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中國的家譜造假現象剖析

作者:  來源: 譜志聯盟網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7日

中國的家譜造假現象剖析

由於早期家譜大多沒能保存下來,現存家譜大都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蹟都遠遠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後,其間相距數千年,要做到真實可靠並非易事。因此,過去修譜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蹟時,張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顛倒基本事實、與歷史不符合的現象也很常見。究其原因,有些可能與編修的人故意做假有關,有些則是歷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對於這種舊譜散失的情況,宋代人曾有過很多令人信服的論斷,如被譽為新式“蘇歐體”家譜奠基人之一的蘇洵就曾指出“自秦漢以來,仕者不世,然其賢人君子尤能識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絕,無廟無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勢宜忘而獨存,則由譜之力也。蓋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於是乎由賤而貴者恥言其先,由貧而富者不錄其祖,而譜遂大廢” 另一位奠基人歐陽修也說“自唐末之亂,世族亡其家譜;今顯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譜學由是廢絕”,無不指出了當時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同樣,在宋代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民間修譜之風儘管頗為盛行,但情況也相當複雜,其中沿襲者有之,攀附冒認名門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編亂造者有之,真假相間,不一而足。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樣修出的家譜至今仍有所見,其中大多托始於南宋,有幾乎一樣的名人序跋、遠祖遺像、朱子題辭等,咋一看來天衣無縫,但張王李趙幾乎一個面孔,以致許多家譜中都出現了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對於這種情況,現在許多人由於不瞭解真相,將其視為祖傳之寶;甚至一些報紙也動輒發佈消息,說某地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家譜,記載了某姓某族數千年的世系傳遞,具有無比重要的價值,等等,幾乎吹上了天,其實真實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由上可見,由於早期家譜大多沒能保存下來,而人們又有把自己與很早以前的祖先聯繫在一起的習慣,於是偽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便成為經常使用的辦法,從而使家譜所反映的血統次序並非都那麼真實可靠。對此,錢大昕也指出家譜“支離附會,紛紜蹭駁,私造官階,倒置年代”,並無多少事實可信。當然,這種做法如果追根求源,其實由來已久。在古代,幾乎所有的開國君主都要偽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與以前的帝王將相聯繫在一起,一些名人也樂此不疲。如漢高祖劉邦本是山東一布衣,南面登基後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稱是唐堯劉累之後,偽造了商周以來的有關譜系。其後,兩漢之際的王莽代漢建新,自稱黃帝、田齊之後,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國時,劉備明明是編席賣履的小販,卻到處誇耀自己是皇族之後,被尊為皇叔,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等一批文臣武將,就捧著這塊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繼曹姓的,但仍自稱其先祖出自黃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說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後裔。後來,曹操的孫子魏明帝說曹姓是虞舜的後代,出自有虞氏。作為一國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說明他們自己實際上已經不知道血統所出了。

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幾乎舉不勝舉。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自稱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之後,認為白公勝在被楚國殺害後,子孫逃亡秦國,世代為將,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個。白乙丙裔孫白起為秦國立過大功,受封為武安君,白氏從此興盛。事實上,白居易的這些自述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白乙丙生活時代要早白公勝一百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後代。因此,後來曾有人針對家譜的這種妄相攀附而對其進行尖銳批評,並說它“出於閭巷,家自為說,事非經典,苟引先賢,妄相假託,無所取信,寧足據乎”。從這種意義上說,上述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

我國古代許多家族拉名人作祖先,並把他們記錄在家譜中,其做法實際上是十分不科學的。眾所周知,我國姓氏的來源有多種多樣的途徑,發展過程中又經過離合演化,情況十分複雜。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歷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來源更為複雜。如向稱“聖人之姓”的孔姓,雖有自孔子以來連綿不斷的世系可考,但如果認為天下所有的孔姓人都與孔子有關,或者只有這一單一的血統則不合事實。從有關記載上可以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貴族孔父嘉的後代。而在當時,衛國也有孔姓,源出姞姓;陳國有孔姓,源於媯姓;鄭國有孔姓,出自姬姓。上述4支孔姓人後來都有子孫傳世,但由於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餘三支為了抬高自己,後來也都自稱是孔子的後代,從而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血統。特別是清代時,全國孔姓與顏、曾、孟三姓聯合修譜,凡姓孔的人都被認為是孔子的後代,使用共同的字輩作為輩序,使本與孔子無關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確認。從此,要想區分哪些人與孔子有關,哪些人與孔子無關,就更加困難了。至於那些人口相對較小的姓氏,也未必都有完全純正的血統。

 

古代家譜的造假之一: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選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嚴格,“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由譜系”,因而維繫門閥制度的家譜特別興盛。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根據,同時也成為士族政治服務的工具。正因為家譜對於人們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社交層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現象應運氾濫起來,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這是利益驅動所致。

 

古代家譜的造假之二:

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于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稱李世民為本族始祖,張氏則以張良、張飛為自己先祖,蕭氏則拉蕭何為自己祖宗等。俗話說: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託的,最明顯是朱熹,翻閱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的是真的,有的則是偽作,如朱熹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的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顯系偽造。

 

古代家譜的造假之三:

明清時,有“譜匠”、“譜師”職業,專為有些家族製作偽劣產品(家譜)。

族譜可信度有多大?

