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譜牒傳承的價值和作用

作者:李升寶  來源: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論文集-譜牒探討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30日

譜牒傳承的價值和作用

2010-12-27

譜牒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以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世系為中心內容的家族文化,從屬於歷史檔案文獻,是獨特的史料寶庫,可信程度高、存史價值大。沒有文字之前,我們的先祖是以結繩記事和口頭相傳的方式,承傳、積澱著那個時代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譜牒最新的萌芽,是中華文化史上最早升起的曙光,也是民族家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社會制度,譜牒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譜牒是一種非物質礦藏,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在編史修志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譜牒起著連宗結族的重要作用,是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重要依憑,它架起了一座橋樑,溝通著此岸和彼岸同姓子孫的血脈情緣。譜牒始自誕生之日始,就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在鞏固封建政權、維護封建統治方面建樹了不朽功勳,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秉承中華文化的傳統,努力挖掘譜牒資源,使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使其發生重要作用。

 

在泱泱的中華文化長河,譜牒是一支獨特的奇苑,建樹起中華文化的輝煌,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自它產生之日起便簪纓相繼,綿延不絕,世代相傳,承載著一個家族濃重深厚的歷史,備受人們的推崇厚愛。編修、續修家譜,幾成中國宗法社會至為廣泛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動。持續至今,成為人們尋根認祖的重要依據。

譜牒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以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世系為中心內容的家族文化,從屬於歷史檔案文獻,是獨特的史料寶庫,可信程度高、存史價值大。清人陳中榮在《賽氏族譜序》中稱:“譜者,志族人之世次也,首己往之祖而收見在之族,祖分而族不分,故一族同一譜”。學者楊冬瑩稱:“家譜就是將同一血脈集團的世系人物一一列舉出來。也可以說,只要將某一同一始祖的後裔一一布列出。也可以說,只要將某一同一始祖的後裔一一布列出來,也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家譜”。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家譜記事範圍不斷擴大,由於家譜的屬性決定著,不論如何演變,它所記載的內容都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家族史。是一個家族榮辱興衰的重要見證。

據研究學者致證:家譜淵源始於甲骨文三件原片:

1、容庚等編的《甲骨卜辭》;

2、最先收錄於《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

3、董作賓的《殷虛文字乙編》。

並經專家確認,商代已有家譜,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裏記錄了從禹至帝履癸(桀)的14系門帝,《殷本紀》中,對商王世系的記述,是對商朝有譜牒的最好印記。周代朝廷中已設有專門掌管譜牒的官員。

甲骨文中還有許多記載殷商人求禱或祭祀列祖列宗的祭祀譜。在商代一些青銅器中,也有專門記述商人世系的家譜,如羅振玉撰著的《三代孝金文存》中,有一件刻記有三代祖先名字的簡單世系。周代,銘記家族世系於鼎已風靡社會。而且記述內容因家族地位不同有祥略之分,這都是最原始的家譜。

沒有文字之前,我們的先祖是以結繩記事和口頭相傳的方式,承傳、積澱著那個時代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譜牒最新的萌芽,是中華文化史上最早升起的曙光,也是民族家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進入了奴隸社會,萌動著階級的分化,奴隸主為維護世襲統治,建立了嚴格的宗法、分封制度。這個制度建立的重要依據是譜牒,是家族世系的記載。以此為主軸,析出家族的社會地位,嚴格姓氏宗族,不使其逾矩,以承繼王位,蔭襲權產,維護世襲統治,這是譜牒淋漓盡致作用最有效的發揮,成為定邦治國的主要工具。由此而承襲的王位,被視之為是天經地義之舉。桎梏著奴隸的舉旗反抗。有了這件法寶,各諸侯國均設置官員掌管宗族世系,力避世系淆亂。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就曾出任楚國三閭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嚴防家族昭穆的錯亂,力保家族的血脈純正。甚而將譜牒列入官府之學的內容,向子孫灌輸家族教育,增強家族意識,強固家族地位,使其世代承襲,弘揚家族尊嚴。

