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譜牒文化.下

作者:  來源:中華姓氏文化網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4日

譜牒文化.下

五、族譜源流

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歷史的民族。

長久以來,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歷史記載中,常常給我們以借鑒,以警示,從歷史事實裏把握規律,去指導今天的生活。在數以千萬計的史書中,由史官編纂,記錄一個朝代盛衰興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記錄一個地區風土沿革的是方志;而由族譜纂修,記錄一個家族的遷徙發展過程,便是族譜源流。

族譜源流所載的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即這個家族的起源、發展、衍派、分支、遷徙等。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家一姓到一國,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族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傳承,才能將族系根源流傳千百年,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姓氏源流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出處、源頭更需要詳細考證。封建社會,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于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

族譜向來有“記錄先賢,弘揚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進一步加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大大增強了海外炎黃子孫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海外華人尋根謁祖形成熱潮。許多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紛紛返回故里,尋訪祖先的遺跡,拜會故地的親人。經過核實族譜源流,使華人華僑認祖歸宗,澤披桑梓。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和祖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以盡綿薄之力。

源流是聯繫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紐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座橋樑 。

 

六 、族譜體例

卷帙浩繁的中國族譜,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獨特的家世記錄而流傳於世,儘管有“人自為書,家自為說”的說法,但它還是有規律、有體例的。族譜的體例,就是指族譜的編寫格式,即如何合理地科學地將族譜所記載的內容按照一定的組織方式排例起來,以充分表現其易寫、易編、易看、易查、易懂的特點。這些方式或方法,主要包括文字組織形式、圖表組織形式以及全收的整體格局和結構形式。

族譜的體例,是族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並完善的。

漢代以前,由於中國族譜處於草創時期,其體例自然相當簡單,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後,簡略地敘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間的世次關係,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說,先秦族譜體例的基本特徵是“獨記世諡,其辭略”。

漢代,中國族譜進入全而發展時期,族譜的體例也開始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記事範圍有所擴大,漢代族譜不僅記人名(即世諡),還記得姓的起源;不僅記字型大小,而且有官位者還記其官位。第二,在表現形式上,漢代族譜已有三種形式。分別是:一為橫格制,分代分格按順序記載;二為以姓為單位,先敘得姓的起源,再敘世系和官位;三為一貫敘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族譜的體例又有新的發展。一方面,由於門閥制度(指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形成于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盛行。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稱“閥”,右邊的叫“閱”,用來張貼功狀。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的興盛,出現了反映婚姻的綜合族譜。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產生了目前所見最早的以世系圖表來表示世系的族譜,這表明我國宋代以前族譜已有了圖的形式。

唐代族譜的體例應是以圖表式為主,輔以文字敘述;圖表用來表示世次關係,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寫;文字則用來敘述得姓源流、遷徙情況等。

宋代是我國族譜體例發展了為重要的歷史時期,族譜體例經過宋人的改造和確定成為後世的定型,一直指導著後人的修譜。族譜體例之所以能在宋代確定下來,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經過唐末和五代時期的戰亂頻繁,在唐時就開始衰落的門閥世族徹底土崩瓦解。隨著門閥士族的衰敗和寒族地主的崛起,唐代私族譜牒得到迅猛發展,譜學由官向生轉換。到北宋時,政府已罷譜局,每個宗族都可自行修譜,政府不加干涉。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學士積極參與修譜活動,使族譜、宗譜的品質大大提高。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曾肇、蘇洵等人除參與修譜外,還對族譜的體例、格式等進行了探索。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促進下,族譜的體例才得以定型。

歐陽修和蘇洵創立的體例即“歐蘇體例”是這一時期最優秀的代表,被後世奉為私譜體例的楷模。歐、蘇體例,重在圖表之創新,每圖只記五世,五世以後,格盡另起。在形式上,歐體是橫行的,每圖五欄;蘇體是上下直行的,每圖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條理清晰,依次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為同輩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排滿一圖後,則另起一圖,但第五世必須同見於第一圖的末一欄與第二圖的第一欄,兩圖共列九世。第三圖則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餘此類推。

蘇體的區分世系原則大體與歐體相同,但更為嚴格。他更強調宗法,則不標明始遷祖,而只詳細地寫清自己這一支的世系,如高祖姓諱、祖父仕與不體、父娶某氏、享年若干、某日某時卒等,這就是所謂歐、蘇之區別。

