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四川省歷史變遷綜述

作者:佚名  來源:四川在線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四川省歷史變遷綜述 

二億多年前,四川隱居在海水下麵,後因地殼運動,改變了東高西低的地勢,海水流走,從此四川盆地變幹。大約二百多萬年以前,這裏有了人類活動。在秦統一之前,四川有巴、蜀兩個獨立的小國,故四川又稱“巴蜀之地”。秦王朝統治四川後,為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往巴蜀地區大批移民,到東漢時,四川人口達四百七十萬。西元初年,成都已是人口僅次於長安的全國第二大城市。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諸葛亮為丞相,四川經濟得到發展。至唐代後期,四川鹽業鼎盛,經濟繁榮,成為唐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宋朝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明朝時期,由於刀兵人禍和天災,四川人口大量減少,以至“千裏無人煙”。清朝統治後,由於四川自然條件好,糧食豐產,大批移民進入,四川成了“五方雜處”的移民省份。

傳說時期

四川的古史傳說,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上古巴、蜀先王世係傳說,圍繞黃帝係統而展開,包括螺祖傳說、禹生石紐傳說等。二是巴、蜀先王活動傳說。這一類傳說最為豐富、生動和感人,如禹娶塗山、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鱉靈治水、凜君化虎等,說明瞭上古時代居住於四川廣大地區的先民們與大自然英勇鬥爭的歷史。在這種鬥爭中,他們既得以在四川地區生存、繁衍和發展,又創造了燦爛的四川上古文明。這一時期,大約相當于中原的夏,商、周時期。而三星堆青銅文明則可視為他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的代表。

廣漢三星堆遺址在第一期文化遺存之上,分佈著長約一百米、寬四十余米、高二~六米的“土埂”,這是商代早期古蜀人修築的城墻,在南城墻之外的兩個器物坑裏,埋藏著數以千計的大型青銅像、青銅器物、黃金製品、玉石器。象牙、海貝和陶器等,它們的時代相當於殷墟一期和殷墟晚期,即盤庚遷殷後的西元前十三世紀和商末周初的西元前十一世紀。

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掘也證明,幾乎與三星堆文明同時,在今成都城西也擁有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在成都城北羊子山還擁有一座高達十米以上、每邊長一○三.六米的三級四方禮儀土臺。此外,在三星堆遺址的不少陶器上、成都十二橋商代地層出土的陶輪上,都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說明,至遲在商代,在成都平原上,四川先民已經進入奴隸制文明時代。前面提到的關于四川的古史傳說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與三星堆、十二橋等遺址一道,從口碑傳說與考古發掘兩個方面對這個奴隸制文明時代的存在作出確鑿無誤的印證,盡管史籍無徵。

在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鬼有關。他們當是地處在岷山與岷江河谷的蜀人部落或部族的首領。在夏商之際,他們從今茂縣疊溪一帶經都江堰市灌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不少學者認為,廣漢三星堆遺址可能就是魚冕王族建立的早蜀王國的都城。

“三代蜀王”之後,便是杜宇王朝。杜宇是從朱提(今雲南昭通)進入成都平原的。他同江源(今祟州中西南)的女酋長梁利結合,取得當地土著的支持,因而逐漸取代魚冕王族,改朝換代,成為蜀國的統治者。這時杜宇氏大約將蜀國的都城遷至汶山下的鄲邑(故址在今鄲縣城北,即民間傳說中的杜鵑城),又在翟上(今雙流縣牧馬山一帶)建立陪都,杜宇氏教民務農,致力於發展稻作農耕,是最早開發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後世因之將杜宇奉為農神。

杜宇王朝大約相當于中原西周時期,採用中原的王位世襲制和職官制,成為當時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大國家,其勢力範圍北達今漢中,南抵今涼山州、宜賓與雲南、貴州,西及岷山山地和蘆山,天全,東至嘉陵江。商周時期,在今鄂西地區夷水(今清江)流域分佈有凜君族的巴國,在漢水中遊分佈有姬姓的巴國,勢力都很強大。其時在今川東地區雖有巴人活動,卻是多個分散的部落國家,沒有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統一的巴國,所以在杜宇王朝時代,巴地便很容易地成為杜宇王朝的勢力範圍,“亦化其教而力農務”;到蜀王升明氏時,競會出現“蜀王據有巴蜀之地”的局面。在杜宇氏統治後期,以“荊人”身份在蜀國為相的鱉靈因治水有功,得到蜀人擁戴,使杜宇氏“禪位”於他,由此建立開明王朝。這時大約在西元前七世紀初,相當於春秋早期。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

