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遼寧省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行政區劃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遼寧省歷史沿革 

遼寧省,簡稱“遼”。位於我國東北部的南部,遼東半島伸入渤海、黃海之間,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為鄰,東北為吉林省,北與內蒙古接界,西與河北省接壤。遼寧省名始於一九二九年二月,因有遼河而得省名,取遼河水域永遠安寧之意。現遼寧省的建制是根據一九五四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的決定,由遼東、遼西二省合併,取歷史上舊稱于同年八月設置的。

遼東半島早在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在此生息,特別在龍山文化時期,先民在此創造了較好的古代文明。瀋陽新樂文化遺址的發現,反映出早在六、七萬年前,遼寧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據文獻記載,最早生活在這裏的有華夏、肅慎、東胡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武王伐紂,肅慎曾遣使入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郡、縣的行政區劃建置。春秋時徒何封國於今錦州市,戰國時始入我國中原政區版圖,為燕國地,西元前三○○年左右燕昭王時置五郡。燕國開拓遼河流域,即置遼東、遼西郡,並築長城至遼東,這時出現了襄平(今遼陽)這樣初具規模的古老城邑。五郡之中,遼東郡(治所在襄平,這裏遼地最早較大的城。今遼陽市)之鴨綠江以西,遼西郡(治所在陽樂,今義縣西)之山海關以東、北,右北平郡東北部屬今遼寧地區。

秦因之,但其東一小部屬高句麗。秦始皇統一中國,全面設置郡縣,遼寧因襲遼東、遼西郡。

西漢時起設置幽州刺史部,直至三國,遼寧地區均屬幽州。西漢在遼東、遼西、右北平郡的管轄下,置二十九個縣邑。

東漢時屬玄菟郡、昌黎郡,並增設遼東屬國分領縣邑,三國(魏)時廢遼東屬國,仍置玄菟、昌黎二郡。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一○八年),置玄菟郡,其西部屬今遼寧。西元二年(西漢平帝元始二年)時,境內設有遼東、遼西、右北平、玄菟郡,均屬幽州。東漢因之,其右北平郡屬遼寧之地入鮮卑,玄警郡東部入高句麗。又劃出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治所在昌黎郡,轄境相當今錦州市和朝陽東部地區。

西晉析幽州在遼寧境置平州,改遼東郡為遼東國,分領郡縣不變。魏晉之際曾一度出現以襄平為據點的公孫氏割據勢力。

東晉十六國時期,遼寧地區先後為慕容氏所建前燕、氐人所建前秦、慕容氏複建後燕、漢人所建北燕等割據政權,均置平州統領郡縣。北燕建都龍城(今朝陽),這時高句麗割據遼河以東。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改平州為營州,統領遼東、昌黎、建德、營丘諸郡。隋時期在遼河以西置柳城、遼東、燕郡。

東晉十六國,東晉末年,高句麗從後燕政權奪取了玄菟、遼東兩郡地,直至七世紀中葉,其北、西一療分入契丹、奚。

北魏屬營州,治所在龍城(今朝陽市),轄境相當今大、小淩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兒河流域一帶。

東魏、北齊、隋因之。

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年)平定高麗後,置安東都護府,轄新城、遼東城、建安諸都督府,西部置營州,均屬河北道。遼代屬東京、中京道,金代屬東京、成平、北京路。

五代時,屬契丹,境內設遼陽府(契丹東京)、安邊府和鐵州、蘇州、遼州、錦州、霸州。

遼代屬東京道,治所在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為五京之一。內設沈、遼、銀、咸、安、貴德、耀、辰、複、蘇、寧、開、定、宣、保、遂、顯、遼西等十八州。其西、西南一部分屬上京道和中京道。中京道在其境內設興中府和川、黔、宜、錦、安德、利、潭、嚴、隰、來、榆等一府十一州。

金代改道為路,屬東京路,路治東京(今遼陽市),下設遼寧、廣寧二府;沈、貴德、澄、複四州、婆速府、昌蘇館二路。其北、西、西南部分屬咸平路、臨潢府路和北京路。咸平路內設感受平府。北京路內轄有興中府(今朝陽市)和懿、義、錦、利、宗、建六州。

元代設行省,屬遼陽行省,治所在遼陽(今遼陽市),遼陽路大部、瀋陽路、廣寧府、感平府、大寧路大部,屬中書省的有寧昌部,屬今遼寧地區,路、府下設州、所、縣。

明代建衛、塔木魯衛,其中部一部分屬廣甯後屯衛,其西部屬營州前後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隸屬京師。

清代屬盛京,其西、東一部分屬直隸和吉林。奉天府治所在承德(今瀋陽市),為留都。錦州府治所在錦縣(今錦州市)。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後,其南部一小部分被俄、日侵佔。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改設奉天省,簡稱“奉”。

辛亥革命後,一九一三年廢清代府、廳、州制,實行省、道、縣制。省下設中、東、南、西、北五路道。同年裁中、西道。一九一四年,改南路道為遼沈道,東路道為東邊道,東路道為洮昌道,三道轄五十七縣。一九二九年二月,改奉天省為遼寧省,省府駐瀋陽,同時改為瀋陽市。廢道制,各縣由省直轄。

一九三一的“九.一八”事變日寇侵佔東北以後,又改遼寧省為奉天省。遼寧地區後分劃為奉天、安東、錦州、通化(一部分)、四平(一部分)五省和“關東州”。

一九四五年“九.三”光復後,設遼寧、安東、遼北、熱河四省。遼寧地區含遼寧省的全部和安東、遼北、熱河省的一部分。一九四六年增設遼吉行署(一九四七年一月併入遼北省)和遼南行署(一九四八的八月併入遼寧省),遼吉行署的一部分和遼南行署的全部屬今遼寧省。