歐、蘇體例成為後世修譜的楷模,但相較而言,人們運用歐體者較多,這是因為“譜之法歐書尚矣,但蘇則散見而難稽,歐則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書相承,(則)見高曾祖考兒孫;自右而左橫書相屬,(則)見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數十世,雖有親疏遠邇之不同,而昭繼以穆,穆繼以昭,罔不絲聯繩貫,井然不紊,秩然於條,(故)一本歐家之法也”。

蘇洵在譜例上還有一項貢獻,即創大宗譜法,即以宗之組織之宗之記載的根據,也就是將組織法與記載法合二為一。

元代已出現了由親及疏、由遠及近、一體共載的現象,不拘泥于歐蘇小宗譜法的限制。譜圖也突破了五世為圖的限制,出現了以大宗譜法做的大譜圖。

明代族譜不僅書五世之近親,而且書五世以外之遠親,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使為百世之綱紀。明代族譜記事範圍之擴大,記述內容之豐富,也是對歐、蘇體例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

清代是中國族譜體例發展最為完備的時期。這個時期裏,族譜的記事範圍幾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務的各個方面。中國現存歷代族譜中,清代纂修的族譜最多,占總量的50%以上。這些族譜的內容,包括譜序、恩榮錄、世系圖、世系譜、凡例、家法族規、字輩、譜論、科舉、祠堂、祠產、墓圖、墓誌、五服圖、家禮、仕宦、傳記、行狀、志錄、壽文、賀文、祭文、名績錄、契約、藝文、遺像、贊詞、年表、余慶錄、領譜等20多項,使族譜成為了家族史、宗族百科全書。

中國族譜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體例日益完善,記述內容日益廣博。記事範圍日益擴大。從族譜體例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宋代以前,由於族譜主要是用來“奠世系,辨昭穆”或是“別郡望,辨婚姻”,因而譜書的內容非常簡略,族譜體例也相當簡單,僅以記載家族成員人事資料為主。宋明以後,修譜的目的發生變化,修譜也由官修為主變為私修為主,這就為體例的完善、內容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於是就有了歐蘇體例,有了明代的統宗世譜,族譜的記載內容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這樣不僅使族譜的內容豐富多彩,而且也大大加強了族譜的功能和作用。

 

七 、族譜纂修

族譜是一部全面詳細記錄宗族史的百科全書。同時族譜又起著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和作用,纂修族譜可說是中國古代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從古至今人們對纂修族譜可以說是謹慎而又隆重的,將修譜視為宗族中的頭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族譜時請本族或族外的當時有名文人學士撰寫部分內容或題寫序言,如歐陽修撰有《歐陽氏譜圖》、蘇洵撰有《蘇氏族譜》、曾肇撰有《曾氏譜圖》、王安石撰有《許多世譜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譜》等。其主要目的是藉以揚名和炫耀,但從另一側面也保證了族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一部族譜從醞釀重修或續修到新譜修成,中間有許多過程,這裏分別敘述如下:

1.族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1) 平時分項記錄族人的情況  如家族成員凡生丁口、行冠禮、結婚時均須預先立冊一本,以便以後陸續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禮祖先前,家族內各房須將男丁情況報至族裏,同時將婚、嫁、卒、葬等一併報上,以作為日後修譜續修的依據。

(2) 平時由各房單獨記錄,再按時匯總登錄  平時家族成員的基本情況就由各房或各支單獨記錄和掌握,各家族成員也主動將變化情況報告房長,如生丁後須報以下內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幾子、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每年冬至,各房長將該年的全年變動情況造表登記後送入族內,再由專人登入總冊送至族祠或派專人保存,到修譜續修之年時再拿出來使用。

(3) 由各戶按時報告變動情況  如山東曾參後裔在祠堂內設有《紀年簿》,規定族內成員生子三天命名後即報告族長,登名於簿,記明出生時日;去世者,家屬半年內將死者壽數、葬地報告登記;即媳婦,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況記錄在簿;遷居外地者,要一年彙報一次情況,注明居地等項,以便族長記錄。

(4) 修譜時普查填表而後匯總纂局  格式如下:第幾某戶、幾十幾代、名某、年幾十幾歲、現居某縣某村、何業何職、曾祖名某、號某、何指、在否、父字某、號某、何指、在否、有子幾人、名某。

(5) 派人外出實地調查,這是一般家族修譜、續譜時最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有些族譜在載錄修譜人員時稱從事這項工作者為“採訪”。外出實地調查的主要對象是遷居外地的本族成員的基本情況。

(6) 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規定:修譜前兩年,各支族要將各自的情況先行編好送來匯總,各房“預先編訂,早發傳啟,匯齊修梓”。