開明王朝建立後,定都于廣都樊鄉(今雙流縣境)。從開明二世盧帝開始,蜀王室致力於開疆拓土,徵伐激烈,一度攻至秦國都城雍(今陜西鳳翔東南)。進入戰國以後,又與秦國反復爭奪南鄭(今陜西漢中東)地區,終于得手,成為威震西南的霸主。大約在西元前四世紀前後,九世開明帝開始倣效華夏禮樂制度而立宗廟,又把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到今天的成都。

春秋戰國之交,活動于夷水流域的廩君巴人開始進川東地區建立規模較大的巴國,曾先後或同時以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市)、平都(今豐都縣)、閬中以及枳(今涪陵市)為國都和陪都。其君主實行世襲制度,太子稱巴王子,省稱巴子。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三一六年),秦國為獲取巴蜀地區富足的物質、人力資源,繼而東向伐楚與統一天下,遂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從石牛道伐蜀,冬十月結束戰爭,又乘勝攻佔巴國的國都江州。

秦統一巴蜀後,先後設巴、蜀,漢中三郡利縣。郡設郡守,掌郡治;設郡尉,輔佐郡守並典武職甲卒。縣萬戶以上設令,不足萬戶設長,下設丞、尉,輔佐令、長。少數民族較多的縣則改稱‘道‘巴蜀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政令,由此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三十年至秦莊襄王三年(前二二七年~前二四七年)之間,李冰擔任秦國蜀郡第二任(一說為第三任)太守,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採取一係列開發蜀地經濟的重大措施,如修建都江堰,開鑿廣都鹽井,疏通成都二江(即檢、鄲二江,今南河、府河),使川西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爾後統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秦還將關中地區及關東六國大批懷有異心的;舊貴族等陸續遷人蜀地,以加強控制。其結果給地廣人稀的蜀地手工業、商業帶來了繁榮。如趙國卓氏、山東程鄭在臨邛等地冶鐵鑄銅,煮鹽經商,大力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經營手段。大量移民還使已蜀“民始能秦言”民的同時,從張若起的歷任巴蜀地郡守、縣令,遼倣照鹹陽建制興建成都城。鄲城、臨邛城、江州城、閬中城,設置城防、糧倉以及鹽官、鐵官、市官等,又修通道路(如:“五尺道”)上述措施,促進了巴蜀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飛躍,入漢以後,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土”。直至今天,人們還用“天府”或“天府之國”來指代四川。

漢初,封建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並繼續向蜀地移民。蜀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但文化事業相對落後。漢景帝(前一五六年~前一四一年在位)末,文翁出任蜀郡太守,首創官學,將興辦教育列為治蜀首要目標。從此蜀郡學風大盛,可與文化發達的齊魯地區媲美。文翁興學的驗傳到巴郡和漢中郡,“巴,漢亦立文學”。漢武帝時,更“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

武侯祠內的劉備殿

漢武帝時期(前一四○年~前八十七年),在巴蜀地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是開發西南夷,最終將西南的大部分地區歸人漢朝版圖並設益州以統轄,治成都縣(在今成都市)。漢武帝開發西南夷,不僅促進了西南各族人民、各地區問的相互交流與共同進步,而且還有利於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西漢末,公孫述佔據益州(今四川),自立蜀王,國號“成家”,建都成都這是自秦並巴蜀後今四川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東漢時四川復歸漢有。東漢末又為劉焉、劉漳父子割據(一八九年~二一四年)。爾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二二一年~二六三年)。蜀漢疆域包括今四川、雲南的大部分,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魏、蜀、吳三國鼎立,但蜀國地域最小、國力最弱。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嚴肅法紀:廣攬人才“下限其方”;勸督農桑,推行屯田;平定南中,穩定後方;聯吳抗曹,積極北伐,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誠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袁準。諸葛公論》所說:“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凜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兩晉隋唐時期

