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柱又稱蟠龍柱 是寺廟特有的建築 象徵著未升天的龍
孔廟大成殿的四周迴廊有28根高約
6米的浮雕龍石柱環繞,石柱全為整石雕刻,共1296條神態各異團龍。前檐十根龍柱最精美。滾龍柱採用徽州深浮雕刻工藝,由徽州巧匠製成,10根龍柱各具變化,無一雷同。她是孔廟最為神奇的珍寶,其藝術價值之高,超過故宮金鑾殿的貼金龍柱。
龍柱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災後重刻。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雲龍為飾,每面淺刻
9條團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共1296條。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所謂深浮雕,是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相傳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
龍柱又稱蟠龍柱,是寺廟特有的建築,象徵著未升天的龍,所以盤旋在柱子上。古代人們為感謝神靈的保佑,常以精美的雕飾,來表達感謝之意。龍柱是建築體之一,亦有裝飾效果,龍柱隨時代演變而有不同,早期龍柱柱徑小、雕功樸拙,年代愈近的龍柱越大、雕飾越複雜。早期的龍柱通常以石為雕刻的材料,其他材料還有玉雕龍柱,銅雕龍柱,洗石子龍柱,水泥龍柱和木頭龍柱等。山東孔廟大成殿的石檐柱,殿周28根獨石雕成的擎檐高達
6米,直徑
0.8米,下飾蓮花柱基,左、右、後檐下18根石柱,皆為八棱形水磨淺雕團龍,每柱雕龍72條。前檐10柱,為深浮雕雙龍戲珠,襯以波濤,綴以山石。10根龍柱兩兩相對。造型精美,雕刻剔透,為域內罕見,據說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拜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其超過皇宮的龍柱而怪罪。
在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中,龍象徵著皇權,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皇帝住的地方被稱為「皇宮」,只有皇家的建築上才能用龍作以裝飾。最典型的建築就是北京紫禁城的故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其太和殿內的裝飾大量採用了龍的形象,上上下下有近
13000條龍。太和殿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大殿正中兩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其文化內涵滲透到傳統文化的各個角落,在中國古建築的三大部分——台基的須彌束腰、樑柱結構的雕刻彩畫和屋面脊飾吻獸中,其文化表現形式異彩紛呈。柱是傳統建築構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構件,建築構架中屋頂部分的重量通過立柱傳遞到地面,在傳統建築中曾有「房倒屋不塌」之美譽,聰慧的先民們將龍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題材,對柱給予了豐富的裝飾內容,不同的材質及工藝,塑造出風格迥異的龍柱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