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歷史沿革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
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
商周為古肅慎故地,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
先秦時期,這裏分佈著肅慎、澮貊和東胡三大族系的先民。
西元前二○○○多年,肅慎向帝舜獻楉矢石砮。
戰國至晉為貉、扶餘、寇曼汗、豆莫婁地
黑龍江地區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權是戰國後期的夫余國。
唐代設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契丹滅渤海後,一度建東丹國。遼代為五國部盆奴裏國地。
金代建都于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遷都燕京(含北京)後,在黑龍江地區元代為遼陽行省所屬開元路、水達達路。金代屬上京路蒲峪路屯河猛安
。
元初為遼陽行省開元路轄境,中葉以後屬水達達路桃溫萬戶府。
明代在東北設奴兒幹都指揮使司,轄三百八十四衛、二十四所。
清初為盛京將軍甯古塔昂邦章京和黑龍江將軍轄境,後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並增設黑龍江將軍,分別管轄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清廷決定,裁撤黑龍江將軍,改設黑龍江行省。黑龍江省的行政區域承襲黑龍江將軍轄區範圍,東南和南部與吉林省接壤,西南與奉天省毗連,西與蒙古(今蒙古國)為鄰,北以黑龍江與俄羅斯分界。全省總面積約五十七萬平方公里。省會齊齊哈爾城。省以下分設府、廳、州、縣,並設道區分轄。
一九○八年八月(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裁撤墨爾根、呼倫貝爾、黑龍江(璦琿)副都統,將呼倫貝爾、璦琿兩處改設呼倫、璦琿兵備道。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黑龍江全省共設三道(興東、璦琿、呼倫)、七府(龍江、呼蘭、綏化、海倫、嫩江、黑河、臚濱)、六廳(訥河、璦琿、呼倫、大賚、肇州、安達)、州(巴彥)、七縣(蘭西、木蘭、余慶、青岡、拜泉、大通、湯原)、四旗(後郭爾羅斯、杜爾伯特、紮賚特、依克明安)。
十七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沙俄侵略氣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國界。
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七月初三日,清政府于湯旺河荒段設立招墾局,稱湯旺河荒務行局,出放官荒,招戶開墾。
十九世紀中葉,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一九一二年一月,成立中華民國,黑龍江行省及其行政區劃仍舊。不久,裁撤黑河府、興東道,添設呼瑪廳、蘿北廳設治局;將璦琿道移至黑河改為黑河道,呼倫道因叛亂被廢止。
一九一三年按照全國“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的統一規定,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的建制。
一九一四年按照《省官制》的規定,全國各地方以省為名,不再稱行省。同年增設龍江道和綏蘭道,加原黑河道全省共分三道、二十三縣、五設治局、四旗。隨著墾荒事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相繼增設了一大批縣和設治局。
一九二九年二月,裁撤道區,改為省、縣兩級制,由省直接轄縣。
至一九三○年,全省共四十二個縣(其中一等縣十五個,二等縣十一個,三等縣十六個)、十一個設治局、四個旗。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省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日本侵略者為施行殖民統治,逐步把省劃小。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和一九三三年一月,將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呼倫、臚濱、室韋、奇乾四縣和雅魯、布西、索倫三縣(局)分別劃為興安北分省和興安東分省。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又將黑龍江省分割為龍江省和黑河省。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從龍江省和濱江省各劃出一部分縣設置北安省。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有黑龍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五省,不久合為黑龍江、松江兩省。為開闢東北根據地,中共中央立即派遣大批幹部和軍隊挺進東北。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將原北安省和黑河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十一月十三日宣佈成立省政府,駐北安縣城。全省共轄北安、德都、克東、克山、拜泉、依安、明水、望奎、海倫、通北、綏棱、綏化、慶安、璦琿、孫吳、遜克、呼瑪、烏雲、鷗浦、漠河二十個縣。
