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造假是亂認祖先 欺師滅祖
編造假世系不屬於血緣認祖更不屬於文化認祖
編造假世系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從根本上說,編造假世系不屬於血緣認祖更不屬於文化認祖的範疇。
家譜是私有制的產物,最初的功用是為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服務的。世襲制是指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的制度。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周滅商和東征以後,曾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諸侯的君位世襲。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對於財產諸子均有繼承權。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係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
正是為了私利,家譜造假自古有之。最初家譜造假髮生在有族譜的王公貴族階層,明中葉以後,家譜造假蔓延到了已經有了族譜的民間,清朝道光以後家譜造假風行所有姓氏。家譜造假的目的主要有六個:
一是為了非法取得爵位、封邑、官職、財產的繼承權;
二是為了冒充貴族血統,誑稱高貴;
三是受“只有源遠才能流長”的誤導,不顧客觀事實,盲目追求源遠;
四是為修建祠堂籌措更多的資金計;
五是為對抗外姓欺淩,虛擬宗族實力,擴大宗族影響;
六是為了建構旅遊資源,擴大地方影響力,欺騙或者誤導外系同姓前來“祭祖”。
為了上述目的,杜撰虛假人名以為己祖,進而攀附名人,依附望族,妄接、冒接他人之祖為己祖者有之;杜撰虛假人名以為他人之祖,進而收編他人世系進行統宗統系者有之;為臆造的所謂先祖娶妻納妾、生子生孫者有之;為臆造的所謂先祖名加上功名和官職者有之。有的地方為了掩蓋編造假世系的痕跡,新譜一出就將舊譜燒掉。結果導致世系紊亂,昭穆顛倒,世序混淆,時序倒置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有的丘氏老譜,將生活在明成化年間的千七郎、千八郎編為元朝中葉的四三郎之孫;廣東梅州有一個村的族譜將1476年出生的丘成齋公,其父千一郎接元末的伯二郎,20世紀末的臺灣修譜將1574年修譜時未寫下功名官職的先祖寫成進士、吏部尚書等等。這些偽造的人名或者世系,雖然被好事者用世系圖珠串鏈結在過去的丘(邱)氏族譜中,企圖將這些人名和世系誤導成丘(邱)氏的血緣先祖和血緣世系,但它絕不是丘(邱)氏真正的血緣先祖和血緣世系。所以,它也不是丘(邱)氏真正的文化先祖。編造假世系的修譜方法也不屬於本文所說的血緣認祖和文化認祖的方法。
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中國網民說:「如果族譜靠得住,母豬會上樹!」……年糕料理館曰:『這年頭還在崇尚中國式「族譜」的人,可能不得不去好好省思這位中國網民的文章~千萬別糊裡糊塗地自以為是誰的子孫,嘴硬是沒有用的,如果只是想嘴巴上去跟人辯白鬥嘴,那是於事無補的。因為實質上很可能正在做些「欺師滅祖」、亂認祖先的事~』
族譜緣起的歷史條件,是宗法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周代,王族階層就開始編纂族譜,以明確自己家族成員的血統及等級,這時候編族譜是王族的特權一般百姓無資格編族譜。
至東漢,全國望族競相修譜,士族採用族譜來表明自己純正的貴族血統,國家也嚴格考查士族的族譜來取士命官,因而修譜是士族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社會對族譜修訂有嚴格的規定,寒族很難冒入豪門。
到唐朝,唐朝統治者較為開明,為了招攬國家可用之才,採用了科舉取仕的制度,寒族得以進入高級領導層,族譜失去了政治功能,譜學漸漸式微。
至北宋,譜學在民間氾濫成災,修撰族譜成為民間一件平常的事情,國家社會也無法再嚴格管理,於是這個時期,中國民間開始大規模修族譜,而民間宗族為光耀門楣,往往不顧事實,找一個名人作自己的祖先,混淆了歷史真實。年代久遠後,再也很難辨識事實之真相。
其實魏晉南北朝也已出現偽造族譜的現象,掌握特權的寒族就想方設法修改族譜使自己的家族搖身變得高貴,而在後世民間偽造族譜的情況那就更嚴重。
民間社會,族譜偽造祖先世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族譜不能做為事實論據已是史學界的常識。
家譜上的祖先都是名人
導演們可以說:“我的攝影機不說謊”,可是,決不會有人敢說,“我的家譜不說謊”。
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雖是史類文獻,事實上,家譜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於要隱惡揚善,蒙蔽真相。古代的家譜纂修,出於抬高家族地位和聲望起見,在追溯先祖時,必然要上溯到一個名人或皇帝方才甘休,哪怕是冒認攀附也行。來自鮮卑的地主豪強李世民為了附會自己是老子的後人,把道教立為唐代國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為了與朱熹結下親緣關係,抬高了理學的地位。而且,出現了凡是姓範的必是范仲淹的後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後代的現象,而歷史上的壞人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裔的。
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瞭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
家譜的產生與發展
家譜是人類以血緣為核心親緣關係的投影,若從人與群體聯繫觀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當久遠。現在人類學研究的成果已經表明: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前,血緣關係是人類群體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紐帶。人類最初出現的群體是“榛榛狉狉、群居襲處”的原始群,此時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純是渾然之群。按照古人類研究得出的結論:在人類存在的三百多萬年曆史中,約有二百九十萬年是處在原始群時期,到了距今十多萬年時才開始產生氏族制度。渾然的原始群,開始分為若干小群,而且演進愈深,分析愈細,辨別親疏的族群觀念也隨之產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於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則知有與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則知有母之母焉;又知與有母同母之人焉。親族之關係,蓋由此而昉也。”這也就是後來作為家譜核心和基本內容世系的萌芽。