秦漢時期,編修譜牒之風已擴展到民間,尤其是世家大族編修譜牒極為盛行,《漢書·藝文志》所載《帝王諸侯世譜》、應邵的《王族篇》,穎川太守的《氏大族譜》、楊雄的《家譜》等,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至隋代,譜牒已達百餘種。

隨著門閥制度的形成,在選官、入學、婚姻等方面,均以譜牒為金科玉律,同時確立同姓不婚的定例,摒除以才選人、任人唯賢的禮尚,使譜牒走向新的反面。為保障其特權和利益,維護和強固統治地位,統治者對譜牒分外重視,官府設立“譜局”,將譜牒納入文獻範疇,由官府統一保存,成為一門時新學科,組織專人研究,以“掌親屬”。爾後歷代統治者仿效這一做法,因陳相襲。隋末農民起義摧毀了漢朝政權,譜牒毀於戰火,封建貴族土崩瓦解,以譜牒為依存的世襲尊官制度失去依憑,直至唐朝設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錄》等,史學家劉知己才主張譜牒重編入國史。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皇帝下詔“宗正寺以帝籍為玉牒”。學者程頤、楊時、朱熹、蔡襄等研究和倡修族譜。元設正宗院。明、清設宗人府,專司譜牒之事。北京圖書館館藏2200多種譜牒中,清人所修譜牒達1160餘種,占總數一半以上。

由於譜牒的浩繁,民間大量編修,爾後,譜牒不再保存在官府,不再被視為是重要文獻,而是作為家族檔案分散保存于各姓氏祖祠或私人之手,成為宗族資料,演變為名門望族的神聖族權。各姓族規定幾年一修,並制定許多條規,如入贅、犯上或三教九流者不能入譜,甚而發展為,凡觸犯族規的將其削掉族譜,不承認其為子孫,使其桎梏在宗族制度之中,以維護封建族權的尊嚴。

 

譜牒是一種非物質礦藏,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在編史修志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譜牒記載了姓氏源流、堂號、祠堂、墳墓、族規、家禮、世系、傳記、族產、藝文、勝跡、恩榮、大事、專題等,是其獨有的珍貴資料,許多是正史所不載。是純粹的家族歷史檔案。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稱:“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華陽縣誌》記述了各郡縣的土族大姓。《太平襄宇記》也在長沙郡下記述了劉、曹、彭、茹大姓。章學誠還竭力主張:“譜牒之書,藏之於家,易於散亂,盡入國史,又懼繁多,是則方志之書,考定成篇,可以領諸家之總,而備國史之要冊,亦載筆之不可不知所務者也。”實踐中,他積極推行這個主張,他所主修的《湖北通志》等均設有《氏族表》。他還提出:“民間修造譜牒和傳狀志述……都要呈副報告於志科”。20世紀30年代,傅振倫撰著的《中國方志學通論》中將譜牒列為方志資料文獻資料類,譜牒為眾多學者所關注,成為一門學科,許多學者傾注無限精力,專司研究。

 

譜牒起著連宗結族的重要作用。由於族譜是以血脈宗族的世系與世跡為主要記述內容,承載、積澱著一個家族的歷史,因此,編修譜牒之時同宗族的子孫不論播衍何處,都要想方設法聯繫參與,共同編修在統一譜牒,使之血脈親情的聯結,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不致被外姓氏所淩辱。如一些地區某姓與某姓之間的宗族械鬥,凡同一姓氏的子孫都共同結盟,粉墨登場,爭個高低,強固其氏族的社會地位。許多鄉村都是以同姓聚居一處,如清流縣長校全為李姓、江坊村為江姓、茜坑村為蕭姓,寧化石壁村為張姓,連城縣四堡馬屋村為馬姓、霧閣村為鄒姓,都是同姓支脈,共同流淌著先祖的血,鮮有雜姓人居住。即使由於某種原因,在某姓村莊居住外姓村民,在長年累月的社會、經濟活動中,這位外姓村民由於無法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便會感到空前的寂寞和孤獨。緣於對異姓村人作出許多嚴格的限制,如某處山場不准進入砍柴,祖祠不容涉入,死者不能在本土安葬,不能參加鄉村群眾性的各種活動……這樣的習慣和脅迫,異姓人氏無論如何無法忍受,只好悄然離去,重找安樂之處。這是譜牒無形作用的驅使,有著直接的排他性,不容許異姓子民的染指。