一九四六年經過調整和增設,增至二十六個縣,並設立龍南專區和黑河專區。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日,黑龍江、嫩江兩省在齊齊哈爾舉行合併會議,決定合併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同年九月十六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兩省。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佈《重劃東北行政區令》,將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並將原嫩江省所轄的扶余、乾安兩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將松江省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五月十五日,黑龍江、嫩江兩省機構正式合併,黑龍江省會設於齊齊哈爾市。全省共轄一市、四十一縣(旗)。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九日,中央人民政府發佈《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並將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併入黑龍江省。省會設於哈爾濱市。
八月一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在兩省合併的同時,將原黑龍江省所屬的白城、洮南、安廣、大賚、鎮賚、開通、瞻榆等南七縣劃歸吉林省(同年九月十五日,正式移交吉林省),在西部和東部地區分設嫩江、合江專區,加原黑河專區共三個專區,分轄一部分縣(旗),實行省直轄縣和專區轄縣並行體制。新的黑龍江省,南與吉林省接壤,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北、東隔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與蘇聯相望。全省共轄三專區、五市、六十四縣、二旗、一礦區,總面積四十六萬餘平方公里。
一九五六年增設綏化專區和牡丹江專區。
一九五八年撤銷綏化專區,設立松花江專區,省不再直接轄縣。
一九六四年六月,將伊春、安達市改為伊春、安達特區。同年八月,為開發大興安嶺林區,設立大興安嶺特區。
一九六五年五月,恢復綏化專區。
到一九六六年底,全省共轄六個專區、二個特區、八個地級市、六十五個縣、一個縣級特區、五十八個市轄區(鎮)。
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所屬的呼倫貝爾盟(共二市、十二旗)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呼倫貝爾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從七月一日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十二月十四日撤銷伊春區,恢復伊春市,將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
一九八○年以後,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制定的設市標準,先後將一批經濟比較發達的縣改為縣級市;為進行市領導縣的試點,先後撤銷牡丹江地區、合江地區、嫩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由市領導縣。
到一九九二年底,全省共轄松花江、綏化、黑河、大興安嶺四個地區,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鶴崗、雞西、雙鴨山、伊春、大慶、七台河十個地級市,綏化、北安、黑河、五大連池、安達、肇東、阿城、同江、雙城、尚志、富錦、鐵驪、密山、海倫、訥河、海林、綏芬河十七個縣級市,呼蘭、賓縣、五常、延壽、方正、依蘭、巴彥、木蘭、通河、慶安、綏棱、望奎、明水、青岡、蘭西、肇州、肇源、林甸、泰來、龍江、甘南、富裕、拜泉、依安、克山、克東、德都、嫩江、甯安、穆棱、林口、東寧、雞東、虎林、勃利、樺南、樺川、湯原、集賢、寶清、友誼、饒河、撫遠、綏濱、蘿北、嘉蔭、遜克、孫吳、呼瑪、塔河、漠河五十一個縣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十個地級市分設六十三個市轄區,並皆實行了市領導縣體制;大興安嶺地區除轄三個縣外,還直轄四個區(縣級)。
黑龍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2007.4.25.
