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宗族春秋二祭

作者:  來源: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22日

香港宗族春秋二祭

歷史沿革

祖先崇拜文化約起源於商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周禮》中有提及四時祭祀的王室制度,而《禮記.祭統》則記載了四時祭禮:「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周代以降,歷代王室成員都會進行礿、禘、嘗、烝四種祭禮以祀先王,秦漢以來,王室祭祀祖先的傳統逐漸演變成民間的祭祖習俗。

傳統的民間祭祖活動目的是向先人表達敬意,多於立春、春分、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舉行。此外,在每年農曆正月的初一及十五,也會向祖先上香。祭祖活動可在家中、祠堂或墓地進行,清明及重陽時,多前往墓地拜祭,也稱作「掃墓」。

早於宋、元時期,不同宗族的先祖先後遷入香港地區,包括新界的鄧族、文族、廖族、侯族、彭族、陶族,和九龍竹園的林族等。數百年來,這些宗族在香港落地生根,建立祖祠和祖墳,並一直傳承祭祖活動,從未間斷。

大宗族的春秋二祭活動,由於人丁繁衍昌盛,祭祖活動規模盛大,不時引起社會關注及報章報導,例如1952年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了約2000名新田文氏族人,在青山墓地舉行秋祭的熱鬧情形,文中的描述如「墓前陳列三牲祭品」及「由族中耆老主祭」等,均可見傳承至今天的宗族祭祖形式與從前相若。

活動內容

香港部分宗族每年均舉行春祭及秋祭,一些宗族則只進行春祭或秋祭。春祭多於農曆二月、四月或春分在祠堂舉行,秋祭則多於農曆九月、秋分或重陽節在祠堂或祖先墓地舉行。雖然祭祀的日子和地點各異,在一般的宗族春秋二祭活動中,通常都具備三個元素:祭者、祭品和祭禮。

祭祖儀式由主祭者帶領進行,他通常是族中輩份最高、最年長的族長,在儀式中代表整個宗族向祖先拜祭,陪祭者則從旁協助。此外,還有執事幫忙打點祭品和進行各程式。

春秋二祭基本的祭品以「三牲酒禮」為主,包括豬、雞、魚(或以海味代替)、茶、酒、飯和湯。有些宗族會加上「五生五熟」,即豬和雞的肉和內臟,生熟各半,分成十碟。此外,還會加上帶有吉祥意思的生果,如蘋果、楊桃、葡萄、桔,以及生菜、糕點、糖果等。祭品會供奉在祠堂的祖先牌位前,如在墓地拜祭,則排列在祖先墓碑前。這些祭品包含了族人孝敬祖先,並祈求五穀豐登的意思。

整個祭祖活動的重點是由主祭者進行的祭禮。祭禮儀式開始前,參與儀式的祭者、執事和族人先換上長衫。擔任禮生的族人負責為祭禮提唱各程式,有些宗族仍以圍頭話唱禮。主祭者在奏樂中向祖先下跪、叩首、上香、酌酒和獻財寶,並宣讀祝文(也有宗族稱作祭文)。主祭者完成拜祭後,其餘族人便在禮生提示下,按照輩分高低,先後拜祭。

完成祭禮後,執事向族人派發從祖先蒸嘗(即祖先留下的財產)。

錦田鄧氏宗族春祭的供品(攝於2010年)

龍躍頭鄧氏宗族的春祭,宗族成員正在誦讀祝文。(攝於2011年)

上水廖氏宗族的春祭,婦女代表家庭接受生豬肉。(攝於2010年)

屯門忠義堂春祭完結後分派燒豬肉(攝於2010年)

粉嶺彭氏宗族秋祭的祭品,包括金豬、果品、齋菜、飯及茶酒等。(攝於2010年)

上水廖氏宗族的秋祭,宗族成員拜祭後土。(攝於2010年)

河上鄉侯氏宗族的秋祭,在族長帶領下,穿起長衫向祖先拜首。(攝於2010年)

錦田鄧氏宗族的秋祭,長老向神位獻上果品。(攝於2010年)

新界鄧氏宗族秋祭後,族人分錢和燒肉。(攝於2009年)

泰亨文氏宗族秋祭結束後,眾人享用祭品。(攝於2011年)

上水廖氏宗族秋祭後,宗族成員「食山頭」,工作人員正進行「打盆」。(攝於2010年)

上水廖氏宗族秋祭後,宗族成員享用盆菜。(攝於2010年)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