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台灣的民族語言及種族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台灣的民族語言及種族 

台灣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據截至一九九八年八月的統計,已達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的人口,總數為 2,186萬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約為 7.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臺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人口密度超過了廣東、四川等省份。

台灣人口分佈的特點是西密東疏,全島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西部平原一共17個縣市(臺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義、台南 7個市和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10個縣),面積為 18,710平方公里,佔全島面積的52%;而人口則佔全島總人口的86.1%。

中部和東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個縣(南投、屏東、台東、花蓮、宜蘭),面積 17,063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48%,人口只佔全島人口的13.9%。

台灣同胞絕大部分為漢族。約佔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們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為最多;約 20%祖籍廣東,以梅(縣)、潮(州)人為最多。故全省通行閩南話。1949年前後自大陸去台灣的人則各省都有。少數民族佔人口的2%,約40萬人左右。

台灣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為蛤仔難、凱達格蘭、道卡斯、拍則海、巴拔埔拉、巴布薩、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佈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時代的大陸漢族移居台灣,多居於西部平原和東、北、南部沿海平地,與平埔族雜居。平埔族已與漢族融合,生活與文化都接近漢族。據統計: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約10萬人。

高山族分泰雅、賽夏、布農、曹、排灣、魯凱、卑南、阿美、雅美等九族,主要居住在中部山脈地帶和台東縱谷地帶及蘭嶼島。其中阿美族人口最多,1976年有 108,112人,佔總人口的38.28%,其次是泰雅族64,080人,佔總人口22.69%。

國民黨去臺後將高山族改稱山胞,分為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山地山胞包括居住在山地的泰雅、布農、排灣、魯凱等族,和部分賽夏和阿美族,人口共30多萬人,分佈在12個縣,30個山地鄉、214個村、576個部落。平地山胞包括居住在平地的阿美、卑南、賽夏族和部分泰雅、排灣、魯凱、布農、曹等族,人口約 3萬多人。據1978年統計,山地山胞從事農林漁牧狩有自耕地,農林畜業收入只佔總收入的 29%,不得不從事工礦業的重體力勞動維持生活。

高山族九族都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種族,但各地的言語、社會組織及物質生活等都很不一樣。例如布農族保持嚴格的父系社會,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

 

一、阿美族

人口11.37萬人,佔高山族全部人數的37.9%,是高山族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族群。居住於 109個村落,分佈於中央山脈以東,北起花蓮港,南至台東沿海及台東縱谷平原一帶。總族下分 3個小族群:北阿美族居住在花蓮縣的花蓮市、新城、吉安、壽豐、光復、鳳林等鄉鎮。中阿美族居住在花蓮縣的瑞穗、富裏、玉裏及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長濱、關山、台東、成功等鄉鎮。南阿美族居住在台東縣的卑南及屏東縣之牡丹、滿州等鄉鎮。社會生活的顯著特徵為母系制度、婚姻為人贅制,家長權在女子手中。文化習俗受漢人及泰雅、布農、卑南族的影響,因而生活水準比其他少數民族高。

 

二、泰雅族

人口6.4萬多,佔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地有 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佈於台灣北半部,如臺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的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科崁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有京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三、排灣族

人口約5.5萬多,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於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佈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裏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裏、大武等鄉。該族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佈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西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四、布農族

人口 3萬多,分佈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目前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裏鎮等。總族群下分三個小群:北布農族分佈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族分佈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族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五、卑南族

人口約7千多,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本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佈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是高山族中一個族群。

 

六、魯凱族

高山族的一個族群。人口6300多,居住於20個村落,分佈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東側的大南溪流域,現居屏東縣三地、霧臺,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臺鄉最為集中。該族生活習慣與排灣族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族影響較大。

 

七、鄒族

高山族的族群之一。鄒族又稱“曹族”,人口3000多人,居住於12個村落。原分佈於桃園縣大溪至大安溪一帶,現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莊、獅潭鄉等地。該族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以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矮人祭。

 

八、雅美族

高山族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佈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眾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民族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九、賽夏族

賽夏族原住民在台灣九大族群中是人口較少的一族,只有4500人,人口雖少,但族群的禮儀規範與敬老尊長的觀念仍然十分濃厚,尤其是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延續至今,數百年來沒有中輟,傳承矮靈祭儀的原始文化。

台灣的少數民族同胞因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其經濟、文化的發展,長期受到阻滯。迄今有些地區的高山族同胞仍過著半耕半獵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勞、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杵舞”,音節鏗鏘,優美動人。

台灣居民信奉宗教相當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約佔全省人口的 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約佔全省人口的3%。另外還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軒轅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間還有白蓮教、救世教、一貫道、真空教等各類會道門組織的活動。高山族中還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類教堂和寺廟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將近各類學校總數的1倍。

台灣的普通話很普及,它不僅是官方語言,在社會上也成為通用語言。但在民間,廣泛應用的是“福佬話”即台灣的閩南話。早期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閩南,特別是漳州和泉州。他們在台灣雜居之後,泉州音與漳州音逐漸形成一種“不漳不泉”的閩南話,即福佬話。它吸收了高山族語言和日本語的一些語匯及語法,因而福佬話已與福建的閩南話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來自廣東省的三個地區,客家話也有三種語群,即“四縣”(屬於舊嘉應州的興寧、五華、平遠、蕉嶺等四縣使用的客家話)。“饒平”(屬於舊潮州府的饒平一帶使用的客家話)。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民族文字。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語匯,但互不相通。他們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又稱印度尼西亞語系。可分為三大語團,即

(1)泰雅語團:包括泰雅語、賽德克語。

(2)曹語團:包括曹語、卡那布語。

(3)排灣語團:包括排灣語、魯凱語、卑南語、阿美語、布農語、賽夏語、雅美語。高山族語音的音係,各族都有а、i、u、e、o五個母音,輔音20—30個不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