全省轄:十二地級市、一地區,六十四市轄區、十八縣級市、四十五縣、一自治縣。
哈爾濱市:
轄八個市轄區、七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松北區世紀大道。
松北區 道裏區 南崗區
平房區 香坊區 道外區
呼蘭區 阿城區 尚志市(尚志鎮)
雙城市(雙城鎮) 五常市(五常鎮) 方正縣(方正鎮)
賓 縣(賓州鎮) 依蘭縣(依蘭鎮) 巴彥縣(巴彥鎮)
通河縣(通河鎮) 木蘭縣(木蘭鎮) 延壽縣(延壽鎮)
齊齊哈爾市:
轄七個市轄區、八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龍沙區(注:○五版簡冊中是建華區)。
龍沙區 昂昂溪區 鐵鋒區
建華區 富拉爾基區 碾子山區
梅裏斯達斡爾族區 訥河市(訥河鎮) 富裕縣(富裕鎮)
拜泉縣(拜泉鎮) 甘南縣(甘南鎮) 依安縣(依安鎮)
克山縣(克山鎮) 泰來縣(泰來鎮) 克東縣(克東鎮)
龍江縣(龍江鎮)
鶴崗市:
轄六個市轄區、二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興山區。
興山區 工農區 南山區
興安區 向陽區 東山區
蘿北縣(鳳翔鎮) 綏濱縣(綏濱鎮)
雙鴨山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尖山區。
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寶山區 集賢縣(福利鎮) 寶清縣(寶清鎮)
友誼縣(友誼鎮) 饒河縣(饒河鎮)
雞西市:
轄六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雞冠區。
雞冠區 恒山區 城子河區
滴道區 梨樹區 麻山區
密山市(密山鎮) 虎林市(虎林鎮) 雞東縣(雞東鎮)
大慶市:
轄五個市轄區、三個縣、一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薩爾圖區。
薩爾圖區 紅崗區 龍鳳區
讓胡路區 大同區(大同鎮) 林甸縣(林甸鎮)
肇州縣(肇州鎮) 肇源縣(肇源鎮)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泰康鎮)
伊春市:
轄十五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伊春區。
伊春區 帶嶺區 南岔區(聯合街道)
金山屯區 西林區 美溪區
烏馬河區 翠巒區 友好區
上甘嶺區 五營區 紅星區
新青區 湯旺河區 烏伊嶺區
鐵力市(鐵力鎮) 嘉蔭縣(朝陽鎮)
牡丹江市:
轄四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四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愛民區。
愛民區 東安區 陽明區
西安區 綏芬河市(綏芬河鎮) 甯安市(甯安鎮)
海林市(海林鎮) 穆棱市(八面通鎮) 林口縣(林口鎮)
東寧縣(東寧鎮)
佳木斯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前進區。
前進區 向陽區 東風區
郊 區 同江市(同江鎮) 富錦市(富錦鎮)
樺川縣(悅來鎮) 撫遠縣(撫遠鎮) 樺南縣(樺南鎮)
湯原縣(湯原鎮)
七台河市:
轄四個市轄區、一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桃山區。
桃山區 新興區 茄子河區
勃利縣(勃利鎮)
黑河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愛輝區。
愛輝區 北安市 五大連池市(青山鎮)
遜克縣(邊疆鎮) 嫩江縣(嫩江鎮) 孫吳縣(孫吳鎮)
綏化市:
轄一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北林區。
北林區 安達市(安達鎮) 肇東市(肇東鎮)
海倫市(海倫鎮) 綏棱縣(綏棱鎮) 蘭西縣(蘭西鎮)
明水縣(明水鎮) 青岡縣(青岡鎮) 慶安縣(慶安鎮)
望奎縣(望奎鎮)
大興安嶺地區:
轄三個縣。
地區公署駐加格達奇。
呼瑪縣(呼瑪鎮) 塔河縣(塔河鎮) 漠河縣(西林吉鎮)
松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南部。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國民黨政府擬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劃時的省名。
十月十日,在蘇軍控制下,于哈爾濱成立濱江省政府。
十月下旬,在濱江地區先後成立哈東、哈北、哈南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隸屬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領導。
十一月下旬,成立哈西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皆隸中共松江省工委領導。分轄呼蘭、巴彥、木蘭、東興、通河、方正、延壽、葦河、珠河、賓縣、阿城、五常、雙城、肇東、肇州、蘭西、青岡、安達十八縣和郭爾羅斯後旗。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二日,國民黨政府接收濱江省政權,並將濱江省正式改為松江省。
