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移居江西三清山的閩南人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移居江西三清山的閩南人

三清山,古有“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稱,三清山位於江西上饒東北部,主峰玉京峰海拔一千八百一十七米,雄踞於懷玉山脈群峰之上。三清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座山峰高聳入雲,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境界而得名。在漫長的地質史中,三清山歷經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尤以大規模斷裂褶和岩漿活動的印支燕山運動為最成熟,從而形成了三清山今日的奇偉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三清山四季景色綺麗秀美,融融春日,杜鵑怒放,百花爭豔,春夏之交,流泉飛瀑,雲霧繚繞;三伏盛夏,濃蔭蔽日,涼爽宜人;仲秋前後,千峰競秀,層林飛染,三九嚴賽,冰花玉枝,銀裝素裹,奇峰異石、雲霧佛光、蒼松古樹、峽谷溶洞、溪泉飛瀑、古代建築、石雕石刻各具特色,維妙維肖,形態逼真,宛如琉離仙界。

到江西三清山旅遊時,只要你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山上的挑夫、轎夫、清潔工、小商販等,全都說一口純正的閩南話,住的是閩南風格的建築,沿用閩南人的習俗,連婚嫁也是清一色的閩南傳統。三清山離福建泉州相隔千里之遙,為什麽會這樣?住在三清山的泉州籍後裔保留著許多先祖從閩南帶來的生活習俗,這些習俗十分古老,就是在今天的閩南也不多見了。

早在康熙年間,皇帝下令遷界封海,沿海幾十公里居民舉家向內地遷徙。當時,一大批福建泉州的百姓背井離鄉,一部分移居到了三清山,在這裏生息繁衍。

三清山東南西北四面居民都講閩南話,分屬玉山縣、德興市共十五個行政村,其中有八個村約三萬多人口歸三清山管委會管轄,百分九十以上都是泉州移民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分別來自泉州永春、德化、安溪、南安等地,至今保留著練習永春白鶴拳、種茶制茶泡茶等習俗,而且山上所產的黃金桂茶,在泉州南安溪東村也是特產。

據瞭解,泉州後裔姓氏,以林、顏、陳、柯姓較多。而林、顏、陳姓主要聚居在三清山腳下的紫湖鎮紫湖村、徐家嶺村和南山鄉等地。柯姓在三清山和上饒縣皂頭鎮、尊橋鄉等地較集中。

由於明、清時福建實行過海禁,大量福建沿海農民遷往玉山、德興、鉛山、上饒、廣豐。據《鉛山縣誌》載,其處向為福建人遷徙移居之地,僅明、清兩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單獨建村而居的村落達五百二十三處,占所遷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五百九十八處的百分之八十七,其中多數為閩南人。

據一九八五年《上饒縣地名志》載,全縣三十五個公社、場幾乎都是福建移民,其中與鉛山縣鄰近的南部為多。遷入者多為泉、漳、汀州、泉州、永春、南安、莆田等縣。有的由於搞不清原籍、州、縣,只標明“下四府”(當時福建南部的四個府)。如與鉛山縣毗鄰的上饒縣大地公社,八十五個自然村,就有二十九個是閩南移民所建;高泉墾殖場二十五個自然村,就有十五個是由永春移民所建。

使用閩南語,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他們不惜傾其所有,東來尋根。幾百年來,他們從未放棄認祖歸宗的夢想;幾百年後,閩南仍是他們的夢中天堂。一位元姓林的老者告訴記者,他們就想看看,他們的祖先在哪里?對這些飄在外地的閩南後裔而言,泉州對他們而言,是心目中的聖地。

雖然經過這麼長久的演變,閩南語的腔調變了很多,但每個小孩到開始學話時,父母都會教他們閩南話。在家裏,或者是族人聚會的時候,大家主要都是用閩南語交流。這些後裔告訴記者,他們有些秘密不想讓別人知道,就會用閩南話講。在這里,你會發現周圍的人說的都是字正腔圓的閩南話。

在玉山縣紫湖鎮有一個名叫檀樹坑的村子,居住著上千名洪姓泉州籍後裔。走進檀樹坑村,仿佛走進二百多年前的一個閩南小山村。村民們熱情地請記者一行在村裏吃了頓飯,村裏輩分較高的幾位老人作陪。桌子上擺了八個菜,有豆幹、筍幹、大塊的肥肉和中指般大小的泥鰍。每道菜都紅彤彤的,顯然都加了不少辣椒。閩南人是不吃辣的,但是這裏氣候潮濕、寒冷,吃一些辣椒能起到驅濕祛寒的作用。這裏的泉州籍後人因而養成了和當地人一樣的飲食習慣。

