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歷史概況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二千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為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這裏曾孕育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李耳、莊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文學家韓愈,哲學家程顥、程頤,民族英雄岳飛以及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鄧穎超等歷史名人一千多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始終佔據重要地位。先後有二十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河南,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佔有三個(洛陽、開封、安陽)
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劇,諸如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群雄逐鹿、劉邦項羽對峙、光武劉秀興漢、曹魏中原稱雄、隋末瓦崗暴動、趙匡胤陳橋兵變、岳飛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戰、京漢“二七”風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等。歷史的風雲變幻,無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跡。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從南召縣雲陽鎮發現的古人類臼齒化石,連同澠池、許昌、安陽等地出土的各種舊石器,證明距今四五千萬年前這裏已有人類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縣境),五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澠池縣境),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迄今已發現千處之多。說明河南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文化已達到一定的高度。
自有史以來,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陽城(登封)、陽翟(禹縣)、帝丘(濮陽)等地。
商朝七次遷都,四次都在河南境內,安陽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
西周以洛陽為東都,營造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內分封的諸侯國有數十。
春秋時期,境內屬秦、晉、楚、宋、衛、鄭、陳、蔡諸國。戰國時屬韓、魏、趙、楚之疆。秦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河南分屬三川、潁川、南陽、河內、陳郡、東郡和碭郡七郡。
西漢承秦制,仍設郡、縣兩級,並實行分封諸侯王國與中央直轄的郡交錯分佈。為了加強對郡、國的控制,又將全國分為司隸校尉部及十三州刺史部,實際是監察區。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四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河南、潁川、汝南、陳留、南陽和魏郡及淮陽和梁國二個諸侯王國。
東漢都雒陽(洛陽)、實行州轄郡、郡統縣。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揚五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潁川、南陽、汝南、陳留、東郡、魏郡等郡及陳、梁二國。
三國時河南屬魏,先都許昌,後遷洛陽,仍實行州、郡(國)、縣三級。設有十二郡和梁國一國。
西晉都洛陽,河南境內有十八郡國。
南北朝時,河南分屬於北魏和南齊。
北魏在河南設八州二十六郡;南齊在河南設三州十二郡。
隋統一南北後,在河南設二十郡(州)。
唐朝先都長安,後遷洛陽。河南分屬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東南等道,領有二十一州郡及河南一府。
五代時,梁、晉、漢周四朝都汴(今開封),後唐都洛陽。河南境內多數稱州,少數稱軍、府。
北宋建都汴梁(今開封)。河南境設有京東、京西、河北諸路,路轄有府、州,有些軍、監也隸屬于路。府、州、軍均轄縣。
南宋南遷後以淮河與金為界,河南大部屬金。
元朝將中央轄區直屬中書省,其他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制始於此。“行省”之下統路、府,府領州、縣,也有府、州不隸路而直屬省。時河南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屬中書省,黃河以南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書省在河南管轄的有大名、彰德、衛輝、懷慶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屬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
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使司,司(省)下轄府、州,再下為縣。明末,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彰德、衛輝、懷慶等府和汝州直隸州及京師之大名府,山東之東昌府的一小部分縣。共計府屬州三十一個,縣九十六。
清朝恢復行省,省下為府,再下為州、縣。終清之世,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甯、陳州、彰德、衛輝、懷慶等九府,鄭、許、汝、陝、光五直隸州和淅川直隸所。府屬州五,縣九十六。
民國初年,改道制。河南設有開封、河北、河洛、汝陽四道,五直隸州,一百餘縣。一九二七年廢道尹,實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設行政區(監察區),區管縣。一九四六年河南分為十二區,共一百○八縣。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省行政區劃,北界止於黃河,有鄭州、洛陽、陝州、陳留、商丘、許昌、淮陽、南陽、信陽、潢川等十專區和開封、鄭州二省轄市、八專轄市,八十六縣,省會設開封市。
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撤銷平原省,省轄市及新鄉專區及所屬十四縣(區),濮陽專區及所屬七縣,安陽專區及所屬六縣,菏澤專區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舊屬河南省在建國初期劃入安徽省的永城縣劃歸河南省。
一九五四年,河南省府由開封市遷駐鄭州市。
一九六三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東明縣劃歸山東省。
一九六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山東省之範縣、壽張二縣金堤河以南地區和範縣縣城附近劃歸河南省,取名範縣。
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範縣東部的九個公社劃出,成立台前縣。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2007.6.25.
