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界上水廖氏春祭考察報告

者:  來源:田野與文獻 第七十五期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10日

香港新界上水廖氏春祭考察報告

2014.4.15

作者: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 鄭澄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系 梁浩宜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蔡俊傑

2014年3月2日,我們一行三人於早上10時半到達上水廖萬石堂,進行我們的田野考察。廖萬石堂是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1751年。廖族原籍福建,其先祖廖仲傑於元代中葉南遷廣東。初居屯門,旋遷深圳河以北的福田村,最後才在上水雙魚河定居,而他的子孫其後散居附近一帶。1 廖氏春祭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早上11時正舉行。當日早上到達的時候,已看到不少村民在作祭祀的準備,而各式各樣的祭品也已鋪陳於桌上。

 

一、祭品及其象徵意義

據村民解釋,每款祭品皆有其來歷和涵意,在廖氏春祭整個儀式中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除了常見的茶、酒、飯和湯之外,當日的祭品還有「五生五熟」、大燒豬、糖果等。「五生五熟」指豬肉、雞肉及其內臟,分開十碟而生熟各半。「五生五熟」所採用的生品和熟品也隨時代而有所改變或簡化。當日一位村民表示,以往的春祭會採用羊肉作為其中一種生肉,但不知何時被放棄作為祭品,由其他肉類取代。

不得不提的是,「五」這一數字具有重要的涵意。「五」字在中國農耕社會中有其象徵意義。在農業社會中,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農民農耕方式的依據。只見當日村民用上了五塊被切成方塊模樣的豬肉象徵了土地,用豬肚拼湊而成的老鼠,象徵了五谷豐收,倉庫滿盈,吸引了老鼠到來。由此可見,春祭在廖氏族人的心目中有一個祈求祖先保佑族人在來年豐收的含義,同時也反映農業社會的生活。我們也看到在豬頭上放有一條長長的豬腸。按村民的解釋,豬腸代表「長長遠遠」的意思,希望廖氏家族繼續有長長遠遠的傳承。除了五種生品與熟品之外,從祭品的數目也看到廖氏族人對「五」的重視與心思。只見每款祭品,皆整齊地放置了五件。此外,祭祀的大桌上也放上了兩三盤糖果甜點,例如有糖蓮子、甜桃等。村民表示,這是為了增添喜慶,與代表了「甜」意,希望大家能高高興興,甜甜蜜蜜。

 

二、祭祀儀式

1、拜左廳與簡公

在正式祭祖之前,族人先行拜祭左廳。左廳放置了對廖氏家族有貢獻的人物的牌位,例如曾作出捐獻的。村民表示,左廳不會有大型和隆重的儀式,只是上香表示心意。除了拜祭左廳,族人也會拜祭簡公,以表達對簡氏讓出土地的感激。相傳在廖氏到達上水之先,簡氏早已定居於此。簡氏後來慷慨讓出土地與廖氏,因此廖氏族人一直心懷感激。另外,在儀式舉行之前,負責祭祀過程的村民與主祭先行更衣與潔淨身體,在放上了柚子葉的水盤中仔細清洗雙手,表示對儀式的尊重。

2、點炮

儀式正式在早上11時開始。村民在祠堂門前點燃起炮竹和關上大門。2 村民告訴我們,這是提示廖氏族人儀式已經開始,遲來者只能在門外等候,直至儀式完結。當日所見,只有村委與主祭可以站上主祭堂,其他村民最多只可站在中堂。大部份參加者都是年長的村民,很少年青的村民參與。需要一提的是,廖氏的女性族人只可在門外準備豬肉,待儀式完結時分派豬肉予村民。只有外來女性(即非族人)可以進入祠堂。不過,昔日不許女性進入祠堂觀看春祭的習俗已經廢除。在某程度上,可見到氏族在思想上的改變。在當天,除了我們三人來自香港浸會大學之外,也可見到一些傳媒、其他大專院校的學生和市民前來參觀。

