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行:荊州老建築及名詞術語1
荊州文廟大成殿
荊州新聞網(特約記者 張良波 杜援朝 保齡)
每當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看到那些飛檐翹角和高牆重屋,就感到一種濃重的文化積澱,可這種文化積澱一時又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它都融入了我們古老建築的名詞和術語中,懂得和理解這些名詞和術語,也就更能體會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荊州區民主街21號民居位於荊州區商業幼兒園內,屬清代民居建築。該民居坐北朝南,面積191
平方米。二層單檐硬山青瓦頂,大木結構穿斗式構架。裝飾裝修製作工藝考究,梁架結構形制規整,具有清代民居建築特色。主體梁架、裝修、牆體、屋面保存完整,結構穩定。
穿斗式架構:穿斗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穿斗式構架具有用料較少,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採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圖為荊州區民主街21號民居的穿斗式架構。
普仰寺:位於沙市區崇文街富陽巷東側22號,是一處清代寺觀宗教建築。據沙市志略校註記載,「普仰寺……始建於宋,文廟遺地,清光緒六年,廟貌重新,……」。普仰寺為大木結構穿斗式、抬梁式混合梁架(五架梁)。建築體量高大,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目前,普仰寺為一停車庫。
抬梁式:抬梁式又稱疊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使用範圍廣,在漢族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築中普遍採用,更為皇家建築群所選,是漢族木構架建築的代表。圖為普仰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梁架。
大成殿:荊州文廟主體建築(荊州實驗中學院內),其殿宇恢宏、雄偉,單檐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斗拱交錯。正脊上有二龍戲珠等浮雕形態,以及兩端的卷龍造型;戧脊上安放了龍頭、魚尾等物件,古代傳言中有鎮妖驅邪的功能。大成殿灰頂紅牆、金字招牌十分醒目。透過殿體的氣派和堂皇,人們不難想像其所經歷的輝煌和鼎盛。
斗拱: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圖為荊州文廟大成殿斗拱。
助雲閣:位於荊州市沙市中山公園內西南部,是一處仿古亭式建築,民國24年(1935)建,因蓋頂似鋤型,取微風送雲,逢頂而分,顯閣高闊之意,故名。磚木、石結構,重檐廡殿式屋頂,覆蓋灰色筒瓦。磚砌戧脊,翼角飛檐,正脊鏤空雕刻五星圖案。
重檐廡殿式: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
荊州區繁榮街105號民居地處荊州古城西門外,二層閣樓單檐硬山小青瓦頂,大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室內裝修隔扇、橫披、板壁,小青磚斗牆,山牆作墀頭。小街的清代民居建築襯托出古城的古老,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圖為南門大街30號二層閣樓單檐硬山小青瓦頂。
屏風牆:即隔斷牆,院落之間建屏風牆,形成封閉式院落,也有利於防火。圖為勝利街264號優秀歷史建築的屏風牆。
圖為南門大街46號大院的屏風牆。
明間:即外間,本地又叫堂屋。一般比裏間大而敞亮。圖為荊州區民主街21號民居的明間梁構。
廂房:在正房前面兩傍的房屋。圖為勝利街73號歷史建築中的西廂房。
門墩子:又叫門枕石、鎮門石。是中國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圖為荊州區民主街21號一對雕有花紋圖案的門墩子。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