諸葛亮死後三十年,即後主炎興元年(二六三年)冬,蜀國被曹魏所滅。不久,司馬氏取代魏建立晉朝。西晉後期,四川爆發震撼全國的流民起義。永興三年(三○六年),起義領袖之一、巴氏族首領李雄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改元晏平。至東晉鹹康四年(三三八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這是秦以後西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也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之一,歷五代、四十三年其全盛時疆土東守三峽,南至南中,西盡岷邛,北據漢中,相當於今四川盆地及陜、滇、黔等省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三四七年),桓溫徵蜀,四川地區重歸晉朝版圖。自此至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隋文帝楊堅遣第四子楊秀鎮蜀,在長達二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歲月中,四川地區先後歷經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八個政權的統治,當時政治動蕩,戰亂頻仍,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隋唐時期,四川地區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徵伐,社會局面相對比較安定,從而使封建經濟進入一個極盛時期。當時四川(主要指劍南道,後分為東。西兩川)經濟和江南經濟同為唐王朝財賦的兩大支柱。誠如武元衡《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序》中寫到:“時號揚、益,俱為重藩,左右皇都。從安史之亂唐玄宗奔蜀起,唐朝君主在關中不能立足時,多南避人蜀,利用四川財力、物力再作恢復,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唐王朝多以重臣、貴戚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節度使等以鎮蜀,如腫書侍良、同平章事陸象先,禮部尚書蘇頒,宰相楊國忠、杜鴻漸、武元衡等。與此相應。在唐後期,朝廷的宰相也主要從劍南三川節度使及淮南節度使中挑選。據統計,自憲宗元和元年(八○六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八七九年),在擔任三川節度使的九十三人中,先後有四十人入朝為相。劍南三川因此被認作是“宰相回翔之地”。

成都永陵王建墓

唐天佑四年(九○七年春,朱溫取代唐稱帝,建立後梁後,王建、孟知祥便先後憑仗四川財力、人力,建立起前。後蜀政權,分另歷時十八年、三十一年,前期都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發展農桑,肇興文教,沒有戰亂,遂使四川經濟繼續發展,戰略地位更顯重要,所以,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即制定出“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將南方各國中經濟最為發達的後蜀列為進取的首選目標,乾德二年(九六四年)十一月,宋軍從劍門及三峽兩路人川,於翌年正月滅後蜀,然後將府庫財貨以舟運車載,徑送京師“號為”日進,一直搬運數年才將“盂氏所儲之諸物悉歸於內府矣”。

宋元明清時期

自貢鹽井

宋、元時期是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階級鬥爭最為激烈、民族矛盾最為尖銳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四川先後發生以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代表的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士兵起義;發生以吳蚧、吳兄弟為代表的抗金戰爭和以余蚧為代表的抗蒙戰爭;發生明玉珍據蜀,建立以重慶為國都的大夏政權割據事件。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與全國其他地區(北方)相比,四川地區仍然維持一個大體安定的社會局面,加之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一些地方官員對發展生產的重視,使得社會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並且超過唐代,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一個財力資源與人力資源充裕的戰略大後方。但蒙古攻蜀,使四川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以致在整個元代都沒有恢復元氣。

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朱元璋發兵攻蜀,平定大夏政權,將四川地區統一到明朝的版圖。明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以正德(一五○六~一五二一年)農民大起義和明末張獻忠入川最具典型意義。正德農民起義前後延續五六年之久,縱橫川南、川北,川東及川中數十府、州、縣。起義的參加者,除廣大破產農民外,也有很多鹽工。這標志著四川工業工人開始登上階級鬥爭的政治舞臺。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農民政權(一六四四~一六四六年),以成都為西京,全盛時領有今四川的大部分。

