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脈,為何南方重宗族親情,而北方相對淡漠?

作者: 孤風婉史  來源:頭條新聞-文化  更新時間:2021年11月08日

中華一脈,為何南方重宗族親情,而北方相對淡漠?

中華一脈,南北不同俗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南北差異自古有之,且不論各地方言、習俗、發音習慣上的差異,僅僅從“甜鹹豆腐腦”到“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這個話題,就曾引起網友們的熱情互動,彼此調侃之餘且行一樂。

除此之外,南北方還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差異,那就是關於宗族這一觀念。

北方人聽到宗族可能第一時間難以反應過來,潛意識裏總覺得好像是上個世紀前的產物,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

但南方人對此十分清楚和熟悉,因為南方不僅保留着宗族族譜之類的物件,還修有不少祠堂,每到節日,宗族內的人們都會聚集起來或祭祀或吃飯、玩樂,頗有古代世家之遺風。

南方的宗族通常以相同姓氏為特點,這與北方南部省城以姓氏為名稱的村莊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例如河南山東的某些村莊取名劉莊、李莊、王家村,通常這個村莊裏居住的人們都是姓劉、姓李、姓王的居多,有的也有少部分外姓的,屬於外來人口。

經常到南方旅遊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南方的著名古蹟有很多都是遺留下來的宗祠,有些至今香火鼎盛。

前些年曾爆出廣州宗祠佇立在高樓大廈當中,儼然成了“釘子户”,任何人都不允許拆除。
一些宗族裏的成員不乏富貴人家,他們甚至揚言:“誰要拆宗祠,就把誰家的公司買下。”
這些厲害的宗族成員維護宗祠的決心態度都十分堅定,連那些平日裏財大氣粗的地產商都不敢輕舉妄動。

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破冰行動》裏,由王勁鬆飾演的的反派對大家宗族之間的演繹就十分傳神。

在警方深入腹地試圖抓捕其中一位成員的時候,他帶領着宗族內所有人冒着大雨聚集過來,試圖知曉原委,在宗族成員的簇擁下,王勁鬆飾演的宗族元老有着壓迫感極強的氣勢。

後來,儘管宗族元老付出了大量資源和錢財,終究還是沒能挽回成員的牢獄之災。而這個閉塞的小村莊的複雜人脈,令警方的線索變得撲朔迷離。

劇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宗祠也是真正存在的,一切都有原型,只不過在劇情方面被藝術加工了。

地緣有別,造就風土人情

《破冰行動》的原型故事的確有,就發生在廣東的一個小村莊裏。

事實上,發生在現實裏的故事比電視劇所表現得更加具有戲劇色彩,一個宗族元老早年靠地產發家,於是想要帶領全宗族的人一起致富,心願是好的,可惜走上的卻是一條不歸路。

這個故事也從側面闡述了南方人對宗族的看重,他們之間不一定有直接的親戚關係,但只要同姓同氏,即可視為一家人。

一家人的毫無保留在他們之間有相對意義上的體現,宗族成員無論哪一位遇到困難,其餘人都會關心幫助。

無論哪一位興旺發達,都忘不了與宗族成員一起歡聚,其餘人也都會發自內心地祝福。

我國著名的老中醫張至順曾在一次演講中深情回憶道:“我小時候窮,母親生了重病,沒有錢請大夫,我們三個小孩只能到張家的宗祠去,求宗族裏的人幫忙,大家都姓張,遇到困難,都會幫一把的……”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沒有錯,宗族人員毫不猶豫地幫助了他,雖然請到的大夫毫無醫德,這才使得張至順後來堅決地從事中醫,免費為窮人看病二十年。

但時至今日,這位已然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中醫仍舊對張家的宗族人員有着道不盡的感激。

這就是南方人的宗族情節,他們互相幫助,彼此温暖。誰家生了孩子,也要按照族譜裏的字輩排行來取名。

例如宗族姓張,這一輩是“國”字輩,於是這一代的孩子們都要以“張某國”或“張國某”這樣的形式來取名。

等到未來這些孩子們長大,如果他們在某地遇見,很容易就能從姓名和籍貫判斷出是否為自家宗族裏的親人。

這些傳統在北方已然消弭殆盡,僅有河南、山東等偏於南方的省份還有部分地區保留着族譜的習慣,但宗祠已經渺無蹤跡。

要説南方北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還可以用氣候以及地理環境來解釋,那風土人情上的差異也這麼大,又是為什麼呢?

