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五百年前是一家

作者:  來源:海峽之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5日

五百年前是一家

2012年09月17日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兩個陌生的朋友見面,第一句肯定會這樣說:“您貴姓啊?”如果這個朋友姓王的話,他一定會這樣回答:“免貴姓王。”偏巧這個問話的朋友也姓王的話,那麼兩個人的親情感便會油然而生,可能還會再說一句:“我們倆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其實這只是一句客套話,從“百家姓”而言,兩個姓氏相同的人,五百年前未必真的就是一家人。比如在古代,姓氏首先有貴賤之分。

關於“貴姓”故事,還有一個由此引起的小誤會。就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很嚴肅的一個時代,一個很嚴肅的單位,一個很嚴肅的同志,給下級單位要調查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他拿起電話來:“喂,你貴姓啊?”對方說:“免貴姓‘貴’。”

“什麼啊?”

“免貴姓‘貴’。”

“哪個貴?桂花的‘桂’?”

“不對。我是免貴姓‘貴’的‘貴’。”

“你嚴肅一點好不好?”

“我真的就是姓‘貴’。”

打電話的這個人很生氣,把電話掛了。然後他就給這個下級單位的領導打電話:“你們那有個同志那麼不嚴肅,我有一個嚴肅的問題要問他,我問他:‘貴姓?’他說:‘我姓免貴姓貴的貴。’你說有這種‘貴’嗎?我只知道有桂花的‘桂’。”

那麼,這個“貴”姓的“貴”到底是不是姓呢?其實,不但有這個“貴”姓,還有那個“桂”姓。

我們平常講“貴姓”,這個意思實際是對別人的尊稱。但在古代,姓氏確實是有貴和賤之別的。大家知道這個“姓”字現在怎麼寫,是一個“女”字一個“生”字。這個“姓”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姓氏來源。姓氏是血緣家族的一種標誌,是一個群團的標誌。在姓氏最早形成的時候,大約是在母系氏族時期,人們用部族女首領的“姓氏”來作為自己部族的代稱,所以很多的姓裏面,都帶有“女”字,譬如像姬姓、姜姓、姚姓、姒sì姓、媯guī姓等等。很長一段時期,“姓”只是貴族特有的,遠古時期的姓很少,“氏”是“姓”以下分出來的,是“姓”的分支,後世就把姓氏連了起來。

歷史學博士趙豔霞認為在古代,姓是用來區別婚姻,而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

“‘姓以別婚姻,氏來別貴賤’,一看你姓什麼就知道你是哪個族的,彼此將來能不能結婚;‘氏’來別貴賤,就是一看你的‘氏’是什麼,就知道你的出身是高貴還是貧賤。上古時姓氏分得很清楚,只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認為那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期,其實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一個大變革的時期,舊的制度已經都改變了,包括姓氏方面也是有所變革的,那就是姓氏合一了,從此以後姓氏就不再分了。”

大家知道古代選官有個科舉制度,而在科舉制度之前是什麼樣的選官制度呢?是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制,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制定的。九品中正制為什麼制定,怎麼樣制定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貴族的統治地位。皇帝任命了一些“中正”,“中正”的任務就是調查各個姓氏的來歷,分別貴賤把他們排成等級,高等級的可以當官,低等級的當不了官,所以當時就是“上品無寒門”。

這種以姓氏貴賤以及家族出身來選拔官員的辦法,到唐朝初年還是這樣。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也編了一個士族譜,他把隴西集團的姓氏抬高了,就是要鞏固隴西集團的地位。姓氏在古代確實有貴和賤之分,現在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在階級社會裏面人很大程度上要受政治來左右,特別是王公貴族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過去常說的“秦晉之好”,實際上就是貴族之間的通婚,他們通過婚姻在政治上結成聯盟了,所以古代的貴族,他們和哪些人去結婚,是有著政治的選擇和政治上的考慮的。

百家姓中很多姓氏都是從祖先來的,而且這個“姓”是在原始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在那個時候人們的生存能力很低,這一個族一個群要是沒有及時生育下一代,就有可能滅絕。那時嬰幼兒死亡率很高,人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可能由於種種的天災人禍或者是疾病而夭折。因此及時生育下一代,對一個族群能不能延續下來是很重要的。最早的那些姓很多都帶女字旁,也是和出生生育有關係的。

