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修建祠堂,應從規制、選址、規模、樣式幾點著手設計建造
祠堂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場所,寄託了後代子孫對先祖深沉執著的感情,對自身歷史感、歸屬感、道德感和責任感虔誠的追求,是中國數千年文明的精髓。修建祠堂是公益事業,今天它將以道德、輿論審視每一個人,迫使人們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逐步生發出對自覺自律、反哺社會的責任意識;而社會也將予重新評價每個人!每個人將由於自己的行為而處於社會的評價之中。
陳氏宗祠鳥瞰
陳氏宗祠透視
陳氏宗祠彩平
祠堂建築,這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之舉,祠堂建築要儘可能地保留原來結構、外觀、空間、裝飾、裝修及佈局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繼承祠堂建築原有的建築特徵和特色。所以我認為祠堂作為古建築應該按原有的祠堂建築的規制和款式營造,從平面、外貌、細部、結構都要按傳統方法,材料、工藝要求進行建造,一般最好不要改變。如今祠堂成了家族心靈的驛站。給人以特殊的關切和滋潤,慰藉,給人以安全和安定感覺文化內蘊,是其家族厚重歷史文化積澱的融合。
江山毛氏宗祠(旅遊實拍)
江山毛氏宗祠(旅遊實拍)
祠堂作為一種鄉土建築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宗族世家的特有禮儀和文化內容,它對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維護宗法統治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祠堂畢竟是封建時代一定歷史階段的一種文化現象,祠堂內的姓氏文化、家族特色、名人事跡,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如建築構件、氏族譜諜、磚雕、石刻、碑刻、匾額、楹聯、詩文、書畫等。非常有研究價值和參考意義。
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尋根訪祖的很多,正是中華民族「厚德載物,重生報本」文化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各地的華人華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尋根訪祖所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儘管不一定要歸根,但要知道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真是語重心長。祠堂是尋根問宗和祭祀祖先的理想之地。當地親族及海內外遊子在祠堂內得以瞻仰祖宗儀容,聆聽先祖的德行,重溫家規家訓,查閱家譜明根知輩。正如錢偉長所示:「尋根認同,共振中華」。大量的古祠堂,仿佛是有豐厚人文價值的歷史文物博物館,留有使人難忘的記憶。
宗族祠堂,主要作用有五:
一為「祭祖」。祭祖崇尚孝道,不忘所源:以盡報本至誠。每逢春秋祭祀之日,全族聚會,沐浴齋戒,聚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緬懷祖先、悼念死者,激勵後人。強調血緣認同,使家族成員有血濃於水、同根相生的自豪感,從而增強家族的同心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本家族的繁榮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為「譽祖」。歌頌祖先的德行、功績,油然而生對祖宗、對宗族的敬畏依附之情,承續先祖之志,發奮圖強,光耀門庭。以先祖的嘉言懿行,勉勵後人無愧祖輩家族精神。正俗教化,規矩行為,整肅家風,弘揚不朽。
三為「收族」。通過建祠堂、妥先靈,使族人「共履宗支之地,咸敦一本之誼」,族人之間有「千萬人之身猶一人之身」的血緣關係的認同。設義田贍養宗族四窮,共同建設和睦家園。
四為「修譜」。對一個家族來說,宗譜有教化、敬賢、理政、信史等功用。為使族人能溯本源、明世次、序長幼,循規矩,家譜成為家族行事的指南。因此「族必有祠,祠必有譜」「譜閱10年或20年以上必一修」。按照慣例,續修宗譜,這個任務落於祠堂。
五為「勵學」。家族的希望在未來,古人有言:子孫雖愚,書不可不讀。讀書是培養後代的第一要務。因而古祠堂里都有學田,用於對本族子弟助學獎學或開設義學書院,以培養族中子弟。通過十年寒窗,一舉榮登龍虎榜者,那不僅是個人有「功名」、「簪纓」之榮貴,也是光耀門庭,榮宗耀祖,提高家族聲望的大喜事。也是地方鄉邑的榮耀。
祠堂性質
就祠堂性質來看,幾乎包括祠堂的所有類型:有神化了的祠廟,有社會紀念公祠、有私家祠堂;社會公祠的修建有帝王敕命、官府興建、民間修建。從家祠來看:有全邑的宗祠,有分支的支祠、分祠、家祠。被神化了的社會公祠廟,廟裏有須彌座、神龕、塑像,置法器、掛帳幔,點綴得像寺院裏的菩薩一樣。有的紀念公祠里雖有受祭者之像,但絕無法器帳幔之類的設施。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類型,形制也有所不同。宗祠是祖先崇拜的儀典性場所,作為一種崇祀性的禮制建築,宗祠的格局要適應儀典的需要,而這些儀典又有一定的規範,因此,宗祠的格局變化不大,特別是它的中央主體部分,保持著一種由於功能而程式化的空間。宗祠一般為傳統的內院式,多數為三進兩院、中軸對稱式佈局,由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儀門(門廳)—拜殿(享堂或祀廳)—寢室三進,兩進院落的東西兩側為廡或廂房。享堂為祭祖舉行祭祀禮儀和宗族議事的場所;寢室用於供奉神主(祖先牌位),有六院,十九廳堂組成。主體建築布列在中軸線上,偏房,廊廡布列兩側,左右對稱,終觀全祠,高低錯落,主次分明,規劃統一,佈局嚴謹。不同的建築,不同的空間,不同的佈置,營造了不同的氣氛,達到某種精神境界或莊嚴肅穆或靜謐悠然或高尚崇敬或小巧秀美。有些支祠省去了儀門,規模一般要比總祠小些。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築,往往突破朝廷的規制,表現出僭禮逾制的共同傾向。