導演們可以說:“我的攝影機不說謊”,可是,決不會有人敢說,“我的家譜不說謊”。

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雖是史類文獻,事實上,家譜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於要隱惡揚善,蒙蔽真相。古代的家譜纂修,出於抬高家族地位和聲望起見,在追溯先祖時,必然要上溯到一個名人或皇帝方才甘休,哪怕是冒認攀附也行。來自鮮卑的地主豪強李世民為了附會自己是老子的後人,把道教立為唐代國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為了與朱熹結下親緣關係,抬高了理學的地位。而且,出現了凡是姓範的必是范仲淹的後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後代的現象,而歷史上的壞人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裔的。

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瞭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

如果家族歷史上出過什麼著名人物,受過何種褒獎,為家族爭光者,家譜纂修都要大寫特寫。婦女在家譜中沒有地位,但如果是節婦、烈女,受到政府褒獎,立了牌坊,則被視為全家族的光榮,家譜上要專辟一處詳細書寫。如果家族中有不肖子孫,則一般採用除名的方式。可見,修家譜,也只是話挑好聽的說,柿子揀軟的捏。不過,正像作家紀伯倫所說的:“我說的話有一半是沒有意義的,我把它說出來,為的是也許會讓你聽到其他的一半。”即使有虛假,但是,它記載和鐫刻了太多歷史的片斷和細節,記載下來,是因為我們畢竟可以能通過它看到不撒謊的那50%。這非常重要。

是否可以通過修家譜來起到一個粘合劑的作用?對於個人來說,多一種相親近、相攀認的理由,多一個與更多人交流溝通的方式,畢竟是一件好事;作為一個民族來說,多一些都是炎黃子孫的心理暗示,也未嘗不可。可是,也僅限於此。13億人的最上游都與炎帝、黃帝、蚩尤有關,每個人的同宗都幾百萬上千萬人,那麼,這種同宗對於真正的連接人際關係的意義也就被無限稀釋了。再通過同宗來攀親,未免就是一場鬧劇了。

有資料說,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已經幾乎喪失殆盡了!到了宋代,社會上是很少見到有什麼人家能夠捧出舊家譜來的。因此,許多家族的世系早已斷了線、失了傳。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

世上早有“盛世修譜”的說法。明清兩代,都出現過紛紛修譜的時期。為了一些家族修譜方便,明清兩代都還有專門替人偽造家譜的“譜匠”。這些替人修譜的“捉刀”手,利用事先準備好的、不寫具體姓氏的通用家譜世系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就填上延請人的姓氏,再稍作修改,令修譜者心滿意足。“譜匠”大功告成,銀子也就順利到手。這樣修出來的家譜,常常就是好幾個家族同一個面孔。而且,家譜之首都煌煌然寫有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這些東東也都是“譜匠”的傑作。對於這樣的家譜,不瞭解真相的人將其視為祖傳之寶,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瞭解情況的,而且嘴又不緊牢,不免有時漏風,傳出了一些關於“買家譜”、“偷祖宗”的秘密。這種事,本博友就親耳聽到一位朋友講過。這位朋友說,他爺爺告訴他爸,他爸又告訴他,他家家譜上的祖宗就是“偷”來的。

像修家譜這種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事,請人“捉刀”是很自然的,只要稍稍瞭解一些舊時社會的常識,就不會感到奇怪。大多數已經失傳了的“家族世系”,只是一朝工夫,卻又家家都恢復如初,其中奧妙是可以想像的。不然,在舊時社會,“捉刀”何以能成為一行呢?

再說,近年一些小報登載的家譜“發現”,判斷其真偽其實也並不費難。就說上面提到的某皇帝的宗譜吧,據小報說,那已經是“第八次重修本”了,只要其中一次作了假,就完全失去了可信性。小報能夠一次一次去考查核實其真偽嗎?再說,消息本身就有原李氏宗譜“現已無存”之說,現今“發現”的,還要說它“詳實可信”,其真實程度究竟存有幾分呢?