清代,官制方面的督,撫制逐步規範化。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規定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駐成都,使行省制更趨完善。清代,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清初的三十多年間,四川社會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以後,才算步人一個持續穩定時期。到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又爆發以四川為中心的川楚陜白蓮教大起義,歷時長達八九年,先後有數十萬農民參加。清廷以耗費二億兩軍晌,損失一名總督以及提督、副將以下軍官四百餘員的代價,才將起義鎮壓下來。從此,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開始走下坡路。

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四川在空前的戰亂打擊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封建統治者相應採取的重大對策便是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史上稱為“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的結果,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國性耕地不足的矛盾。又使人口缺乏、田地荒蕪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以後,特別是清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四川經濟裏己孕育並萌生出資本主義的因素,如農業商品化過程的出現(表現蠶絲、棉花、麻、煙,茶等經濟作物的經營上),各類手工業生產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工場手工業特別是井鹽業裏的出現,多層次區域性市場的逐漸。形成等。但是,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和清王朝政治上的極端專制主義,加之所採取。抑商、閉關和重稅政策,致使四川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十分緩慢,其力量在自給自足的。然經濟的汪洋大海裏顯得十分弱小。

近現代時期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是與沿海沿江地區相比四川資本原始積累仍晚近半個世紀。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重慶開埠(一八九一年),外國資本主義打開四川市場大門,四川資本原始積累和與之相應的四川社會近代化過程才算真正開始。而這一過程,則是以對四川自然經濟的破壞,以對四川人民,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手工業者的掠奪,以對四川地區的中國主權如土地使用權、礦山開採權、鐵路修築權的攫取和四川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為代價的。這一方面,加深了四川社會的基本矛盾,如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激化了四川人民與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矛盾,四川各族、各階層人民由此而擔負起反帝反封建,同時又需要發展四川民族資本主義的艱巨的歷史任務。

鴉片戰爭以後,四川歷史上發生許許多多;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李、藍起義與石達開入川,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兩次重慶教案和成都教案,特另是以餘棟臣起義為代表的反洋教鬥爭;二十世紀初以“反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起義,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四川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和與此相關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前的一係列武裝起義,二十世紀初地方官推行的包括近代教育、近代實業在內的各項“新政”,川省商會的廣泛設立(至一九一一年達九十八個,數量居全國第一)與聯合及資產階級立憲運動,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領導的四川保路運動與保路同志軍大起義……一波又一波的近代歷史大潮,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向封建主義壓迫與外國資本主義一帝國主義壓迫發起衝擊,最後雖然沒有使四川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命運,卻結束了清朝在四川的專制統治,教育並鍛煉了包括近代知識分子在內的各族、各階層人民。

與此同時,四川工人階級也逐漸形成和走向成熟。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在四川促成了以先進知識分子為橋梁的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特別是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四川歷史也隨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一九二六年中共重慶地委成立,使這個革命階段從此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一九五○年3月人民解放軍解放西昌,則將這個革命階段推向輝煌的最點。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五○年的三十一年間。四川社會發生了許多獨具特點、對自身發展起著重大作用或關鍵性作用而又具有全國意義的重大事件,如川陜革命根據地(時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動與重慶談判,四川軍閥混戰與“防區制”,蔣介石勢力人川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沿江工礦企業及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的內遷,西康建省等。

數千年的歷史進程表明,四川不僅對祖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人類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對以漢民族力主體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對近現代國家的統一與進步、繁榮,都做出了無私貢獻。四川社會在做出這種貢獻的同時。也獲得全國慷慨的支援並持續發展自己,終於迎來四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迎來四川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春天。

 

四川歷史沿革

四川簡稱“川”或“蜀”,歷史十分悠久。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西元前三一六年,戰國時期,因巴、蜀發生戰爭,秦惠王趁虛而入,先後兼併了蜀國和巴國,設立了蜀郡和巴郡。此時的巴蜀地區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