祠堂一般都有鎮祠之寶,如錢王祠的金書鐵券、金塗塔、康熙乾隆御書等,並留存牒譜、文物遺產甚多。
建築規制
在古代祠堂的建築是有規制的。祠堂建築始於西漢漢惠帝,到了晉朝政府正式下令禁止祠堂的建造,此後祭於墓所的祠堂基本上絕跡。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
213),曹操受封為魏公,便以「魏公」的身份建五廟,此舉開創了魏晉以後官員按照官品等級建立家廟的先河。北齊武帝河清三年(
564)頒佈的「河清令」規定,一、二品官可擬諸侯建家廟,三、四、五品可擬卿大夫例建家廟,六、七品可擬士例建家廟,而八、九品官與庶人則只能在寢堂祭祖。到了隋唐時期,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才可以建家廟,而六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只能「祭祖禰於寢」。南宋朱熹在《家禮》設立祠堂制後,民間才有祠堂出現。直到明嘉靖年間(約1526年)才允許民間建聯宗之祠堂。明代祠堂大致分為皇帝的太廟、品官家廟和庶民祠堂三種。明廷有明確的規定,品官家廟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關於庶民祠堂的規制則簡陋得多:「祠堂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同時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准許祠堂款式建三間九架,三品以下官員只能建三間五架,這是法定的規制。
關於祠堂建築規制,《禮記.王制》對家祠有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只有品官才有資格建立祠堂;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允許民間也可建獨立於居室之外的廟祠;到清代達盛期,闢地、建祠、祭祖,發展成為民風。無論哪一類祠的建置,都是非常恭敬虔誠。一般佈局為:大門——享堂——寢堂。享堂亦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拜祭祖先神主,及族眾團聚之所;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祠前還建有照壁或牌樓、牌坊,畫棟飛甍,以壯觀瞻。往往傾當時一地或一族之力建成,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再由後人不斷完善揚新。
祠堂建築風格與特點
一、選址:
人們把祠堂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新建祠堂選置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衝突,無爭鬥等現象。以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具有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方園相勝、小中見大等涵構。其環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門戶把守,左右護衛,後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講究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這是生氣、靈氣和福氣擇地通常背實向虛,十分講究方位,一般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龍脈條件選擇的其他方位的。總之祠堂建築的選址、朝向、形式、佈局必須考慮家族興旺與發達的直接元素和表現「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選擇風水寶地。
祠堂建築首先必須觀察地形、地勢和面積,這裏也應該考慮祠堂建築群的體形組合以及空間的處理,以地形、地勢的特點作適當的佈置,因地制宜。把美的建築形式襯托出來,獲得良好的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優美,同時考慮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藝術效果。它不僅要滿足祠堂功能的要求還要考慮其它配套設施的相互關係,世棟宗長為主的及源生、建國等宗長,作為風水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個修造步驟如出火、起基、代梁、上樑、安龕、入火。十分講究規矩。如祠堂照壁是正對大門的一堵牆,大門和兩邊的側門限定了祠堂門前廣場的空間,按照風水學說。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築內的「氣」能夠聚而不散,是很有講究的。有些祠堂大門前有泮池:即水池。泮池是採用過去學宮中禮儀性的設施,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孫「進學」「入泮」成為科舉人才;另一方面,民間還認為水池是「聚財」的象徵,同時泮池也能起到消防滅火的要求。
二、規模:
祠堂建築的組織和佈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佈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是根據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而定。一般祠堂以「四點金」和「八間頭」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廳三開間雙坡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結構,廂房雙坡兩層樓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佈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由於社會環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現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三、款式:
1、瓦作:
瓦作分大式,小式兩種做法。歇山與硬山各項瓦頂做法屬於大式建築做法;硬山、懸山例屬小式做法,所定規矩尺寸都是按五檁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山頂、卷棚頂、盝頂等。此外還有不同屋頂的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懸山砌法。故祠堂兩山山牆。有隨大小式建築硬山與懸山房分別墀頭風與五花成造兩種做法;硬山房屋頂只有前後兩面坡,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兩端的山檐與山牆牆頭齊平。山面裸露沒有什麼變化,顯得質樸堅硬,故稱之硬山屋頂。
2、懸山房山牆,上身採用五花成造或前後通平做法,挑山山牆或隨屋坡形勢一直砌到各步檁下如硬山做法,懸山屋頂與硬山屋頂較為接近,也是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所不同的是,山牆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牆外,處於懸空狀態故稱懸山。
1、榫卯:木結構的靈魂,它們是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一個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壓力就會變得越牢固。
2、粱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種,其本質差異在於,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檁條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檁外,直接承托檁條是梁。梁的形態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為經過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結構。
3、廊廡:有屋頂的通道,供通行、遮陽、防雨、休息、遊憩之用。
4、門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門窗隔扇、橫披、支窗、簾架、單扇或雙扇棋盤門,實榻大門、木頂隔、隔斷,壁板、護牆板、木欄杆之類製作安裝統屬裝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國木構件建築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
6、屋頂吻:屋頂吻是屋頂上正脊兩端的裝飾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築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不同的樣式。
7、柵門:古代的一種門,立柱間有上下枋,枋間有便於通風的柵欄狀透空木門,額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沖天出頭。
四、裝飾:
我國古代建築裝飾以彩畫和雕刻為主,兩者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畫起著保護木料和美化建築的雙重作用,雕刻則賦予建築造型生動。建築色彩起始於漢初營建的未央宮,漢代的紅白配合的外觀色調,沿襲至唐未變;宋、元有較大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到明代已經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手法,並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氣候、習俗、及各地的風情,也有差別,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綠色掩映。房屋一般使用灰色、黑等色彩,白牆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和周圍的環境或調和或稱對比,秀麗雅談,意蘊深遠,婉轉有情致。清代的彩畫主要有三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彩畫色調繁多,琳琅滿目,也各有其獨特的成就。
建築雕刻技術始於原始社會中晚期出現的泥塑,隋唐、宋元時期有了劃時代的深度發展,到明清兩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統工藝,使磚雕、木雕、石雕各具特點,石雕、磚雕主要作為外觀裝飾,集中使用在台基、大門或廳堂、山頭、屋脊等處,木雕主要作為內檐裝飾,特殊建築裝飾也使用鎏金技術。雕刻一直是傳統建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綜合了雕刻的技術手法和故事傳說,文學題材等藝術,將不同時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物象等巧妙地組合在木、石、磚上,令人遐思,發人深思。一個個生動的民間故事反映了中國文化精髓與精神內涵及民俗趨向。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所以有的祠堂有花崗岩石柱,柱頂雕一石獅頂住桁條,石柱下座石墩上雕刻有蝙蝠、馬鹿和丹頂鶴三種動物圖案,寓意著福祿壽三星拱照。也有「龍鳳呈祥」的石雕以及眾多鳥魚山水人物等壁畫,都透出松鶴延年、吉慶有餘、福壽雙全等吉祥含義。祠堂的雕刻更是富麗堂皇,一般梁面、梁托上雕刻各種精美圖案,而且門窗、板壁幾乎都飾有鏤空花雕或平板花雕。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設計巧奪天工,刀工細緻靈巧,技藝爐火純青,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五、其它
