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廣東省建置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行政區劃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廣東省建置沿革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的名稱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先秦以前

距今約十二萬九千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秦至南朝時期

西元前二二二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五十萬秦軍攻打嶺南;西元前二一四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五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西元前一一一年(元鼎六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多和樓船將軍楊僕率領大軍平定南越。漢朝將南越地重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十三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州設刺史(權重的叫“牧”),郡設太守,縣仍設令或長。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三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西元二一○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二六四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四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而交州則轄交趾、九真、日南、和浦、珠崖五個郡。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四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東晉時期,北方戰亂連年,中原及關隴人民大批南遷,廣東人口大增。

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存在的一百七十年間,朝廷更替頻繁,州、郡、縣廢興繁複,沿革雜亂。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隋朝初年,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 十郡、七十四縣。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四十五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五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六五五年以後,五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七五六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八六二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佔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六十州、二百一十四縣。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十四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七州,共六十一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八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四個州。九九七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十府一直隸州,統轄七州七十五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浦、普寧、澄海等二十二縣。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四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範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一七四六年(乾隆十一年)移廣州。

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一八八七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侵佔澳門(時屬香山縣)。

民國時期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多次對廣東政區進行調整。辛亥革命後,廣東省的名稱和範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並於省、縣之間分區設置綏靖區。

一九二五年七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六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略者侵佔廣州,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設四個行署。

一九四○年全省改設為九個區(包括淪陷區),到一九四一年,復改設九個行政督察區。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十二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十一個區,共轄八十八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十月二十八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十一月六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九專區,共轄七市九十八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

一九五二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

一九五四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此後,市、專區、縣幾乎年年都有調整。

一九七九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十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七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十四市、九十二縣、三自治縣。

一九八一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

一九八三年以後,部分地市、縣的行政管理體制有新的變動,實行以市帶縣。

一九八八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十八個地級市(後增加到二十一個地級市),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廣東省政區表      2005.12.31.

廣州市:

十區、二縣級市、三十三鎮、一百二十九街道。

越秀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南沙區 蘿崗區 從化市 增城市

深圳市:

六區、五十一街道。

福田區 羅湖區 鹽田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珠海市:

三區、十五鎮、八街道。

香洲區 金灣區 斗門區

汕頭市:

六區、一縣、三十二鎮、三十七街道。

金平區 龍湖區 澄海區 濠江區 潮陽區 潮南區 南澳縣

佛山市:

五區、二十鎮、十六街道。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高明區 三水區

韶關市:

三區、四縣、一治縣、二縣級市、九十六鎮、十街道、一民族鄉。

湞江區 武江區 曲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 始興縣

翁源縣 新豐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

河源市:

一區、五縣、九十七鎮、四街道、一民族鄉。

源城區 東源縣 和平縣 龍川縣 紫金縣 連平縣

梅州市:

一區、六縣、一縣級市、一百○四鎮、六街道。

梅江區 興甯市 平遠縣 蕉嶺縣 大埔縣 豐順縣 五華縣 梅縣

惠州市:

二區、三縣、五十鎮、十六街道、一民族鄉。

惠城區 惠陽區 惠東縣 博羅縣 龍門縣

汕尾市:

一區、二縣、一縣級市、四十二鎮、十街道。

城區  陸豐市 海豐縣 陸河縣

東莞市:

二十八鎮、四街道

中山市:

十八鎮、六街道

江門市:

三區、四縣級市、六十六鎮、十七街道。

蓬江區 江海區 新會區 臺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陽江市:

一區、二縣、一縣級市、三十九鎮、十一街道。

江城區 陽春市 陽東縣 陽西縣

湛江市:

四區、二縣、三縣級市、八十五鎮、三十二街道、二鄉。

赤坎區 霞山區 麻章區 坡頭區 雷州市 廉江市 吳川市

遂溪縣 徐聞縣

茂名市:

二區、一縣、三縣級市、八十七鎮、二十街道。

茂南區 茂港區 信宜市 高州市 化州市 電白縣

肇慶市:

二區、四縣、二縣級市、九十五鎮、十二街道、一民族鄉。

端州區 鼎湖區 四會市 高要市 廣寧縣 德慶縣 封開縣 懷集縣

清遠市:

一區、三縣、二自治縣、二縣級市、七十七鎮、五街道、三民族鄉。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 清新縣 陽山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連南瑤族自治縣

潮州市:

一區、二縣、四十一鎮、九街道。

湘橋區 饒平縣 潮安縣

揭陽市:

一區、三縣、一縣級市、六十五鎮、十六街道、二鄉。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 揭西縣 惠來縣

雲浮市:

一區、三縣、一縣級市、五十五鎮、十街道。

雲城區 羅定市 新興縣 郁南縣 雲安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