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譜而言
家譜,承載著家族命運的記載,它記憶了一個家族的興旺盛衰的過程。
個人認為,家譜記載是“家”的譜,也就是說我的家來自那個地方,祖先是誰,是如何遷移過來的,是如何繁衍起來的之類,目的使人明白自己的根來自哪里?自己的祖宗是如何走過來的?有多少榮譽與恥辱?等等。
現在的家譜,與我想像的家譜相差遙遠。名人效應明顯,古代誰是名人,就拉誰當祖先,這好象是家譜之中千篇一律的現象,這些現象給人感覺一種造假成份在裏面,修家譜並不是為了搞清基因來自何處?而是為了給人一種感覺,我是某某名人的後代,這使人十分反感。之前,中國的古書一致提倡“誠信”二字,但家譜編造者在立家規時大多提到子孫要誠信,我不禁想問一句:“在家譜中亂攀附名人為祖宗,是誠信行為嗎?”所以,中國有些君子往往要別人誠信,而自己一點也不誠信。在中國假冒偽劣產品充當真品大吹誠信之人特別多。
家譜仿冒名人為祖後,家譜真實性已存在嚴重問題,也就研究起來的作用大受質疑。
其實,對家譜修撰者來說,這些人心目中,當官的或其他有名的的人才是有出息,家譜修撰者會納入其中,大大吹噓。而對普通百姓,他們認為,碌碌無為,無多大出息,家譜修撰者就不重視了。所以,翻開中國古代家譜,我看到的都是比較不滿意的是名人效應。其實這些家譜修撰者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這些草民階層在家族中占了大多數,他們的生活特點對家族的影響很大,刪除了他們的特點,僅記一些名人,就失去了家族繁衍發展的基礎。中國人抹之不去的官文化,實際上影響了家族史學文化的發展。
還是一點,真實後裔失傳,假後裔充斥在世上。這一點也沒有引起重視。有些家族,由於戰爭或其他因素(如名利觀改變),這些家族之中的名人後裔,其後裔雖多,但家譜不一定傳下來。隨著年代的久遠,這些後裔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那一支名人的後代,後人對是不是名人後裔也變得無所謂了。相反,有些不是這支名人後裔,卻編造一個家譜,說某名人的後代。到後來,真名人的後代到不被承認,假名人後代卻到處宣揚。如:浙江上虞,在東漢時期有個名人孟嘗,由於保護自然資源,使珍珠得到合理養殖,所以有“廉能生珠”的說法。後來,孟嘗其後裔可能生活在上虞,上虞孟姓至今有一千多人,但其後人至今不知東漢有個孟嘗,也沒有家譜傳下來。可是,在全國眾多孟氏家譜,大多列孟嘗為先祖。所以,真若假時假亦真,現在的家譜是真假難辯,良莠不齊。
本人認為,修家譜的觀點,應該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不能造假。否則,家譜就失去了價值,變成了假冒偽劣作品,成了吹牛的資料。另外,家譜不能以名人效應,出了多少名人並不是家族主要的生活方式,而是在這塊土地上如何生存下來?是如何繁衍的?他們的生活處境如何?有什麼地方的文化需要繼承的?還有什麼地方的風俗需要改進的?如真這樣,可能會對社會、對家族帶來一定的幫助,至少比純吹要好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