到了兩漢時期,屬益州,此地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從此,魏、吳、蜀三國相爭,在這片廣衰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讓人感懷當年的烽火硝煙。二六三年蜀漢被魏國所滅。二六五年四川歸西晉王朝統治。三○六年李雄起義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國。三四七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歸南朝統治,四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陷入低潮。五八一年歸隋朝統治。隋文帝時期,四川西部高原和臨近雲南的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拓。六一八年唐朝建立後,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繼續對四川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工作,四川地區的經濟慢慢復蘇,並達到了另一個高潮。九六五年歸宋朝統治,置川陝路。北宋咸平四年(一○○一年),今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廣元)、夔州(今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一二七九年元朝延續宋時的行政區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一三六三年紅巾軍首領之一明玉珍人蜀稱帝于重慶,國號大夏。一三七一年來朱元璋討平夏政權,四川歸屬明朝統治,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一六四四年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一六四六年清朝派兵入川,四川歸清朝統治。清朝設為四川省,並對川、滇、黔三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朝中葉以後,四川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一七九六年爆發了震驚全國的白蓮教大起義,歷時九年。

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各族人民的鬥爭風起雲湧,人口銳減,田地荒廢。辛亥革命後,四川成立了四川軍政府。後又曾出現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局面。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期間,中共四川省黨組織先後領導了二十次武裝起義。一九三二年紅四方面軍主力進入四川,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九三八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遷重慶,重慶作為戰時的首都八年,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是中國抗日的兵源、財源以及糧食和物資基地。這一時期四川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一九四九年底四川解放,一九五五年西康省劃歸四川。一九九七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十八個市,三個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來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四千~五千年時期,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使歷史上四川的農業、冶金、絲織、建築等都得到一定發展。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2007.4.11.   來源:行政區劃網

全省轄:十八個地級市、三個自治州;四十三個市轄區、十四個縣級市、一百二十個縣、四個自治縣。

成都市:

轄九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四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青羊區。

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龍泉鎮)

青白江區(大灣街道) 新都區(新都鎮)   溫江區(柳城鎮)

都江堰市(灌口鎮)  彭州市(天彭鎮)   邛崍市(臨邛鎮)

崇州市(崇陽鎮)   金堂縣(趙鎮)    郫 縣(郫筒鎮)

新津縣(五津鎮)   雙流縣(東升街道)  蒲江縣(鶴山鎮)

大邑縣(晉原鎮)

自貢市:

轄四個市轄區、二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大安區丹桂大街。

自流井區       大安區        貢井區

沿灘區(沿灘鎮)   榮 縣(旭陽鎮)   富順縣(富世鎮)

攀枝花市:

轄三個市轄區、二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東區。

東 區        西 區        仁和區(仁和鎮)

米易縣(攀蓮鎮)   鹽邊縣(桐子林鎮大坪地)

瀘州市:

轄三個市轄區、四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江陽區江陽西路。

江陽區        納溪區(安富街道)  龍馬潭區(小市街道)

瀘 縣(福集鎮)   合江縣(合江鎮)   敘永縣(敘永鎮)

古藺縣(古藺鎮)

德陽市:

轄一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旌陽區。

旌陽區        廣漢市(雒城鎮)   什邡市(方亭街道)

綿竹市(劍南鎮)   羅江縣(萬安鎮)   中江縣(凱江鎮)

綿陽市:

轄二個市轄區、五個縣、一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涪城區。

涪城區        游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雲溪鎮)   三台縣(潼川鎮)   平武縣(龍安鎮)

安 縣(花荄鎮)   梓潼縣(文昌鎮)   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

廣元市:

轄三個市轄區、四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利州區        元壩區(元壩鎮)   朝天區(朝天鎮)

青川縣(喬莊鎮)   旺蒼縣(東河鎮)   劍閣縣(下寺鎮)

蒼溪縣(陵江鎮)

遂寧市:

轄二個市轄區、三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東盛路三十九號。

船山區        安居區(安居鎮)   射洪縣(太和鎮)

蓬溪縣(赤城鎮)   大英縣(蓬萊鎮)

內江市:

轄二個市轄區、三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重龍鎮)

隆昌縣(金鵝鎮)   威遠縣(嚴陵鎮)

樂山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二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市中區        五通橋區(竹根鎮)  沙灣區(沙灣鎮)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漹城鎮)

井研縣(研城鎮)   犍為縣(玉津鎮)   沐川縣(沐溪鎮)