全省轄:十七個地級市,五十個市轄區、二十一個縣級市、八十八個縣。
鄭州市:
轄六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五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中原區中原西路二三三號。
中原區 金水區 二七區
管城回族區 上街區 惠濟區
鞏義市 新鄭市(新建路街道) 新密市
登封市(嵩陽街道) 滎陽市 中牟縣(城關鎮)
開封市:
轄五個市轄區、五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鼓樓區。
鼓樓區 龍亭區 順河回族區
禹王台區 金明區 開封縣(城關鎮)
尉氏縣(城關鎮) 蘭考縣(城關鎮) 杞 縣(城關鎮)
通許縣(城關鎮)
洛陽市:
轄六個市轄區、八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西工區。
西工區 老城區 澗西區
瀍河回族區 洛龍區(關林鎮) 吉利區
偃師市(城關鎮) 孟津縣(城關鎮) 汝陽縣(城關鎮)
伊川縣(城關鎮) 洛寧縣(城關鎮) 嵩 縣(城關鎮)
宜陽縣(城關鎮) 新安縣(城關鎮) 欒川縣(城關鎮)
平頂山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新華區。
新華區 衛東區 湛河區
石龍區 汝州市 舞鋼市
寶豐縣(城關鎮) 葉 縣(昆陽鎮) 郟 縣(城關鎮)
魯山縣
安陽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北關區。
北關區 文峰區 殷都區
龍安區 林州市 安陽縣(安陽市北關區)
滑 縣(道口鎮) 內黃縣(城關鎮) 湯陰縣(城關鎮)
鶴壁市:
轄三個市轄區、二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淇濱區九州路。
淇濱區 山城區 鶴山區
浚 縣(城關鎮) 淇 縣(朝歌鎮)
新鄉市:
轄四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衛濱區。
衛濱區 紅旗區 鳳泉區
牧野區 衛輝市 輝縣市(城關街道)
新鄉縣(新鄉市紅旗區)獲嘉縣(城關鎮) 原陽縣(城關鎮)
長垣縣(城關鎮) 封丘縣(城關鎮) 延津縣(城關鎮)
焦作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解放區人民路八八九號。
解放區 中站區 馬村區
山陽區 沁陽市 孟州市
修武縣(城關鎮) 溫 縣(溫泉鎮) 武陟縣(木城鎮)
博愛縣(清化鎮)
濮陽市:
轄一個市轄區、五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華龍區。
華龍區 濮陽縣(城關鎮) 南樂縣(城關鎮)
台前縣(城關鎮) 清豐縣(城關鎮) 範 縣(櫻桃鎮)
許昌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魏都區。
魏都區 禹州市 長葛市
許昌縣(許昌市魏都區)鄢陵縣(安陵鎮) 襄城縣(城關鎮)
漯河市:
轄三個市轄區、二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源匯區。
源匯區 郾城區 召陵區
臨潁縣(城關鎮) 舞陽縣(舞泉鎮)
三門峽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湖濱區 義馬市 靈寶市(城關鎮)
澠池縣(城關鎮) 盧氏縣(城關鎮) 陝 縣(大營鎮)
南陽市:
轄二個市轄區、十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臥龍區中州路。
臥龍區 宛城區 鄧州市
桐柏縣(城關鎮) 方城縣(城關鎮) 淅川縣
鎮平縣(城關鎮) 唐河縣(城關鎮) 南召縣(城關鎮)
內鄉縣(城關鎮) 新野縣(城關鎮) 社旗縣(賒店鎮)
西峽縣
商丘市:
轄二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梁園區凱旋中路。
梁園區 睢陽區(古城街道) 永城市
寧陵縣(城關鎮) 虞城縣(城關鎮) 民權縣(城關鎮)
夏邑縣(城關鎮) 柘城縣(城關鎮) 睢 縣(城關鎮)
信陽市:
轄二個市轄區、八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溮河區。
溮河區 平橋區 潢川縣
淮濱縣(城關鎮) 息 縣(城關鎮) 新 縣(新集鎮)
商城縣(城關鎮) 固始縣(城關鎮) 羅山縣(城關鎮)
光山縣
周口市:
轄一個市轄區、八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川匯區。
川匯區 項城市 商水縣(城關鎮)
淮陽縣(城關鎮) 太康縣(城關鎮) 鹿邑縣(城關鎮)
西華縣(城關鎮) 扶溝縣(城關鎮) 沈丘縣(槐店鎮)
鄲城縣(城關鎮)
駐馬店市:
轄一個市轄區、九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驛城區。
驛城區 確山縣(盤龍鎮) 新蔡縣(古呂鎮)
上蔡縣(蔡都鎮) 西平縣 泌陽縣(泌水鎮)
平輿縣(古槐鎮) 汝南縣(汝寧鎮) 遂平縣(灈陽鎮)
正陽縣(真陽鎮)
省直轄行政單位 濟源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