下面,我們來談談古代關於姓氏起源的傳說。周朝的祖先姓姬,為什麼姓姬呢?傳說周族的一個女性祖先叫姜源,姜源無意中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結果就懷孕了。可能那時候人們不懂得人是怎麼受孕的,懷孕了,就覺得是有什麼特殊的事發生了。姜源踩了巨人的腳印了,懷孕了,以後生下來棄,棄又叫後櫻,是周族的一位重要始祖,這以後周族就以“姬”為姓。這個“姬”字一邊是個“女”字旁,另一邊在過去的象形文字裏面就是一個腳印。商朝的國姓是“子”姓。商部落為什麼姓子呢,和女性又有什麼關係呢?也有一個傳說。傳說商族一個祖先的媽媽偶然吃了燕子下的蛋,後來懷孕了,生了商族的祖先。“蛋”古語裏又念作“子”,我們有的地方現在還把雞蛋叫雞子,所以商部落的傳人就這樣姓了子。

說到周朝,還有一個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大約三千年前,周王朝剛剛建立不久,周武王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周成王繼承了王位。這時的周成王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遊戲,把一片桐葉遞給叔虞,然後隨隨便便開了一句玩笑,說:“這個給你,封你為侯。”他沒想到,這句話被史官聽到了,史官記下了它,並且上奏說:“你是天子,天子無戲言,應該分封叔虞。”成王無奈,只得把叫做“唐”的地方分封給叔虞,於是人們便稱叔虞為“唐叔虞”。當年的唐就在今天的山西曲沃一帶。這就是有名的“桐葉封弟”故事。

後來,叔虞的兒子燮文又被封于晉,成為晉的開國君主。燮文傳至晉武公時有兩個兒子,長子詭諸繼位成為晉獻公,次子伯僑被封于楊,稱為楊侯,後來成為楊姓的始祖。

周姓是我國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今天的北京、河北、山東、江西、廣西、貴州、雲南、河南等省都有所見。漢、滿、蒙、回、藏苗、瑤彝、朝鮮、壯、黎、白、水、土家、錫伯、布依、納西、仡(ge)佬(lao)等民族也有周姓,可以說周姓遍佈全國。

周朝的天子姓姬,周天子的後代怎麼又姓周了呢?其實,這是東周末年,周王朝被秦國滅掉,周王室的後代為了不忘故國,便改姬姓為周姓,從而成為周姓人,這樣便有了周姓。

當然周姓還有其他來源。如有一支相傳出自黃帝時的大將周昌,另一支出自商代太史周衽rèn ,還有幾支出自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但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在目前所知的周姓十大來源中,最為重要的四支都與姬姓和周朝有關,也就是說,出自姬姓和周朝王室之後的周姓人應是當今周姓人的主體。

說到姓氏的起源,那麼百家姓當初得姓都有一個什麼樣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毛佩琦教授認為有來源於居住地名、家中排行和擔任職務以及職業等幾種原因。

“有的來源於居住地的地名,有的是因為他擔任的職務,有的因為他在家裏的排行等等。在周朝時期分了很多諸侯,有魯有衛,有晉有秦。這些諸侯國的名稱後來有的就變成姓氏了。還有的是因為居住的地方,居住在城邊上的人,可能就姓郭,大概城東邊的人就叫東郭,城南邊就叫南郭。大家都知道,有什麼東郭先生南郭先生。還有因為居住在城池或者是水塘旁邊,就姓池。這些都是因為地名而得姓。還有擔任的職銜,是王是公是侯是伯,這些也成為姓。再有就是在家裏的排行和在氏族裏面的排行,如伯仲叔季,這也成為姓氏。總之姓氏的來源很複雜。由於職業的原因而得來的姓,比如說有姓巫的有姓蔔的有姓陶的,姓陶的他做陶器,姓巫的他可能原來是個巫師。現在大家對巫師可能有種歧視,然而古代的巫師可是社會地位很高的,他們掌握著文化,掌握著人和神的溝通。蔔,就是算卦的,但不是街頭上算卦的,那種算卦的可能是給皇帝、給國家算,預測這個仗該不該打,這條河該不該挖,這個工程該不該建等等。卜巫陶這些都是以職業的名稱來作為姓氏的。”