承平日久,修家譜之風又盛。家譜不僅對於相關學科,諸如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在凝聚家庭、鼓舞族群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工作和專業的關係,筆者閱讀了幾部家譜,我發現有一股不好的風氣,就是喜歡攀龍附鳳,無視事實,把毫無關係的同姓中有名氣的古人,奉為嫡祖,四處炫耀。

實際上這個風氣由來已久,帝王之家也不能免俗,三國曹魏就曾三換祖宗。三國時的曹魏皇族自認是漢相曹參的後代,這在《三國志》裏有明確的交待。但曹參又是誰的後代?也就是他們的遠祖是誰,卻更換再三。

曹操在世時,親筆撰寫了一部《家傳》,說曹家的祖宗是後稷,就是堯時代教導人民耕田、種地的那位農神,後稷的後代周文王,然後是周文王的兒子姬振鐸,一脈相承。周武王克商後,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在封商舊臣曹挾於邾的同時,把自己的弟弟姬振鐸封于曹邑,為曹伯,建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于陶丘(今山東定陶,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今為曹縣)。公元前 487年為宋景公所滅,姬振鐸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曹振鐸即為曹氏的受姓始祖。

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追遵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大臣蔣濟議定郊禮(郊禮為古代最重要的禮制之一,圜丘在南郊,方丘在北郊,故天地之祀稱郊禮),又援引曹騰碑文中的“曹氏出於邾”,也就是說根據碑文曹家祖先是封于邾國(今山東鄒縣)的曹安的後人。曹安是古帝高陽氏(又稱顓頊或帝顓頊,是繼黃帝以後又一個傑出首領)的後代,經過皇帝認可,曹魏的祖宗就用高陽氏取代了後稷。

沒多長時間,儒生高堂隆考訂說,“魏皇是帝舜的後代。”文章說說的頭頭是道,儘管蔣濟也寫文章論爭,但這事也就這麼定了。直到末代皇帝曹奐被迫禪讓退伍,還是沿稱:昔我皇祖有虞。

這幾次變更祖宗,都是和古代帝王接了軌,無非就是給自己的統治粘點靈光而已。《三國志》的裴松之注中援引吳人作《曹瞞傳》就揭了點曹氏的老底: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姓曹!曹操的爺爺是個宦官,為了傳宗接代,從夏侯家過繼了個孩子改姓曹,這就是曹操之父曹嵩!

但不管祖宗是誰,曹魏的江山也是不可挽救了,只不過是在歷史長河中又添了一個笑料而已。不過曹家畢竟出過三個文壇巨匠,文史家底深厚,就是後代子孫不肖,還有文臣們忙活,這是個笑話,但還不算大。但不是每個人冒認祖宗都有這麼好的運氣,有的人就鬧出了大笑話。

南宋有一個人名叫林可山,擅詩文,著有《西湖衣缽集》、《文房圖贊》。他對園林、飲食也頗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事》一卷、《山家清供》二卷,其著述常被後人引述,現在的火鍋最早最為詳盡的介紹就是來自《山家清供》。就是這麼一個頗有成就的人士,為了抬高自己身份,不走正路,玩起了花花腸子。他抬出了北宋時期的林逋,宣稱自己是林逋的第七代嫡孫。這麼一折騰,笑話就出來了,而且還是個大笑話。

要說好這個笑話,還得先介紹一下林逋。林逋( 967—1028),字君複,是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文人,“性恬淡好古,不及榮利”,死後賜諡和靖先生。根據《夢溪筆談》所載,林逋為人豪邁灑脫,多才多藝,善行書,工詩詞,風格淡遠、婉麗,尤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兩句被視作千古絕唱。

但林逋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終身未仕未娶,自然也就沒有子孫。他住處遍植梅花,家中畜養丹頂鶴,人們說他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留下了“梅妻鶴子”的佳話。

這在《宋史.林逋傳》裏有明確記載:“不娶,無子”。北宋梅堯臣的《林和靖先生詩集序》也有相同的記載,原文雲:天聖(宋仁宗年號,1023—1032)中,聞寧海西湖之上有林君……是時予因適會稽還,訪於雪中……先生少時多病,不娶,無子。侄孫大年能掇拾所為詩,請予為序。”

林可山自以為家譜藏在自己屋裏,外人無法看到,不管自己怎麼胡說,真偽別人也難以判斷。殊不知,梅堯臣所作《林和靖先生詩集序》早已流傳人間,只要讀過的人,恐怕都能毫不費力地識破這個作偽者的手法,人們背後紛紛譏笑。有位作詩對他的醜行進行揭露和嘲諷:“和靖當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孫兒?若非鶴種並梅種,定是瓜皮搭李皮!”時有無名子也做了一首類似的詩嘲之曰:“和靖當年不娶妻,只留一鶴一童兒。可山認作孤山種,正是瓜皮搭李皮。”其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無賴嘴臉真可謂躍然紙上,結果卻只能是演了一場醜劇,貽笑後世。

“可山認作孤山種,正是瓜皮搭李皮。”這樣的諷刺,真是夠辛辣的!但願這樣的事情不再出現,就是做偽,也該動動腦筋,下點功夫,多看幾本書,提高一下做偽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不要再成為人們嘲諷和訕笑的對象吧!

造假有說不出的苦衷,在宋以前,世譜的作用對個人以及家族很重要,為了自己表示出身顯貴,附名人為祖的現象很普遍。偷拼的事不奇怪,所以同一名人在不同的世系會以不同的世代出現,就是這一說的最好注腳。

家譜上造假,也許用普遍現象來概括不算為過。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