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鎮)          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

南充市:

轄三個市轄區、,本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順慶區。

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七裏街道)  營山縣(朗池鎮)   蓬安縣(相如鎮)

儀隴縣(新政鎮)   南部縣(南隆鎮)   西充縣(晉城鎮)

眉山市:

轄一個市轄區、五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東坡區。

東坡區(通惠街道)  仁壽縣(文林鎮)   彭山縣(鳳鳴鎮)

洪雅縣(洪川鎮)   丹棱縣(丹棱鎮)   青神縣(青城鎮)

宜賓市:

轄一個市轄區、九個縣。市人民政府駐翠屏區中心街十九號。

翠屏區        宜賓縣(柏溪鎮)   興文縣(古宋鎮)

南溪縣(南溪鎮)   珙 縣(巡場鎮)   長寧縣(長寧鎮)

高 縣(慶符鎮)   江安縣(江安鎮)   筠連縣(筠連鎮)

屏山縣(新發鄉)

廣安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廣安區廣福街道。

廣安區(濃洄街道)  華鎣市(雙河街道)  岳池縣(九龍鎮)

鄰水縣(鼎屏鎮)   武勝縣(沿口鎮)

達州市:

轄一個市轄區、五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通川區荷葉街。

通川區(西外鎮)   萬源市        達 縣(南外鎮)

渠 縣(渠江鎮)   宣漢縣(東鄉鎮)   開江縣(新寧鎮)

大竹縣(竹陽鎮)

雅安市:

轄一個市轄區、七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雨城區漢碑路六號。

雨城區        蘆山縣(蘆陽鎮)   石棉縣(棉城街道)

名山縣(蒙陽鎮)   天全縣(城廂鎮)   滎經縣(嚴道鎮)

寶興縣(穆坪鎮)   漢源縣(市榮鄉)

巴中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巴州區。

巴州區(巴州鎮)   南江縣(南江鎮)   平昌縣(江口鎮)

通江縣(諾江鎮)

資陽市:

轄一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雁江區。

雁江區(雁江鎮)   簡陽市(簡城鎮)   安嶽縣(岳陽鎮)

樂至縣(天池鎮)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轄十三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馬爾康縣。

馬爾康縣(馬爾康鎮) 九寨溝縣(永樂鎮)  紅原縣(邛溪鎮)

汶川縣(威州鎮)   阿壩縣(阿壩鎮)   理 縣(雜穀腦鎮)

若爾蓋縣(達紮寺鎮) 小金縣(美興鎮)   黑水縣(蘆花鎮)

金川縣(金川鎮)   松潘縣(進安鎮)   壤塘縣(壤柯鎮)

茂 縣(鳳儀鎮)

甘孜藏族自治州:

轄十八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康定縣。

康定縣(爐城鎮)   丹巴縣(章穀鎮)   爐霍縣(新都鎮)

九龍縣(呷爾鎮)   甘孜縣(甘孜鎮)   雅江縣(河口鎮)

新龍縣(茹龍鎮)   道孚縣(鮮水鎮)   白玉縣(建設鎮)

理塘縣(高城鎮)   德格縣(更慶鎮)   鄉城縣(香巴拉鎮)

石渠縣(尼呷鎮)   稻城縣(金珠鎮)   色達縣(色柯鎮)

巴塘縣(夏邛鎮)   瀘定縣(瀘橋鎮)   得榮縣(松麥鎮)

涼山彝族自治州:

轄一個縣級市、十五個縣、一個自治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西昌市。

西昌市        美姑縣(巴普鎮)   昭覺縣(新城鎮)

金陽縣(天地壩鎮)  甘洛縣(新市壩鎮)  布拖縣(特木裏鎮)

雷波縣(錦城鎮)   普格縣(普基鎮)   甯南縣(披砂鎮)

喜德縣(光明鎮)   會東縣(會東鎮)   越西縣(越城鎮)

會理縣(城關鎮)   鹽源縣(鹽井鎮)   德昌縣(德州鎮)

冕寧縣(城廂鎮)   木裏藏族自治縣(喬瓦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