在古龍小說裏面有一個英雄人物,叫西門吹雪,聽聽那個名字,就覺得俠氣十足,感覺真是不得了,大俠。其實“西門’這個姓,來源於古代在城西門,以地名來作姓。但是以地名為氏,不是說誰在那兒都可以以“西門”為氏。據有關資料,住在西門或住在什麼南郭北郭的是一些公族士大夫,還是有相當身份和地位的,他們的家族也必然是以這個“氏”為自豪的。

除了根據地名、職業特點作為姓的來源外,歷史學家毛佩琦教授認為皇帝賜姓也是得姓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原來姓馬叫馬和,明成祖發動的靖難之役,當時在河北鄭村壩打仗,皇帝非常喜歡一匹馬在戰場上死掉了,那麼皇帝為了紀念這匹馬,說寶馬戰死的這個地名叫“鄭”,就是鄭村壩,於是就把“鄭”這個姓送給了馬和。這樣馬和就改名成了鄭和。

另外,毛佩琦教授還介紹了明朝皇帝不僅以地名賜姓,還曾經賜國姓給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比如鄭成功。

“明朝的皇帝還曾經賜其他的姓,比如說賜國姓。同樣是姓鄭的,明清之際有一個鄭成功,他收復了臺灣,是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鄭成功在唐王南明小朝廷的時候,被賜予國姓,姓‘朱’,叫朱成功。所以後來大家就稱他為國姓爺,稱他的軍隊就叫國姓軍。鄭成功發行的貨幣,貨幣的一面有一個花押,是鄭成功手書的幾個字,就寫的是‘朱成功’。朱是國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就是表示對他非常尊重。皇帝看中了他,把他作為東南的砥柱,作為恢復明朝江山的一個重要的依靠,所以把國姓賜給他。”

不僅皇帝可能賜姓給別人,有時候地方掌政者,他掌握很大權力的時候,他也給別人來送姓,或者強加給別人一個姓。明朝時南方的少數民族有時候發生叛亂,政府就派官兵鎮壓。鎮壓了以後,當地官員就強迫一些少數民族姓什麼姓,所以少數民族的姓氏和漢族是有所不同的。現在大家知道有姓刀的,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就姓刀。還有姓怕的、姓剁的,刀怕剁嘛。為什麼鎮壓,就是讓你怕,讓你想到官軍曾經鎮壓過你,讓你知道再也不要造反。但是這種姓在歷史上產生的時候帶有民族歧視。現在不管姓什麼姓氏,都是一律平等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由此看來,看來中國的姓氏來源比較複雜,即使姓氏相同,也未必五百年前就是一家。

中國古代姓氏的得姓來源有以居住地為姓的,像春秋時齊國、鄭國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門,後代便以西門為姓。有以職業為姓的,比如上官氏出自戰國時楚國的子蘭出任上官大夫之職,其後代便以上官為姓。還有以山河名為姓的,如,黃帝——本姓公孫因生於姬水之濱,改姓姬。

另外,還有來自祖先名號的姓,如,孔姓。孔姓有幾個來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時宋國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後代為了避禍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改姓“孔”。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是孔父嘉的七世孫。

孔子,人稱“至聖先師”,可謂名垂今古,婦孺皆知。他的父親叔梁紇hé當過魯國的鄒邑大夫,母親叫顏征在。孔子一生好學不倦,曾問禮於老子,跟萇 cháng弘學樂,跟師襄學琴。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從政,到51歲時開始擔任魯國的“中都宰”,後來又當掌管刑法的大司寇,56歲時又代理宰相,把魯國治理得井然有序。後來,齊國怕魯國強大,便用美人計腐蝕魯國的執政者。孔子勸諫無效,便掛冠而去,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直到68歲時才返回魯國,從事教育和整理古籍,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最著名的有72人。後來,他的思想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一直受到尊崇。

在素有“東方聖城”之稱的山東省曲阜市,有紀念孔子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舉世聞名。

