、婆媳和睦帶動起來;把宣導宗親鄰居和睦也帶動起來,加強對好夫妻、好婆婆、好媳婦、好鄰里的宣傳表彰。祠堂可以開展“家庭教育”,請專家、老師為父母、長輩講如何教育兒孫。對於有家庭困難,沒有就業門路的青年,伸出仁愛援助之手。實踐說明,祠堂有做好這方面工作的很大潛能,我們推動家和萬事興,就是把以上林林總總的工作做出成效來。

五)開展獎學、助學活動

祠堂開展獎學、助學活動由來已久,我們推動這項工作也有好幾年了,總體做得不錯,有待于加強的:一是繼續完善管理機制,特別是做到資金及時募集,專款專用,公開透明,保證有源頭活水;二是根據近年來高校擴招,對於優秀生表彰,應以精神勉勵為主,給發獎牌,戴紅花,上光榮榜等。三是要建立每年被表彰、支助學生名冊,做好在校、就業、創業的情況返饋,重要宗親活動盡可能讓他們參加,培養他們常懷對父母、宗親感恩之心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六)聯絡在外宗親支持家鄉建設,推動祖國和平統一。

近年來,有許多鄉村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在外鄉就業或遷居外地、有相當多的宗親已在海外和臺灣。這是祠堂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特點。為此,首先,要從情感上激勵在外宗親愛鄉念祖。如有祠堂提出“這裏是生我養我的土地,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這是我開始追夢的聖地,我的發展和成就連著你”。“不忘老祖宗,建設新家鄉”等這樣口號,以情感促合作,推動他們參與和幫助家鄉建設。其次,祠堂理事會要瞭解當地的建設規劃和專案開發情況,熟悉家鄉發展經濟的條件和特點,多向在外宗親推介宣傳。其三,要瞭解在外宗親情況,建檔立冊,加強聯絡,把握雙方合作條件和契機,描准具體項目,做好牽線搭橋。

部分有宗親在台的祠堂,應主動為他們尋親敬祖、經濟合作提供方便,要把幫助的過程成為增進情感交流的機會,不失時機宣傳國家統一大義,明確反對台獨。

七)加強姓氏源流和修撰族譜的研究

編撰族譜,是祠堂文化建設中一件大事。現在大部分祠堂都修有族譜,還有一些祠堂組成團體和組織專門人員,開展本姓氏源流和編撰族譜的研究,並在其上級研究會幫助下,作出了成效。當前,編撰族譜還有一些問題,應繼續加以糾正和完善。例如:

①關於尊重史實。由於多種原因,有的姓氏對歷史某些重要關節,如始祖的出身地,遷入年代等記述不祥,應當通過考證、論證,獲可靠證據後錄入。如果不能確定,應如實存異,留後代再辨識。

②關於體現公正。如女子要上譜,記錄已婚女子到夫家,這不僅體現男女平等,而且有利於記載社會人口遷徙。

③關於改變過時方法。部分族譜在錄入人名時,沿用舊法,把那些有行政級別的,部分工商業主,有學位的宗親,用紅顏色寫人名。現在社會職務、職稱、職業都十分複雜,已找不到統一的可資比照的標準。因而,舊法有失公允,甚至產生矛盾。

④關於分清史實與傳說。本姓歷史上有好故事、好傳說都可以寫入族譜,但必須明確是傳說。傳說不能當成史實,史實也不能加油添醋,變成傳說。

⑤關於主次位置。現在有些譜諜一打開,撲面而來的是修譜捐資人,現任領導、企業家的大幅照片,還有把富人、公職幹部、學生等個人相片都一一上譜。捐資人的貢獻,某些人的成就可以寫在前言、後記中。突出位置上的照片只該是列祖列宗、英烈及對國家、社會有過重要貢獻的人。一部好族譜,不應落俗,而是要真實、嚴謹、有大氣。

八)開展合作和參與公益活動

祠堂文化走向文明進步,是它能革故鼎新,與時代要求融合。當前,祠堂可以利用自身條件和特點,為社區、農村發展公共事業服務,合作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例如,主動與縣(市)文化體育、就業服務、職業技術輔導等單位、機構,開展多管道、多形式合作,相應舉辦“農村文化站(點)”、“農民書屋”、“實用技術培訓班”、“社區就業服務社”、“農民體育活動中心”、“老年棋牌活動室”等等。還可以創造條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協調下,參加“美麗社區”、“美麗鄉村”建設,組建慈善邦扶義工,參與防災救災應急機制和志願者隊伍等,以豐富祠堂功能,提升祠堂貢獻,展現祠堂的正能量。

三、加強祠堂自身建設

選好理事會。祠堂建設好,關鍵在領導。首先要把祠堂理事會班子選舉好,多爭取鄉賢、有識企業家、熱心的退休幹部參加,也可以請外姓人當顧問。尤其是要選威望高,有組織統領能力,熱心於為公眾辦事的理事長和善於做人的工作,能幹實幹,甘於奉獻,任勞任怨的秘書長。

實行必要制度。祠堂的建設和宗親活動必須有切實可行制度。例如要在①祭祖;②獎學助學;③資金募捐和使用;④宗親的聯絡和建設項目引進;⑤先進模範和好人好事評選表彰;⑥敬老愛幼;⑦參與慈善和志願者活動;⑧祠堂的安全維護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納入制度安排,並堅持實行。

不忘“三要、三戒”。建設好祠堂文化,管好祠堂,一定要順應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一定要增強民本思想和大局意識,在思想上有正確導向,在行動上有正確規範。為此,祠堂文化建設和管理應當實行“三要”“三戒”。“三要”是:一要祭祀祖宗,不忘祖德,團結宗親;二要繼承優秀傳統,創新時代特色,以構建美德環境、和諧社會為引領;三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為宗親、為社會作貢獻。三戒是:一戒利用祠堂活動,聚眾干涉當地政事和做影響安定團結的事;二戒造成宗族異姓之間矛盾隔閡和群眾糾紛,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三戒祠堂成為賭博和吵鬧場所。

積極創造文明祠堂。去年 5月起,福建省新農村文化建設促進會與市閩學和傳統文化研究會,聯合開展寧德市“弘揚中華美德,創建文明祠堂”評選活動,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和許多祠堂的積極回應。但是由於宣傳資訊不暢,至今還有相當部分祠堂不知道。我們擬在下次召開市祠堂聯誼會時結合評選表彰一批。

評選文明祠堂,是祠堂建設的一件盛事,對予祠堂文化建設水準的提升和增加影響有現實意義。這次省市聯合評選,在我市還是解放以來第一次,評上文明祠堂,對宗親是鼓舞,對祖先是榮耀,應當有更多的祠堂創造條件,積極參與進來。

加強党和政府領導。祠堂是一塊社會文化陣地,特別需要強調黨和政府的領導。党領導我們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中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這樣的大國,只有共產黨領導,才能帶領我們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向復興。偉大的黨、偉大的國家在我們心中永遠有崇高的地位,我們祠堂建設的一切積極因素都要聚合到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旗幟下,把祠堂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走向新的成功。

謝謝大家!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