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修譜
一、尋根、留本
古人雲:“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里來。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換言而之,你的後代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後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這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里?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瞭解,豈不負先人養你?所以說修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同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緣、備查
古人雲:“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有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因為那裏埋葬著他們的祖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他自己祖宗的事蹟記錄下來傳給後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只要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譜上都有記載。
三、增知、育人
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餘,賭博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饞奢無底,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
用什麼教育他們?譜書中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範了後人的言行。譜書中收錄了歷代經典,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裏學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族爭光。
四、血肉聯情
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
,“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時代,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這是後人子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更進一步加深瞭解。一個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隨意向隅的人)不如鄉人(自己家鄉的人),鄉人怎與血肉之情相比。
經濟開發中的往來,生死禍福的降臨,人與人之間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攜、幫助,有了譜書,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見恨晚,血肉親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啟後
這裏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祖先為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後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麼?是金錢?美女?房屋?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後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發跡萬貫,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綜上所述,修譜的意義何在?回答是: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情,承前啟後。
沒有姓氏的人,這地球上有沒有?也許有,但總有個稱謂,或叫“無名氏”這稱謂與“無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種文化,它關係我們的歷史與血脈。
通過姓氏,我們能知道我們的生命之所由來,從而打開久鬱心中的大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通過姓氏,我們能知道自己肉體、心靈、心理之血脈傳承,從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於自己之短暫人生。“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河祖海”,是謂“問祖”。
“尋根問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們自身: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
通過姓氏,我們能知道古代社會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貴賤之別。“氏”曾經為貴族所獨有,丟“氏”即是丟貴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有“氏”者貴,無“氏”者賤,這在古代是常理;據說三代以前,有貴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稱“氏”與“名”,而不稱“姓”的,只有婦人稱“姓”。
至於“庶人”,當然無“氏”,故只稱“名”。
通過姓氏,我們能知道何人之間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門檻,我們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規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這道門檻,而走進婚姻的殿堂。
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謂“氏”重在“別貴賤”,“姓”則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氏”可改變,而“姓”則是不可變的。至秦漢,“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姓”、“氏”是中國先人的偉大發明,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賜姓”,這是血緣傳承的標誌;“氏”者,旁支別屬也,“胙上命氏”,這是地位身份的象徵。“姓”重血統,而“氏”重地域;一縱坐標,一橫坐標。兩者交叉,便把每個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給後人回溯歷史,提供了無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後,“氏”升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統的那一邊。於是中國人又發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座標。這縱橫坐標的發明,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真可譽為“第五大發明”。
要知道,多數歐美國家遲至中世紀中期才開始採用姓氏制度,而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亦至10世紀左右才相繼使用姓氏,日本更遲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許百姓取姓。中國也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國家。
“姓”、“氏”而外,中國人又發明了“名”。“名”是用來區別同“姓”、同“氏”中之不同個體的。“姓”、“氏”、“名”之外,中國人又發明了“宇”。“字”是從“名”孳乳發展出來的另外的“名”。
“姓”、“氏”、“名”、“字”之外,中國人更發明了“號”。這“號”的發明,恰表現了中國先人秩序中求活絡、強制中求自由的“靈活精神”。“號”的精神是自由,取法靈活,不受限制。“號”可以說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調味劑,常常叫人回味無窮。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個性,傳統所養,基因所逼,個體很難逃脫其規律。或帝王氣不足,或側重政洽、軍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救世科名,門第清華”,或專心於一門而成工商世家、書畫世家、醫藥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華文化之縮影,在家族文化裏,吾人既可讀到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又可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態、處世心境、價值觀念,更可讀到吾土吾民之悲歡離合、之生滅盛衰、之死去活來……
名人論家譜
中國人最崇拜的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人家庭和宗族的團結力量非常強大,就其原因,實由於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五種力量結合而成的天然團結。
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家族紀念祖宗之工具。傳紀之文獻,換言之,則族之譜,亦則為吾族圖發達,謀生存之寶貝也,希吾輩由家族宗族觀念,發揚光大之,而致于國族也。
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團結擴大到民族大團結,這是中國人特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
——孫中山
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祖宗都不敬,談何愛國。
——毛澤東
一個愛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家的。愛家是愛國的起點,瞭解家譜、鄉情,是懂得國家的開始,只有瞭解了鄉情,懂得了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祖國。
——周恩來
族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收集、研究族譜,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文化的傳播。
——江澤民
族譜是承上啟下的家庭歷史,對家史的注重與關懷,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
——冰心(中國著名女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