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宗族”是怎麼形成的?  

    東晉時期的宗族門閥勢力有多大?

作者:司馬休之 梁山伯 穆姬 謝鯤 姚玉京  來源:趣歷史  更新時間:2021年11月19日

古代的“宗族”是怎麼形成的?東晉時期的宗族門閥勢力有多大?

在古代,宗族群體早於封建皇權,是它們的存在才催生出了“宗法制度”。

宗族通常是在同一聚居地形成的大的聚落,屬於現代意義上模糊的族群概念。類似的用語還有“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一個宗族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如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並構成的居住聚落;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然而,宗族能夠在百姓中迅速發展,還是要等到封建皇權出現之後。但是,封建皇權卻並沒有認識到這個新生事物跟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它每次都選擇了抵制,抑制其發展。西漢時期,朝廷打擊豪強;東漢時期,朝廷實施丈田,這些都是抑制宗族發展的表現。

但是,宗族卻是依靠社會經濟發展起來的,即使是封建皇權也沒有辦法扼制。

東漢的法律,在租賦兵徭上沒有任何表示,但是,對於宗族擴田、雇傭大量傭人種田的現象,政府卻選擇了默認。魏國的租調製度,讓徵收戶可以以戶來計算,使宗族能夠庇佑勞動人員的特權,這是制度上算是改革的先鋒。西晉時期的蔭客制度和東晉時期的給客制度,都是對宗族這種特權的承認。

因為,封建皇權總有自己要保護的東西,所以,對宗族特權有所限制,這種限制在後來也慢慢被放開。皇權和宗族的衝突正在緩和,它們漸漸開始相互依存。只是,這種緩和並不代表完全沒有衝突,而依存也不意味著它們就是一致的。

宗族與皇權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經濟上,因為,隨著宗族的發展,這種矛盾無法消除,或多或少存在。只要皇權足夠穩定,宗族還是非常願意服務皇權的。宗族傾向於將自己的利益託付給皇權,畢竟,它們是這個國家的主體。如果政權穩定,那宗族就可以繁榮發展;如果政權混亂,那宗族的發展將會受挫。

東漢時期,社會比較動盪,那時候的宗族不僅不敢輕視皇權,連大臣們都爭相獻技,希望能夠恢復穩定的政權。直到東漢末期,朝廷雖然已經名存實亡,可是,掌權的董卓卻不敢輕易廢除皇帝,而是整頓朝綱,使朝廷儘早穩定。當漢朝真的不存在時,曹操一夥人才群雄割據,各自壯大。

也是由於宗族勢力對漢朝的擁護,所以,這些諸侯才不敢輕易改變皇帝的姓氏。

我們以東漢為例,皇權控制著宗族。如果皇權穩定,宗族就是皇權的支撐;如果皇權不穩,宗族會力圖匡複漢室。如果皇權已經崩潰,沒有辦法再恢復,那麼,天下諸侯將會角逐,然後,產生新的皇帝。而且,這位新的皇帝必須有宗族的支持,否則,他沒有辦法成功。

打贏了袁紹的曹操,就是團結了一些強大的宗族,爭取了宗族的支持,才有了後來的局面。在混亂的局面中,勝利者組建新的皇權,可是,這個皇權一旦穩定下來,就可以重新與宗族產生關係。曹丕建立的魏國有些特殊,因為,它還沒有穩定就被司馬家取代了。

很明顯,司馬家也是得到了強大的宗族支持,才有了這樣的新局面。西晉取代魏國之後,雖然,皇帝的姓氏換了,但是,國家的格局卻沒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魏國和西晉可以算同一個歷史階段。因為,古代混亂的社會重新恢復正常秩序,肯定會經歷一些波動,但是,不一定是階層的變動。

正常來講,皇權是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宗族勢力還是其他力量,都應該屬於皇權管控。東漢時期,宦官專政,也只是皇權的旁落,而不是宦官擁有了超越皇權的權力。皇權的權力最大,而他人也只能通過控制皇帝,獲得他的權力,以皇帝的名義來發號施令。但是,這些都是對皇權的竊取,而不是否定皇權。

跟這個現象相同的是,朝廷內部紛爭不斷,掌權之人通過廢掉舊皇帝,重立新皇帝來為自己謀權,剷除異己。但是,勝利者卻很難維持,因為,這個權力屬於皇帝,不屬於他人。世家宗族會維護皇帝的權益,打擊這些搶奪權力的宦官、外戚等,其結果便是:擴大了世家宗族的影響力。

魏國時期,士族各占曹家、司馬家的陣營,通過學術來支持兩家的政治地位。等到魏國一統歸入晉朝時,這些士族也就統一了。在統一的王朝下,士族們的作用更大,但是,卻無法超越統治階層司馬家族的權力。八王之亂時,士族們仍然只是諸王爺的門客。

士族名士王葕幫助東海王司馬越治理洛陽朝廷,他們的結合使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門閥氏族勢力開始與皇權平行。

從那時起,皇權政治也變成了門閥政治,還維持了一個多世紀。

西晉王爺司馬睿原本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條件,因為,司馬睿在皇室各個王爺中沒有威望,沒有實力,沒有功勞,如果不是門閥宗族的支持,他可能都無法在江左立足。