3、拜祭地脈龍神與五祖祖先

儀式正式開始。首先,族人先拜祭地脈龍神。由村長負責上香奠酒和稟告,有着告訴祖先、龍神儀式開始的意思,希望保佑儀式順利進行。在拜祭地脈龍神之後,族人再祭五祖祖先。雖然這個環節不是很大規模,時間也不太長,但拜祭五祖祖先是廖氏春祭中最重要的環節。當日見到其中一名村民爬到歷代祖先的牌位前,打開各個牌位的小門。村民告訴我們,這代表告訴祖先儀式已經開始,並邀請他們享用祭品的意思。村委以圍頭話誦讀祝文,所說的祝文也相當古雅。之後,村委和主祭再上香。主祭重覆以「一跪九叩」拜祭。為何不是「三跪九叩」?村民告訴我們,從前的確行「三跪九叩」之禮。後來,考慮到主祭都是最年長的村民,重覆「三跪九叩」的動作對於主祭來說實在吃力,於是簡化程序。當日所見,通贊和司祝3 拿着一本小書,內容就是儀式的程序和祝文的內容。村民也向我們透露:從前是不用小書的,村委要把內容記熟背誦。後來,村民也覺得儀式過於複雜難記,其後用上了小書幫助儀式的進行。由此,我們可見到儀式隨着時代而改變和簡化。在主祭祭過歷代五祖祖先之後,其他族人的子孫按輩份高低進行奠酒,完成拜祭五祖祖先的環節。

4、拜右廳、福德正神與領豬肉

拜祭五祖祖先之後,族人再拜祭右廳,即魁賢祠。魁賢祠放置有功名的廖氏族人的牌位。拜祭過程並不繁複,只由村長負責上香拜祭。過往,本來由主祭負責,因考慮到其身體負荷,於是改由村長負責。拜過右廳之後,族人再拜土地,即福德正神,祈求土地護佑。之後,整個廖氏春祭儀式正式完結,過程約為45分鐘。相比過往需要3小時,現在的儀式實在簡化了不少。最後,族人到門外排隊領取豬肉。愈年長分得的豬肉愈多,而只有61歲或以上的村民和去年出身的廚房預備祭祀的食物及協助分配豬肉。因應性別的差異,宗教儀式把社群成員區分為權力核心和邊緣份子。這反映女性在儀式中分享集體表徵或身份認同是有其局限的。

此外,廖氏春祭的身份認同也存在時代的局限。在過去,上水廖氏的經濟模式以農業為主,所以祭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經歷時代的變遷,以往的農業社會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一輩要外出工作,無暇參與祭祀。根據我們與廖氏「長老」的訪談,現今廖氏的祭祀往往只限於年長的一輩,而外出工作的年輕一輩往往難以參與春祭。可見,廖氏春祭與現代化社會活動互相排斥,阻礙年輕一輩的族人通過春祭分享當中的集體感情和建構身份認同。

最後,階層的局限也令宗族的身份認同產生障礙。如前所述,上水廖氏宗族具有濃厚的傳統中國文化意識,重視長幼有序,而形成長幼有別的層級。於春祭儀式中,負責祭祠的長老也主要由族內的長輩及長子所組成。相對而言,庶子並不能夠直接負責祭祀。他們只能於儀式最後奠酒。最年長的長輩也就是祭祀的核心人物,反映廖氏春祭具有階層性。不同層級的族人,可能只會分享不同程度的身份認同。

 

四、總結

廖氏春祭對於建構共同的身份認同雖有其局限,但儀式的道德整合作用其實就在於集體聚會。對於涂爾幹而言,聚會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能夠產生形成社群的元素。畢竟,在現今的世俗生活中,集體意識處於消耗的階段。族群成員投入個別的工作領域,私人的關切是主要的焦點。但是通過廖氏春祭,族人的群體生活獲得了再生的機會。儀式聚會必須要週期性的舉行,以成為制度化的生活規律,才能抵抗日常生活對於群體意識的消耗,故此廖氏春祭需每年舉行。這些活動的意義在於透過共同的參與,強化成員之間的道德凝聚力,塑造集體的認同。因此,廖氏春祭是一種儀式性的聚會。

 

註釋

1 參古物古蹟辦事處,《廖萬石堂》,http://www.amo.gov.hk/form/Liu%20Man%20Shek%20Tong%20pamphlet2011-01.pdf。

2 關上所有門的原意是防止妖邪入侵。參見香港記憶網站,http://www.hkmemory.org/hkfestival/lcsw/index.html。

3 通贊,即代表唱禮的人;而司祝即代表朗讀祝文的人。參見香港記憶網站,http://www.hkmemory.org/hkfestival/lcsw/index.html。

4 涂爾幹著,芮傅明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431。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