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親間最強的聯繫紐帶——族譜
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裡,修宗譜、建宗祠、修墳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都具有慎終追遠、報本思源、敦宗睦族、凝集血親、光前裕後、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家乘、譜牒,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記載家族或宗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跡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歷來被視爲與正史、方志並列的三大史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亟待開發、整理研究的魄寶。毛澤東主席早在1957年於成都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歷史研究時,曾對家譜給予高度評價:「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爲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
國家檔案局和國家教委也曾指示:「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對於身居異國它鄉的海外僑胞來說,家譜是他們尋根認祖的血緣憑藉,也是寄託維繫故國情懷的橋樑紐帶。
家譜作爲載錄家族、宗族事跡的史書,由來已久。據考古發現和歷史考證,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商王世系,即「甲骨家譜」,現存最早的文學家譜是由後人輯錄的《世本》一書,載錄了傳說中炎黃世系和五帝譜系,是太史公司馬遷撰修「五帝平紀」和各個世家的重要依據。
周代以來,歷代都有專掌修譜的史官。魏晉南北朝時,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和「九品中正法」的實施,修譜之風大盛。一直到隋唐之際,譜牒的修纂,大都由官方譜局編寫。
宋代以後,私家修譜之風日漸盛行,並形成了一整套體例完備、格式規範、內涵豐富的譜學體系,家譜體例至此基本定型。其中影響最大、爲後人所推崇的是歐陽修、蘇東坡分別創立的「歐、蘇體例」。
歐、蘇譜例,重在圖表之創新,都是五世則遷的小宗譜法,每圖只譜五世,五世以後,格盡另起。在形式上,歐體是左右橫的,每圖五欄;蘇體是上下直行的,每圖只到五世。
歐、蘇譜例由譜序、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五項內容構成,記述原則是:只書男與嫡妻,不書生女、不書繼娶、不書妾。
元、明、清三代家譜體例沿著歐、蘇譜例發展,記事範圍進一步擴大,增加了譜論、像讚、族規、家訓、恩蔭錄、五服圖、字輩排行、人物傳記、文約契據、藝文著述等多項內容,成了名副其實的家族歷史,有些族譜開始記載女兒的名字,特別是女婿若是有功名的名門望族,其名字載入岳家族譜也可增光添彩。繼室、側室也可入譜,尤其部分小妾也因生有兒子,「母以子貴」,特許入譜。入繼子嗣和入贅女婿,也有的允許入譜,但要記注分明,加以區別。如同姓入繼,仍用紅線連結世系,異姓入繼則用黑線。有的宗譜仍堅持不許「異姓亂宗」,不予記載,或在宗譜之末附加一卷,專載螟蛉之子及其後裔。
明清之際譜學的發展,不僅突破了歐、蘇體例,而且出現了房譜(支譜)、族譜、統譜及異姓聯譜等多種形形色色的譜牒。其中房譜爲族譜之支譜,專記某房某支譜系。統譜(通譜)爲統宗世譜,把分布於各地的同族各宗支匯總、統貫於一譜,幾乎是某一姓氏的歷史淵源、遷徙分布及繁衍變遷的歷史總匯。如有的族譜就是從黃帝時賜姓記起,直到當今,時期跨度達數千年之久。
異姓聯譜是譜學史上的一大突破,不僅打破地域界限,而且打破了姓氏界限。將起源於同一祖先的不同姓氏宗族編撰成一部大譜。如宋代福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各得一姓,分別是:洪姓、江姓、汪姓、翁姓、龔姓、方姓,兄弟六人同列進士,皆爲顯貴。其後六姓異姓聯譜,號爲「六桂堂」。再如,張、廖、簡三姓,董、楊二姓,皆因先世出自同一始祖,故有異姓聯宗、聯譜之舉。尤爲特殊的是明代凌迪知撰修《古今萬姓統譜》,認爲「五帝三王,無非出於黃帝之後,黃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十四姓又支分派別,衍生出千家萬姓,若追根溯源,同爲黃帝後裔,同是黃帝一人所分,因此應聯天下萬姓爲一家。故此名之爲「古今萬姓統譜」。凌氏的這種觀點,確實道出了中國姓氏起源和家族發展的基本規律,爲後人所贊同。中華民族所以常常統稱爲「炎黃子孫」,就是因爲當今各姓氏的「人文初祖」是古代兩大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各姓氏追根溯源,都是炎黃後裔。這是中華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所在。
由於家譜具有維繫血親、載錄家史、規範倫理等特殊的社會功能,各個宗族對於家譜的創修極爲重視。每隔三十、四十年都要重修、續修一次。
家譜的纂修是宗族的大事,不僅要有嚴密的組織機構,嚴格的工作程序,也要一定的人力、財力爲基礎。
首先,要組建以族長爲首的家譜編委會(俗稱開設譜局),由主修(由族長擔任)、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組成,編委會人數多少主要看宗族大小、門派多少而定。
其次,籌措修譜經費。一般由族田、祭田和其它族產的收入來支出,以及族中有錢人的捐助。此外每個入譜的男丁都須交納一份譜銀。
再次,將擬定的譜例,分發各個支房,要求族衆主動提供相關資料,尤其是族衆散居於衆多州縣的大族,各房支都要責成專人限期登錄、收集相關資料。
最後,譜書修成後,要舉行隆重的祭譜、拜譜儀式,族衆濟集祠堂,祭告祖先。先將譜本一套存放祠堂,然後由族長按房、支發譜,每房(支)一套,並編列序號,登錄在案。每年元旦、清明或春、秋兩季祭祖時,要求藏譜之家攜帶譜本,入祠堂查驗,謂之「會譜」。如保存不善或有遺失篡改會受到嚴厲懲罰。
在門第等級觀念盛行的宗法社會中,族譜是血緣傳承世系的重要憑藉,也即家族或家庭檔案。一些源起於貧賤之家的宗族在暴發後,往往要攀附名門,冒認祖先,以顯示其高貴血統、祖宗的蔭德。因此名門望族都強調祕藏族譜,嚴禁示人,以免同姓異宗族攀附冒認。
故而有「黃金猶可借,家譜不可借」的古訓,使家譜成爲祕不示人的傳家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