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潮汕女孩所看到的潮汕宗族情結
說到“回家”,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戀鄉情結。
從古至今,中國人不管在外面的成就有多大,到遲暮之年總是要產生“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的心願。
年輕的遊子總是在出遠門之前無比嚮往外面的精彩世界,離家之後無比眷戀那溫暖柔軟的家,眷戀生己養己的故土。
而這種戀家、戀鄉、尋求本根的情結在潮人身上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珠浦村七房祠堂祭祀)
自古以來,潮汕人就十分講究“宗族”關係。潮人重視祭神拜祖,在潮汕,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根”,那是以姓氏、村落、區域依次劃分。
每個村的族群都會建立起祠堂來祭拜先祖,所以每當重大節日或者祖先的祭日,潮汕人就會在老厝裏或者祠堂裏齊聚在一起進行祭祀活動。在很久以前,這早已約定成俗。
宗族裏的媳婦輩們就需要一早起來準備一桌的祭品祭拜祖先。
像這樣祭祀祖先的形式不僅僅只是祈求祖先庇護,更是一個宗族一次難得的團聚,一場血脈的聯繫。
(鄉賢中洲集團老闆黃光苗先生參加祭祀)
不論宗族裏的哪一脈的子孫離鄉多遠,有多麼重要的事情,多抽不開身,都得派出一個代表來老厝祭祖,這是默認的規則。
很多平常見不到面或是聯繫很少的宗親們就會就此機會聚一聚,在祭祖的間隙彼此問候,拉拉家常。
宗族的祭祖
所以每逢中秋、過年等重大節日,總能看見平日裏殘敗不堪,近乎被遺忘的老厝因人們的這次相聚而變得熱鬧非凡。
男人們高談論闊,相互遞煙,詢問彼此的近況;女人們圍聚一團,拉扯家長里短;孩子們更是毫無拘束的瘋跑玩鬧,偶爾出現一兩個調皮鬼被他們的母親扯著嗓子喊道:“注意安全!別跑太遠!”
(珠浦古村)
一個龐大的家族因為祭祖就此團聚,站在承載了他們先人所有美好時光的老厝旁,憶往談今,彼此蹉歎時光。
在這樣一場浩浩蕩蕩的宗族聚會中,老一輩的祖先已經歸於黃土,落葉歸根了;正值壯年的年輕一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載著家族希望的年幼一輩人,也在這樣濃烈的宗親環境下,接受著最初的啟蒙,種下“本根思想”的種子。
印象中,兒童時代的我就是在大人的引導下,懵懵懂懂的跪在那張年代久遠的八仙桌前,對著我並不認識的祖宗牌位有樣學樣的祭拜。旁邊會有長輩在我祭拜的時候低聲念叨著:“保佑全家該該(個個)順順,孩子讀書厲害……。”
(滄桑的老厝)
當時年幼的我還不明白這樣祭拜的意義,小腦瓜裏想的只是等祭祖結束了我要先拆那包想吃的糖果,等會要和哪個宗親的同齡孩子去哪兒玩,爸爸叔叔伯伯們抽煙好嗆……。
那個時候的我並不知道,原來一整個家族的人聚在一起熱鬧的場面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宗族”情結,“本根”思想這顆種子已悄悄種在稚嫩的心裏。
多年以後,哪怕我游走四方,也始終能記得那些雖不常聯繫,卻同在老厝、祠堂一起玩耍過的小夥伴們。我們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有著同一個祖先。
什麼是潮人的基因?
正是這樣的“宗族”情結,潮人、僑商才能在遊歷四方後,仍不忘本根,並且團結一致。
自己發達了,也要攜帶宗族、家鄉的人一起發達,並且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曾以為只有從小生活在潮汕,受到氛圍影響的潮人才會有這份特殊情結,卻不知道,原來有些東西早已隨著基因代代傳遞下去了。
(鄉里有一座老厝)
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其實那些自小生活在潮汕地區以外的人,也同樣有這樣一份宗族情結。
隨著公眾號關注的人群越來越多,一些海外華僑也聯繫上居浦君和水牛,他們都極為關注家鄉的發展。
其中有位元德國華裔吳姐,通過網路平臺正在積極學講潮汕話。因為她說明年清明節即將要回國、回鄉祭祖,所以特別想用家鄉話跟家鄉人交流。
(鄉里有一座老厝)
人到中年的吳姐從小生活在德國,學起潮汕話的困難可想而知。每次利用微信語音糾結吳姐的潮汕話的時候,心裏總有一股不知名的情緒在湧動著。
這就是潮人啊!骨子裏有著同樣的基因,她努力克服中德時差,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她就想要回家,回到屬於她“根”的地方,並且要用地道的潮汕話,以一個潮汕子孫的身份回家。
(鄉里有一座老厝)
有很多像吳姐這樣的潮人,雖身在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心裏卻始終保持著份宗族情結。
只有知道自己來自哪里,才能走的更遠。
令人惋惜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已經搬離了老厝。缺乏打理的老厝日漸殘破不堪,那片充滿兒時回憶的老厝早已野草蔓延,無人問津。
(鄉里有一座老厝)
時代是需要進步的,但在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去關注自己的“根”?用心去維護那片歷經風霜,見證了歷史變遷的老厝、祠堂。
百年之後,和子孫談起的時候,能拉著他們稚嫩的雙手,帶領他們去見一見,家族生根發芽的地方。一切將多麼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