血緣親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認同,應是譜牒產生的根源,口述口傳的世系,正是家譜濫觴。古有“瞽矇主誦詩,並誦世系”之說,呂思勉考證,“瞽矇之職,蓋尚在小史之前。”可見了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確有口述家譜的存在。我們追溯家譜產生的源頭,可以發見家譜(嚴格地說只能是口述族群世系)、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親疏,凝聚族群,優化生育,即所謂“親親以相及”。此後萬變不離其“別”與“聚這兩個基本功能的,但隨時代推移,社會制度不同,其具體內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樣。”
家譜發展及其功能嬗變的脈絡,大致可分為周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後幾個階段。
周代實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義》:“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稱者為小宗。”《禮記
.大傳》“族”本來只是有血緣關係的群體,並無尊卑主從之別;而進入隊級社會,便有了“宗”,也就是在親族之中奉一人以為主,主者為尊並有特權,他死了則由宗子繼承。這樣,家譜別親疏、明統系的功能滲進了主從尊卑隊級特權,為宗法封建政治服務的內容。《周禮
.春官》載:“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鄭康成注雲:“系世,謂帝系,《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定之”。“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親疏,故須辨之雲。”由此可見:周代的家譜《世本》之類,是屬於以周天子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統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統系;所辨的親疏,是尊卑貴賤的親疏。所以,周代的家譜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經過春秋戰國戰火“禮崩樂壞”趨於瓦解,特別是秦王掃除六合,舊的貴族“公侯子,失其本系”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到東漢時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兩漢時期的政治,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統治地位,劉邦尚官,“命官以賢,詔爵以功”,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所以,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複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選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嚴格,“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由譜系”,因而維繫門閥制度的家譜特別興盛。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根據,同時也成為士族政治服務的工具。正因為家譜對於人們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社交層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現象應運氾濫起來,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這是利益驅動所致。
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中原人口南遷,經濟中心南移,五代以後江南庶族地主勢力抬頭,特別是宋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城鎮商業繁榮和商幫的出現,推動著社會權力的進一步下稱,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發展。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份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地位。家譜由於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變為私修,內容也就更加廣泛豐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發揮社會功能的方向發展。具體地說,私修家譜通過姓氏原始、遷徙本末、世系淵源的展現,起著追溯宗、聯宗收族,維繫和強化作為社會群體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總之,家譜的產生與發展,同社會群體氏族、家族、家庭相聯繫,它的功能是隨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的變化而嬗變,從社會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歸到社會功能,自有文字家譜以來,總的發展趨勢是由貴族而士族而平民,維繫和凝聚的人群也越來越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