二月,將通河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三月,將哈西專區的肇東、肇州二縣和郭爾羅斯後旗劃歸吉江行政區管轄,同時撤銷哈西專區。
四月二十三日,國民黨松江省政府主席關吉玉等撤走。
四月二十八日,松江省黨政軍機關遷入哈爾濱市。
五月五日,松江省政府正式成立,管轄哈東、哈南、哈北三個專區及雙城、呼蘭等十五個縣。
六月,將合江省的通河縣劃歸松江省管轄;
八月,將青岡、蘭西、安達三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一九四七年一月,增設拉林縣;
五月,將珠河縣改為尚志縣;
八月,撤銷哈東、哈南、哈北專區,由省直接轄縣。
十一月,撤銷東興縣,併入木蘭縣;
十二月,將合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
至一九四七年底,全省共轄十四個縣。
一九四八年三月,撤銷葦河縣,並人尚志縣;
七月,撤銷牡丹江省,將牡丹江市和甯安、鏡泊、新海、五林、東甯、綏陽、穆棱七縣劃歸松江省管轄;
八月,撤銷綏陽縣併入東寧縣,撤銷鏡泊縣併入甯安縣,新海、五林二縣合併為海林縣。至此,松江省共轄牡丹江市和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尚志、延壽、方正、拉林、呼蘭、巴彥、木蘭、通河、甯安、海林、穆棱、東寧、佛山十七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並人松江省,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劃歸松江省管轄,並將北部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五月十一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全省共轄四市、三十二縣。省會哈爾濱市。
六月,撤銷綏濱縣,並人富錦縣。
一九五○年三月,將黑龍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
一九五二年九月,增設伊春縣。
一九五三年三月,將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七月,哈爾濱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一九五四年七月,設置雙鴨山礦區(縣級)。是時,全省共轄三市、三十二縣、一礦區。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九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明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同年八月一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
合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東部三江平原,是解放戰爭時期設置的省區之一,其名稱沿用國民黨政府公佈的省名。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設置三江地區,成立行政專員公署。
十一月二十一日,撤銷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宣佈成立合江省政府,駐佳木斯市。管轄佳木斯、東安二市和依蘭、勃利、湯原、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寶清、綏濱、蘿北、佛山、鶴立、虎林、密山、雞甯、林口十七縣,並於中部和東部設立佳木斯、富錦兩個專區。
一九四六年二月,將松江省的通河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四月,將東安市和虎林、密山、雞甯、林口四縣劃歸新設置的綏寧省管轄,撤銷佳木斯專區;
六月,增設集賢縣和樺南縣,將通河縣劃歸松江省管轄,撤銷富錦專區,將綏寧省的東安市和密山、虎林、雞寧三縣劃歸合江省管轄,並設立東安專區。
至一九四六年底,全省共轄一專區、二市、十八縣。
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五月,增設刁翎、依東、雙河、永安四縣;設立第一、第三、第四專區,將原東安專區改為第二專區;將隸屬於鶴立縣的興山市改由第四專區管轄。
七月,撤銷第一、第三、第四專區;
八月,將第二專區的東安市和密山、雞甯、永安(九月撤銷)、虎林、寶清、饒河六縣劃歸新設置的牡丹江省管轄;
十二月,將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
一九四八年五月,撤銷雙河縣,並人勃利縣;
六月,撤銷依東縣,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劃歸依蘭縣和樺南縣;
七月,將原牡丹江省的林口、雞寧、密山(東安市併入)、虎林、寶清、饒河六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十月,撤銷鶴立縣,併入湯原縣。
至一九四八年底,全省共轄二市、十八縣,即佳木斯、興山市,依蘭、湯原、蘿北、綏濱、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樺南、集賢、勃利、寶清、密山、虎林、雞甯、林口、刁翎縣。
一九四九年一月,撤銷同江縣,並人富錦縣;撤銷刁翎縣,併入林口縣。
