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記載的是文字,流動的是血脈親情
2014-11-18
作為中華民族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其獨一無二的內涵和特徵成為聯繫華夏子孫的特殊密碼。
9月19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文獻《閩南涉台族譜彙編》首發。發佈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對閩台歷史文獻編纂出版工作進行研討。
真實反映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
“臺灣現有居民約七成來自福建閩南地區,閩台兩地在文化傳承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地緣與血緣聯繫。搜集、整理和出版閩南涉台族譜,可以真實反映海峽兩岸源遠流長的血緣關係與社會文化淵源。”《閩南涉台族譜彙編》一書主編、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說,族譜記載的是文字,流動的卻是血脈親情。
據介紹,《閩南涉台族譜彙編》共彙集閩南地區民間族譜100種,以現有臺灣人數排名前100位的大姓,作為主要的搜集整理物件,再根據某些姓氏如連、辜等在臺灣社會的重要影響程度,適當增補。本書在內容上更加注重臺灣政治人物祖籍地族譜的搜集,版本上以1949年以前為主體。
“這些族譜,‘生以表年,沒以知壽,葬以著地,娶以明配,子以重傳,女以大婚,有則書之,無不妄補’,生動地記載了一個個家庭的傳承與變遷。有的族譜詳述了歷史上知名的大事件,讓我們看到了這些事件對普通百姓的深刻影響,而不只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一段敘述。”陳支平說,族譜是珍貴的人文資料,記載了民間社會的活動史、關係史,為宏觀的社會歷史進程和社會面貌提供了微觀的注解,分開來看,是每個人、每個家族的拓荒史、發展史,合起來看,則是浩浩蕩蕩的華夏文明之傳承。
作為《閩南涉台族譜彙編》出版方,福建人民出版社社長施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部大型民間歷史文獻於2008年立項,文獻搜集整理彙編工作完成後,福建人民出版社專門成立專案組,組織一支專業的古籍編輯團隊,分工負責具體的編輯工作。
“幾百年的社會變遷和歲月消磨,許多民間收藏的族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和缺漏,導致族譜圖片品質參差不齊。為此,項目組經反復比對研究,為每一個族譜都量身定制了專門的圖片處理原則,之後再將
5萬多幅處理過的圖片和原始圖片逐一對照,把不符合要求或處理過度的圖片重新調整,在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保留族譜原貌。”施群說。
據瞭解,《閩南涉台族譜彙編》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專案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項目,本次整理出版的100部閩南涉台族譜絕大部分修纂於清代和民國時期,少數修纂於明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族譜搜集過程基本靠“搶”
本次出版的族譜中,連氏族譜是兩岸最原始、最齊全的版本。在
100冊中,從第88冊到第95冊是《上党連氏江都族譜》。“這一族譜的原譜22冊是手稿傳抄本,是漳州和臺灣連氏的總譜,收藏在長泰縣江都連氏家族祠堂。這個珍貴的版本是清嘉慶年間族人連國屏等根據乾隆年間的舊譜加以增訂而成。”陳支平介紹說。
族譜作為家庭記載的文獻,屬於家族私密性財產,大多是秘不示人的,所以其搜集、複製極為不易,陳支平笑稱就像“搶東西”。
談起連氏族譜的搜集過程,陳支平記憶猶新。“由於連姓在臺灣社會具有重要影響,使得連氏族譜格外引人注目。很多連氏家族的族譜被隱藏,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才找到它的源頭,這是兩岸連氏族譜最完整的一套本子。起初對方不肯示人,好不容易出現轉機,他們只允許漲潮時拿出族譜,因為這樣做代表著家族興旺。”陳支平告訴記者,“我和團隊另一個人專做公關,負責和族譜持有者喝茶聊天,12個助手每人都持一部數碼相機,三下五除二把族譜全部‘搶’拍下來,就怕他們反悔。”
此次整理出版的100部族譜,均為首次披露,體例完備,凡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贊、風水圖等,無不歷歷在目,且富含閩南民間特色,其珍貴性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千百年不變的姓氏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源頭。”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說,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族譜記錄了很多第一手資料,把這些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出版,有利於尋根,非常有意義。
盛世修書是一個機遇
歷史文獻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社會變遷,很多歷史文獻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小時候家裏有通書,現在都沒有了,如果搜集起來出版很有意義,我們這代人如果不去做,以後也就沒有了。”陳支平說,對於閩台歷史文獻的編纂出版,福建有優勢,更有責任。
歷史文獻的編纂出版,最困難的就是資料搜集。陳支平透露,接下來還計畫為福建地方姓氏建立數字博物館,但是如何搜集資料仍是個難題。
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方寶川認為,有些公藏機構把所珍藏古籍作為私有財產,認為被人拿去影印了,就不再是自己獨有了,觀念還沒有改變。
福建師範大學郭丹教授認為:“古籍文獻有兩個功能,一是作為文物收藏,二是作為學術研究。古籍只有使用了才有價值,把古籍拿出來做影印本對保護更有好處。需要學習研究用的,看影印本就行,這樣古籍保有時間更長,價值更高。但是,很多公藏機構還沒有真正轉變觀念。民間收藏者知道古籍是個寶,更不願意拿出來供學者使用。”
福建社會科學院文獻資訊中心主任劉傳標說,很多公藏機構的管理人員很少是學歷史專業的,對收來的歷史文獻不懂得分類,使得很多歷史文獻堆在舊書堆中,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久而久之就會破損。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歷史文獻的編纂出版對於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盛世修書也是一個機遇,希望相關部門做好協調工作,使更多機構參與這項工作,加強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挖掘,多出版經典和精品,為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盡一份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