族譜是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重要依憑。中華民族都有葉落歸根的深重情結,無論客居何地,遠走他鄉,而對其祖籍地總是縈系心頭,不能忘懷。譜牒便架起一座橋樑,溝通此岸和彼岸同姓子孫的血脈情緣,在編修譜牒之時,即使山河阻隔,路途迢迢,也出錢出物力爭編入譜內,維繫同宗的血脈親情。如清流縣廖武村的廖姓氏族,明清間一支遷居浦城的子孫長期與故地失去聯繫,通過聯宗修譜,才將血脈情緣聯結,重新溶入廖氏族群。自此,每年的春秋祭祀,浦城廖氏都有派人回祖地參加,表達對先祖的崇敬之情。連城縣四保鄉霧閣村鄒姓是由泰甯鄒氏之後裔遷徙而來,至今繁衍成有4000余眾的後裔,也是通過修譜,歷經千尋百轉,才追尋到祖籍地。改革開放之後,全球華人掀起一股尋根謁祖的熱潮,如隋唐之際,閩西黃連鎮將巫羅俊後裔陸續遷居臺灣,在臺灣建廟設祠供奉先祖巫羅俊塑像,近些年每年臺灣巫氏鄉親都回到祖籍地寧化、清流祭祀先祖。無疑,族譜成了研究人口播遷的重要文獻。

 

族譜的顯著特點是,都將本族始祖追溯到歷史上最顯赫的人物,攀龍附鳳現象極為普遍。如清流《蕭氏族譜》認同唐朝名臣蕭禹為始祖,甚而牽強附會地將其祖籍地都稱其在蕭姓人居住的東山村。《魏氏族譜》則稱魏姓子孫是魏征直系血親。更有甚者清流、連城一些李氏族譜特認唐代皇帝李世民為始祖,竭力誇大氏族在歷史上的顯赫輝煌,為在泱泱中華大地爭得一席生存之地而不惜筆墨。

由於譜牒重視門第,編修族譜之時,各姓氏都推出歷史上顯赫人物,增強本族的特殊權威。但不是每個氏族都代出英豪,都擁有帝王將相,都能進入封建政權的最高層,於是,有些編篡者不顧史實,誤將傳說當信史,甚而杜撰歷史,導致失去信史的價值。著名史學家譚其驤在《湖南人由來考》指出:“譜牒之不可靠者,官階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一針見血地道出譜牒的訛誤。據資料稱:南朝至唐朝就有人詭造譜牒。唐顏師古稱:“私譜之文,出於閣蒼,家自為說、事非經典”。明黃宗羲稱:“氏族之譜……大抵子孫粗讀書者為之,掇拾訛傳,不知考究,抵悟正史,徒貽嗤笑。”可見,有些族譜的史實可信程度差,未能作為重要依憑,需經嚴格核實,方能入史考,但從譜牒中,可窺見一個氏族走過的艱辛之路,是一個家族歷史的縮影,是織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譜牒始自誕生之日始,就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在鞏固封建政權、維護封建統治方面建樹了不朽功勳,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秉承中華文化的傳統,努力挖掘譜牒資源,使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使其發生重要作用。

 

清流縣誌、福州市志台江區志主編 李升寶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