鄉親們認真地將菜擺好。他們說,這是先祖傳下來的規矩,八個菜中間擺兩道,兩邊各擺三道菜,這叫“邊三中二”;如果是七個菜,中間擺三個菜,兩邊各擺兩個菜,叫“邊二中三”。

席間猜拳行令,更是古韻盎然。他們猜拳的號子依次是:一品高升、兩班大進士、三元及第、四季大發財、五子登科、六位丞相、七子團圓、八仙漂海、九子千孫、十全大會。這些號子,或為典故,或是祝福,聽起來十分悅耳。

看到記者來訪,村民請出了村裏的守護諸神,這些神像村民們平日裏都難得一見。在一座閩南風格的古厝裏,鄉老們請出了神像,這些神像分別是觀音大士、關聖帝君、王大真仙、土地公、催生娘娘和判官。

這些神像平日裏就封存在古厝裏,需要的時候就由鄉老們去請出來。村裏有人要生孩子了,鄉老們就請出催生娘娘,放在產婦的房間裏,祝福產婦順利生產。到了秋天,田裏的稻米要收割了,村民們照例請出王大真仙,以保佑不發生病蟲害,有一個好收成。村民們要抬著王大真仙的神像,在村裏、田裏巡遊。上千村民就跟在神像後面,隊伍浩浩蕩蕩,十分熱鬧。

這裏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繫少,居住在這裏的泉州籍後裔保留著許多先祖從閩南帶來的生活習俗,這些習俗十分古老,就是在今天的閩南也不多見了。

 

三清山的閩南情      記者艾世民

在玉山縣南山鄉楓林村,退休老教師鐘明耀帶著記者踏著老街的石板路,尋訪住在具有閩南特點的廂房建築內的居民,這裏的房子都帶有天井,木柱上隨處可看到古老的泉州木雕。

到了鐘老師家裏,他從堆滿灰塵的木箱中拿出古舊的鐘氏家譜,族譜上清楚地記載著“鐘氏因源流河南光州發派江南江西福建汀洲府”。鐘老師講述著他當年來閩南尋祖的感人經歷,他們本來是從泉州永春桃源一帶遷徙過去,但在永春桃源未能找到族人時,他急哭了,後來工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廈門同安找著了同是從永春遷移過去的族人。主持修繕鐘氏族譜的鐘明炎老先生從箱底拿出了三百多年前,他們祖先從泉州帶過去的木雕佛像給記者看。

中午,鐘老師一家用滿桌的農家菜盛情地招待了記者一行。席間,擔任楓林村支部書記的鐘老師大兒子鐘永進向大家描繪了楓林村的建設規劃,他打算將古街保護起來,略加修繕,作為當地與閩南歷史淵源的永久見證;還打算建設一個新的閩南村,作為當地特色旅遊項目,吸引更多的閩南人前往旅遊觀光。

吃罷午飯,記者一行告別楓林村鄉親,前往三清山林場子弟學校。這個學校共有一百六十七個學生,大部分都是泉州人後裔的子女。校長林亦國所在的玉山縣紫湖鎮,百分九十五都是泉州移民的後裔,教導主任單老師也是泉州人。

在三清山腳下的三清山林場東坳村,村支部書記林觀寶告訴記者,他家保存的林氏家譜上的“泉州南安溪東基址圖”清楚地標注他們祖先當時居住在南安五臺山(今五台樂山)下的溪東。前年,他在協會林水坤主席的幫助下找到了位於泉州南安梅山的同宗族人,找到祖籍地後,他們是一路放著鞭炮回到三清山的。

為此,三清山利用這一特殊的淵源關係,於二○○二年在山上找了十名泉州後裔,到泉州尋宗訪祖。這十人到了泉州後,都被一“搶”而空,成為同宗的座上賓。之後,三清山又在泉州展示了三清山的風光和泉州移民後裔的生活圖片,在泉州引起很大反響,掀起了泉州人到三清山的尋親熱和旅遊熱,並且往來頻繁。今年三月十一日,泉州市南音研究院院長吳珊珊一行,想循著當年泉州移民的足跡,尋找泉州人在三清山休養生息開發創造的遺跡,來到了三清山。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