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知識《三》
家譜名稱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三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總的來看,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程式。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乏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家譜堂號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著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吳、何、瀋、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制,就可縮小範圍。
家譜譜籍
現存極大部分家譜是以一支一派形式出現的私修譜,譜主聚居於某一區域並且相對隱定地生活於該地,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譜籍即為譜主的居住地。譜籍標引的在鍵是地名的名稱。現存家譜以民國之前的舊譜居多,譜中地名常題古地名,甚至古地名的名稱也不一致,如浙江宜興就有“陽羨”、“荊溪”、“義興”等數種名稱,湖州分別題作“吳興”、“烏程”、“歸安”等。
家譜譜序
譜序是概述本族來歷和族譜編纂經過的部分,有的由族譜編纂者親自撰寫,也有的是同時轉引和改寫本族既存族譜的譜序。
家譜體例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餘氏會通譜》內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休甯文昌金氏世譜》內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誌銘、雜著、記、詩、贊、規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宗世譜》內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宗世譜》內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竹、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複、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說、傳、記、壽敘、賦、詩、歌、詞、挽詩、行狀、贊、祭文、譜說、後騙子、領譜字型大小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曆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後內容又擴充了“世德、規範、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跡、裏社九考。”萬曆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竹、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裏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範、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等內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後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容。萬曆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傳、保瑩、遺翰、族約、續後十二篇。萬曆末年修成的休甯《曹氏統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後序、跋、譜約、支譜圖、統宗譜系小敘、系圖、事略、重修族譜敘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容,名目紛繁,同萬曆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容得到大規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建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家規家訓、祠產族產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展的一個反映。
關於體例方面,明譜在因襲歐蘇譜例的同時,增加了“志”“圖”“考”“錄”等項新內容,這是明修宗譜進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誌編纂學上成果的重要體現。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譜體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助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標混合體。且愈往後,這種混合體的方法在宗譜編纂中愈益得到廣泛的運用。與明代以後所修宗譜相比較,有明一代所修宗譜的體例已比較完備,且大體上已定型,此後清、民國年間所纂宗譜在體例上基本承襲明譜,更改甚微。
家譜鑒定
中國人歷來重視纂修家譜,所謂“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私家修譜自宋代興起,經元、明的發展,至清朝中期達到鼎盛,入民國後仍延綿不斷。在歷經八、九百年的發展演變程式中,家譜在不同的區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徵,這些特徵不僅體現在纂修體例上,而且在版刻、裝幀等方面也得到反映。關於家譜纂修體例特徵的論述時有所見,而版刻、裝幀特徵卻鮮見涉及。究其原因,可以是現存家譜
80%以上是清末及民是期間的刻本、木活字本、鉛印本及石印本,而其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絕大多數。