四月二十一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建制,並人松江省。
五月十一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
嫩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西部,其名稱沿用國民黨政府公佈的省名。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原龍江省和興安南省行政區域合併為嫩江省,十一月十四日宣佈成立嫩江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管轄齊齊哈爾市,龍江、訥河、嫩江、富裕、甘南、林甸、泰來、景星、大賚、鎮東、洮南、洮安、安廣、開通、瞻榆、突泉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旗,共一市、十六縣、二旗。由於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嫩江省成立後一個時期變動頻繁,增設裁併,劃出劃入,幾乎月月都有。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嫩江省政府從齊齊哈爾市移駐甘南,一九四六年二月又移駐訥河縣。
三月中旬,將嫩江省劃分為嫩南、嫩北兩個行政區,並設嫩南行政主任公署,管轄安廣、洮南、開通、瞻榆、洮安、鎮東、大賚、泰來、景星、杜爾伯特、突泉等十一個縣(旗)。
五月十五日,撤銷嫩南行政主任公署,兩個行政單位正式合併,並將吉江行政區的扶餘、肇東、肇州、樂安(七月撤銷)四縣和郭爾羅斯後旗劃歸嫩江省管轄。之後,陸續將洮安、洮南、洮北、鎮東、大賚、賚北、開通、瞻榆、安廣、突泉十縣劃歸新設之遼吉行政區。
至一九四六年底和一九四七年初,嫩江省共轄一市、十二縣、三旗,即齊齊哈爾市,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龍江、龍東、泰來、肇州、肇東、扶余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郭爾羅斯後旗。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日,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會齊齊哈爾市。
九月十六日,重新劃分黑嫩聯合省,恢復嫩江省,原轄行政區域基本不變,將原黑龍江省的安達縣劃歸嫩江省管轄。
一九四八年四月,撤銷龍東縣,並人龍江縣;
七月,撤銷依克明安旗,並人富裕縣;
八月,將遼北省的洮安、洮南、洮北、開通、瞻榆、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爾羅斯前旗十縣(旗)劃歸嫩江省管轄;
九月,撤銷洮北縣,並人洮安縣。
至一九四八年底,全省共轄一市、二十縣、三旗,即:齊齊哈爾市,龍江、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來、安達、肇州、肇東、扶餘、大賚、安廣、乾安、鎮賚、洮南、洮安、開通、瞻榆縣,杜爾伯特旗、郭爾羅斯前旗、郭爾羅斯後旗。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嫩江省,併入黑龍江省,同時將原嫩江省所屬的扶余、乾安二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管轄。
五月十五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
牡丹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東南部。
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偽滿調整行政區劃,將濱江省東南部的甯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和新設置的牡丹江市劃為牡丹江省,共轄一市、五縣,省會牡丹江市。
一九三九年六月,增設綏陽縣;將密山、虎林二縣劃歸新設之東安省。是時,全省共一市、四縣。
據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將牡丹江省並入東滿總省。
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撤銷東滿總省,分設東滿省和間島省,將原牡丹江省和東安省合併為東滿省。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從一九四六年四月起,先後設置綏寧省、牡丹江專區。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牡丹江專區與合江省東安專區合併設置牡丹江省,十月一日省政府正式成立,駐牡丹江市。管轄牡丹江、東安二市和甯安、鏡泊、新海、五林、穆棱、東甯、綏陽、林口、雞寧、密山、虎林、寶清、饒河、永安十四縣。
九月,撤銷永安縣。
一九四八年七月九日,行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牡丹江省建制,將牡丹江市和甯安、鏡泊、新海、五林、東甯、綏陽、穆棱七縣劃歸松江省管轄;將密山(東安市並人)、虎林、雞甯、林口、寶清、饒河六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綏寧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東南部。
