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歷史沿革
歷史概要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裏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文明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一九六三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一九五三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
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六千年前,半坡人就在這裏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對外開放
陝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三千多年前,陝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
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準,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
自古帝王都
陝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二千年前、西元前二十八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陝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西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的夏朝時期,陝西就有扈國、駱國出現。西元前十二世紀末,進入穩定的農耕時期後,陝西渭水流域成為古代歷史的中心舞臺,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長安或長安附近建都。西周都鎬二六八年;秦都咸陽一四五年;西漢都長安二○八年;新莽都長安十五年;東漢獻帝都長安六年;西晉惠帝、湣帝都長安七年;前趙都長安十年;前秦都長安三十五年;後秦都長安三十二年;西魏都長安二十三年;北周都長安二十五年;隋都長安
二十六年;唐都長安二六六年。又有兩個農民政權黃巢的齊政權都長安四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都長安二年。共計一千零七十二年。另外還有西夏都于陝北靖邊。周的崛起、秦的強大、漢的興盛、唐的繁榮都是以陝西為起點的。輝煌的周秦漢唐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驕做,更是陝西歷史的驕傲。陝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鬥、生活了十三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裏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陝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三千六百萬勤勞、勇敢、智慧的三秦兒女,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昂揚的鬥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發揚光榮傳統,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新世紀的歷史輝煌。
陝、秦、三秦
陝西簡稱陝或秦。“陝”指陝陌,在今河南省陝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陝而治,陝以東,周公治之,陝以西,召公治之。此後,人們就把陝陌以西稱為陝西,簡稱“陝”。“秦”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陝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陝西的地理特徵分為關中、陝北、陝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其實,“三秦”得名源于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陝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
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三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十三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三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後行政區劃演變
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十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陝北屬關內道,陝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陝西的大部分屬於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遊、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陝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陝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甯陝、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穀、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陝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陝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陝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陝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陝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移陝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陝、甘兩省分治。
自元代設行省起,陝西的省治一直設在現今的西安市。
西安編年
北周閔帝元年(五五七)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在長安代西魏稱天王,改國號為周,是為北周孝閔帝。
北周大象三年(五八一)掌握朝政大權的相國外戚楊堅脅迫北周靜帝宇文闡禪位,改國號隋,以長安為都。
隋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太原留守、唐公李淵起兵反隋。翌年在大興城太極殿稱帝,建立唐朝。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