從現存家譜的印刷形式上看,有刻本、鈔本、稿本,也有鉛印本、石印本,但更多的則是木活字本,這是因為家譜的內容不像其他古籍那樣一成不變,常規家變每隔10至30年謀就須續修一次,且篇幅甚多,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木活字本印刷家譜顯然要比刻本既便宜又省力得多。儘管木活字本是家譜版本的主流,但由於發區的不同,家譜的印刷形式仍是豐富多樣的。
浙江家譜的特徵
浙江是纂修家譜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僅上海圖書館就藏有浙江家譜5092種,占館藏總種數的2/5
以上,居各小之冠。這些家譜分佈在全省的64個縣市,幾乎涵蓋全省各處,其中收藏量最集的是沿海地區的海甯、蕭山、紹興、餘姚、上虞、寧波及內地的諸暨、浦江、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
浙江家譜的版本最大特點是套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發源地,明代時,浙江吳興的閔劉及、淩蒙初二家用朱墨二色(後來發展為五色)刻印了許多帶有批註點評的經史子集四部書及戲曲小說,盛極一時,成為中國印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而“閔刻”、“淩刻”就成了他們套版印刷古書的專有名詞。現在浙江家譜雖以木活字本為主,但打破了其他地區域多年來沿用墨印的方法,將朱墨套印普遍使用於木活字本的家譜之中,許多家譜的世系圖中人與人間的關係都普遍用套印紅線加以連接。
此外,浙江木活字本家譜多四周雙邊,魚尾與版心欄線的間隔明顯,有較大的縫隙。且有花魚尾出現,如上述的《餘姚梅川徐氏宗譜》就是一例,這在其他地區的譜中較罕見。浙江木少研究院本家譜的體方正,除夾註用小字外,通常始終只用一種字體。
當然,浙江省內的不同區域又有著自身的特色,如寧波地區家譜(包括鄞縣、奉化、鎮海等)版心處字體不僅粗,而且大而醒目;通譜不用界欄;字與字之間的字距較舒朗;譜的裝幀華麗,絹面裝幀,配以帛質題簽,且絹質包角的,如《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鎮海東管鄉瀋郎撟葉氏宗譜》等都相當注重家譜的裝幀。
又如浙江中部地區的諸暨、東陽、浦江、義烏、金華,是浙江修譜最為盛行的地區,現存家譜占浙江全省家譜半數以上,幾乎每族、每支都有譜,再加上家族龐大,人口密集,有時同地同姓也不是源於一族,即便是同族,但因分支不同也會各自修譜,所以當是已形成定期修譜的習慣,有的僅隔數十年一次。為防止同姓不同宗或同族不同分支的家譜因譜名相似而混淆,同時為下次修譜提供時間上的三考。因此該地區家譜版心普遍鐫有修譜年代,這就成為該地區家譜的特徵。如清宣統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諸暨]暨陽嵩山張氏宗譜》版心題“宣統辛亥年續修”就是一例。此外,世系表(行傳)中的同輩的人名多以行字大小排列,即按同輩中人的出生先後順序而不是以傳統的輩份長幼排列,例如甲乙二人,按照輩分甲比乙大,照常規甲因先列於乙前,但由於乙早出生於甲,那麼在譜中乙的名字就排在甲之前。衢州、江山等地區家譜的版式多呈正方形,即版框高寬幾於相等。
湖南家譜的特徵
據1997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全國
440家“圖書館、文化館、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檔館、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譜共1511種,而當時未曾完全列入收錄範圍的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家譜卻有2255種之多。現存的湖南家譜主要集中於該省中部的長沙、湘潭、湘鄉、寧鄉、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陽、常德帶,按其開本可分為大、小兩種。纂修年代較早的家譜多為大本,而清光緒中後期至民國時所修則以小本為多;北部地方的家譜多為大本,而小本在中、南部地區的家譜中較為常見。中部地區的小本與北部地方的大本版刻區別,最為直觀的是其開本的大小與版框高闊,可以說是相距甚遠,如民國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寧鄉志塘劉氏四修族譜》,屬小本範疇。而屬於大本範疇的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吳氏重修家譜》。兩者版框、開本相差近於一倍。其次是版式的差異:小本多四周雙邊,版心題名多墨體,粗而醒目,修譜年代及修譜次數書於版心偏左處,裝訂後則列於後半而版心,版心欄線與版框粗細一致,木活字本版框介面處與江蘇家譜相同,有些介面相當嚴密,幾乎看不出縫隙。譜中多使用小字,大字僅用於世系圖及世系表的人名。其譜例蘇式、歐式皆有,蘇式譜例除世系表外,其餘文字無界欄拆分。世系表多為上、中、下三欄。另外,該地區譜多將世系稱作“垂絲圖”,將世系表稱作“齒錄”等。而北部地方的大本,多四周單邊,常規亦無界欄,近版心處的欄線較明顯,字體略大於中部家譜的小本,大字亦僅用於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中有用歐式的,表中妻子姓氏卻未與夫名並口,而與般譜同,每冊譜很厚重。如上述的《平江吳氏重修家譜》每冊書均超過
200頁。
除此之外,湖南譜中還特別重視墓圖,幾乎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列了好幾卷,並說細描述了墓主、墓的方位等情況描述的非常詳盡。如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龍船港李氏大修族譜》中,僅墓釁占了五卷。
江蘇家譜的特徵
江蘇的家譜《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有2065種,上海圖書館現藏1794種,遍佈48個縣市面上,主要分佈於長東沿岸及其南部較為集中的地區的無錫、常州、鎮江、江陰、宜興、丹陽、常熟、蘇州、揚州、泰興等地。蘇北地區相對較少,縣市分佈也較分散。江蘇家譜的體例與浙江家譜略有差異,其世系表歐式多於蘇式。其版刻特徵:版框常規寬15-18釐米,高20-32釐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工口不太明顯;版心的界欄很細,與木活字大多用仿宋體,產瘦長。