一九四六年四月八日至十日,綏甯省首屆臨時參議會決定,創建綏寧省,管轄牡丹江、東安二市和甯安、穆棱、東甯、綏陽、雞寧、密山、虎林、林口八縣,省會牡丹江市。
五月,將林口縣與牡丹江市五河林區合併設置五林縣;
六月,將東安市和密山、雞甯、虎林三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八月,增設新海縣。是時,全省共轄一市、七縣。
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四日,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簡稱東北政聯)決定,撤銷綏寧省,改設牡丹江專區,管轄原綏寧省所轄一市、七縣。
十月十七日,綏寧省政府正式撤銷;十八日,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開始辦公。督察專員公署駐牡丹江市,直屬東北政聯。
一九四七年一月,將穆棱縣析置為南穆棱、北穆棱二縣(同年又合併為一縣);
二月,恢復林口縣;
五月,增設鏡泊縣。
至年底,牡丹江專區共轄牡丹江市和甯安、穆棱、東甯、綏陽、林口、五林、新海、鏡泊八縣。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牡丹江專區與合江省東安專區合併設置牡丹江省。
黑嫩省: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日,黑龍江、嫩江兩省在齊齊哈爾舉行合併會議,決定合併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會齊齊哈爾市。聯合省共轄一市、三十八縣、三旗,分設五個專區。
第一專區,轄北安、德都、依安、拜泉、克山、克東、通北、海倫、綏棱、慶安、鐵驪、綏化、通肯、綏東十四縣;
第二專區,轄龍江、嫩江、訥河、富裕、甘南、景星、泰來、龍東縣和依克明安旗;
第三專區,轄青岡、望奎、明水、林甸、安達、蘭西六縣;
第四專區,轄肇州、扶餘、肇東三縣和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後旗二旗;
第五專區,轄璦琿、呼瑪、漠河、遜克、烏雲、孫吳六縣。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六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嫩聯合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二省。除安達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外,原管轄區域不變。同時撤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專區,第五專區仍恢復為黑河專區,歸黑龍江省管轄。
濱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南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於哈爾濱設置濱江省。濱江省設置之初的管轄範圍,包括原黑龍江省的呼蘭、巴彥、木蘭、東興、鐵驪、慶城、綏棱、海倫、綏化、望奎、青岡、蘭西、安達、肇東、肇州十五縣和郭爾羅斯後旗與吉林省的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延壽、珠河、葦河、甯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十二縣,共二十七縣、一旗。
一九三七年七月,將甯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將哈爾濱特別市改為普通市,劃歸濱江省管轄。
一九三九年六月,將綏化、望奎、海倫、綏棱、慶城、鐵驪六縣劃歸新設之北安省管轄。是時,全省共轄一市、十六縣、一旗,即:哈爾濱市,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延壽、珠河、葦河、木蘭、東興、巴彥、呼蘭、蘭西、青岡、安達、肇東、肇州縣,郭爾羅斯後旗。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濱江省建制自然解體。
三江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東北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於佳木斯設置三江省。三江省設置之初的管轄範圍,包括原黑龍江省的通河、鳳山、湯原、蘿北、綏濱五縣與吉林省的方正、依蘭、樺川、富錦、勃利、寶清、饒河、同江、撫遠九縣,共十四縣。
一九三七年七月,設置佳木斯市,由省直轄。
一九三九年六月,增設鶴立縣;撤銷鳳山縣,併入通河縣;將寶清、饒河2縣劃歸新設之東安省。是時,全省共轄一市、十二縣。
一九四一年一月,將勃利縣劃歸東安省管轄。
八月,將黑河省的佛山縣劃歸三江省管轄。
至此,全省共轄一市、十二縣,即:佳木斯市,方正、依蘭、通河、湯原、樺川、富錦、蘿北、綏濱、同江、撫遠、鶴立、佛山縣。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三江省建制自然解體。
龍江省:
位於黑龍江西南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偽滿于齊齊哈爾設置龍江省。龍江省設置之初的管轄範圍,包括原黑龍江省的龍江、克山、拜泉、訥河、依安、克東、嫩江、德都、龍鎮、通北、明水、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來、泰康、大賚十八縣和杜爾伯特、依克明安二旗與奉天省的洮南、洮安、鎮東、安廣、開通、瞻榆、醴泉七縣,共二十五縣、二旗,以及齊齊哈爾市(一九三三年二月,將黑龍江省城市政局改稱齊齊哈爾市政局)。
一九三七年七月,將洮南、洮安、鎮東、安廣、開通、瞻榆、醴泉七縣劃歸興安南分省。
一九三九年六月,將北安、通北、克東、克山、拜泉、明水、依安、德都、嫩江九縣劃歸新設之北安省;撤銷泰康縣,併入杜爾伯特旗。是時,龍江省共轄一市、八縣、二旗,即:齊齊哈爾市,訥河、富裕、林甸、龍江、甘南、景星、泰來、大賚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旗。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龍江省建制自然解體。
黑河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北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偽滿于黑河街設置黑河省。
黑河省設置之初,管轄由原黑龍江省北部劃出的璦琿、呼瑪、漠河、鷗浦、奇克、遜河、烏雲、佛山八縣。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增設孫吳縣。
一九四一年八月,將佛山縣劃歸三江省管轄。
一九四三年一月,將北安省的嫩江縣劃歸黑河省管轄。
七月,將奇克、遜河兩縣合併為遜克縣。是時,全省共轄八縣,即:璦琿、呼瑪、漠河、鷗浦、孫吳、遜克、烏雲、嫩江縣。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黑河省建制自然解體。
北安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中部。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日本侵略者實施所謂“北邊振興計畫”,從濱江省劃出綏化、望奎、海倫、綏棱、慶城、鐵驪六縣與從龍江省劃出的明水、拜泉、依安、克山、克東、北安、通北、德都、嫩江九縣合併,設置北安省,共轄十五縣,省會設在北安。
一九四三年一月,將嫩江縣劃歸黑河省管轄。
七月,將慶城、鐵驪兩縣合併為慶安縣。是時,全省共轄十三縣。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北安省建制自然解體。
東安省:
位於黑龍江地區東南部。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日本侵略者為強化所謂偽滿“國防”,將三江省的饒河、寶清二縣與牡丹江省的密山、虎林二縣劃出設置東安省,加新增設之林口縣(密山、穆棱、勃利縣各一部分)共轄五縣,省會設在東安街。
一九四一年一月,將三江省的勃利縣劃歸東安省管轄。
九月,將密山縣西部地區劃出增設雞寧縣。
一九四二年一月,將省會東安街改為東安市的建制。是時,全省共轄一市、六縣。
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將東安省併入東滿總省。
東滿總省:
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日本侵略者為使偽滿國境地帶軍事管轄區域和省的管轄區域一致,加強其所謂的“國防建設”,將東部邊境的牡丹江、東安、間島(今吉林省延邊地區)三省合併為東滿總省,省會設於牡丹江市。東滿總省劃分為三個區域,即牡丹江:牡丹江市和綏陽、東甯、穆棱、甯安四縣;間島:間島市和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安圖五縣;東安:東安市和密山、雞甯、虎林、林口、寶清、饒河、勃利七縣。
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撤銷東滿總省,恢復間島省,將原牡丹江省和原東安省合併為東滿省,共轄牡丹江、東安二市,東甯、綏陽、穆棱、甯安、密山、雞甯、虎林、林口、寶清、饒河、勃利十一縣,省會牡丹江市。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東滿省建制自然解體。
興安總省:
一九三二年三月九日,偽滿洲國成立後,將黑龍江省管轄的呼倫貝爾地區劃歸新設立之興安省,後又將興安省的行政區域劃分為興安東、南、北、西四個分省。
十二月十七日,按偽民政部令,將原黑龍江省的呼倫、臚濱、室韋、奇乾四縣劃歸興安北分省;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九日,將雅魯、布西、索倫三縣(局)正式劃歸興安東分省;將紮賚特旗劃入興安南分省。
據一九三三年七月公佈的興安省行政區劃表,興安東、南、西、北四分省共轄二十七個旗、縣、市。
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成立興安總省,省會王爺廟街,管轄原興安東、南、西、北四省行政區域,共二市、四縣、二十五旗。
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覆滅,興安總省建制自然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