此外,司馬睿在皇室中也沒有較多的支持,跟西晉皇帝的關係又非常疏遠。

因為,當時的晉朝還在,所以,此時的司馬睿只有通過門閥宗族的支持,才能增加其政治影響。而且,司馬睿除了有王導兄弟的支持,還有原來司馬越部下士族的支持,使他才能有足夠的砝碼在江左形成門閥政治格局。司馬睿需要南渡士族的支持,這些士族也需要司馬睿的庇護。

這些士族為了躲避胡人暴亂,只能選擇南渡。而且,這些士族知道,只有依附晉朝正統,才能保障家族的利益。可是,長安的正統王朝,已經沒有了合法的繼承人,使得他們只能將目光投向江左的司馬睿,那裏才是新王朝的誕生之地。

於是,這些士族便尋求司馬睿的保護,而司馬睿也依靠他們獲得了繼承晉朝的條件。

司馬睿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權衡這一切後,他決定等中原的皇帝被抓以後,自己再自己為王,起兵討賊。有了士族的支持,那些大臣也會靠近過來,則大業可成。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將士族和皇權混為一談,它們不可能完美融合。即使是前面提到的王葕和司馬越之間,也只是士族和皇權的關係。

但是,由於特殊原因,這種關係經常會處於不正常的狀態。

南渡的士族都是一些失去土地、尋求安身之所的人,他們希望有居住地,能夠站穩腳。所以,他們肯定要擁護司馬氏的王朝,使這個王朝能夠給他們提供庇護,可是,他們不想皇帝限制他們的自由。但是,在晉元帝那邊,他們不僅不可能受到皇帝的熱情對待,還很有可能被限制行動。

所以,天下的政治秩序要穩定,肯定是皇權和士族之間經過一番鬥爭、較量之後,才能出現的結局。

我都知道,晉元帝利用劉隗來壓制王氏兄弟,進而引發王敦與王氏兄弟勾結,跟南人沈充一起反叛晉朝。之後,王敦發動叛亂,以清理叛徒為名反對劉隗,取得了士族們的支持。由此,士族的利益不會讓皇權輕易侵犯。後來,王敦再次叛亂企圖吞併江左取代司馬家族,但最終因為士族的反對夢境破滅。

畢竟,司馬氏的皇權還是受到了士族們的支持,任何人想取而代之,都是不允許的。

歷史向我們說明:只要士族和皇權願意一起努力治理天下,那麼,政局穩定的平衡秩序還是可以維護的。

原本只是暫時存在的士族和皇權平行的狀態,由於被雙方共同接受,而成為了東晉門閥政治的模式。後面執政的恒氏、謝氏,即使再有權力,也不敢破壞這種政治平衡。

因此,這種士族和皇權平行的門閥政治才得以維持,沒有太大的變動。

淝水戰爭後,這種形式發生了改變。

士族勢力已經沒辦法跟之前相比,而東晉的政權也快走到了末路。孝武帝為振興皇權而努力,但取得的效果卻很差,畢竟,當時的矛盾比較突出。門閥政治開始崩潰,這由於太原王氏仗著後宮親戚的身份,干涉朝廷的政務。

孝武帝駕崩後,反對門閥政治的人有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而支持門閥政治的有王恭、殷仲堪和恒玄。王恭起兵失敗,恒玄通過兼併殷仲堪的勢力佔領了建康,消滅了反對門閥政治的司馬元顯父子。如果恒玄處理得當,他可以重振門閥政治,畢竟很多士族都不僅支持恒玄恢復門閥政治,還接受恒玄這個人。

但是,恒玄卻沒有走合適的道路,因為,此舉破壞了天下的局勢。門閥士族有自己不放心的地方,但沒有過多得表現出來,我們只知道羊孚曾經對恒玄提出過異議。羊孚不同意恒玄篡晉自立,這也是門閥士族族的心聲,只是這些士族不敢表現出來。其實,真正有能力對抗恒玄的,則是劉裕。

現在,門閥士族對恒玄的態度,跟之前對王敦的態度很像。門閥士族迎接恒玄入都城,是為了防止司馬道子的專權。而阻止恒玄篡位,則是為了維護士族和司馬氏皇權的關係,防止恒玄吞併江左。江左士族以前也是這樣處理和王敦的關係,這是門閥政治權力分配的需求。

但不同的是,當年王敦一再反叛,門閥士族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並採取行動阻止王敦篡晉,表明之前的士族們有強大的力量。而面對恒玄,士族們不敢公然反對其篡晉行為,因為,恒玄是他們請來反對司馬道子的,所以,士族們不好意思公然反對他。

然而,恒玄的對手劉裕將其趕了出去,讓恒玄的努力成為了東晉門閥政治的最後一次掙扎。以前,決斷迅速的門閥士族,現在卻沒有那麼強勢。之後,劉裕恢復了東晉的統治秩序,但是,卻無法與門閥士族重新建立關係。因為,士族推翻晉朝,建立南朝,這不是一步完成的,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東晉的政治局面就是這種,其中,內容無非是門閥政治為皇權回歸提供了條件。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