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財富--祠堂\族譜
這邊提到了祠堂,祠堂相對於我們並不陌生,追溯歷史,儒家為了祭祀祖先而建立的場所。在眾多影視作品中還是商議族中大事的場所。祠堂一般是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女子和孩子都不可進入祠堂。但是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祠堂沒有那麼多繁瑣的規矩。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北方的祠堂已經較少了。在南方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地方還是保留了大量的祠堂。南方的傳統習俗還是比較深刻的。說到祠堂,我們還能提到族譜。北宋時期有這麼一個國家機構叫做“譜局”。皇帝的家譜叫做“雨牒”。民間流傳著“”三世不修族譜則為不孝”。眾多的傳言,歷史記載讓祠堂保留了神秘感。
隨著技術和互聯網的深入,無紙化成為年輕人的愛好。回望歷史,為何傳出,“重修祠堂領頭人會出事”的流言?難道說修家譜是要死主編的嗎?根據現實情況分析,事實是這樣的。修家譜的人一般是年事已高或者德高望重的人。通過修家譜,他們身體透支,也有可能是修完家譜後缺少忙碌感,那他們會陷入沒有精氣神的狀態,從而不久後就病逝了。關於祠堂,我們對它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傳統建築,傳統風俗上。其實不然,改革開放以後,許多祠堂都進行了改造重修,並且剔除了眾多落後繁雜的舊俗。這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所保留下來的財富。祖宗留下的規矩,我們還是會在清明節,春節等節日去祠堂祭拜。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重感情的民族,他們心系祖先,心系家國。但是很奇怪的現象是,關於祠堂,對外人來說是有種陰森森的感覺。祠堂的建立風水也是有講究的。其中忌諱之處也是居多。比如祠堂的樓房不宜過高,過高意味著陽光的採集度比較高,那過重的陽氣會產生所謂的光煞,這不利於族人的健康。二來是中國建築向來傾向於方正行的,如果有缺角的地方則會意味著不利於聚攏財物,這會有破財和耗財的意味。還有一點在古時便傳開,族中有孕婦的修剪祠堂為大忌,哪怕是小修小改,也會有造成孕婦流產的後果,並且營造壓抑的氛圍,影響著人們的性格,最後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建築方位一般是坐西朝東,且前低後高為佳。從中國悠久的歷史上看,祠堂的發展應該可以說是中國人文發展的折射。當今時代,祠堂的作用應該還是以教化為主,通過規矩制定規範人們生活,但是一切前提都要在遵守法律的條件下進去。我們逐漸去拒絕繁瑣,脫離人性的雜規亂規。
我們知道,儒學在南宋之前面對來自佛教的一些挑戰,它的傳播方式一般來說是口述和書面表達,缺乏實際的載體和儀式。再就是,儒家體系建立完善是歷經2000多年,逐步具體化、物理化建立起來的。我們所談到的宗祠、家譜、祭祖儀式就是具體的例子。今天,很多人希望重新恢復儒家文化,包括禮制。但宗祠、儀式都要麼消失,要麼難以恢復,尤其是大量的人口流動、城市化打破了原來世世代代為左鄰右舍的格局,這裏我們不得不提到中國的房價,房地產行業一直高居不下,它越“炒”越高。並且祠堂的建築在大城市裏是否會因為建築風格的不同而顯得格格不入?這是我們都應該思考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孝順為根本,孝是中國文化永不滅亡的根本源。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還繼續生存與壯大著,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嗎?中華民族血液裏留著重感情的鮮血,我們總是謹記這老祖宗的教訓,在現在的和平年代,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還是想要散去浮躁氣,去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無論是祠堂還是族譜,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揚棄”的心去對待它,世間浮躁,感慨時光飛逝,最後我們能夠背負使命前進,我們相信,這是最好的時代,而時代也遇見最好的我們,保護那些祖宗留下的財富,才是這一代人該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