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為什麼要有祠堂?

作者:  來源:祖源文化傳播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01日

從古至今,為什麼要有祠堂?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

傳統中國人對於宗祠的感情,樸素、淳厚,無可扼制,無法割裂。無疑,宗祠是傳統中國人心中血緣崇拜的聖殿,是靈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後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座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

祠堂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意思是:根深才能葉茂,祠堂灌溉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在宋以前,華夏守禮延續的是《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的延續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熹根據當時的情況重新制禮。

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

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複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於是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的。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因其重要的內涵一直影響至今。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裏,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比如,祠堂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禦封,可制“直篤牌匾”。

在很多祠堂的牆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其中有些如“三從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屬於我們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內容,如敬長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師長、睦近鄰、崇儉樸、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對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每個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過大姓有權人家的祠堂建得豪華氣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則簡單。祠堂在文革之前,每一個縣域完好祠堂據不全統計也有幾十座,而這些原有的祠堂因歷史上數次動盪和歲月侵襲,或在“文革”後被拆除重建學校或建糧站等,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祠堂的規格不等,有三進五開間,白牆青瓦,流簷翹角,也有三進多開這種規模宏大的。解放後祭祀祖宗被當作一種“封建事物”廢除了,舊時的宗祠成了教書育人的學校,繼續為家氏子孫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後人。

我們現在提倡的良好家風,實則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轉,家族文化的延伸。家族文化是中國宗祠文化的呈現。縮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國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點所在,祠堂所具備的尊敬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後人、凝聚人心等作用,與建設和諧社會一脈相承,不謀而合。家和則國和,族興則國興。祠堂裏的祖訓族規,和那些教人向善、愛國、興家的內容,是具有永恆的價值的。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