除了上面講到的幾種得姓來源之外,其實還有以動物為姓的。歷史學博士趙豔霞認為,在古人以動物為姓和古代原始人的那種原始崇拜有一定關係。

“以動物為姓的很多,人們往往把以動物為姓和圖騰崇拜聯繫起來。比如說‘熊’姓,就是以動物為姓,並且和古代原始人的那種原始崇拜有一定關係。那時候因為人類對自然界瞭解得太少,生存能力很低,自然界很多現象人們都覺得很可怕,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覺得很神秘,覺得自然的那種力量是人類沒法控制的,相反自己受自然界的控制。那麼原始人就認為有很多非人力可及的那種力量主宰著自己,具體到自己這一個族,這一個族是繼續生存下去還是會滅絕,常常認為是和一種非自然的東西有關係的。有時候可能這個族最後就剩了幾個人了,活不下去了,眼看要滅絕了,結果突如其來,發現了一種動物,他們吃了那種動物就活下來了。他們就認為那種動物和他們有神秘的關係,或者是天意,這樣他們認為自己的族和動物,或者和某種特殊的東西有神秘的關係,於是慢慢地就形成一種崇拜,然後就把那種東西作為自己的部落、部族的一個象徵,或者作為部族的名稱,由此而形成了一種圖騰,以某種動物、植物或某種事物來作為圖騰的形象。”

說到以動物為內容入主姓氏,有一個特殊的姓氏,就是“龍”。龍這種動物,好像咱們生活中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十二生肖裏除了龍,其他的都是有實物的,惟獨這個龍不是。那麼,龍是不是作為一種圖騰或者什麼象徵意義而存在的?

其實,龍也是和那種圖騰崇拜或者原始崇拜有關係的。在甲骨文裏就有“龍”這個字,是象形的,是一種飛騰的形象。龍具有很多動物的長處和優點。比如說它的嘴,有時候是牛嘴;它的腳,是鹿腳;它的爪子,是鷹爪;它的身上還有鱗,是魚鱗;身子又像蛇身,尾巴是魚尾巴。這樣它集各種優點為一身。傳說中它有很多其他動物沒有的本領,能上天入地,能騰雲駕霧,能深入到深水潭裏面,所以人們認為龍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東西,最後對它也形成一種崇拜,形成一種類似圖騰崇拜的崇拜。

據說龍有四種:有鱗的稱蛟龍,有翅膀的稱鷹龍,有角的稱虯龍,無角的稱螭龍(螭ch)。俗話說:“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據後人研究,龍的九個兒子分別是:贔屭(bìxì),螭吻(chiwen)、椒圖、蒲牢、嘲風、囚牛、睚眥(yazi),狻猊(suanni)、(蟲+八、蟲+夏)(baxia)。贔屭喜歡負重,讓它馱石碑;螭吻也稱鴟吻chīwěn,喜東張西望,被當作建築物屋脊上的獸頭;椒圖多用在門環上,是防衛的標誌;蒲牢喜歡吼叫,被人安置在大鐘的提梁上;囚牛喜歡音樂,人們把它的形象刻在古琴頭上;睚眥心胸狹窄,一點小事都要報復,有“睚眥必報”的成語,人們把它的形象刻在寶劍刀柄上;狻猊喜歡煙火,多刻在香爐、佛座上;(蟲+八、蟲+夏)(baxia)喜歡水,人們把它的形象刻在石橋的望柱上。除以上九子外,還有人們所說的恐龍,這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與我們上邊所說的龍不是一回事。龍既是神物,人們把它當作氏族的保護神,也就是圖騰,當然就不奇怪了。

相傳,龍是黃帝統一天下後,用各部落的圖騰創造出的一種新圖騰。《史記》說黃帝乘龍升天,龍又成了神獸。後來,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也成了龍的傳人。

關於姓氏的來源,當初形成姓的時候,不管大姓也好,小姓也好,其實都有很多的故事。

歷史學博士趙豔霞介紹自己的趙姓其實是一個以地名為姓的例子。

“我這個趙姓,在周穆王的時候,給周穆王趕車的人和周穆王關係特別好。他帶著周穆王,也就是周天子,往西邊去,到很遠的地方去巡遊,成為一種傳奇。這個趕車的人叫造父。後來周穆工把造父封在趙那個地方。從此以後造父的傳人就以那個“趙”為姓,這可以說是以地名為姓的一個例子。”

說到姓氏的傳奇故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毛佩琦教授介紹說,自己的毛姓實際上是一個古姓,是周朝的姬姓之後。不過,他說姓毛的人不一定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

“毛姓數量不很多。這個毛姓實際上是一個古姓,是姬姓之後,周朝的姬姓之後。周朝時周文王封他的第六個孩子到毛地,這個毛地,在今天陝西的岐山和扶風之間。分封到毛地的這批人就姓毛,這是毛姓的來源。但是也不能說姓毛的人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要說五百年前一家子的話有一點懸,為什麼?據有些材料記載,‘五胡亂華’的時候,所謂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民族,其中有一個氏族的首領也姓毛,所以這個毛姓也有不同的來源,當然毛姓的來源要比其他的姓的來源相對簡單的多。”