(7) 利用舊譜資料,這也是一般家族修譜、續譜時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之一,幾乎所在的得修譜、續修譜都是在舊譜基礎上參核考證,拾遺補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 利用御賜詩文及各種契約文書等文獻資料  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則載有宋、明兩朝五位皇帝賜給族人的八首詩詞及唐朝時發給林家的免稅役戶貼。

(9) 從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書籍、資料中抄錄資料  一些大家族的族譜收錄人物眾多,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傳,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載,另外他們與同時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書函往來。這些酬唱、書函等也許收錄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種種情況都會在修譜、續譜的過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他書籍、資料也成為修譜時不可遺房的重要寶庫之一。

(10)輯錄族人所撰詩文及其它存稿。如貴州黃平縣新州鎮周家山《周氏族譜》除記載周瑛的傳記外,還收錄其詩詞、散記和其他文字,並對其著作《草庭類稿》予以介紹。

(11)輯錄與族人有關的其他材料

(12)輯錄族人墓表、墓誌、墓銘等材料

族譜資料的收集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方面是現有家族成員變動情況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已故家族成員資料的收集,這兩方面的工作艱苦而細緻。只有將重修、續修族譜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得扎實、有效,才有可能修成一部資料全面、引證廣泛的好的族譜。

2.族譜的纂修,根據族譜資料記載,纂修族譜須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員同意後方可進行。重修、續修族譜的時間古無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幾年一修的,還有由於兵荒、災疫、遷徙等原因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族譜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譜機構,即所謂的族譜編委會或譜局,由族長擔任主修。編委會通常由主修、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組成。編委會的人數多少主要依據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較大的編委會如《張氏統宗世譜》編委會人數達二百四十八人。

有些家族則延請譜師或當時有名的文人學士來纂修族譜。延請譜師來纂修族譜,誠然能對族譜的體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證,但由於譜師出於謀利或其他原因,在纂修族譜時常常“捏造譜牒”,“附之貴顯”,“其先莫不由王侯將相而來”,使一些家族的族譜嚴重失實,形成“贗作”。

族譜編委會即譜局成立之後,即進入纂修族譜的實質準備階段。主要工作有二:一為收集資料,一為籌集經費。收集資料一如前述,此不贅言。經費來源一般是來自族產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內公共財產出租給個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個如譜的男丁都必須交納一定數額的譜銀(女子因不上譜,故不必交納)。經費的第三個來源是族中一些有錢成員的捐助。較大的捐助來自族內有較高經濟地位的成員,尤其是那些沒有官職或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富裕商人,他們為了在族譜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顯及後代,常常用較大的經遇資助修譜來達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續修族譜籌集到的經費往往不夠用,只好修完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到經費籌集就緒,編委會就進入譜局動手編修,這在譜學中稱為“開局”。首先要擬定修譜凡例,一般是依據舊譜凡例根據時代需要而增加刪減。凡例定下來後,要張榜通告族內成員,使他們明確此次修譜的編修宗旨及基本體例。書稿編好後,即請人認真刻寫和印刷,臨修、校閱負責審核和校對。

一部族譜經過這些程式後才算修竣。裝訂完畢後,譜局再次張榜通知族內成員,然後擇定吉日,鑼鼓開道,鞭炮齊鳴,以大轎將修好的新譜迎回祠堂,這在譜學上叫做“出譜”。再擇定吉日,舉族男丁不論老幼,均沐浴更衣,穿著一新,虔誠地對族譜予以禮拜,這在譜學上稱為“拜譜”。拜譜完畢後,族長拿出朱筆開始發譜,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譜領完後,經濟條件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於當晚舉行盛大宴會,所有參加禮拜的人,都可按著尊卑長幼的順序入座就餐。

綜上所述,族譜的纂修是一項莊重、嚴肅、認真、細緻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實的資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夠的經費,這樣才能修出一部比較像樣的族譜。“盛世修志”,族譜的纂修和地方誌一樣,必須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環境中才能進行,兵荒馬亂、顛沛流離時奢談族譜,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極不現實的。

 

八 、家譜圖像

家譜之體現,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 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裏,包括:

1)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

中國歷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聖賢親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於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啟迪後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 先人手澤遺墨。

3)風水圖 (祠堂圖、墓圖)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

人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係,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內容,所以也被稱 為“風水圖”。

4)故居 /村莊圖

明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製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

 

九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采。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式

 

十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於”經典史料“相媲美。

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劄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 內容都十分豐富。

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但是,由於藝文著述的種類、內容繁多,而又良不齊,所以還需後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得以流傳和利用。