南方宗祠盛行,宗族觀念深入人心,而北方卻相對淡漠,這難道是地理位置和氣候能決定的嗎?

氣候誠然決定不了,但歷史地理因素可以決定。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北方作為政治中心,連年的戰亂迫使人口南遷。

人們從北方到了南方,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為了團結力量彼此照應,通常會按照氏族聚集的方式來居住生活,這也就是為什麼南方的許多村莊以姓氏為名,到村民皆同姓這一現象的產生。

《晉書》雲:“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晉朝的衣冠南渡之後,五代十國又經一亂,又至北宋末期,靖康之恥過後,東京被金兵佔領,南宋趙構逃至杭州,建立南宋,從此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但尚為金佔區的河南山東一帶仍舊保留着漢人的火種,那裏曾爆發多次民間起義,因此,至今北方的河南山東等部分地區仍舊保留着家族族譜和一些家庭意義上的宗族觀念。

歷史傳承,差異古今有之

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宗祠是皇親貴胄的專屬,普通百姓是沒有資格聯宗立廟的。

而如今,人們到南方旅遊,到處可見非皇家貴胄建造的宗祠,那一座座建造於古時候的宗祠依舊保留着當年的建築風格,這與傳統意義上的説法多有不同。

據説這與明朝的一位皇帝有關。

明武宗朱厚照只活了31歲,他一生沒有子嗣,因此皇位的傳承就成了問題,不知該傳給誰。
如果按照宋高宗趙構當年宗族認子的方式,在時間、年齡上不但多有不便,而且這些人也不符合皇位繼承人的標準,當時,最適合繼承皇位的是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

為了將皇位傳給朱厚熜,朝堂上下經歷了好一番爭論,經過重重困難,朱厚熜終於順利當上了皇帝,是為嘉靖帝。

後來,嘉靖帝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穩固,也是為了祭祀他那沒有當過皇帝的父親,於是下令開放宗祠,這一舉措使得平民百姓家族也可以參與到修建宗祠、祭祀祖先的活動中來。

從那以後,宗祠蓬勃發展,遍佈到全國各地。時至清軍入關,北方一帶遭到戰亂,人們再度南遷,南遷後的漢人被稱為“客家人”。

他們主要分佈在江西、廣東、福建等地。而經過現代科學的DNA觀測顯示,今天的客家人的基因便來自於河洛一帶。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不斷帶的民族,有着飽經苦難的歷史。

歷史上華人、漢人大規模的南遷共有六次,每一次都是由於戰亂影響而被迫遷移,他們從土地遼闊的北方來到丘陵湖泊遍地、農田分散的南方,聚集而居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這樣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宗族內成員團結起來開拓農田,耕種上更為方便,生活上也能互相幫助。

長久以來在一起形成的親情和宗族觀念自然較之獨門獨户的北方更加密切,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使然所形成的必然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的經濟重心是以北方為主,後來港口開放,南方人的舞台由此形成,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義務商人最開始便是由宗族羣體演化而來。

他們在經商致富上形成一股重要力量,由個人到宗族到地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世界貢獻了一份來自東方的經商智慧。

除了義烏商人以外,南方還有許多由宗族團結譜寫的商業神話,比如温州幫、潮汕商幫等。
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南方為主的科技化潮流佔據貿易上的主力,先進思潮和流行事物的湧入也多以南方為主。

北方由於地緣政治等因素,思想觀念上較之南方還較為保守。

不過,宗族文化作為舊時代的產物,是在新時代迸發新的流行方式,還是在時代的演變與交替中漸漸消融,仍舊難以預料。

北方曾經以遊牧民族為主,南方則為魚米之鄉,隨着時代的變遷,今日之南北差異已經漸漸縮小。

甚至於連“甜鹹豆腐腦”這樣的日常生活差異都成了雙方網友互相調侃的段子,足可見隨着交通的發達,南北方人民之間的互通有無,南北方之間的界限也在逐漸模糊。

如今北方也有組織姓氏協會,定期祭祀祖先的活動,如比干誕辰之際,全球的林姓華人華僑都會如期來到比干廟參加祭祖。

再如岳飛誕辰,全球的嶽姓華人華僑也會不遠萬里來到岳廟祭祀先祖,他們有的出資修建廟宇,有的依據家譜撰寫文獻資料。

他們為尋根問祖跋涉千山萬水而來,最終目的都是為宗族的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南北方人們會在互相學習彼此長處的過程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必以地域為標籤,只需以志同道合為目的。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