剛才我們談到孔姓的來源很有意思,另外,我們常說的“孔孟”的孟,這個孟姓也特別有一種說法。

其實,孟這個姓,屬於以排行為姓。古代的排行不是說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是說伯仲叔季。老大是伯,也叫孟,一看他的名字裏面有個孟或者有個伯,肯定知道他是老大。老二叫仲,老三叫叔。那麼這個孟子的孟就肯定和過去那種排行有關係,而且孟姓的那個祖先肯定還是一個老大。

孟姓因為出了亞聖孟子而聲名遠播,但是孟姓的始祖卻不是孟子。歷史上第一個姓孟的是春秋時魯國的慶父,山東鄒縣孟府保存的孟子家譜中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那麼,慶父是什麼樣的人呢?說來話長。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後,便開始大封諸侯,把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分封在魯,建立了魯國。魯國君主的職位傳到魯桓公時,他的兒子慶父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姓仲孫氏。桓公死後,慶父的弟弟當了國君,就是魯莊公,慶父開始輔政。由於政見不同,慶父後來離開了魯國,到了莒(ju)國安身,隱姓埋名,將仲孫氏改為孟孫氏,他的子孫就以孟孫作為複姓,後來又簡化為單姓孟。

在慶父的後代中,後來出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孟子。孟子是戰國中期人,生在魯國鄒邑,就是今天的山東鄒縣。孟子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法先王”,行仁政,認為人性都是善良的。他的政治主張、哲學理論被編成《孟子》一書,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

人們常說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不一定是一家。比如,你姓王,某一個人也姓王,同樣一個王,可能是來自很多的方面。比如賜姓的原因,明代大航海家鄭和本來就姓馬。另外,大家知道,和北宋同時代的有個西夏王朝,它的創建人名叫元昊。元昊他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和唐朝對抗,但是後來歸降唐朝,元昊這個家族就被唐朝皇帝賜姓李,後來他的孩子叫李繼謙。這個李姓有很多是賜姓的。

對於姓氏來源的不同,歷史學博士趙豔霞認為,這可以看出姓氏之間的身份地位,也可以區分貴賤。

“比如說貴族過去很重視門第,是不是都是一樣的身份,一樣的家庭背景,對於區分貴賤是很重要的,關於這方面,古人在一個同姓之間,其實是同氏之間,進行再區分。再區分就是用郡望,用郡望來區分。不同的地方的姓,就有不同的身份。所以過去一講什麼什麼氏,比如說王氏怎麼怎麼,劉氏怎麼怎麼,前面還加一個地名,那就是郡望,用郡望來表明身份。”

其實,貴族不永遠是貴族,過去講“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說你家很富很貴,五代以後也就完了。所以有時候這個貴族不是說永遠是貴族,而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變化。但是一個人,在他談論他的姓氏的時候,特別是有些人希望出名,他有了一點錢了,或者有一點地位了,他要修家譜了,他就要把自己的血統說得很高貴,他就要找古代的一個什麼達官貴人或者有名的姓氏來攀附一下。所以現在看家譜,看祖譜,一看他這個劉、這個張是從哪兒來的,從哪兒遷徙的,他們家出過多少大官,出過多少貴人,然後又怎麼樣怎麼樣傳到他這一代,這些東西有可信的,有不可信的。

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是一個貧苦農民,一個游方僧,最後當了皇帝。朱元璋的父母死的時候,沒有棺材,連埋葬父母的地,都是向別人求來的。朱元璋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朱姓的系統是怎麼傳下來的,他當皇帝以後就請了很多人給他修家譜。修譜的人找來找去,宋朝有一位朱熹,是大學問家,是大官僚,但又找不到根據。於是修譜的人想:乾脆把皇上的祖先說成朱熹吧!恰巧這時朱熹的老家來了一個小官吏,來朝廷彙報工作,也姓朱。朱元璋便把他叫來問他:“你是不是朱熹的族裔?”那個小官膽小,就老實回答說:“我與朱熹同姓,但不同宗。”朱元璋見一個縣裏的小官尚且不肯冒認名人,自己是堂堂皇帝,地位要比朱熹高貴的多,於是作罷。最後,朱元璋不回避自己卑微的出身,並且把自己貧苦生活的經歷,寫在他的皇陵碑上。

中國的姓氏來源特別複雜,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人就沒那麼多姓。日本人的姓好像都是跟山川地理緊密相連,曾經有一種傳說,日本人古代打仗,士兵早晨操練,要排隊,日本人叫大郎的特別多,一點名,好傢伙站出好幾個大郎來。

“你哪兒的?