1、戲台:規模較大的祠堂都有戲台。戲台平面面寬一般四柱三開間,少數再增加兩個側台構成五開間。戲台的明間與深度均在五、六米,台高1.6米左右;必須設置在正中,大門設在兩側,進入祠堂從戲台兩側通過,進入祠堂內部。戲台有南北之分,南方戲台輕盈飄逸讓人回味,北方戲台厚重敦實獨具風韻。顯然戲台成了祠堂家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旗杆:這是因為建祠堂規制有一條:宗族中有四品以上官位的,才允許在祠堂門前豎立高大的旗杆。民國後改制,為百歲老人或為在海外經商、發家致富後對家鄉祖國作出顯著貢獻者的表彰。所以有些名門望族祠堂大門前設有旗杆。
3、牌坊:多為表示對先人的紀念,頌揚之情而立於祠廟大門前方的建築物。牌坊是品德高尚,地位尊貴的象徵,牌坊上的雕刻越精美就越顯示出先人的高潔和後世的虔誠。牌坊有表彰政績的,有旌表節義的。從材料上看有石牌坊、木牌坊。
4、牌坊正前方還築有泮池,泮池即水池。是採用過去學宮中禮儀性的設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孫「進學」「入泮」成為科舉人才;另一方面,民間還認為水池是「聚財」的象徵,同時有實際意義就是消防滅火。
5、匾額和柱楹:匾額與柱楹是祠堂建築的點睛之處,語言簡練,寓意深長,文采激揚,趣意盎然,特別是名人題寫的匾額、柱楹尤為珍貴。如《四庫全書》中輯錄的河東薛瑄祠堂名人柱楹抄錄如下:一、上聯:承祀義而竭,下聯:精意欽崇無已。二、上聯:拱遺像而仰,下聯:德輝景慕胡忘。三、上聯:文章羽翼六經高風,下聯:出班馬韓歐之格。四、上聯:道義渾論三代亢氣,下聯:回關閩濂洛之波。五、上聯:河汾鈡秀真儒,乃出義文周孔之緒端不墜,下聯:洙泗衍淑正學,以傳濂洛關閩之命脈常存。
堂號:宗族的標誌尋根問祖的文化符號
所謂郡望,其實就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開始於先秦、盛行於秦漢、魏晉時期的一種行政建制、行政區劃,在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聲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個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門庭顯赫而為當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為該郡望族,故稱「郡望」。隨著時間推移,「郡望」還被用來指稱「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即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那個郡。
所謂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由於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幾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幾處廳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號。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兼有祠堂名號的含義。
堂號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與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稱號。它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象,不僅是尋根意識和祖先崇拜的體現,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
堂號可分為兩大類:地域性堂號和非地域性堂號。地域性堂號又分兩類:一類與姓氏的地望有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也稱「郡號」或總堂號;一類與姓氏的郡望無關,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為堂號。非地域性堂號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號。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
二齊梁文化的內涵特點
梁武帝的「三教合一」真正的歷史價值是圓融了「釋、道、儒」三教的進步文化,用「三教圓融文化」來治國、治人心,同時保護了三教的宗教純潔性,確保三教的教主傳世獨立的宗教地位影響力。
「釋、道、儒」三教圓融的進步文化成為一千多來的中國精神支柱。
文化視野下的善德,位居意識形態領域,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顯現。豐富燦爛的「齊梁文化」與其後2000年形成並對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的儒家文化間有著極其緊密的傳承關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yqkyx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