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攻略”
祭祖 攝影 費志民
我家書房的抽屜一隅,靜躺著一張書本大小的紅紙,上面有些稀疏的文字和不甚規整的圖形。它,是二十多年前母親留下的祭祖儀式要點。母親離開我們已有四五個年頭,每當遇到重要節日或紀念日,尤其是除夕臨近,我總要將這張早已皺巴巴、軟綿綿的祭祖“攻略”拿出來,細細地看,靜靜地想。
記得小時候,剛進入臘月,鄉下的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忙碌開了:打年糕,殺雞宰鵝,打掃屋舍庭院……孩子們對新衣服、糖果點心和壓歲錢的期待就更不用提了。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江南農村度過的,對我來說,過年最難忘和快樂的事情,莫過於除夕的祭祀儀式。除夕祭祀,是每家每戶的大事情,大人們往往提前幾天就在做著各種準備。到大年夜當天,我的父母更是要圍著廚房和堂屋,裏裏外外忙上大半天。祭祀由祭神和祭祖兩部分組成,先祭神,再祭祖,二者不光次序不能顛倒,供品的種類、做法、擺設,就連供桌紋路的朝向也各不相同,很有講究。那時年齡太小,記不住也不理解很多,唯獨對一個細節印象特別深:我家祭祖時,供桌的左右兩邊各放了十雙筷子,但有一雙筷子是放在酒盅左側的。我疑惑地問母親是不是放錯了,母親很認真地解釋道,因為有一位“太太(指祖先)”是左撇子。祭祖的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父母就點燃香燭,在供桌前虔誠地跪拜,然後招呼哥哥姐姐和我依次跪拜,前後共需三次。我們跪拜時,母親總是站在旁邊自言自語,大意是讓“太太們”慢慢吃,保佑全家來年順順利利之類的話。我在家裏最小,也是最後一個輪到跪拜的,跪拜完後,母親會在桌上拿一點糕點給我,說的“太太們”給的。有一次,我接過母親給的糕點後問:“太太們說的話我怎麼沒聽見呢?”母親輕聲訓斥道:“不要問,小孩子是聽不到太太們說話的!”見我繼續追問,母親才笑著說:“太太們說你們都很乖,他們會保佑你們的。”我不住地朝母親點頭,似乎懂了。
整個童年時代,祭祖儀式留給我的滿是這樣神秘而有趣的氛圍。直到上學後,我對祭祖的興趣才漸趨平淡。一來是在學校學到了知識,對祭祖有了與原先不同的認識。二來也覺得祭祖太“老土”,會讓人笑話。還有麼,總覺得敬神祭祖這種東西有封建迷信之嫌,被老師知道了會遭批評。那些年家裏祭祖時,直到實在拗不過父母的催促,我才到供桌前彎幾下腰,敷衍了事。父母則一邊恭恭敬敬地跪拜,一邊絮絮叨叨地數落我不懂事。
後來,我在城裏參加工作並成了家。每年臨近除夕,父母都要在電話裏反復叮囑我們早點回鄉下過年,給“太太們”磕頭。如果遇上我們不回鄉下過年,他們還會特地趕到城裏為我們操辦祭祖大事。“你們在外面生活,有了太太們的保佑,才會落地生根,一生平安!”剛開始,我任由父母在我家“折騰”,雖談不上抵觸祭祖,但配合得很是勉強。幾年下來,看到父母認真的態度和忙碌的身影,望著他們日漸老去的臉龐,我慢慢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也對祭祖有了新的想法。於是,我從給父母當祭祖下手開始,終於在一年的除夕主動成為了“主祭”。那張紅紙上的祭祖“攻略”,就是母親在那年的除夕夜寫下的。“我們遲早要離開你們,祭祖是大事,你們學會了我們就放心!”可是,就算按著“攻略”操作,我們在祭祖的細節上還是經常遺漏或出錯。母親很體諒,允許我們因地制宜,適當簡化流程,如時間安排只要過了臘月廿三就可以,不必一定要在除夕夜。幾年實戰下來,我們已完全不用看“攻略”就能完成祭祖。雖然原有的“攻略”已被簡化和改良,但對祭祖的基本流程以及一些特殊要求,我們仍非常重視,左撇子“太太”的筷子位置就從沒有放錯過。如今,祭祖對我們已不再是負擔,而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樂在其中的日常。
臘月廿五,是今年我家祭祖的日子。前一天夜裏,我又從抽屜裏翻出那張寫在紅紙上的祭祖“攻略”,邊看,邊想:時代日新月異,祭祖“攻略”也不斷變遷,唯一不應改變的,是我們內心慎終追遠的傳承與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