安徽家譜的特徵
現存安徽家譜數量名列浙江、江蘇、湖南之後,主要集中在皖南,特別是徽州地區,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合服等地也是家譜較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安徽家譜版刻的最大特徵是明刻本的數量處於絕對首位。上海圖書巨額現藏明刻本家譜共322種,而其中近300種皆是安徽家譜。《中國善本書目•史部傳記類宗譜》著錄的明刻本家譜中絕大多數也是安徽家譜。這與“明代嘉靖前後,歙縣的刻書工藝急遽發展,出品精良”是分不開的。清代後期及民國間的安徽家譜版刻與浙江、江蘇家譜有相類似之處,但也融入自己的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版框較長,多四周雙邊。版心的界欄線細,亦同江蘇、浙江譜,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欄,同浙江家譜,但上欄比浙江家譜要窄。
二是版心字體粗而醒目,同湖南譜,大、小字均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長,大字的大小接近浙江譜,小字大小、粗細則接近湖南譜。
三是體例特別,許多家譜世系圖與世系表合二為一,兩者之間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譜多為歐式;表示第幾世的字樣用黑底白字的長方形花框紋相修飾;世系中表示族中人名時好在名字後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四是紙張較白。
上海家譜的特徵
上海地區的家譜,就版本而言,現存的除成陸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縣有刻本、少量的木活字本外,市面上區及以東沿海發達地區則多鉛印或鈔本。
上海崇明縣一江蘇南通、海門一帶,因地域更為接近,歷史上又原隸於江蘇,故而其家譜版刻特徵也相類似。主要特點有:基本為刻本,開本較小,每冊僅
30-40頁,很薄,這些刻本大多品質較差,版刻漫漶,大部分不分卷,世系及其簡單,紙張泛黃。另外,這些地區的家譜每次修譜的版式、內容均無甚差異,加上不分卷,從而導致在後期的整理中增加了很大的麻煩,整理相當困難。
江西家譜的特徵
江西現存家譜,《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共著錄556種,上海圖書館現藏526種,分佈較廣,所涉縣市也較多,共計51個,較為集中的有東部的玉山、廣豐,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鄉等地。由於江西譜一浙江、湖南、廣東等多個省相壤,因此該省的一些地區也融入了他省譜的特點。以下是幾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江西東部的玉山、廣豐等臨近浙江西部,因此,這一地區的家譜與浙江、衢州一帶的家譜在各方面基本類傳。如民國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懷玉賢堂韓氏宗譜》。江西中南部的家譜以民國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關楊氏七修族譜》較具代表性,該譜四周雙邊,雙魚尾(較少見),字跡墨色較淡;無世系圖,僅有歐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冊頁碼是接前一冊的尾數,而不是從第一頁開始,如第一冊世系至一百頁,則第二冊自
101頁起計,依次推類,這一點在省其他地區也有出現,小字說明的內容與被說明者名字並排書寫,不再降下一格,除兒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說明項均不換行。
江西西部萍鄉等地家譜。萍鄉緊臨湖南,因此它與湖南中部的小譜已無甚區別。如民國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鄉]萍西東撟湯氏三修族譜》,四周雙邊,邊框清析,近版心的欄線粗;序文、傳記、墓圖等文字每半頁9行,行22字,長寬各約0.7釐米,世系圖人名大字長寬各約
1釐米,說明小字各約
0.5釐米,版心書名字體粗而醒目;歐式世系表,說明項降下人名一格寫。
廣東家譜的特徵
廣東家譜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主要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省東部沿海一帶,其北部及雷州半島等地分佈很少。《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共著錄702種,而上海圖書館僅收集到南海、中山、番禺、順德、肇慶、佛山、潮州等地譜72種。
廣東省家譜的特徵:
一是版本以刻本為多,開本常規不很大,多四周雙邊。
二是字體主要有兩種,一種為仿宋體字,大小近江蘇譜;另一種為宋體,或方正,或略扁,字體大小接近或稍小於浙江譜,且排列緊密。每半頁常規10行11行。
三是體例上,將不同的內容歸納為雅俗共賞的名稱立卷。
四是將橘紅色的防蠹紙裝訂譜的封面或扉頁。
四川家譜的特徵
四川家譜(包括重慶),《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共著錄
554種,但上海圖書館僅收藏51部,主要分佈在成都周圍及長江沿岸的23個縣市,西部山區未。綜觀四川家譜,多石印本,罕見活字本。石印本的版式多四周單邊,無界欄,少數為黑口,多數家譜的上下不分欄。其世系的編排有些類似於湖南家譜,如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內江]鐘氏複周祠譜》,亦將世系圖稱作“垂絲圖”。世系表多採用蘇式,表中妻子姓氏與夫名並口,同湖南譜,但它不用表格形式將二者分隔。如,民國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溫氏佟在祠族譜》,版框不大,四周雙邊,黑口,世系表用蘇式,表中妻子的姓氏用大字,且與其夫並口書寫,與湖南譜不同的是,表既不分兩欄或三欄,也不用界欄劃分,而是直接將內容書於譜中,同於其他地區譜中分欄,就能在上欄中書上該被說明的人與其父的關係,而四川譜不分欄,譜中人名就反映不出這一點,所以有些想得周到些的家譜就將世系圖與世系表穿插介紹,如本例中將包系圖分拆成每一小支後,即附上這支支系的世系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