一九四八年底,遼寧地區全境解放。一九四九年一月增設遼西省。同年四月,撤銷遼寧、安東、遼北三省,合併設立遼東省,轄一專區、五市、二十九縣;原遼北省大部分區域劃入遼西省,遼西省轄四市、二十一縣。

遼寧省簡稱遼,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地理座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 五百五十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五百五十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十四萬五千九百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八萬七千二百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積四萬八千七百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一萬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積十五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 七萬八千三百平方公里,北黃海七萬一千九百平方公里。

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 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佈大小島嶼 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裏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 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遼寧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二十八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五萬年左右。

約在七千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瀋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千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塚、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裏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標誌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西元前二十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係。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二州之城,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左北平郡。兩漢、三國時隸屬幽州。西晉隸屬平州。東晉為營州。隋朝時置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時在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下。遼代為東京道、中京道、金代為東京路、北京路。元代置遼陽行省。明代時為遼東都司。

遼寧地區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西元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瀋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民國初沿襲清制,西元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五個中央直轄市。一九五四年八月撤銷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併改為遼寧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在東北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設置遼東、遼西二省和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五個大區直轄市。一九五四年六月,遼東、遼西二省合併,八月正式成立遼寧省,迄今。一九五六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一九六九年又將內蒙古自治區的昭烏達盟併入遼寧,一九七九年七月昭盟又劃歸內蒙。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於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幹。全省陽光年日照時數二千一至二千六小時。全年平均氣溫在七~十一℃之間,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一百三十~二百天,一般無霜期均在一百五十天以上。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六百至一千一百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一千一百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四百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六百毫米左右。

遼寧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共有四十四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四十三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六百五十五萬人,占全省的一成六,其中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五個民族,其次還有壯、苗、土家、達斡爾、彝族等人數居多。由於各民族在地區上聚居的情況不同,形成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地域上的大雜居和少數民族的小聚居的特點。為了執行中央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早在五十年代,全省建立了阜新和喀左兩個蒙古族自治縣。改革開放以後又新設了新賓、清原、岫岩、本溪、桓仁、寬甸等六個滿族自治縣,三十五個少數民族鎮,一百零五個民族鄉或民族聯合自治鄉。

 

遼寧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2007.4.12.

全省轄:十四個地級市,五十六個市轄區、十七個縣級市、十九個縣、八個自治縣。

瀋陽市:

轄九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沈河區市府大路二六○號。

沈河區         皇姑區        和平區

大東區         鐵西區        蘇家屯區

東陵區         于洪區        沈北新區(新城子街道)

新民市         法庫縣(法庫鎮)   遼中縣(遼中鎮)

康平縣(康平鎮)

大連市:

轄六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西崗區人民廣場一號。

西崗區         中山區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旅順口區       金州區

瓦房店市        普蘭店市       莊河市(城關街道)

長海縣(大長山島鎮)

鞍山市:

轄四個市轄區、一個縣、一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鐵東區南勝利路三十六號。

鐵東區         鐵西區        立山區

千山區         海城市(海州街道)  台安縣(台安鎮)

岫岩滿族自治縣(岫岩鎮)

撫順市:

轄四個市轄區、一個縣、二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新撫區臨江東路二十一號。

順城區         新撫區        清原滿族自治縣(清原鎮)

望花區         東洲區        撫順縣(撫順市順城區)

新賓滿族自治縣(新賓鎮)

本溪市:

轄四個市轄區、二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平山區人民路十八號。

平山區         明山區(新明街道)  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

南芬區         溪湖區        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

丹東市:

轄三個市轄區、一個自治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振興區錦山大街。

振興區         元寶區        振安區

東港市(大東街道)   鳳城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鎮)

錦州市:

轄三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太和區解放路三段三十二號。

太和區         古塔區        淩河區

淩海市(大淩河街道)  北鎮市        黑山縣(黑山鎮)

義 縣(義州鎮)

營口市:

轄四個市轄區、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站前區渤海大街西一號。

站前區         西市區        鮁魚圈區

老邊區         大石橋市(青花街道) 蓋州市

阜新市:

轄五個市轄區、一個縣、一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海州區中華路四十五號。

海州區         新邱區        太平區

清河門區        細河區        彰武縣(彰武鎮)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

遼陽市:

轄五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白塔區民主路三十八號。

白塔區         文聖區        宏偉區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燈塔市

遼陽縣(首山鎮)

盤錦市:

轄二個市轄區、二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興隆台區。

雙臺子區        興隆台區       大窪縣(大窪鎮)

盤山縣(盤錦市雙臺子區)

鐵嶺市:

轄二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銀州區市府路十五號。

銀州區         清河區        調兵山市(調兵山街道)

開原市(新城街道)   昌圖縣(昌圖鎮)   鐵嶺縣(鐵嶺市銀州區)

西豐縣(西豐鎮)

朝陽市:

轄二個市轄區、二個縣、一個自治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雙塔區朝陽大街三段七號。

雙塔區         龍城區        淩源市

北票市         建平縣        朝陽縣(朝陽市雙塔區)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

葫蘆島市:

轄三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龍港區龍灣大街十五號。

龍港區         南票區        連山區

興城市         綏中縣(綏中鎮)   建昌縣(建昌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