唐武德八年(六二五)王孝通撰《緝古算經》在長安成書,這是中國現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貞觀三年(六二九)玄奘離開長安,時年二十七歲。途中歷盡艱險,九死一生,到達印度。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攜帶六五七部經書返抵長安,長安數十萬眾夾道歡迎。
唐貞觀五年(六三一)日本國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禦田鍬為大使、藥師惠日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團到達長安城。
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改西安府為長安府,稱西京。建國大順,年號永昌。翌年撤出西京。
一九四九年五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安。二十五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賈拓夫任市長。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一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頭骨化石。屬距今約一百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初期,定名為“藍田中國猿人”。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臨潼縣(今臨潼區)晏寨公社西楊生產隊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一.五公里處打井時,發現陶兵馬俑,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後經發掘和研究確認為秦代兵馬俑。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長三十多公里。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至十二日,第五屆世界歷史都市會議在西安古都大酒店舉行。錢其琛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詞。會議以“歷史都市的振興”為主題,有巴黎、莫斯科、巴格達等七十多個城市的市長或市長代表出席。會議結束時成立了“世界歷史都市聯盟”,西安市當選為聯盟總會副會長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是這次會議的資助專案。
二○○五年十月十七至二十一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十五屆大會在西安人民大廈召開。這是該會議第一次在中國召開,也是西安有史以來承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會議。來自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六百五十多名國外代表和國內三百餘人(包括港澳臺代表)參會。大會於十月二十一日通過了《西安宣言》,將中國的哲學思想、文物保護的理念以及西安的文化保護經驗,納入到文物保護的國際規則之中。《西安宣言》的通過,是中國包括西安對世界文化建設的工作又一突出貢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五年十一月十至十一日,由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主辦的首屆歐亞經濟論壇在西安隆重舉行。它的成功舉辦對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加快西安國際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論壇期間,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官員、各國旅遊部(局)長、國內外城市市長、能源官員和有關金融界高層進行專題研討,對推動中國西部城市、尤其是西安與中亞國家的對話與合作,交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準,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2007.2.12. 來源:行政區劃網
二○○七年轄:十個地級市;二十四個市轄區、三個縣級市、八十個縣。
西安市:
轄九個市轄區、四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未央區鳳城八路。
未央區 蓮湖區 新城區
碑林區 雁塔區 灞橋區
閻良區 臨潼區(驪山街道) 長安區(韋曲街道)
高陵縣(鹿苑鎮) 藍田縣(藍關鎮) 戶 縣(甘亭鎮)
周至縣(二曲鎮)
銅川市:
轄三個市轄區、一個縣。市人民政府駐耀州區正陽路。
耀州區 王益區 印臺區(城關街道)
宜君縣(城關鎮)
寶雞市:
轄三個市轄區、九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金台區行政大道。
金台區 渭濱區 陳倉區(虢鎮)
岐山縣(鳳鳴鎮) 鳳翔縣(城關鎮) 隴 縣(城關鎮)
太白縣(嘴頭鎮) 麟遊縣(九成宮鎮) 扶風縣(城關鎮)
千陽縣(城關鎮) 眉 縣(首善鎮) 鳳 縣(雙石鋪鎮)
咸陽市:
轄三個市轄區、十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秦都區。
秦都區 渭城區 楊陵區
興平市 禮泉縣(城關鎮) 涇陽縣(涇幹鎮)
永壽縣(監軍鎮) 三原縣(城關鎮) 彬 縣(城關鎮)
旬邑縣(城關鎮) 長武縣(昭仁鎮) 乾 縣(城關鎮)
武功縣(普集鎮) 淳化縣(城關鎮)
渭南市:
轄一個市轄區、八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臨渭區東風街八十三號。
臨渭區 韓城市(新城街道) 華陰市(太華路街道)
蒲城縣(城關鎮) 潼關縣(城關鎮) 白水縣(城關鎮)
澄城縣(城關鎮) 華 縣(城關鎮) 合陽縣(城關鎮)
富平縣(杜村鎮) 大荔縣(城關鎮)
延安市:
轄一個市轄區、十二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寶塔區。
寶塔區 安塞縣(真武洞鎮) 洛川縣(鳳棲鎮)
子長縣(瓦窯堡鎮) 黃陵縣(橋山鎮) 延川縣(延川鎮)
富 縣(富城鎮) 延長縣(七裏村鎮) 甘泉縣(城關鎮)
宜川縣(丹州鎮) 志丹縣(保安鎮) 黃龍縣(石堡鎮)
吳起縣(吳旗鎮)
漢中市:
轄一個市轄區、十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漢台區民主路。
漢台區 留壩縣(城關鎮) 鎮巴縣(城關鎮)
城固縣(博望鎮) 南鄭縣(城關鎮) 洋 縣(城關鎮)
甯強縣(漢源鎮) 佛坪縣(袁家莊鎮) 勉 縣(勉陽鎮)
西鄉縣(城關鎮) 略陽縣(城關鎮)
榆林市:
轄一個市轄區、十一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榆陽區。
榆陽區 清澗縣(寬洲鎮) 綏德縣(名州鎮)
神木縣(神木鎮) 佳 縣(佳蘆鎮) 府穀縣(府穀鎮)
子洲縣(雙湖峪鎮) 靖邊縣(張家畔鎮) 橫山縣(橫山鎮)
米脂縣(銀州鎮) 吳堡縣(宋家川鎮) 定邊縣(定邊鎮)
安康市:
轄一個市轄區、九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漢濱區。
漢濱區 紫陽縣(城關鎮) 嵐皋縣(城關鎮)
旬陽縣(城關鎮) 鎮坪縣(城關鎮) 平利縣(城關鎮)
石泉縣(城關鎮) 寧陝縣(城關鎮) 白河縣(城關鎮)
漢陰縣(城關鎮)
商洛市:
轄一個市轄區、六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商州區。
商州區 鎮安縣(永樂鎮) 山陽縣(城關鎮)
洛南縣(城關鎮) 商南縣(城關鎮) 丹鳳縣(龍駒寨鎮)
柞水縣(乾佑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