同時,我們在續補家譜現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十一 、家傳

家傳,是用來記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績人的事蹟的文體,是一種正式的傳記,明朝之前,傳與譜是分開來記的。

“傳記”記述了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詞堂、祖墓等,全部記述在內,以作為後人學習之榜樣,並榮耀家族。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後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朴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準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十二 、家譜的收存

經過認真細緻的收集資料和莊重慎密的纂修工作,作為家族、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修的家譜自然而然被族內成員視若珍品,加以精心妥善的保管和收存。

由於家譜功能重要、作用巨大且來之不易,所以各家族、宗族的家夫、族約中幾乎都列有“慎重家譜”、“妥密保譜”等條目,要求族內成員必須將家譜視為珍寶,妥善、安全地保護家譜,不得輕易示人,不得借與族外人,更不得丟失。

每年清明祭祖時,各自要帶所編發字型大小原本,到宗祠會看一遍。如有老鼠咬食、磨壞安跡者,族長與族眾要在祖宗前進行懲誡,另選子孫收管。

每年一次會驗,稍有損壞即加治罪,這些都使得每一持譜之家必須妥善珍藏。有的人家盛以鐵匣,鎖以銅鎖,藏之密處;有的人家盛以瓷壇,深埋地下,收藏方法,各盡其妙。

對家譜的如此重視和如此珍藏,使得我們今天無法確切知道中國民間到底保存著多少家譜。我國到底現存有多少家譜?世界各地到底保存有多少中國家譜?也許這永遠是個無法統計出來的數字。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粗略估計,現存的中國家譜(1949年前所撰)大約有 25000多種。其中中國大陸存有約 20000種,臺灣省有 200餘種(據1987年臺灣省各姓歷史淵源發展研究會發行的《臺灣地區族譜目錄》),日本有1491種(日本學者多賀秋五郎《中國宗譜研究》中統計),美國有3109種(臺灣成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美國人編《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中統計)。

中國大陸現存的約 20000種家譜大致分佈於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科研單位及其圖書館。除此之外,各地文管會、博物館、文化館和檔案館以及私人手中都保存有一些。

關於中國家譜的姓氏分佈和地區分佈,由於目前沒有一部基本上能將現存的 2萬多種家譜收齊的《中國家譜目錄》,所以不能確切說明。但據我書藝社提供的《中國家譜目錄》統計,該目錄著錄的 251個姓氏的2565種家譜中,家譜較多的姓氏依次為:王姓、陳姓、張姓、李姓、吳姓、劉姓、黃姓、徐姓、朱姓。就地區而言,家譜較多的省份為: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南。

現存的中國家譜以清代和民國纂修、刻印的為多,明代的就較少,而宋、元纂修、刻印的已屬罕見。

 

十三 、族譜的作用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族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瞭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瞭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族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族譜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族譜和宗法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族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係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族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族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族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蹟。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族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族譜的“房派圖”、“支派分佈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族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佈、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族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族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民族史資料。有的族譜記載歷史上少數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民族族譜,它們是研究少數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如清代蒲慎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譜》是回族族譜,記述了當地回族的一些情況;而遼寧《莊河金氏族譜》則是滿族族譜,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輔政大臣之一鼇拜的後裔。

8.族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族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9.教育史資料。族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10. 民俗學資料。族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族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裏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族譜中都有記載。

11. 宗教史資料。有些族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族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2. 華僑史資料。我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族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佈、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繫,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 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族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族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見,族譜作為史書之一,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

 

十四 、族譜研究的現實意義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的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

族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在家規、家訓中,封建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佔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大半。族譜中的家規、家訓除上述內容外,還有“睦族人”、“和親友”、“恤孤貧”以及“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淫逸”等等,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範,這也是足資我們今天借鑒的有益的成分。

族譜研究的另一現實意義是通過族譜研究,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需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海外華僑看到祖國繁榮昌盛,欣欣向榮,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們紛紛回國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慷慨解囊,投資家鄉的經濟建設。族譜作為一個家族血緣關係的總記錄,將海外華人與祖國親人緊緊連在一起。

研究族譜的意義還在於通過對我國傳統族譜進行內容、體例、結構等的分析,來構建一種能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新型族譜。一部新型族譜或家族檔案,其編制原則應既要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也要具備傳統族譜的“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作用:編法方法既要繼承傳統族譜中的一些優秀成分,也要創制適應現代需要的內容。

族譜研究的現實意義當然不止於此,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族譜這個蘊藏豐富的資料寶庫還會為我們提供許多新的其他資料,譜牒學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會不斷發展,日益走向成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