“我們那個村叫渡邊。”

“那麼你就叫渡邊大郎。”

“你呢?

“我們那個城市叫田中。”

“那你叫田中大郎。”

“你呢?

“我們那兒有一個井上村。”

“好了,你就叫井上大郎。”

確實,日本人的姓氏形成得很晚,日本人為了區別各地不同的門第、不同的來源,在很晚的時候才確定了自己的姓。

同姓,在我們國內,大家不覺得有什麼不得了,往往到了某一個特殊的地點,比如說出國了,在國外在海外,那個感覺馬上就不一樣了。

據說,二十多年前中國紀錄片協會主席陳漢元組織了一個團訪問歐洲。那時候東德西德還沒合併統一,訪問團在西德的一個華人開的飯館裏吃飯,那頓飯大概得花兩百馬克。因為都是中國人,飯館的老闆出來了,給大家敬敬酒,問:

“你籍貫是哪兒的?”

“我是溫州的。”

“溫州的?您貴姓?”

“免貴姓陳。”

結果飯館老闆和陳漢元不僅是同鄉還是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老闆馬上給夥計講:加菜!加的菜比原來要的菜數量和品質都大大提高了。最後老闆還宣佈這一餐免費。

確實,同一個姓氏在海外就顯得非常的珍貴。雖然是不同姓氏,或者是相同姓氏不在一地,大家都是同胞,都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人很重視姓氏,姓氏實際上現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代號了。很簡單,過去的尊卑觀念,過去什麼同姓不婚這個限制,在現在意義的姓氏上都已經淡化了。可是為什麼大家還在重視姓氏呢,特別是要回老家拜拜祖?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毛佩琦教授認為,這種心理其實是認祖歸宗,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就是不忘根不忘本。

“山西洪洞縣有一個大槐樹,很多人到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看看這個姓氏,一查,張王李趙全有。人們有這種心理,這種心理是什麼認祖歸宗,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就是不忘根不忘本。這一點特別反映在海外華人的身上,反映在我們的香港澳門臺灣同胞身上。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祖國大陸失去了聯繫,因為政治的原因,但是他們想著祖國,想著家鄉。他們在海外,把同姓的人聯繫起來,這些人聯繫起來以後,就想到自己的根,想到自己的鄉土。”

說到尋根、不忘本,不只是中國人有,世界上很多國家很多地方都有同樣的現象,包括美國黑人。1976年,美國黑人作家阿曆克斯.哈利寫的《根》一書,轟動世界文壇,獲得了美國普立茲文學獎。小說描寫美國黑人祖先被阿拉伯奴隸販子從非洲西部掠運到美洲,其子孫歷盡千辛萬苦尋找自己的祖根。這本書在臺灣流行後,激起了臺灣同胞的愛國熱情,掀起了一股尋“根”追“源”的熱潮。

人們在河南、山西的一些地方經常看到一些臺灣來的尋根團,有時候在姓氏牆上,他們很虔誠地按照那個姓一個一個去找。他們那種心理,那種對自己祖先的姓氏尋找的專心,讓人看了非常感動的。

我們現在講愛國講愛民族,其實國家民族不是虛的,是非常具體的。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家可能就是一棵樹,他的家可能是一口井,他的家可能是一座老房子,他的家可能是幾個朋友,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血統。血統靠什麼來體現?就是姓氏,就是親情。所以很多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你離開中國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愛國,你的國是什麼。你突然踏到美國國土了,一看他們都是藍眼睛黃頭髮的,我的家在什麼地方,我的血統在哪兒,這個時候民族的概念、國家的概念就在自己的心裏油然而生。

不是有一首流行歌曲是這樣唱的:

  讓血脈再相連

  擦幹心中的血和淚痕

  留住我們的根

  一年過了一年

  礙一生只為這一天

  讓血脈再相連

  擦幹心中的血和淚痕

  留住我們的根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